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苏州:致富“靠山”就是“三棵树”
新浪财经· 2025-08-23 21:07
核心观点 - 树山村通过建设木栈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构建"生态经济学"模型 带动农业升级、旅游业发展和产业融合 形成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1][5][15] 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 - 木栈道全长3.6千米 采用"最小扰动实现最大进入"生态原则建设 与山景融合且保留土壤呼吸空间 [1][3][5] - 木栈道作为国家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 串联茶田果园与溪涧景观 同时解决农事管理便捷性和出山通道问题 [3][5] - 通过关停矿山、恢复植被和调整产业结构 将原有水土流失严重的矿产开采区改造为梯田茶园 [5] 农业经济升级 - 当地以梨树、茶树和杨梅树"三宝"为核心农产品 木栈道修通后农产品"鲜度"显著提升 [5] - 村民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 收入来源包括农产品销售和民宅出租等 [15] - 村级年收入突破千万元级别 形成以"三棵树"为核心的致富模式 [7][15]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 - 木栈道带动农家乐和民宿业态发展 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如10万元/年的民宅租赁报价)和城市居民入驻经营 [9] - 出现跨地域文化旅居网络(如"这里·树山"分店)和新兴业态(摄影基地、非遗文化馆) [9][11][13] - 宋锦非遗文化馆落户树山 客户覆盖上海深圳等高消费城市 产品定价高端 [13] 产业系统优化 - 木栈道推动环境提升和布局协调 形成系统生产力持续改善 吸引新业态聚集 [15] -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门票经济"转向"场景经济" 通过公共空间打造永续经营模式 [15] -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正向循环 产业反哺生态使共同富裕成为必然 [15]
三亚雅亮村人水相依,唱响幸福和美之歌
海南日报· 2025-08-23 00:59
基础设施发展 - 雅亮大桥全长1214米 宽10米 于2007年竣工通车 大幅提升交通效率[5] - 大桥使芒果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成为联通三亚市区与乐东的重要枢纽[6] - 计划将8公里主干道拓宽至8米 直通芒果种植地以优化物流[9] 农业产业规模 - 现存40余棵百年芒果古树 最老树龄超300年 单株年产超1000斤[7] - 全村芒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被称作"芒果村"[8] - 村民周运宁种植50亩芒果 年收益达数十万元[8] 产业升级规划 - 对古树实施"一树一策"保护 喷洒杀菌剂和营养液[8] - 百年古树作为育苗基地 培育具有抗旱特性的树苗[8] - 计划打造"古树芒果"特色品牌 提升产品附加值[8] 旅游资源开发 - 雅亮大桥成为观赏大隆水库的最佳观景点[6] - 千亩梯田形成翡翠状景观 12月水稻成熟期呈现金色大地[9] - 民宅墙面绘制黎锦与芒果元素彩绘 吸引游客打卡拍照[9] 水利资源利用 - 宁远河滋养2000多亩芒果种植 采用河水灌溉[8] - 大隆水库为三亚最大水库 由宁远河形成[3] - 千亩梯田历史上依靠宁远河水灌溉水稻解决温饱[9]
千年关隘黑石关: 从烽火硝烟到山河新语
河南日报· 2025-08-22 23:33
历史背景与战略地位 - 黑石关为古代山河四塞西部门户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3] - 1903年清政府修建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 关键工程为黑石关大桥[3] - 1944年日军占领巩县后 国民党军炸毁黑石关大桥阻止日军西进[3] 军事行动与影响 - 1944年10月12日八路军夜袭黑石关 击溃日军小队及伪军百余人 俘虏13人 击毁汽船13艘 破坏铁路数十米[4] - 战斗解救修桥民夫2000余人 挫败日军西进计划并扩大共产党在豫西影响力[4][5] - 此次战斗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入巩后首次较大胜利 揭开豫西军民抗日新篇章[4][5] 区域经济发展 - 东黑石关村发展软籽石榴/油桃/黄桃等10余品种林果业 种植面积达400余亩[5] - 该村通过乡村游特色产业(百亩采摘园/垂钓园/玫瑰园)及托管经营仓库 每年为村集体增收数十万元[5] - 巩义市作为河南首个千亿县 建设省级绿色工厂及铝资源环保级利用生产线 持续焕发绿色动能[5] 文旅融合与创新 - 黑石关作为巩义八景之一 已成为红色教育场所吸引参观者[6] - 杜甫故里运用沉浸式VR技术展示文化 巩义文学艺术馆通过剪纸展呈现非遗河洛故事[6] - 区域将历史遗存/生态美景与非遗传文化通过创新方式融合蝶变[6]
活力中国调研行|文旅焕新 产业富民——水乡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新华社· 2025-08-22 22:04
核心观点 - 福建莆田北大村通过打造特色文旅产业IP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 村集体经济2024年同比增长约30% [1][2][3] 文旅产业发展 - 依托水资源打造"水上巴士"黄金航线 串联荔林景观带 滨水绿道和古村落 [1] - 水岸协同开发露营基地 垂钓闲趣 潮玩互动等文旅消费新业态 [1] - 引入状元宴 科举模拟体验等多元复合业态 全景式还原科甲文化场景 [2] - 打造以"状元"元素为核心的特色文旅IP 展示21名状元事迹和15名莆田籍院士介绍 [2] - 创新"一树多品"嫁接技术 开发百亩荔枝采摘乐园 [2] 文化体验项目 - 设置投壶古代游戏体验 传统文化礼仪教学等沉浸式研学活动 [2] - 提供荔枝香牌制作等手工体验项目 [2] - 保留明代顶墩桥 3座百年老宅 200多座特色风格民居及妈祖宫等历史建筑 [1] 运营模式创新 - 采用"资源整合+品牌塑造+村民共富"三位一体整村运营模式 [3] - 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业态 [3] - 村集体参与合作运营 村民通过游船服务 景区服务等岗位实现本地就业 [3] 经济效益体现 - 特色餐饮店单日最高销售扁食200碗 单价13元 [3] - 计划联动吴江 后黄 七步 东阳等周边村居实现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 [3]
我市5个传统村落入选省级名单
南京日报· 2025-08-22 02:35
传统村落保护政策与资金支持 - 江苏省以省政府规章形式对传统村落进行立法保护 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2] - 2023年通过省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传统村落列入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范围予以强化保护[2] - 省住建厅联合省财政厅下达专项资金共1.92亿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2] - 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合作推出"苏乡贷"累计申请307亿元支持79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开展保护利用和人居环境整治[2] 传统村落认定与规模 - 第八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新增70个村落 其中南京市占5个[1] - 江苏省级传统村落总数达624个 加上381组传统建筑组群 总量突破1000个[1] - 南京市省级传统村落累计达到70个[1] 文化旅游与经济效益 - 2025年春节和五一期间全省传统村落和特色田园乡村举办文化活动2800余场次[2] - 同期吸引外来游客超过1214万人次[2] - 联合多部门推出30条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2] 具体村落保护案例 - 南京江宁横溪街道横山村上庄为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所在地 现成为红色基因核心地标[1] - 上庄村推进"溪旺集结号富美乡村"等项目 结合"横山红 山水绿 产业金"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古村落[1] 未来发展规划 - "十五五"期间计划指导支持100个左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项目建设[2] - 通过项目建设激活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
我省有效保护1000多个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新华日报· 2025-08-21 23:07
传统村落保护成果 - 江苏省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有效保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1] - 全省已有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累计公布624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81组传统建筑组群 [2] - 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2] 保护范围与标准 - 2017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 推动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1] - 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历史建筑 还涵盖体现特定时期建造传统和建筑风格的建筑群 [1] - 保护对象包括新石器时代遗址、上世纪60年代青砖房、粮仓、老供销站等不同年代历史遗存 [1][2] 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 - 省级财政累计下达专项资金1.92亿元用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补助 [5] - 创新推出"苏乡贷"金融服务模式 截至6月末累计授信近270亿元支持保护利用和人居环境整治 [5] 人居环境改善 - 南京市溧水区上庄投入1265万元开展乡村建设 建成交通路网污水管网等现代设施 [3] - 全省624个传统村落中有324个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占比超过一半 [4] - 236个传统村落创成特色田园乡村 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4] 活化利用与产业发展 - 苏州市明月湾村年游客量达80多万人次 门票收入500万元 [6] - 2025年春节和"五一"期间举办文化活动2800余场次 吸引游客1214万人次 带动乡村旅游收入7.15亿元 [7]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等适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 未来规划 - "十五五"期间将建设10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项目 [7] - 推动保护发展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增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7]
楼塔“村BA” 激活夜经济
杭州日报· 2025-08-21 02:33
赛事概况 - 萧山区楼塔镇第33届篮球比赛历时一周 岩山村队获得总冠军并将代表该镇参加萧山区"村BA"赛事 [1] - 赛事吸引全镇12支村级队伍参赛 自8月8日开赛共进行33场比赛 [1] - 楼塔镇被誉为"篮球之乡" 拥有浓厚篮球氛围 包含首届萧山区"村BA"总冠军岩上村队和杭州市"村BA"亚军楼英村队等强队 [1] 文化传承 - 篮球运动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入楼塔 1966年举办首场正式比赛 已连续举办33届联赛 [2] - 赛事呈现多代同堂参与特色 既有新锐球员崭露头角 也有父子兄弟齐上阵的动人场景 [1] - 村民朱李华连续第六年直播赛事 单场累计观看量达7-8万人次 高峰期同时在线人数达4000-5000人 [1] 经济效应 - "村BA"激活乡村夜经济 当地政府打造"村潮妙市"每晚开市 [2] - 市集包含楼塔细十番 楼塔篾编 灯彩 闷清等非遗展示 以及多种潮玩互动和中医药体验项目 [2] - 赛事期间周边农家乐住宿业务火爆 特色餐饮区带动夜间消费 [2] 发展规划 - 楼塔镇计划继续以篮球为媒介 放大"体育+文旅"协同效应 [2] - 通过篮球赛事为千年古镇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2]
赵一德在商洛市调研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安全发展 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陕西日报· 2025-08-21 00:37
绿色发展政策导向 - 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和安全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1] - 要求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深化生态价值转化[1] - 加强生态本底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的统筹协调[4] 古树资源保护与利用 - 洛南县拥有全国现存5棵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之一的页山古柏[2] - 依托古树资源发展农文旅示范项目,结合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2] - 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食用菌产业是商洛农业首位产业,润科绣球菌工厂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延伸[3] - 立足菌果药畜茶酒渔等资源打造产业强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4] - 推动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和农民手中[4] 民营企业支持措施 - 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强化政企协同和精准服务[5] -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引才和出海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5] - 鼓励民营企业锚定专精特新方向做强主业[5]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 加强河流岸线生态空间管控和巡护监管,保障汉丹江流域生态安全[3] - 聚焦入河排污口等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4] - 做好锑矿废渣清理整治和土地复垦复种工作[3] 基层治理与安全保障 -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综治中心建设[2] - 落实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推动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2] - 强化精准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应对极端强降雨等突发状况[3]
山林藏珍馐 寻菌正当时(高质量发展在一线·小城宝藏)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46
行业生态与资源管理 - 南华县依托广袤林地和立体气候孕育300多种野生食用菌 形成多样化森林资源基础 [1] - 当地实施科学防控体系 包括划分松茸牛肝菌主产区 制定村规民约 并通过大喇叭播报毒菌辨识知识 发放12种剧毒菌防控告知书 [1] - 建立可持续采集标准 出台松茸等食用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 实施松茸采集方法和牛肝菌采集方法两项地方标准 [2] - 划定6个野生菌保护区达202.6万亩 建成17片8140亩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 推动科学保育和产量质量提升 [2] 旅游与体验经济 - 发展特色采菌旅游项目 包括亲子研学 深度体验和菌子宴制作等多种玩法 将菌子资源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态课 [2] - 全县拥有近千名菌向导 旺季时每位向导日均带领3-4批游客进山采菌 [2] - 游客可参与从林间观察到菌子宴烹制的全流程体验 在工坊中现场加工采集的菌类食材 [2] 产业链与交易规模 - 建立冷链物流体系 每日清晨发车将松茸羊肚菌等产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国内外市场 [2] - 2024年野生菌集散交易量达13833.5吨 交易额突破19亿元 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市场 [2] - 从资源保护到餐桌消费再到跨境销售 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保护与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链 [2]
【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常山:“石灰村”吃上“生态饭”
央视网· 2025-08-19 12:37
核心观点 - 浙江衢州常山县石灰石资源丰富 辉埠镇路里坑村从生态环境恶劣的"石灰村"通过关停污染产业和生态修复实现华丽转型 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体验项目 [1][5][6] 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 - 2005年开始关停石灰窑和石灰厂 进行矿山修复和边坡复绿 改善生态环境 [5] - 当地曾因石灰石开采导致环境急剧恶化 虽然能赚到钱但付出生态代价 [3] 旅游产业发展 - 2019年将工业遗迹与乡村环境结合 开发运营闲置资产 打造岩洞餐厅 艺术馆 咖啡馆等设施 [6] - 今年上半年矿坑营地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营收近200万元 [8] - 生态改善后景区游客增多 山村民宿大受欢迎 [6] - 利用石灰窑开发烘焙面包等特色旅游体验项目 吸引游客参与 [3] 村民就业变化 - 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返回村里就业 如成为"咖嫂"等旅游服务岗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