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5-18 22:02
枢纽能级提升与物流体系重塑 - 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实现"一夜达全国、隔日达全球"的货运效率,平均每两分钟起降一架货机,运输电子产品等"中国造"和南美三文鱼等进口商品 [1] - 阳逻港开通"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降低镍湿法冶炼中间品物流成本,该港口已拥有35条集装箱航线,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集装箱码头 [5] - "长江班列+汉亚直航"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开通,铁江海联运"一箱制"模式下日韩货物经阳逻港转中欧班列(武汉)至欧洲,时间节省55%、成本降低15% [6] 汽车产业升级与外资布局 - 东风汽车云峰工厂实现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车,2024年见证我国年产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 - 法雷奥武汉工厂三次扩建后布局全球最大研发中心,武汉经开区集聚400余家制造型外资企业,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2] - 湖北吸引3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商投资企业突破1万家,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优势产业 [2] 高技术产业突破与出口增长 - 华工科技核心产品海外订单量超越国际品牌,高端激光装备实现进口替代,研发投入年增30%以上,产品海外销售年增35% [3] - 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2024年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8.1%,占出口总额超50% [3] 营商环境优化与成本控制 - 湖北试点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企业首付20万元即可启动项目,2024年全省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1010亿元 [7] - 孝感市推行"五证同发"审批改革,企业材料从27项减至9项,审批时间从120天压缩至40天,洋田集团1亿元扩产项目当月完成手续 [8][9] - 湖北实现1000项全省通办事项、200项承诺即办事项,100种高频事项证照"免提交" [9]
实探第20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 “首发”“首展”扑面来 光电子信息产业“逐光”前行
证券日报· 2025-05-18 15:44
行业概况 - 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领先欧洲、北美、日韩等地,位列全球第一,正处于从规模领跑到技术引领的转型阶段 [1] - 产业在光纤技术、光传输技术方面不断突破,部分核心领域正逐步向技术引领的高阶形态转型 [8][9] - 政府高度重视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武汉每年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类资金50亿元 [9] 细分领域创新 - 激光、光模块以及红外传感器是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具有创新先发优势的细分领域 [2] - 华工科技全球首发灵动系列TriLaser激光打印设备,将清洗、深雕、标记三大功能集成于背包大小的主机中,国产化率基本达到100% [2] - 武汉高德红外行业首发500万像素高温中波制冷红外探测器与制冷型多光谱热成像重型云台,推动行业向高精度、大视场、长距离检测方向发展 [3] - 武汉光迅科技国内首次展出1.6TOSFP224DR8光模块,功耗较行业标准低30%,性能全球领跑 [3] 产业集群 - 武汉"中国光谷"已集聚超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汇集多家在光电子器件、光模块等领域发展突出的企业 [7] - 珠三角地区在光电子信息消费终端应用方面表现出色,聚集众多中小微企业围绕产业链下游进行创新 [7] - 长飞光纤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自主掌握三种主流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9] - 京东方等企业在全球面板市场中份额名列前茅,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集群 [8] 技术融合应用 - 光电子信息传感器在机器人中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灵敏度的监测,实现动作的高精度控制和低延迟响应 [5] - 灏存科技自主研发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动作转角精度0.001度,动作延迟控制在3毫秒以内,软件及硬件国产化率100% [5] - 光电子技术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光模块等核心器件,赋予无人机产品高精度感知、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能力 [6]
国际之“光” ——世界级创新的光谷使命
长江日报· 2025-05-13 00:25
光电子产业发展历程 - 世界首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65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5月16日定为"国际光日",标志着现代光电子纪元开启[1] - 2000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许其贞等10余位委员递交第1331号提案,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4] - 2001年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同年12月中国"入世"后,光谷代表中国站上世界产业舞台[5] 武汉光谷产业地位 - 武汉成长为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最大光器件和激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之一[5] - 光谷518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5家国家创新中心、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6家湖北实验室[7] - 存储芯片、光电集成芯片、空芯光纤、心肌旋切、电磁能弹射等自主创新技术世界领先[7] 企业创新与国际拓展 - 中国信科掌握"世界第一"的单模多芯光纤技术,光纤传输速率和能效翻倍[7] - 华工科技自主研发首款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智能装备畅销全球,新增5家海外工厂[7] - 长飞光纤在6国布局8个生产基地,海外业务收入超10倍增长,墨西哥工厂投产[8] 光博会国际影响力 - 第20届光博会被纳入"国际光日"系列活动,全球390家企业参展,近百款新品全球首发,17项国际领先技术集中展示[9] - 成功举办19届,召开330余场国际峰会,累计吸引30余国6800余家顶尖企业参展[11] - 俄罗斯、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13个境外采购团参与,各国嘉宾深入顶级实验室和生产线洽谈合作[11] 产业战略规划 - 湖北《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打造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地标和世界知名科技新城[6] - 光谷在光电子细分领域已具备领跑全国、部分领先世界的实力,肩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6] - 15万光谷企业家提出"光谷倡议",目标打造世界级企业和产业集群[7]
湖北聚力“支点建设”推进中部崛起
经济日报· 2025-05-10 22:24
经济表现 - 2024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2024年一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创近12个季度最高增速 [1] 科技创新 - 湖北打造科技力量矩阵,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 [2]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研发高仿生人造血管,生产全流程自主可控,成本大幅降低 [2] - 湖北在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取得国际首创8英寸硅基氮极性氮化镓衬底等成果 [2] - 湖北聚集82位院士、1120余万技能人才,13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200万人 [3] - 湖北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行动,计划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青年科技人才 [3] 产业发展 - 湖北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4] - 湖北诺德锂电研发3微米铜箔,较传统6微米铜箔能量密度提升10%-15%,铜箔用量减少50% [5] - 湖北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 [5] - 湖北拥有16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66种重点工业产品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中部第一 [5] - 湖北是全国最大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重要商业航天基地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5] 开放合作 - 湖北一季度新开通8条国际货运航线、2条国内货运航线,花湖机场拥有57条国内、38条国际货运航线 [7] - 一季度中欧班列(武汉)发送97列,同比增长7.8% [8] - "赏樱花"活动签约重点项目80个,总金额超1900亿元 [8] - 3月武汉天河机场查验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其中外籍2.54万人次占比22% [8] 绿色发展 - 湖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7.8%,规上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11] - 中碳登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5亿吨,排名全球第一 [11] - 湖北中碳资产签约全国最大碳普惠项目,总装机量200兆瓦,预计年均碳资产收益400万元 [10] 区域协同 - 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联络增强 [12] - 武汉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6000亿元,"金三角"协同发展态势形成 [12] - 湖北规划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人口超3000万、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 [13]
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锚定目标定位 加快建设进度、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长江日报· 2025-05-10 00:40
东湖科学城建设规划 - 核心定位为打造具有科学特征、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创活力迸发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1][2] - 目标是为武汉实现"三个优势转化"、重塑城市战略地位提供科技支撑 [1] - 集中了武汉优质创新资源,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载体 [2] 重点发展方向 - 深化与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3] - 强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3] - 聚焦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和关键技术攻关 [2][3] 产业创新布局 - 巩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3] -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下一代网络、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3] -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3] 人才与机制创新 - 重点引进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等高端科创人才 [3] -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 [3] - 深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 [3] 实施保障措施 - 采用清单化管理和项目化推进方式确保重点任务落地 [4] - 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形成建设合力 [4]
第二十届光博会5月15日至17日举行 全球390家企业聚汉见证光电创新成果
长江日报· 2025-05-10 00:40
展会概况 - 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将于5月15日至17日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1] - 展会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 展览面积2 5万平方米 参展企业覆盖12个国家和地区共390家 [1] - 首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日"全球活动深度绑定 定位为国际光电子领域"奥林匹克"盛会 [1] 展会亮点 - 主题为"光联万物 智引未来" 重点展示"光电+AI"融合趋势 涵盖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智能汽车 智能制造等领域 [2] - 首次设置"空天地海"无人驾控装备实景场 展示"光+无人驾控装备""光+机器人""光+AI"等前沿应用矩阵 [2] - 首次设立光电子信息产业成就主题展 回顾中国光电子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 [2] 产业政策 - 湖北省出台《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和《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 将光电子信息产业列为"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之首 [2] 产业规模 - 2024年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含软件)规模达7566亿元 同比增长11 7% [3] - 未来将重点支持华工科技 中信科移动 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3] - 目标推动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加快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
“光博会”打出三张牌,扩容全球朋友圈
第一财经· 2025-05-09 07:00
光博会国际影响力提升 - 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首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日"全球活动合作 纳入国际光日全球系列活动 [1] - 展会聚焦"光电+AI"融合趋势 覆盖低空经济 智能汽车 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 设置"空天地海"无人驾控装备实景场 [1] - 首次规模化引入13个境外采购团 预计促成近10项跨境合作意向 设立9大应用领域供需精准对接机制 [3]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 - 2024年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7566亿元 同比增长11.7%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4045亿元(增速8%) 软件业务收入3521亿元(增速16.7%) [2] - 2024年1-3月产业规模1695亿元 同比增长11% 增速位居工业各行业首位 [2] 国际资源整合举措 - 促成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美国光学学会(OSA)等机构与清华 华科联办20余场国际会议 实现"全球智慧 光谷汇聚" [2] - 开放九峰山实验室 光谷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向国际展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3] - 集中展示17项国际领先技术 31项国际先进技术及15项国产替代突破性成果 [3] 产业对接实效强化 - 组织国际买家走进烽火通信 华工激光 长盈通等企业生产线开展技术研讨 [3] - 设立签约专场活动 涵盖技术转让 产业链协同 跨境采购等类型 推动展会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 [3]
光子产业生态大会暨光子专用大模型OptoChat AI发布会在南京举行
南京日报· 2025-05-09 01:54
光子产业生态大会暨OptoChat AI发布会 - 大会由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主办 主题为"AI赋能 光启未来" 聚焦人工智能与光子行业深度融合 [1] - 市委书记周红波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 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出席 [1] - 光子专用大模型OptoChat AI正式发布 集成超过30万条光子芯片相关专利 文献和行业数据资源 [1] - OptoChat AI拥有强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能力 可显著提升光电芯片研发效率与产业转化速度 [1] - 会上发布共建全球光子产业生态倡议 倡导以开放为纽带 以创新为引擎 构建协同共赢的产业新生态 [1] 专题报告与参会情况 - 香港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等多位教授及企业高管围绕AI与光子融合应用作专题报告 [2] - 市委常委 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及有关部门 高校 科研院所 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3]
经济大省挑大梁|潮涌楚天千帆竞——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新华社· 2025-05-08 13:05
经济发展 - 湖北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万家,以不足全省2%的企业法人数量贡献全省60%科技创新成果,催生1.34万亿产业增加值 [3] 产业体系 -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实施"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 [3] - 形成"51020"现代产业集群,包括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 [3] -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千亿级产业达19个 [3] 交通与开放 - 高铁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实现"市市通高铁" [4] - 长江黄金水道万吨巨轮可直达武汉,中欧班列连续两年开行突破千列 [4] - 建设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推动离岸在岸一体化与高标准制度型开放 [4] 生态建设 - 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成为常态 [6]
科创债支持企业并购出资 长江产业集团在上交所成功发行首单并购信用债
证券日报网· 2025-05-07 12:14
债券发行情况 -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 发行规模14亿元 期限3年期 票面利率2.00% [1] - 本期债券是公司首单科创主体公司债 也是湖北省属国企首单并购信用债 创下公司中长期信用债票面利率新低 [1] - 债券由中信证券担任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 国泰海通证券及华泰联合证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1] - 发行获得市场投资者踊跃认购 全场认购倍数达3.7倍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科技创新领域 包括置换对汽车热管理领军企业的并购出资及置换多支创投基金出资 [1] - 资金用途有助于推动省内产业协同创新 助力湖北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作为湖北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主体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 聚焦国家战略和湖北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 [1] - 重点布局光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汽车及高端制造等产业板块 [1]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金融工具 强化在长三角新兴产业和资本市场的链接作用 [2] - 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价值化"的产业赋能型投资集团 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