便当

搜索文档
凝视社区烟火:在甄惠客的货架间,看见折扣上的生活温度
搜狐财经· 2025-09-20 08:35
核心运营模式 - 公司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线上商城与线下门店共享库存和供应链 顾客可在店内比较价格并选择最优购买方式 [5] - 线下门店设计注重体验 货架通道经过特殊加宽设计确保购物车交错时仍能从容通过 [3] - 夜间开启无人运营模式 通过红外监控和远程语音系统维持基本服务功能 顾客通过扫码自助完成全流程购物 [5][7] 商品管理策略 - 生鲜品控严格 门店经理对每批进货执行物理触感和视觉检查 确保折扣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 [3] - 商品品类丰富 覆盖12个大类超过3000个SKU 包含进口奶酪 本地直供鸡蛋 网红零食和日常用品等多维度需求 [3] - 即食类商品保持高标准 冷柜便当始终处于最佳赏味期内 咖啡机持续保温确保产品可用性 [7] 服务特色 - 提供无接触但具温度的服务 安全出口和共享充电宝设施保持常亮 在减少人际接触的同时保障基本服务体验 [7] - 配备智能安防系统 通过监控探头识别异常行为并启动远程语音交互 曾成功协助情绪失控顾客 [9] - 定位社区超市 强调像树木般提供深厚供应链支撑 广泛商品选择和实惠价格 并适应不同时段客群需求 [9] 人力资源配置 - 设有专职拣货团队 使用手持终端接收线上订单并在货架间快速穿梭拣货 [5] - 标准化门店运营流程 店员每日执行货架整理 清洁补货和系统检查等准备工作 [11] - 配送体系高效 生鲜货车每日清晨7点准时到店 配送员佩戴统一标识执行卸货作业 [3]
便利店+”,塑造“生活第三空间
新华日报· 2025-09-15 01:03
行业扩张态势 - 安徽便利店连锁品牌邻几于今年8月首次进入江苏市场并在南京连开十店[1] - 金鹰7-Eleven便利店落子无锡后实现江苏13个设区市全覆盖[1] - 浙江品牌十足在江苏实现千店规模 香港上市企业江苏宏信超市已布局51间超市和109间便利店[1] - 金鹰7-Eleven在江苏门店规模达300家 罗森江苏门店超过600家其中南京超300家[2] - 全省连锁品牌便利店门店量可能超3000家 若计入非连锁品牌总量或突破5000家[2] 市场表现数据 - 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铺实现零售额6958.5亿元 同比增长7.7%[3] - 便利店同比增长17.9% 超市增长8.9% 增速较1-5月分别提升2.5和0.8个百分点[3] 盈利模式转型 - 鲜食和餐饮化转型成为重要突破口 饭团便当关东煮等鲜食产品毛利率达35%-45%[4] - 邻几在安徽生产基地每日生产饭团面包甜品等鲜食输送至南京门店[5] - 江苏宏信募集资金的41.2%用于新建配送中心 26.8%用于建设餐食中央厨房[5] 运营模式分化 - 罗森美宜佳等品牌通过加盟模式化解扩张与利润矛盾[6] - 邻几宏信等坚持自营专注于本地化特色与创新[6] - 本土品牌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区域市场的深度适配性[6] 服务创新升级 - 便利店分布呈现冷热不均格局 新街口等核心区域品牌扎堆而鼓楼滨江等区域门店稀少[7] - 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成为扩张重点[7] - 创新"+药妆""+生鲜""+社区服务"模式 试水"+休闲"开辟共享空间[8] - 近四成便利店开通即时零售业务 即时配送效率向"15分钟"迈进[9] 供应链与数字化建设 - 企业通过自建或合作强化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等供应链能力[8] - 美宜佳通过智能物流与自动化分拣提升效率[8] - 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借助AI大数据实现智能选品动态定价与库存优化[8] - 国内头部便利店品牌基本实现通过智能设备和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营[9]
咖啡便利店新赛道,适配度≠成功率
搜狐财经· 2025-08-15 01:58
核心观点 - 咖啡品牌推出便利店型新业态 旨在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和场景拓展提高门店效能和收入 但面临供应链管理、同业竞争、加盟扩张可行性等多重挑战 [2][6][9] 品牌战略调整 - 库迪咖啡全面升级"触手可及"计划 新增便利店业态 包含咖啡店、便利店和店中店三种店型 [2] - 新增冰淇淋、西式蛋挞、烤肠、中式面点、便当等热食产品 以咖啡为流量入口带动整体门店运营 [2][4] - 维持2025年底5万家门店终端目标不变 需在10个半月内新增近4万家门店 [2][3] 业态适配性分析 - 咖啡高频刚需属性与便利店存在天然匹配度 可拓展早餐场景"咖啡+三明治/饭团"和下午茶场景"甜品+咖啡"组合 [4][5] - 便利店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期 品牌可借助数字化管理能力实现库存精准预测和运营效率提升 [5][12] - 但便利店与咖啡店属不同业态 需重新搭建包含门店模型、供应链的运营体系 [9] 扩张挑战 - 店中店模式2024年下半年原计划新开8000家 实际仅开出1300多家 完成率仅16% [3] - 便利店型开店成本显著高于店中店模式 且优质点位已被7-Eleven、全家等先行者占据 [3][7] - 加盟政策虽采用"0元加盟"联营模式 但需支付5万元品牌保证金加5万首付款 且不包含租金人力等成本 [14][15] - 县城开店首年成本暴涨58% 设备强制升级分期付款利息较高 进一步压缩加盟商盈利空间 [15] 竞争环境 - 7-Eleven、罗森等便利店已布局咖啡业务并形成成熟运营体系 占据市场心智 [6] - 瑞幸、星巴克通过外卖自提服务强化便捷性 对线下新店型形成冲击 [6] - 品牌需在选址、商品性价比、服务效率上寻找差异化切口 避免同质化竞争 [7] 运营风险 - 快餐业务对食材新鲜度、配送时效要求较高 需建立高度标准化供应链体系 [9] - 多元化产品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 影响消费者对咖啡专业形象的认知 [10] - 加盟商反映物料缺货问题严重 如抹茶系列长期缺货 不同门店咖啡口感差异较大 [17] 潜在优势 - 创始人团队曾尝试以咖啡店为载体销售文具、办公用品 具备相关经验 [11] - 拥有300多人IT团队构建数字化经营体系 可精准监控库存和销售数据 [12] - 主品牌产品单价较低 可挖掘头部便利店与夫妻店之间的市场增量 [11]
广东最好逛的超市,差点就闭店了
36氪· 2025-07-21 10:11
永旺超市发展历程 - 1996年以"吉之岛JUSCO"品牌进入中国内地,首店位于广州天河城,成为当时代表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性商超[6] - 2013年统一更名为"AEON永旺",但广州消费者仍习惯称其为"吉之岛"[9] - 目前在全国拥有400余家门店,数量超过沃尔玛,与盒马鲜生相当[11] 经营现状与挑战 - 2024年营收同比减少6.87%,净利润同比下滑79.2%至3.38亿港元,连续3年下滑[11] - 内地业务自2017年以来持续亏损,2024年营收43.39亿港元(同比-4.68%),亏损6586万港元[12] - 深圳首店等多家老店关闭,北京门店已全部撤出,华北地区仅剩5家店[11] - 2020年才完成内地所有门店自有App铺设,线上布局明显落后[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面临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和盒马等新零售的双重挤压[3] - 社区店业态崛起:钱大妈已在全国开设近3000家门店,盒马NB门店超200家[12][14] - 消费者偏好转向"小型化、生鲜化、折扣化",社区店占比达52%(较2020年+6%)[12] 核心竞争优势 - 熟食区被消费者誉为"天花板级",猪颈肉、烤鸡等产品获得高度认可[19] - 保持本地化服务特色,雇佣能提供粤语服务的本地员工[19] - 日式精细化服务传统,员工服务态度获得消费者广泛好评[21][22] 消费者情感联结 - 承载广州消费者30年的集体记忆,被视为城市地标和文化符号[1][6] - 早期引入动漫IP商品(如宝可梦书包)创造差异化体验[9] - 闭店传闻引发市民强烈反响,社交媒体出现大规模声援活动[17][19] 经营策略问题 - 沿用日本核心商圈选址策略,面临租金压力与坪效下降的双重困境[14][16] - 店型定位模糊:既缺乏大卖场的规模优势,也不具备社区店的便利性[16] - 品牌溢价能力减弱,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祛魅,更注重性价比[16]
方寸之间的丰盈:京司便利店与当代生活的"小确幸"
搜狐财经· 2025-06-09 09:53
商业模式创新 - 公司通过"小而全"的经营哲学精准把握都市生活痛点 不到一百平米的店铺囊括都市人日常所需的所有小物件 [3] - 采用动态调整的货架管理艺术 早晨摆放早餐类商品 中午替换为便当 傍晚推出打折食品 使有限空间实现无限可能 [3] - 创造"第三空间"体验 在家庭与职场之间提供低门槛的社会包容 不同人群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4] 产品策略 - 商品丰富度惊人 从早餐饭团到深夜零食 从应急药品到手机充电器 几乎涵盖都市生活所有需求 [3] - 自有品牌开发策略成效显著 同样质量的咖啡价格仅为连锁咖啡店的27% 但品质不逊色 [3] - 食品坚持使用优质原料 邀请米其林厨师参与研发便当配方 提升产品竞争力 [3] 价格策略 - 价格实惠不是简单低价 而是通过自有品牌 直采直供和高效物流实现性价比最优化 [3] - 与大型超市相比单价略高 但通过供应链创新让顾客感受到"价值感"而非单纯低价 [3] - 提供免费热水 充电插座 洗手间等不直接产生利润的服务 创造顾客忠诚度 [4] 消费者洞察 - 东京大学研究显示 超过70%消费者最看重便利店"总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的特性 [3] - 满足当代人对"小确幸"的追求 用方寸之间的丰盈提供生活解决方案 [1] - 在物质过剩时代 消费者转向追求"刚好足够"的精致生活而非"更多更大" [5] 社会价值 - 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提供生活掌控感和安全感 [7] - 维持社区人情温度 在电商时代保持真实的人际连接 [5] - 不同人生轨迹的人们在便利店短暂交汇 共享同样的温暖与便利 [4]
郑州便利店为何多而不强?
36氪· 2025-05-16 00:11
郑州便利店行业格局 - 郑州便利店市场形成本地连锁(悦来悦喜、福鹿家)、内资头部(美宜佳、唐久便利)与外资(7-ELEVEn河南)三方竞争格局 [1] - 2024年郑州便利店单店覆盖5807人/店,优于全国均值(6866人/店)但低于太原(2582人/店)、长沙(2133人/店)等中部省会 [1][6] - 郑州便利店发展指数增长率从2023年4.55%降至2024年0.3%,排名下降16位至第27位 [3] 市场痛点与竞争态势 - 郑州便利店生态"多而不强",本地品牌悦来悦喜仅420家门店(全国第61位),缺乏千店级本土品牌 [8][9] - 头部品牌集中度低,美宜佳(全国3.8万家)、易捷、昆仑好客等全国性品牌在郑布局但无区域特殊性 [10] - 个体商户达116.07万户,夫妻店对早餐等高毛利品类(毛利率30%-35%)分流显著 [22][24] 供应链与场景创新 - 本地品牌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悦来悦喜新乡基地)或本土合作(7-ELEVEn与三全食品)强化鲜食供应链 [16][18] - 24小时经营比例仅39.13%,悦来悦喜坚持全天营业以激活夜间经济 [18] - 抢占地铁(便利丹)、机场(7-ELEVEn)、高校(福鹿家财大店)等核心场景,教育消费习惯 [14][15][22] 扩张策略与政策支持 - 悦来悦喜开放加盟,全额投资需25万元(分润96%),共同投资需8万元(分润85%) [24] - 郑州被列为河南省首批便利店重点推进城市,2024年GDP1.45万亿元(中部第三)支撑消费潜力 [21] - 大学生数量146万(全国第二),校园店成为品牌差异化布局重点 [2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优化品类结构(5%-10%商品淘汰率)并提升数字化水平,匹配行业2025年重点趋势 [25] - 强化供应链标准化(悦来悦喜新品13周上市周期)与集群效应,应对夫妻店与全国品牌挤压 [25][26] - 通过点位密度提升(7-ELEVEn计划十年500店)培养"便利店解决三餐"的消费习惯 [19][22]
人均覆盖率超日本?全国便利店中心不在北上广
搜狐财经· 2025-05-03 11:42
便利店行业全球对比 - 中国便利店总数达32.1万家,全球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2] - 中国单店覆盖4441人,远高于韩国(1077人/店)、日本(2197人/店)、美国(2286人/店) [1][3] - 韩国是全球人均便利店最多国家,与快节奏生活和一站式服务相关 [3] 中美便利店市场差异 - 美国便利店多与加油站绑定,因汽车文化盛行,而亚洲便利店以步行可达为主 [3] - 美国消费者偏好大型超市囤货采购,亚洲便利店食品更符合本地化正餐需求 [3][4] - 亚洲便利店食品(便当、饭团)接受度高,美国便利店快餐类商品(汉堡、披萨)更普遍 [4] 中国便利店市场特征 - 美宜佳(33848家)和易捷(28633家)为国内门店数量前两名,远超国际品牌7-Eleven(3906家)和罗森(6330家) [7] - 东莞以2048人/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北京(7696人/店)未达39城的中位数(5847人/店) [8][9] - 一线城市因高房租(月租数万至十几万)和人工成本,便利店渗透率低于二三线城市 [9]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 美宜佳超半数门店集中于广东,北方认知度低,单条街道可达上百家门店 [8] - 上海便利店覆盖率排名第10,北京未进前20,宜昌覆盖率最低(17982人/店) [8][9] - 2024年39个样本城市中24个渗透率上升,显示二三线城市扩张更快 [8] 商业模式与未来潜力 - 美宜佳通过低加盟成本策略,类似蜜雪冰城的平价路径在二三线城市扩张 [8][12] - 便利店满足基础需求(应急采购、热食),与蜜雪冰城"平价快乐"逻辑相似 [12][13] - 蜜雪冰城上市首日涨超30%,显示平价日常消费业态的资本市场潜力 [13]
23万吨日本大米的失踪之谜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12 13:11
大米供应短缺现象 - 日本大米收成去年增加18万吨,但收购代理采购量比预期少23万吨,导致市场供应紧张[6] - 大米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5公斤装大米价格达3952日元,同比暴涨95%[13] - 超市实施限购措施,消费者转向购买面包等替代品[18] 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 去年8月政府发布地震预警引发恐慌性抢购,导致价格持续攀升[7] - 高温天气导致水稻减产,农民认为政府734万吨的产量数据高估实际收成[23][24] - 化肥和农药价格上涨挤压农民利润空间,种植成本上升[29] 供应链问题 - 日本大米流通体系复杂,由农民→收购代理→批发商→零售商构成[6] - JA集团控制约50%市场份额,小型收购代理为争夺货源支付3000-4000日元溢价[21][22] - 2004年政府放宽销售限制后,出现私人囤积大米的猜测[9][10] 行业结构问题 - 日本稻农平均年龄71岁,2015-2020年间农民数量减少25%[31] - 小规模农场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专家呼吁向大规模集约化转型[30] - 政府长期通过减少耕地控制供应以维持价格的政策加剧了短缺[28] 经济影响 - 便利店巨头7-11已上调饭团和便当售价,推高整体通胀[14] - 日本央行行长一年内三次加息,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15] - 食品价格上涨成为去年选举中公众愤怒焦点,影响政治格局[16] 政府应对措施 - 决定释放21万吨紧急储备大米,首轮15万吨进行投标拍卖[26] - 政府储备约100万吨大米,但竞标制度可能无法有效降低价格[27] - 专家建议直接对零售和餐饮业设定价格上限[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