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服务业
icon
搜索文档
赛事经济火热出圈,体育消费迎来政策东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9 14:19
行业政策与目标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 国家体育总局将加强政策研制 加快编制"十五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研究体育赛事经济政策文件 深化体育赛事带动消费监测试点工作 [3] - 推动道路 水域等公共资源进一步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 优化审批流程 提高审批效率 鼓励各地将办赛服务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 [3] 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11年发展迅速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上升 由2012年的34.6%上升至2023年的72.7% [2] - 2024年上半年限额以上的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销售同比增长22.2% 福建 四川 广西等7地监测的500余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场均消费超3000万元 [6] - 2024年1-2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 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 2024-2025年冰雪季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2.34亿人次 同比增长15.7% [7] 体育消费趋势 - 体育消费从传统体育服装 鞋帽 器材等商品消费 逐步扩展到赛事观赏 健身休闲 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 [6] - 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24年6月以来跑步鞋 运动T恤 篮球鞋等运动鞋服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0% 游泳用品 骑行用品等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倍 [6] - "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复合名义增速达到12.5% 预计"十五五"时期体育消费规模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7][8] 赛事经济发展 - 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 市场潜力大 发展前景广 对促进消费 扩大投资 推动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2] - 山东省2024年上半年举办500人以上赛事739场 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亿元 间接经济效益达113亿元 [2] - 推动足球 篮球 排球职业联赛建设 培育乒乓球 羽毛球 网球等自主IP赛事 提升群众观赛体验 [3]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 - 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为42.3亿平方米 新建成的体育公园达到1547个 [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 继续支持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通过中央资金直接投入引导地方推进运动场地建设 [8] - 橙狮体育自研推出融合AI视觉算法的智慧球场解决方案"橙狮慧影Smartshot" 已在全国部署100多块篮球 网球场地 [5]
国办发文促体育消费,“体育大省”广东迎低空运动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13:55
政策举措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条发展举措 重点包括扩大体育产品供给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等方向 [1] - 政策持续重视户外运动 冰雪运动 赛事经济等领域 并进一步结合低空经济 数据要素等新发展方向 [1][3] -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低空赛事活动 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融合 探索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支持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 [3][6][7] 体育消费潜力 - 2024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 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2% [1] - "苏超""村BA"等现象级消费事件展现体育消费巨大潜力 [1] - 数字体育消费新模式兴起 如"体育外卖"通过数字化平台预约教练 定制课程 打破传统健身房时空限制 [6] 低空经济发展 - 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 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3] - 中国滑翔伞行业市场规模2021年突破10亿元 [3] - 低空运动可直接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装备研发制造销售 经济空间巨大 [4] - 广东省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 [9] 数字化转型 - 政策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培育智能化 定制化 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 [6] - 实施"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体育数据要素将逐步完成确权 交易 交换 资产化 证券化进程 [7] - 数字体育将成为数字时代最重要消费方式 超越传统消费模式 [6] 区域发展机遇 - 广东省体育产业2023年总规模超7300亿元 占全国总量1/5 [8] - 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交流合作 建设区域体育产业带 [12] - 第十五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 带来赛事经济效应 广东省提出释放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 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12] 产业发展重点 - 广东可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数字化 智能化升级 强化体育服务业与社区体育 竞赛体系及全民健身网络深度结合 [9] - 低空运动建议加强产业融合创新 开发低空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器材装备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 [9] - 培育品牌体育赛事 优化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形成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特色商圈 [12]
动起来!体育消费站上新风口
证券日报· 2025-09-04 16:24
政策支持与产业目标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条重点举措 涵盖扩大供给 激发需求 壮大主体 培育增长点 强化要素支撑和提升服务保障[1][3] - 政策目标到2030年培育一批世界影响力体育企业和赛事 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3] - 国家近年持续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文件 将体育产业纳入顶层设计[3] 体育产业增长态势 - 2024年前7个月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1.1% 显著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8%的增速[2] -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2]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其中陆地和山地运动消费占比48.78% 水上冰雪运动紧随其后 航空运动占5%以上[2] 消费场景与赛事经济 - 2025年上半年7地监测511场重点赛事活动 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2] - 热雪奇迹公开赛期间各雪场客流环比提升21% 广州成都等地年滑雪30次以上人数年复合增长率超15%[4] - 乐刻运动采用"月付制无推销24小时开放"模式 拥有超1400万注册用户并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单店盈利[4] 资本市场参与状况 - 2025年前9个月体育运动领域披露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16起 总金额约5.59亿元 较2024年全年9起10.49亿元呈现节奏加快但单笔规模减小特征[5][6] - 融资集中在千万元级别 亿元级大单稀缺 体育服务类企业因体量小和轻资产特性面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困难[6] - 政策明确支持符合条件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发行债券 资产证券化 并鼓励降低综合融资成本[7] 企业创新与出海战略 - 探路者发布下肢外骨骼等4款户外智能装备 通过"户外+芯片"双主业战略进行数字化赋能和产业融合[10] - 康力源体育科技在马来西亚设厂实现产能出海 英派斯健康科技通过OEM/ODM模式代加工并推动自主品牌IMPULSE进入欧洲等国际市场[9] - 企业聚焦技术突破与品牌升级(中游制造)以及模式创新与生态构建(下游服务)[10] 行业发展挑战 - 体育板块上市公司集中于制造业 赛事运营和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未成中坚力量 产业链上游存在"小散弱"问题[8] - 消费者面临运动场地少 价格高 资源不均等难题 专业教练稀缺且赛事门票供给不足[10][11] - 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运动消费文化 商业人才和场馆密度等要素仍需培育[6] 未来发展方向 - 创投机构关注体育服务企业的用户黏性(成瘾性) 单店盈利模型和可复制性三大特质[7] - 需加强数字技术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体育用品中的应用 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11] - 建议通过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体育类REITs等金融创新方式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和产业并购[7]
事关体育产业,国办最新印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14:10
政策目标与产业规模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6方面20条重点举措 明确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1] - 2023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增加值为1.49万亿元 其中体育服务业占增加值比重72.7%[6] 体育赛事经济效应 - 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40%以上 202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7]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7] - 政策明确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 培育国际品牌赛事 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开放[6] 户外运动与冰雪产业 - 2024年中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8]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8] - 2024年水上运动参与人数突破1.2亿 产业规模达4386亿元 同比增长18.7%[8] - 政策要求制定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山地/水上/低空等运动项目 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8] 资本市场反应与企业支持 - 9月4日A股冰雪旅游指数领涨3.99% 元隆雅图涨停9.99% 长白山涨8.70% 大连圣亚涨7.43%[3][4] - 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发行债券及资产证券化 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1] - 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 培育专业化运营主体 支持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11] 体育设施建设与消费刺激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近2万个老旧小区配建17万多套健身设施[10] - 政策要求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REITs等支持体育场地建设 配建全民健身中心及体育公园[10] - 各地可发放体育消费券 推消费满减等优惠 对体育消费领域贷款给予财政贴息[11]
算体育赛事的“经济账”:从竞技到经济
华创证券· 2025-08-29 12:11
体育消费潜力 - 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2020年约为0.84%,但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均值的1/6[2][4][14] - 地区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相关,23个省市相关系数达0.88,但支出倾向稳定在4.5%-6.5%[4][16] - 日本经验表明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经济上行期增长快,停滞期萎缩,高收入群体更抗波动[4][18][22][24] 体育消费结构 - 中国体育实物消费占比超60%,明显高于欧盟的35%,接近美国2005年水平[2][5][28] - 中国观赛与健身服务支出仅占11%,而美国2005年约为20%[2][5][28] - 日本体育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从1980年27.5%增至2011年58%,增量主要来自赛事和健身[5][35] 体育赛事经济 - 中国体育赛事对GDP拉动约0.1%,低于欧美的0.4%-0.5%,就业拉动也仅0.1%左右[3][6][38][56] - 欧美拥有全球近90%顶级体育IP,头部联盟收入达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与中国赛事规模悬殊[6][43] - 上海居民观赛消费倾向更强(1万美元收入支出73美元 vs 美国38美元),但美国收入高6倍且观赛渗透率达61% vs 上海5%[8][44] - 中国体育从业者占就业人口0.15%,低于英美0.5%及日韩0.2%-0.3%,需提升收入和服务业比重[8][54]
张瑜:从竞技到经济——算算体育赛事的“经济账”
一瑜中的· 2025-08-29 08:34
核心观点 -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而非消费意愿[3] - 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2020年中国0.84% vs 发达国家平均0.85%),但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均值的1/6[3][5] - 中国体育消费结构呈现"重商品、轻服务"特征,2020年体育实物消费占比超60%,而观赛与健身服务支出仅占11%[3][6] - 中美体育产业结构差异显著,2023年中国竞赛商演增加值占体育产业2%,而美国2014年已达32%[4] - 中国体育赛事对GDP和就业拉动估算均在0.1%左右,约为欧美的1/5-1/4[4][8] 消费潜力分析 - 收入水平是体育消费的决定性因素,23个样本省市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相关(2023年相关系数0.88)[5][15] - 日本经验表明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体育消费,1974-1993年日本家庭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复合增速超10%,1994-2003年则连续10年下降[18] - 高收入群体体育消费意愿更强且更抗经济波动,2009年日本最高收入阶层体育消费支出占比超1.5%,与其他阶层差距扩大[20][21] 消费结构特征 - 中国体育消费以实物为主,2020年实物消费占比超60%,明显高于欧盟的35%[3][6] - 即便高收入地区如北京、厦门仍以实物消费为主,17个样本省市中仅6地体育服务消费占比超50%[6][25] - 日本体育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从1980年27.5%增至2011年58%,增量主要来自赛事和健身服务[26] 赛事经济分析 - 2023年欧美体育赛事经济拉动达128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0.4-0.5%,而2024年中国预计仅208亿美元,拉动GDP约0.1%[29] - 欧美拥有全球近90%顶级体育IP,2024年全球收入最高500个体育IP收入达1700亿美元[33] - 上海居民观赛消费倾向强于美国(1万美元收入下上海支出73美元 vs 美国38美元),但美国观赛渗透率达61%,远超上海的5%[34] - 经济大省不一定是赛事大省,广东、江苏、浙江的赛事表演产业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全国整体[36] 就业拉动效应 - 2020年中国体育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约0.15%,低于英美(约0.5%)及日韩法(0.2%-0.3%)[38] - 人均体育支出越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越大,体育从业人员占比也越高(相关系数约0.7)[38] - 美国体育赛事对GDP和就业拉动均值均为0.44%,上海2023年分别为0.25%和0.24%[39] - 体育服务业就业弹性高于体育制造业,应重点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和竞赛表演业[38]
体育服务消费市场正在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01:45
体育产业总体发展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1]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 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1]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1]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7地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4] - 杭州亚运会期间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超40% [5] - 中国网球公开赛2023年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 [5] - CBA 2024-20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次 [5]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5] - 苏超南京主场比赛期间带动河西地区酒店入住间夜量同比增长近30% [5] - 2025年暑期南京五星酒店预订量同比上涨近20% [5] 体育消费结构升级 - 体育服务业占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9] - 2023-2024年路跑赛事数量从699场增至749场 参与人次从605.19万增至704.86万 [11] - 碳纤维自行车原材料价格从每公斤3000元降至不足200元 [10] - 国产自行车零配件国产化率达80% 主流消费车型价格降至3999元 [10]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开放 [7] - 2025年补助近150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3370个场馆 [7] - 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翻番 [9] - 推动"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模式 [1] 产业转型与创新 - 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成为体育服务业龙头 [9] - 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普及 [9] -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融合催生"村超""苏超"等创新模式 [4][6]
国家体育总局:截至2024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证券日报· 2025-08-19 23:3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2023年达3.67万亿元[1] - 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 2023年达1.49万亿元占GDP比重1.15%[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1] 消费与市场表现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1]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2] - 2024年水上运动产业规模达4386亿元 同比增长18.7% 参与人数突破1.2亿[3] 产业结构升级 - 体育服务业占比提升 从2020年68.7%增至2023年72.7%[2] - 体育制造业提质增效 2024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46家较2022年翻倍[2] - 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2] 基础设施与参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建成健身步道17.18万条总长40.75万公里[3] - 飞行营地、汽车营地达2055个 滑雪场地914个[3] - 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 飞盘玩家约300万人相关社团超1500个[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7地监测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4] - 场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 群众赛事如"村超"直接拉动地方消费[3][4] - 行业将推动赛事成为激活消费和拉动经济的强引擎[4]
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证券日报· 2025-08-19 23:28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体育产业总规模2023年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1] - 产业增加值2023年达1.49万亿元 年均增速11.6%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1] 经济贡献与结构 -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5% [1]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2]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翻倍 [2] 细分领域发展 - 户外运动2024年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消费人次约2亿 [2] - 水上运动2024年参与人数突破1.2亿 产业规模4386亿元同比增长18.7% [3] - 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 飞盘玩家约300万人 [3] 基础设施与消费 - 健身步道达17.18万条总长40.75万公里 [3] - 飞行营地及汽车营地达2055个 滑雪场地914个 [3] - 40个试点城市2020-2023年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1]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7地511场重点赛事带动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超3000万元 [4] - "村超"等群众赛事直接拉动地方消费 [3] - 政策将推动赛事成为消费激活和经济拉动强引擎 [4]
激活消费“强引擎” 国家体育总局将研制推动赛事经济政策文件
北京商报· 2025-08-19 11:37
体育产业总体发展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2023年达3.67万亿元 [2][3]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6% 2023年达1.49万亿元占GDP比重1.15% [3][4]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4] 产业结构与政策支撑 - 体育服务业占比提升 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增加值占比从2020年68.7%增至2023年72.7% [2][4] - 体育制造业提质增效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较2022年底翻番 [4] - 新体育法增加产业专章 出台冰雪经济 户外运动 金融支持等系列政策文件 [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7地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5] - 杭州亚运会期间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达40%以上 [5]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5] 产业融合与消费促进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4] - 文体商旅融合成为"黄金组合" 国际田联街头挑战赛为天津商圈带来5.8万人次日客流量 [6][7] - 体育用品博览会影响力扩大 2024年上半年体育用品进出口总额超155亿美元 [4] 未来发展重点 - 将研制赛事经济政策文件 强化赛事与产业协调联动 [2][7] - 推动"赛事+"深度融合 促进赛事进景区 进街区 进商圈 [3][7] - 扩大赛事供给与品牌影响力 激活消费拉动经济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