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医疗健康混合

搜索文档
谁来接棒“顶流” 公募多路突围“后明星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8-17 22:07
公募基金行业"去明星化"趋势 - 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行业加速步入"后明星时代","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 [1] - 截至8月15日,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7人,高于前5年同期水平(2020-2024年同期分别为216人、190人、187人、199人、168人)[2] - 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往往伴随巨额赎回,例如某基金经理管理的5只产品规模从140多亿元降至80亿元(缩水逾四成),另一位"双十"基金经理管理的8只产品规模从160多亿元降至110多亿元(缩水约三成)[2] 行业转型路径探索 - 基金公司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搭建、团队化管理、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等多维路径重塑竞争力 [1] - 三条主要转型路径:投研向工业化与平台化转型、建立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度、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 [4] -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4] 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 - 头部机构可能形成"工业化底座+个性化插件"模式,搭建"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投研中台 [5] - 中欧基金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投研体系转型,实现从"个体化"向"体系化"的生产方式变革 [5] - 天弘基金构建"投研生产流程化、交互决策平台化、关键节点智能化"的投研体系,解决行业痛点 [6]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 以"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斗",例如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聘共管基金经理,广发基金部分产品增聘新基金经理 [7] - 美国共同基金规模前1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中9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国内景顺长城景颐双利等产品证明共管模式有效性 [7] - 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通过增聘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完成战略调仓,把握住成长板块上涨行情 [8] -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需要一流人才、高效协作、完善系统等关键要素作为保障 [9] 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 - 主动权益基金普遍存在对基准重视程度不够、定位模糊的问题 [10] - 两类表现突出的产品策略:主动管理的指数增强基金和配置型FOF产品 [10] FOF管理人筛选框架变革 - "选基金就是选人"的传统理念面临挑战,FOF管理人构建淡化个人IP的基金筛选方法 [11] - 更看重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投资人才,通过科学配置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实现投资目标 [11] - 年轻基金经理在新消费、新经济等特定赛道上具有短期业绩优势 [12] - 投资者应关注团队综合实力和公司平台支持,而非仅看基金经理名气 [12]
葛兰医疗基金时隔四年再限购,3600点后机构“恐高”情绪隐现?
华夏时报· 2025-08-13 10:09
基金限购潮现象 - 2025年8月11日中欧基金旗下两只明星产品同步暂停大额申购 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单日限额10万元 邵洁执掌的中欧科创主题混合单日限额100万元 [2] - 近一个月截至2025年8月12日已有超百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暂停大额申购 多只为年内业绩领跑产品 与沪指站上3600点形成呼应 [2] - 8月12日数据显示包括广发睿毅领先C 东方核心动力C等10只基金处于暂停大额申购状态 [1] 绩优基金业绩表现 -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A/C份额年内收益率分别达62.21%和61.40% 同类排名前3% 近一年回报率分别达80.86%和79.27% [3] - 中欧科创主题混合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超过90% 信澳匠心回报 广发成长领航等限购产品年内收益率均突破70% 业绩排名市场前5% [3] - 医疗和科技赛道展现出长期弹性和强劲动能 [3] 限购措施的战略考量 - 基金规模增长过快可能对投资策略执行和持有人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需要通过限购控制规模平衡扩张与稳定性 [3] -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2021年巅峰规模突破770亿元后面临系统性制约 2025年6月30日资产净值达308.01亿元 [4][5] - 按80%医药配置比例测算需将约246.41亿元配置于医药领域 形成规模刚性 限制资产配置灵活性 [5] 规模膨胀的三大核心约束 - 资产配置灵活性下降 规模扩张迫使增加持股数量分散风险 与追求超额收益的主动管理初衷形成矛盾 [5] - 优质投资标的稀缺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市值44.57亿元 占净值54.73% 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5] - 流动性管理难度指数级上升 前十大重仓股中药明康德单日成交额33.81亿元 3%仓位调整规模达9.24亿元 相当于其成交额27.34% [6] 限购潮的市场信号解读 - 葛兰产品前两次限购发生在2021年1月医药板块估值历史90%分位和2021年8月市场中期调整时点 [6] - 本轮限购本质并非市场悲观信号 而是基于策略有效性与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机制 基金公司表示希望投资者逆势布局 [6] - 部分基金产品实际规模未触及策略容量上限 管理人跟风限购利用市场情绪进行流量运作 形成饥饿营销效果 [3][7] 行业发展趋势 - 创新药械产业链保持重点配置 国内企业在ADC 双抗 多肽等领域竞争力获全球认可 存在海外授权预期 [7] - 国内政策持续优化 支持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 完善多元化支付机制 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 [7]
年内绩优基金集体“限流”,葛兰时隔4年重启限购
搜狐财经· 2025-08-12 05:43
中欧医疗创新基金限购及业绩表现 - 中欧基金宣布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自8月11日起暂停大额申购 单日单账户限购金额为10万元 [1] - 该基金年内收益超60% 二季度末规模激增至81亿元 较去年末新增约10亿元规模 [1][4][5] - 基金重仓医药生物行业占比达91.62% 第一大重仓股三生制药年内涨幅接近400% [5]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中证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近一年涨幅超20% 创新药板块自年初持续强劲反弹 [1][5] - 板块行情推动医药主题基金集体回暖 多只基金获得大幅资金流入 [5] 中欧基金旗下其他限购产品 - 中欧科创主题混合(邵洁管理)同步限购 单日单账户限购100万元 [2] - 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冯炉丹管理)8月6日起暂停10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 [2] - 上述三只限购基金年内收益均超60% 排名公司产品前列 [3] 全市场绩优基金限购潮 - 7月以来超30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限购公告 涉及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产品 [2][7]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张韡管理)年内收益134.89% 近两年收益122.63% 直接暂停申购 [8] - 永赢睿信(高楠管理)规模超50亿元 年内收益47.74% 8月4日起限购100万元 [9] - 广发成长领航(吴远怡管理)年内收益92.06% 同步实施限购 [9] 量化及小微盘策略基金限购 - 国金量化精选(马芳管理)规模28.56亿元 年内收益30.73% 7月29日起限购1万元 [8][12] - 招商成长量化选股(王平管理)规模18.76亿元 年内收益24.30% 7月24日起限购20万元 [8][12] - 诺安多策略(王海畅等管理)年内收益60.73% 8月4日起限购5000元 [11] - 中信保诚多策略(江峰管理)年内收益38.34% 限购金额降至1000元 [11] 限购原因及行业影响 - 限购主要为防止机构资金短期大量集中申购 维持策略有效性和持有人体验 [2][10] - 量化基金限购考虑策略容量因素 规模过大可能导致超额收益被侵蚀 [10] - 市场风险偏好持续修复 美联储降息周期打开国内货币政策空间 [12]
葛兰在管产品时隔四年再限购,近一个月还有多只绩优基金“谢客”
北京商报· 2025-08-10 12:13
基金限购动态 - 中欧基金宣布旗下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和中欧科创主题混合自8月11日起暂停大额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限额分别为10万元和100万元 [1][3][4] - 近一个月已有6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限制大额申购,其中多只为年内或近一年业绩突出的绩优基金 [1][5] -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A/C年内收益率达62.28%/61.48%,近一年收益率达80.12%/78.54%,中欧科创主题混合A/C年内收益率29.78%/29.3%,近一年84.33%/83.07% [4] 绩优基金表现 - 信澳匠心回报混合A/C年内收益率66.97%/66.39%,近一年91.83%/90.73%,在混合型产品中排名前2% [6]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A/C年内收益率92.06%/91.3%,近一年139.99%/138.57%,同类排名前1% [6] -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合并规模81.14亿元,中欧科创主题混合规模40.5亿元,信澳匠心回报混合和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规模均未超3亿元 [7] 市场与后市观点 - 沪指站上3600点,基金管理人可能因规模增长过快或市场回调风险采取限购措施 [5][7] - 部分基金经理认为科技、红利等重仓赛道已累积较大涨幅,限购可视为对高估值的防御 [7] - 葛兰看好消费医疗板块结构性机会,包括医美、眼科等可选消费领域及家用医疗设备需求增长 [8] - 张明烨指出国内经济下半年仍面临稳增长压力,需跟踪货币及财政政策变化 [8]
葛兰管理基金宣布限购
搜狐财经· 2025-08-09 14:56
中欧医疗创新基金限购 - 中欧基金宣布自2025年8月11日起对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实施单日单账户10万元限购,暂停大额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 [1][3][5] - 此次限购为2019年基金成立以来首次全渠道大额限购,此前仅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对直销渠道实施过单日500万元限购 [5][6] - 基金规模达81.14亿元(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A类份额年内收益率62.28%,同类排名29/983(截至2025年8月8日) [6] 葛兰管理基金动态 - 葛兰目前单独管理的医药主题基金仅剩中欧医疗创新,其管理的另一只规模更大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308.01亿元)已在2021年1月实施代销渠道10万元限购 [6] -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2025年二季度末规模308.01亿元,年内收益率21.81%,同类排名1078/4525 [6] 全市场绩优基金限购潮 - 全市场年内收益率超50%的153只基金中,22只已限购(占比14.38%);主动权益类基金中216只收益率超40%,28只限购(占比12.96%) [7][8] - 除葛兰外,广发基金吴远怡、华夏基金顾鑫峰、汇添富基金张韡等知名基金经理旗下产品同步实施限购 [7] - 中银港股通医药A(109.13%收益率)限购100万元,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92.06%收益率)限购50万元,信澳匠心回报A(66.97%收益率)限购1000万元 [8] 中欧基金其他限购产品 - 中欧基金同期对邵洁管理的中欧科创主题混合实施单日100万元限购 [7] - 中欧数字经济A(62.94%收益率)同步限购100万元 [8] 基金限购行业逻辑 - 限购行为旨在维持策略稳定性,避免规模激增导致流动性错配和交易成本上升 [8] - 通过控制资金流入节奏减少投资者追涨行为,优化持有体验 [8]
穷则思变!公募告别“明星时代”
北京商报· 2025-07-27 08:22
行业转型背景 - 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如丘栋荣、范妍、鲍无可)冲击行业"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传统模式 [1] - 依赖个人光环的模式难以持续,行业开始向"平台时代"转型 [1] - 监管层自2022年起连续发文要求扭转"明星化"现象,强化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 [13] 离任影响数据 **中庚基金案例** - 丘栋荣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147.08亿元,占公司总规模77.52% [4] - 离任一年后(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总规模同比缩水38.82%至116.07亿元,其原在管产品规模占比降至69.38% [4] - 机构投资者份额显著缩水,中庚价值领航混合机构持有份额从5.24亿份降至0.65亿份 [4] **圆信永丰基金案例** - 范妍离任前(2024年一季度末)在管规模128.7亿元,占公司36.15% [5] - 离任后公司规模短期环比缩水9.04%,一年后回升至344.74亿元,其原在管规模占比降至29.99% [5] **景顺长城基金案例** - 鲍无可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271.86亿元,占公司主动权益规模17.99% [6] - 离任后(2025年二季度末)原在管规模降至113.07亿元,占比下滑9.43个百分点 [6] 行业应对措施 **团队化管理** - 2025年共有267份基金公告涉及增聘基金经理,251只基金调整管理结构,94只为权益类基金 [10] - 超百亿规模基金中7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如兴全趋势投资混合由三人管理 [10] **高管角色调整** - 张坤、萧楠等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务回归纯投研角色 [10] - "500亿元规模俱乐部"仅剩张坤一人,葛兰、谢治宇等规模降至300-400亿元区间 [11] **营销策略转变** - 弱化单一基金经理曝光,强调团队实力与投研体系 [11][12] - 部分公司取消个人专访,均衡输出团队观点 [11] 平台化建设实践 - 招商基金建立"本分、专注、开放"的投研文化,形成人才梯队 [15] - 中欧基金通过"中欧制造"项目实现投研流程工业化升级 [15] - 中庚基金规划"平台型、团队化、专业化"投研体系,坚持精品产品策略 [16]
葛兰旗下基金增聘基金经理 多基金经理共管已成行业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4:49
基金共管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共有666只基金出现"共管式增聘",涉及122家基金公司[1][5] - 行业层面"多基金经理共管"成为趋势,涉及刘格菘、李晓星等百亿基金经理产品[5] - 监管政策推动团队化管理,2022年4月提出构建团队化投研体系,2024年3月强调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2024年5月出台方案支持团队制管理模式[5] 中欧医疗健康基金 - 葛兰在管规模最大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311.79亿元)增聘赵磊为共管基金经理[2][3] - 截至2025年7月4日该基金年内总回报11.42%,超额收益8.33%,同类排名1202/4548[3] - 新任基金经理赵磊无公募管理经验但拥有8年医药生物研究背景,曾任中泰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3] 葛兰其他在管产品 - 中欧医疗创新(81.99亿元)和中欧明睿新起点(10.69亿元)仍由葛兰单独管理[4] - 截至2025年7月4日两只基金年内收益分别为43.09%和-6.3%,前者专注医药板块后者侧重科技成长[4] 中欧基金投研建设 - 近一年共29只产品实行"共管式增聘"[6] - 公司表示持续加强投研团队建设以巩固投研实力[6]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最新动态: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和葛兰共管
搜狐财经· 2025-07-04 13:20
基金经理增聘动态 -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与葛兰共同管理 [1][2] - 赵磊历任中泰证券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联席首席分析师,2021年加入中欧基金,现任权益研究组组长 [2] - 中欧价值成长混合增聘金旭炜为基金经理,与王健共管 [2][3] - 中欧国证2000指数增强和中欧中证1000指数增强均增聘宋婷为基金经理,与钱亚婷共管 [3][4] 行业模式转变 - 近一年中欧基金旗下共有29只产品实行"共管式增聘",团队化管理模式明显 [5] - 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期混合增聘苏文杰为基金经理,与郑澄然共管 [5][6] - 刘格菘、李晓星、赵蓓、冯波等百亿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此前也有增聘动作 [6] - 易方达研究精选股票增聘彭珂为基金经理,与冯波共管;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增聘郭杰、何崇恺为基金经理,与冯波共管 [6] 政策与行业趋势 - 2022年4月证监会提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 [7] - 2024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7] - 2024年上半年共计1927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新任职变动,其中666只产品为"共管式增聘",涉及122家基金公司 [7]
中欧基金葛兰在管规模最大产品增配基金经理,年初至今涨超11%
快讯· 2025-07-04 12:39
基金经理变动 -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 与葛兰共同管理 任职日期为2025年7月4日 [1] - 2025年上半年共计1927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新任职变动 其中666只产品为"共管式增聘" [1] - 666只"共管式增聘"产品来自122家基金公司 包括刘格菘 李晓星 赵蓓 冯波等百亿基金经理的产品 [1] 中欧基金共管情况 - 近一年来中欧基金旗下共有29只产品实行"共管式增聘" [1]
千亿公募,官宣!
中国基金报· 2025-07-04 12:05
中欧医疗健康增聘基金经理 -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与葛兰共同管理该产品,而中欧医疗创新等其他产品仍由葛兰单独管理 [2][3] - 赵磊为中欧基金医疗投研团队核心成员,拥有8年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验,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工程硕士,曾任职中泰证券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及联席首席分析师,2021年5月加入中欧基金,2023年初担任医药研究组组长 [4] - 截至一季度末,葛兰管理的三只基金规模合计40447亿元,其中中欧医疗健康上半年单位净值增长率830%,超额收益603%,近一年净值增长率1601%,超额收益569% [4] 中欧医疗基金业绩表现 - 中欧医疗创新基金近半年业绩增长3225%,超额收益268%,同类排名前4%,近一年业绩增长5163%,超额收益3717%,同类排名前4% [5] - 中欧基金旗下被动指数产品中欧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半年涨幅5094%,同类排名前1% [5] 多基金经理共管行业趋势 - 上半年行业共666只产品采用"共管式增聘",涉及122家基金公司,包括刘格菘、李晓星等百亿基金经理的产品 [7] - 共管模式可发挥多策略优势,提升风险收益比,通过团队协作过滤尾部风险,增强极端市场下的稳定性 [7] - 证监会2024年3月文件强调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推动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2025年5月《行动方案》进一步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化管理 [8] 中欧基金投研团队建设 - 公司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平均从业14年,平均投资年限7年,形成老将引领、中生代与新生代结合的人才梯队 [8] - 研究团队覆盖39个细分领域,五大研究组通过行业细分与深度研究赋能投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