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募基金去明星化
icon
搜索文档
“零独管”突现!江峰失去“单人决策权”,中信保诚连发两则公告
华夏时报· 2025-09-21 02:57
基金经理变更事件 - 中信保诚基金于9月17日发布两份公告 旗下中信保诚安鑫回报债券和中信保诚景气优选混合型基金均增聘新任基金经理王颖 江峰不再单独管理任何产品 其名下三只基金全部转为"1+N"共管架构 [1][2] - 江峰管理规模从2024年底9.12亿元暴增至57.82亿元 半年增幅达534% 其中第二季度单季增长41.52亿元 [2][3] - 市场猜测此次调整预示江峰即将离职 但公司未予置评 业内人士透露离职可能性极大 [1][2][4]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江峰管理的中信保诚多策略A类份额近五年任职回报达123.36% 在1740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35 [2] - 中信保诚景气优选自江峰去年初接管后实现75.62%收益 中信保诚安鑫回报债券同期盈利13.07% 均位居同类前列 [3] - 新任基金经理王颖任职中信保诚中证500指数增强期间回报52.38% 管理中信保诚新锐回报期间回报35.63% [4] 投资策略与产品特点 - 江峰投资风格以小微盘股为主 持仓分散 采用"主观+量化"策略 主观用于择时 量化模型用于选股 [4] - 接任者王颖现任量化投资部副总监 擅长量化投资 预计产品将维持对标万得微盘指数的逆向投资风格 [4] - 三只产品投资策略预计延续 对产品影响有限 将继续关注微盘股投资 [1][4] 行业背景与公司情况 - 公募基金行业年内307位基金经理离职 427位新上任 变更原因包括职业发展 薪酬考核改革及公司股权变更等 [5] - 中信保诚基金为中外合资企业 注册资本2亿元 截至2024年底管理总资产1724亿元 其中公募规模1507亿元 [5]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 共管产品增多 旨在通过团队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投研资源优化配置 [3]
公募基金掀起“去明星化”革命: “工业化”建设破局“英雄时代”
搜狐财经· 2025-08-22 01:19
市场表现与基金限购 - 沪指突破近10年高点 市场总成交额达2.8万亿元 [2] - 月内303只基金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 包括债券型、混合型、股票型及QDII基金 部分单日限购额低至100元 [2] - 中欧科创主题单日限购100万元 中欧医疗创新限购10万元 工银全球精选限购100元 摩根纳斯达克100指数美元A限制申购业务 [3] 绩优基金表现 - 中欧数字经济近一年收益率149.64% 同类排名前1% 中欧科创主题收益率86.19% 同类排名前3% [4] - 中欧价值发现收益率36.95% 中欧红利优享收益率36.06% 中欧医疗创新收益率84.49% 同类排名前3% [4] - 中欧医疗健康自2021年1月起持续限购10万元 [4] 限购动因与投资策略 - 限购核心出发点为保护持有人利益 避免短期资金涌入影响调仓效率及摊薄收益 [5] - 葛兰保持创新药械产业链重点配置 中欧医疗创新重仓三生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康方生物、药明合联等标的年内均实现翻倍行情 [5] 行业人员变动与治理 - 7月以来457只基金出现基金经理变动 涉及被动指数型、偏股混合型、中长期纯债型等产品 [6] - 基金经理变更分为解聘和增聘 增聘多出于优势互补及"老带新"考虑 [7] 公募基金规模与发展政策 - 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 首次突破34万亿元 境内管理机构共164家 [8] - 证监会提出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支持团队制管理模式 [8] 投研体系工业化转型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 共管产品增多 依赖个别明星基金经理模式难以为继 [8] - 中欧基金自2023年推行"工业化"投研体系 通过统一投资理念、精细化分工与流程化协作提升效率 [9] - "五要素选股模型"将选股逻辑拆解为可量化标准 提升团队整体效率与决策落地速度 [10] - 权益、多资产、量化及债券业务能力在工业化改造后显著提升 [10]
谁来接棒“顶流” 公募多路突围“后明星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8-17 22:07
公募基金行业"去明星化"趋势 - 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行业加速步入"后明星时代","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 [1] - 截至8月15日,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7人,高于前5年同期水平(2020-2024年同期分别为216人、190人、187人、199人、168人)[2] - 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往往伴随巨额赎回,例如某基金经理管理的5只产品规模从140多亿元降至80亿元(缩水逾四成),另一位"双十"基金经理管理的8只产品规模从160多亿元降至110多亿元(缩水约三成)[2] 行业转型路径探索 - 基金公司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搭建、团队化管理、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等多维路径重塑竞争力 [1] - 三条主要转型路径:投研向工业化与平台化转型、建立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度、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 [4] -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4] 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 - 头部机构可能形成"工业化底座+个性化插件"模式,搭建"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投研中台 [5] - 中欧基金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投研体系转型,实现从"个体化"向"体系化"的生产方式变革 [5] - 天弘基金构建"投研生产流程化、交互决策平台化、关键节点智能化"的投研体系,解决行业痛点 [6]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 以"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斗",例如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聘共管基金经理,广发基金部分产品增聘新基金经理 [7] - 美国共同基金规模前1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中9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国内景顺长城景颐双利等产品证明共管模式有效性 [7] - 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通过增聘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完成战略调仓,把握住成长板块上涨行情 [8] -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需要一流人才、高效协作、完善系统等关键要素作为保障 [9] 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 - 主动权益基金普遍存在对基准重视程度不够、定位模糊的问题 [10] - 两类表现突出的产品策略:主动管理的指数增强基金和配置型FOF产品 [10] FOF管理人筛选框架变革 - "选基金就是选人"的传统理念面临挑战,FOF管理人构建淡化个人IP的基金筛选方法 [11] - 更看重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投资人才,通过科学配置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实现投资目标 [11] - 年轻基金经理在新消费、新经济等特定赛道上具有短期业绩优势 [12] - 投资者应关注团队综合实力和公司平台支持,而非仅看基金经理名气 [12]
谁来接棒“顶流”公募多路突围“后明星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8-17 20:07
公募基金行业去明星化趋势 - 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 行业加速步入后明星时代 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行业名言遭遇冲击 [1] - 截至8月15日 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7人 较前5年同期(2020年216人 2021年190人 2022年187人 2023年199人 2024年168人)显著增加 [1] 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影响 - 明星基金经理离任伴随相关产品出现巨额赎回 某百亿规模基金产品规模从140多亿元降至80亿元 缩水逾四成 [2] - 另一位双十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规模从160多亿元降至110多亿元 缩水约三成 [2] - 基金公司通过自主培养团队保障软着陆 某离任基金经理原在管5只产品近一年回报率表现优异 2只超45% 2只超35% 1只超25% [2] 行业转型路径 - 公募基金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搭建 团队化管理 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三维路径重塑竞争力 [3] - 证监会5月印发行动方案 要求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3] - 头部机构可能形成工业化底座+个性化插件模式 搭建宏观-中观-微观联动投研中台 [4] - 中欧基金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投研体系转型 天弘基金构建投研生产流程化交互决策平台化关键节点智能化体系 [4]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 行业采用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斗 葛兰管理产品增聘赵磊 刘格菘管理产品增聘陈韫中吴远怡 [5] - 美国共同基金规模前1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中9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 国内景顺长城景颐双利等产品证明协作共管业绩优异 [5] - 富达传承基金通过增聘张笑牧完成价值向成长股战略调仓 把握成长板块上涨行情 [6] - 重阳投资由投决会制定策略方向仓位区间风控标准 基金经理在分仓范围内享有自主权 [6] 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 - 主动权益基金存在对基准重视不够定位模糊问题 指数增强基金通过深度研究创造超额收益 [7] - 配置型FOF产品以基准跟踪为核心 结合主动选基获取稳健回报 [7] FOF管理策略转变 - FOF管理人不追求全能型基金经理 更看重特定领域专长人才 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科学配置不同风格基金经理 [8] - 通过资产配置和策略选择弥补顶尖人才离职影响 优化行业配置和结构调整保持组合竞争力 [8] - 年轻基金经理在新消费新经济等特定赛道具有短期业绩优势 [8] 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 明星大将退场后 找到具有运筹帷幄能力的帅才重要性凸显 某上海公募引入投资总监后权益投研能力极大提升 [9] - 基金投资更看重团队实力和公司投研体系 投资者应关注团队综合实力和公司平台支持 [10] - 选择主动权益基金需关注投研实力团队稳定性策略一致性 被动指数产品需评估指数相关性市场代表性流动性费率 [10]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再起:平台与明星都在重新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7-29 13:18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 - 2025年前7个月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12人 较2024年同期增长7% 较2023年同期增长23% [2] - 鲍无可、张翼飞、周海栋等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张翼飞在安信基金管理规模超300亿元 [2][3] - 行业经历第四次奔私浪潮 2024年起明星基金经理集中流向私募机构 [6][8] 离职影响与应对 -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引发巨额赎回 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占华商权益基金总规模58% [4] - 基金公司以自有资金申购稳定市场 华商基金用2000万元申购周海栋曾管产品 [4] - 中庚基金在丘栋荣离职后规模同比缩水38.82% 原管产品规模从147亿降至80.53亿元 [4] 行业生态变革 - 薪酬与费率改革推动行业洗牌 基金经理因考核不达标被降薪30%-50% [2][8] - 公募行业从牌照红利转向能力竞争 个人IP溢价衰减平台价值凸显 [8] - 私募机构绩效导向更强 但仅4.2%公奔私基金经理任职百亿私募 [9] 私募业绩表现 - 公募背景私募基金经理863位 其管理产品上半年收益均值11.17% [2] - 34位管理3只以上产品的公奔私基金经理上半年平均收益9.18% [10] - 复胜资产陆航旗下5只产品平均收益45.66% 香橙资本何潇3只产品收益31.14% [10] 私募发展挑战 - 64.3%公奔私基金经理任职于5亿规模以下中小型私募 [9] - 周应波创立的上海运舟私募规模从百亿回落至50-100亿元区间 [11] - 部分基金经理出现策略适应性障碍 任泽松管理的3只产品亏损超30% [12]
张坤卸任高管、鲍无可离职,公募告别明星时代,基金经理团队制或成主流
搜狐财经· 2025-05-20 07:54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趋势 -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加速,近期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公募一哥"张坤卸任易方达副总,行业"投而优则仕"潮流出现逆转 [2] - 截至5月19日,2025年已有141位基金经理离任,超过去年同期 2024年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任,较2023年增长逾15%,包括中庚基金丘栋荣等知名基金经理 [2][6][7] - 监管鼓励基金经理团队制,强调策略共享和团队架构稳定,业内人士认为个别人员变动对基金公司影响有限 [2][7] 鲍无可离职事件 - 景顺长城基金公告显示,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卸任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未转任其他岗位且已办理注销手续 [3] - 鲍无可管理基金总规模162.07亿元,是行业稀缺的"双十"基金经理(从业超10年、年化收益超10%),多次获明星基金奖等荣誉 [3] - 其管理的16只基金(A/C类分开计算)任职回报均为正,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任职回报近375%,沪港深精选回报率185% [4] - 继任者刘苏等基金经理面临"一拖十"压力,管理规模超155亿元,引发投资者对管理精力的担忧 [5] 行业政策与考核机制变化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权重不低于80%,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7] - 薪酬制度与业绩挂钩:三年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需明显下降,显著超基准的可适度提高 [7] - 部分基金经理对坚持个人风格或转向增强型指数策略存在迷茫 [7] 高管回归投研岗位趋势 - 多名基金公司高管级基金经理主动卸任管理职务,专注投资研究,如易方达张坤、万家黄海、安信张翼飞等 [7][8] -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发挥基金经理专长,提升投研能力,更好为客户创造价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