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

搜索文档
不断增厚“绿色家底”还需持续发力
经济日报· 2025-09-12 06:08
森林资源发展成就 -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5%以上 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 占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1] - 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1] - 国家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和《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 为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 森林资源保护挑战 -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违法违规占用林地时有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2] - 部分地区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2] - 林业产业规模较小问题突出[2] 资源布局优化措施 -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规划体系 界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政策[2] - 科学规划林木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 合理布局商品林并推广高效栽培技术[2] - 推进跨区域协作机制 实施跨区域生态保护项目以实现优势互补[2] 科技创新应用 - 推广先进种植抚育技术 通过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升林木生长速度和品质[3] - 利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抗逆性强、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林木品种[3] - 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监测网络 采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巡护实现动态监测[3] 林业产业发展 - 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底蕴和生态价值 打造地方特色生态旅游品牌[3] - 持续推进林下种植养殖 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3] - 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提高林下经济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3]
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森林法执法检查
陕西日报· 2025-08-28 22:46
森林资源保护与治理机制 - 西安市实现四级林长制全覆盖并制定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 [1] - 长安区实行林长加警长联动机制 周至县建立保护与利用协调机制促进保护治理常态长效 [1] - 宝鸡市建立林长制加重点工作机制一体推进保护治理常态长效 [2] 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 宝鸡市2024年完成营造林42.61万亩 封山育林20.39万亩 森林抚育19.1万亩 [2] - 延安市森林覆盖率增长至53.07%(含经济林) 植被覆盖度达87.6%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2] - 延安市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647万亩 实施干杂果低产园改造12.11万亩累计达52.7万亩 [2] 林业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西安市林业产业不断壮大 林药种植林下养殖森林康养等产业规模扩大带动8万多户农户 [1] - 宝鸡市161.7万亩经济林挂果丰产 森林旅游等接待70.86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4829万元 [2] - 延安市2024年生态旅游收入达2.75亿元 黄龙山等入选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 [2] 创新示范与区域推广 - 长安区古树名木保护经验在全国推广 周至县被指定为全省森林普查县级先行试点示范 [1] -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列入陕西中华祖脉大秦岭生态旅游线路 [2] - 延安市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劳山国家森林公园获评国家4A级景区 [2]
猎神村“竹山变金山”
金融时报· 2025-08-26 02:45
生态治理成效 - 关闭5座石膏矿并舍弃近20年矿山经济 实现绿色转型 [1] - 划定生态保护区 整治矿区塌陷滑坡 实施复绿工程 [1][2] - 恢复群山叠翠自然面貌 保障公益林6900余亩 改造竹林6500余亩 栽种树木超30000株 [2] 生态修复技术 - 创新采用"小微湿地+"治理模式 修复65个采矿"天坑" [2] - 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 梦溪湉园入选重庆市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 [3] - 水质达Ⅱ类标准 湿地植物从19种增至110种 水生无脊椎动物从13种增至52种 发现鸟类30余种 [3] 旅游产业发展 - 形成百里竹海民宿群 拥有乡村酒店及民宿50余家 客房700间 床位近1000个 餐位约4500个 [3] - 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4] - 解决就业300余人 村集体经济增收248万元 分红60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4] 产业融合模式 - 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涌现民宿/康养/露营等新业态 [4] - 引入重庆怡幽谷农林开发公司/亿联集团等民营资本共建民宿项目 [4] - 打造"矿咖"等网红打卡点 利用废弃矿洞改造保留原始风貌 [4]
央行等三部门:发挥金融力量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 2025-08-25 16:25
本报记者 刘琪 《通知》强调,要聚焦国家储备林建设、"三北"工程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金融服务需求对 接。针对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特点,提供适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满足林下特色产业培育、原料收储及精深加工、转型 升级、冷链保鲜和物流等融资需求,综合运用信贷、股权、债券等融资方式,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林业碳汇资 源经营开发,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融资服务,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融资的可得性、便 利性和安全性。 《通知》要求,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林业领域资金支持。探索构建包括指数保 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构建评估、保险、监管、处置、 收储五位一体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各地要建立金融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会商机制,搭 建有效的协作和信息交流平台,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林业领域融资需求项目库,强化与金融系 统共享对接,提高融资对接精准度和有效性。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 ...
青山点金 绿富同兴——“鄂西林海”绘就“两山”转化新画卷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07:24
中国发展网讯 绿波千里铺锦绣,万物生金惠民生。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 年。在被誉为"鄂西林海"的湖北恩施,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沃土上,正生动践行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恩施始终坚持提升发展的"含绿量"与生态的"含金量",一幅生态秀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壮丽 画卷徐徐展开,成为"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实践地。 厚植"含绿量":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自然馈赠 "这个小班的疫木采伐规范到位,伐桩覆膜处理合格。"8月13日,来凤县三胡乡六正村的林地间,湖北 省国土绿化复评组专家张之勇正俯身仔细核查。他脚下的土地,正是恩施州2024年实施的林业重要生态 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现场。得益于11.59亿元中央专项资金的有力支持,全州首批已顺利完成退化 林修复48万亩、封山育林2.8万亩,为林海常青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片绵延不绝的苍翠,来之不易。恩施州75%的国土被林海浸润,森林覆盖率高达68.75%,森林蓄积量 达1.53亿立方米,两项指标均稳居湖北省前列。如此厚重的"绿色家底",离不开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坚实 护航。2737名林长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绿水青山守护网络,他们持续推动生态修复、加强资源保护、 ...
从“林权变股权”到“资源变资本”
广西日报· 2025-08-13 01:39
林票2.0模式升级 - 发行主体从2家试点单位扩容至区直林业企事业单位全面参与 有效破解林场收储成本高和负债率高困境 以黄冕林场3088.9亩项目为例实现债务结构优化[4] - 认购对象从单一个体林农扩大至县域林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 林业企事业单位及发行主体内部职工 激活社会资本参与 如八步区灵峰村用130万元闲置资金认购预计年均分红超3.4%[5] - 收益机制创新采用项目化运营 股份制合作 阶梯式分红和递进式收益 按林业生产周期精准测算 桉树项目分红利率从2.5%逐年递增至6% 持有越久收益越高且允许提前兑付[6] 林票改革成效 - 累计合作面积达8.4万亩 发行总额1.17亿元 惠及林农1.59万户 户均增收超2万元[7] - 林农通过林地流转获得租金并实现就近务工 七坡林场增加定期预分红机制将分红时间提前1-3年 如金城江区韦春奎735.15亩林地一年获11027.25元预分红[8] - 村集体盘活闲置资金获得稳定收益 八步区灵峰村和平村130万元投资年分红超4.42万元 环江县567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带动3个脱贫村年均增收20余万元[8] 林场经营优化 - 国有林场通过林票模式降低负债率 与村集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村民参与林地管护降低盗伐风险并提升管理效率[9] - 区直林场通过预付制减轻收储负担 实现滚雪球式规模扩张 有效缓解收储林地难 资金周转难和经营管理难三重压力[9] 制度体系支撑 - 构建顶层设计+平台支撑+政策保障体系 自治区出台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清单 形成1+N+X政策体系并将林票纳入林长制考核[10] - 北部湾产权交易所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 实现林票项目全流程线上化交易与资金监管[10] - 发行主体实行兜底保障兑付 引入森林保险提供灾害赔偿 为认购方提供多重风险保障[10] 未来发展目标 - 计划至2025年底林票合作面积突破10万亩 发行金额达1亿元[11] - 拓展林票+碳汇和林票+林下经济模式 推动电子化交易与跨区域流通 促进山间资产转化为流动资本[11]
多地推进森林“四库”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第一财经· 2025-08-12 05:23
森林“四库”建设政策推进 - 福建、广西、黑龙江、四川等多地出台森林“四库”建设方案 实施专项改革试点 推进林业绿色金融创新 [3][4][6] - 福建省提出建设“蓄水林”“固碳林”“用材林”“食物林”“联动林” 发展林菌、林药、林蜂等系列森林食物 推动“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金融”等联动产业 [3] - 福建省计划到2030年实现森林蓄水量350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量8.5亿立方米 森林食品量390万吨 植被碳储量5.12亿吨 林业总产值1万亿元 [4] 林业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广西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林草产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省份 带动93个集体林重点县林农年人均收入超3500元 [4] - 广西开展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 林农、村集体参与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林票合作经营总额达1.17亿元 惠及林农1.59万户 全区林业贷款余额1455亿元 同比增长14.4% [5] - 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 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 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 人均140公斤 成为继粮食、蔬菜后第三大农产品 [7] 区域林业改革与创新模式 - 广西在26个县(市、区)实施林权确权登记、适度规模经营、林木采伐管理等5方面专项改革试点 推动“林板家”“林浆纸”“林文旅”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4] - 黑龙江省探索“人工水落混交林大径材培育”“人工杨树低效林改造”等17种典型模式 被国家林草局列入全国推广典型 评选“九珍十八品”森林珍馐名录 129家企业307款产品入选品牌阵营 [6] - 江西省吉安县开展“财农信贷通”贷款14宗 金额991万元 2024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43亿元 [6] 林业资源与生态目标规划 - 四川省计划到2030年实现森林面积2.65亿亩 森林蓄水能力1000亿立方米 年产“林粮”2000万吨 林业综合产值1万亿元 森林碳储量10亿吨 [6] - 福建省将实施国土绿化、国家储备林、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 吸引“地、种、机、技、数、钱”等要素投入 提升林业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4]
多地推进森林“四库”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第一财经· 2025-08-12 02:58
福建、广西、黑龙江等地已出台森林"四库"建设方案,实施专项改革试点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 乡村振兴。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地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了解到,福建、广西、黑龙江等地已出台森林"四库"建设方 案,实施专项改革试点,推进林业绿色金融创新,探索依托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新路径。 日前印发的《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提出,建设"蓄水林",通过退化林修复、成 过熟林更新、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蓄水固土能力;打造"固碳林",通过科学营造林,增强森林固 碳能力;培育"用材林",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木材质量和产量; 同时,壮大"食物林",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油、林粮、林果等系列森林食 物,推动笋竹食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食药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发展"联动林"发挥特色资源优 势,促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金融"等联动产业。 福建省还将实施一批国土绿化、国家储备林、生态保护修复、林业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项 目,以增量激活存量、提升质量。吸引"地、种、机、技、数、钱、法、人、文、 ...
点绿成金:广东林业产业冲刺万亿大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08:38
行业资源基础 - 全省森林面积达1.4397亿亩 森林覆盖率达53.39% 跃居全国最绿省份之一 [1] - 广东六成以上面积是林地 广袤林地是两山转化主战场 [1] - 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和品牌 支持发展自然体验 生态旅游 森林康养 生态种植等生态产业 [6] 科技护绿措施 - 构建覆盖全省生态保护智能网络 采用卫星遥感 AI监测等数字化手段 [1] - 为8.5万余株古树名木建立数字身份证和电子图文档案 实现一树一码动态化管理 [3] - 对超800株一级古树名木实施高清视频24小时监控 应用PiCUS-3弹性波诊断仪 根系扫描雷达等设备进行健康监测 [3] - 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红外相机全境监测网络 20公顷森林监测样地与卫星样地综合监测系统 [4] - 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集成林火监控 无人机巡查与智能巡护系统 构建天空地全空间感知体系 [4] - 全省建立790个植被永久固定样地 布设数千台红外相机 网格化巡护监测系统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协同发力 [4][5] 林业产业发展 - 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9400亿元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1][6] - 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超3400万亩 完成油茶新造55万亩 低改17万亩 [6] - 打造竹 油茶 森林药材 花卉苗木 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 香料香精 生态旅游 森林康养八大林业产业集群 [2][6] - 森林旅游 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年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 [6] - 潮安凤凰山茶产业2024年产值达5359万元 带动茶农收入年均增长15% [6] - 肇庆市广宁县竹产业2024年年产值突破45亿元 [6] - 花都七溪地依托5000余种野生芳香植物打造香养主题康养基地 累计解决农民就业300人以上 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以上 [7] - 洲瑞镇广东瑞山生态旅游度假园区带动周边3个乡镇就业超千人 单竹山茶场年产值约300万元 瑞山景区旅游年收入900余万元 [7] 发展规划与目标 - 争取2025年底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2] - 持续打造粤林+特色品牌 强化森林文旅融合发展 [7] - 优化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 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7] - 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 价值评价 经营开发 市场交易 补偿考核等全链条制度体系 [7]
江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 2025-08-02 22:01
生态优势与绿色发展 -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林业总产值近7000亿元,生态优势显著[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1] - 江西省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 - 崇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32%,试点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林木生长量[2] - 杉木林分年均生长量从0.72立方米/亩提升至1立方米/亩以上,阔叶树林分从0.3立方米/亩提升至0.5立方米/亩以上[2] - 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改,探索"国有林+集体林"联营共建机制,列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份[2] 油茶产业发展 - 江西省山茶油产量占全国1/4以上,油茶果成为万安县百姓的"致富果"[4] - 实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辐射带动200万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4] - 万安县油茶林获政府补贴15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升级设备和改进工艺[3] 林业产业升级与科技示范 - 峡江县建设1万亩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试种玉木耳等高效益林下特色产品[5] - 示范园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探索新品种和新路径[5] - 推动油茶、毛竹等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提质升级[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江西省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企业凭此获得金融机构500万元授信额度[6] - 全省林权贷款累计发放387.07亿元,林业类生态产品成交额突破138亿元[6] - 建成全省统一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核算平台,连续3年开展试算[6] 生态补偿与自然资源资产交易 - 江西省连续9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筹集补偿资金338亿元[7] -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累计成交33单、总金额156.85亿元[7] - 生态资源权益类生态产品累计成交超320亿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