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体育

搜索文档
国办发文促体育消费,“体育大省”广东迎低空运动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13:55
政策举措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条发展举措 重点包括扩大体育产品供给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等方向 [1] - 政策持续重视户外运动 冰雪运动 赛事经济等领域 并进一步结合低空经济 数据要素等新发展方向 [1][3] -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低空赛事活动 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融合 探索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支持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 [3][6][7] 体育消费潜力 - 2024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 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2% [1] - "苏超""村BA"等现象级消费事件展现体育消费巨大潜力 [1] - 数字体育消费新模式兴起 如"体育外卖"通过数字化平台预约教练 定制课程 打破传统健身房时空限制 [6] 低空经济发展 - 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 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3] - 中国滑翔伞行业市场规模2021年突破10亿元 [3] - 低空运动可直接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装备研发制造销售 经济空间巨大 [4] - 广东省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 [9] 数字化转型 - 政策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培育智能化 定制化 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 [6] - 实施"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体育数据要素将逐步完成确权 交易 交换 资产化 证券化进程 [7] - 数字体育将成为数字时代最重要消费方式 超越传统消费模式 [6] 区域发展机遇 - 广东省体育产业2023年总规模超7300亿元 占全国总量1/5 [8] - 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交流合作 建设区域体育产业带 [12] - 第十五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 带来赛事经济效应 广东省提出释放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 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12] 产业发展重点 - 广东可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数字化 智能化升级 强化体育服务业与社区体育 竞赛体系及全民健身网络深度结合 [9] - 低空运动建议加强产业融合创新 开发低空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器材装备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 [9] - 培育品牌体育赛事 优化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形成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特色商圈 [12]
国办发文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到2030年总规模超7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04 19:12
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体育赛事经济政策 - 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开展赛事评级 [2] - 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 支持纳入奥运会积分赛体系 [2]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项目 [2]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办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 推出户外运动精品线路 [2] 体育用品升级措施 - 加大体育科技研发转化力度 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研发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器材 [3] - 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建设创新研发中心 开发个性化体育用品 [3] 体育消费激发方案 - 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 在全民健身日/春节/国庆等节点举办消费促进活动 [4] - 鼓励体育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联动 将优质资源投向体育消费领域 [4] - 多部门分工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探索创新消费政策措施 [4] 数字化转型支持 - 探索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 提升数字化水平 [5] - 支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商业模式 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5] - 完善体育领域数据产权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等具体规则 [5] 企业培育与金融支持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推动补链延链强链 [5] - 健全体育企业培育机制 开展提质升级专项服务 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5]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5] -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 加强信贷管理 丰富信贷产品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5][6]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6] - 鼓励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确保经营主体享受政策优惠 [6]
体育产业利好 国办最新印发
中国证券报· 2025-09-04 12:07
扩大体育产品供给 -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依托运动项目协会开展赛事评级[3] -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办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 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活动[3] - 培育壮大冰雪经济 持续发布实施全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冰雪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3][4]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 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培育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5] - 举办体育消费活动 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 围绕全民健身日等时间节点举办体育消费季等活动 鼓励体育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联动[5] -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鼓励工会拓展使用会员会费支持职工体育健身 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等优惠举措[5] 壮大体育经营主体 - 做大做强体育企业 加快助企惠企政策在体育领域落地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6] - 鼓励改造升级公共体育场馆 加快绿色、低碳、智能转型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 培育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主体[6] - 深化行业融合发展 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 推动体医融合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支持体育与科技、传媒等产业复合经营 延伸产业链条[6]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加强交流合作 建设区域体育产业带 支持若干地区率先将体育产业培育成为本地区支柱产业[7] -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 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体育消费惠民措施 举办区域性体育消费促进活动[7] 推动体育数字化发展 - 探索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 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水平[8] - 支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 加快体育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8] 强化产业要素支撑 -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 加强信贷管理 丰富信贷产品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9] - 丰富体育场地供给 出台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 推动户外运动设施等场地设施建设 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场地设施[9] - 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