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

搜索文档
Cell系列综述:舒易来团队等系统总结耳聋治疗的范式转变——临床基因治疗恢复听力
生物世界· 2025-09-23 08:3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研究院 舒易来 、 李华伟 , 哈佛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陈正一 和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听力研究中心 曾凡钢 合作 (共同一作为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研究院 的 韩双 、 陈紫婷 和 王大奇 ) 在 Cell Press 旗下综述期刊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 Clinical gene therapy restores hearing: a paradigm shift 的综述论文 。 亮点 以腺相关病毒 (AAV) 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策略,在动物模型中已被证实对20多种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有效。 2022 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率先完成临床试验注册,并在中国上海成功实施了 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 ,成为先天性耳聋领域首次基因治疗临 床实践。2023-2025 年期间,全球另有 7 项针对 OTOF 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在 8 个国家注册。截止目前,5 项临床试验已报道通过双 AAV 递送策略成功恢复受试者听力,为遗传性耳聋 ...
Cell子刊:舒易来团队报道AAV基因治疗后,遗传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
生物世界· 2025-05-25 06:55
遗传性听力损失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全球约有4.3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需要康复治疗,其中2600万先天性患者中60%与遗传易感性相关,已发现200多个相关基因但尚无获批疗法 [1] - 基因疗法成为治疗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前沿方向,主要技术路径包括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替代和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 [1] - 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DFNB9型耳聋占遗传性耳聋2%-8%,该基因编码的耳畸蛋白缺陷会引起先天性重度听力损失 [1] 临床研究成果 - 2024年1月复旦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发表单耳AAV基因治疗成果,显示患儿听力与语言能力显著恢复 [2] - 2024年6月同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双耳治疗研究,再次验证疗法安全有效 [2] - 2025年5月团队在《Med》发表10例患者(5单耳+5双耳)治疗后的听力学动态变化分析,揭示听觉通路恢复机制 [3][5] 治疗评估方法与数据 - 采用ABR(听性脑干反应)、ASSR(多频稳态诱发反应)、PTA(纯音测听)和DPOAE(耳声发射)四种评估手段 [5] - 治疗后4周内85%患者ABR出现明显V波,13周后全部患者V波潜伏期从9.220毫秒缩短至8.190毫秒 [6] - PTA、ABR和ASSR阈值在2kHz/4kHz频段显著相关,DPOAE显示治疗未影响外毛细胞功能 [7] 治疗机制与临床意义 - 基因治疗同时恢复内耳毛细胞功能并促进听觉神经通路重塑,ABR数据证实神经可塑性重组 [6][7] - 研究确立PTA为主观评估工具,ABR/ASSR为客观指标,三者结合可全面监测听力恢复 [9] - 目前结果需进一步验证长期效果,但为DFNB9治疗策略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