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onsumer Finance
icon
搜索文档
重磅!监管摸排“24%+权益”产品,消金行业开启自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07:54
监管调研与合规要求 - 监管对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会员权益调研通知,涉及自营权益服务和合作助贷平台权益服务四大方面:自主提供情况、合作平台提供情况、影响分析、问题分析 [1] - 调研重点关注虚假宣传、会员权益与信贷审批绑定、质价不符等问题,要求消金公司详细说明权益内容、推出时间及收费情况 [1] - 监管要求消金机构自查"隐形收费"、"不合理附加条件"、"与贷款流程绑定"等情况,并明确会员权益收费的会计处理方式 [2] - 助贷新规要求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费需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区间 [4] 业务模式与收费结构 - "24%+权益类服务"成为行业热门模式,通过会员权益覆盖24%以上定价客群,产品以月卡/季卡/年卡形式出现 [1][3] - 会员权益分为金融类(优先审批/放款/提额)和非金融类(电商折扣/生活优惠),消金公司需分类填报 [3] - 规模300亿以上助贷平台年会员费数百元(月卡<100元),计入成本后综合年化利率超24%但未达36% [5] - 某消金公司2024年报显示会员服务收入5348.83万元,计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2] 借款人保护与客诉问题 - 监管要求排查综合融资成本是否含权益费并超24%,禁止通过"24%+权益"变相收费 [4] - 客诉集中于默认勾选扣费、强制绑定开通、退费难三大问题,部分平台出现"红酒分期捆绑贷款"等变相收费 [5][7] - 持牌机构强调用户自主选择权,部分公司已公示可选增值服务并报备监管部门 [6] - 消金机构对未使用权益的投诉普遍采取退款处理,但自动续费问题仍存在 [7] 行业应对与调整 - 消金机构加速研究政策应对潜在监管限制,考虑业务方向调整 [1][6] - 部分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报备权益服务合同与细则,防范合规风险 [6] - 行业共识认为权益服务不应影响放款审批,部分平台对拒贷用户提供抽奖补偿 [7]
监管摸排“24%+权益”产品 消金行业开启自查
快讯· 2025-07-16 07:51
监管政策与行业动态 -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即将在3个月内正式实施 [1] - "24%+权益类服务"成为助贷行业的热门业务模式 [1] - 监管于7月11日对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关于会员权益的调研通知 [1] 监管调研内容 - 调研内容包括消金公司自主提供权益服务情况 [1] - 调研涉及合作助贷平台提供会员权益服务情况 [1] - 调研分析"24%+权益"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及问题 [1] - 调研问题非常细致,基本涵盖行业现状 [1] 行业应对措施 - 消金机构中高层表示正在加速研究相关政策 [1] - 行业准备应对未来监管可能出台的会员权益相关政策 [1]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7-15 15:53
监管调研"24%+权益"模式 - 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问卷 重点调研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包括费用是否推高整体成本 是否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 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 [1][2] - 调研内容涵盖消金公司自主提供的权益服务 与助贷平台合作的权益服务模式 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 - 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关注该领域 新规发布后不久就对部分头部助贷平台进行过摸底 重点了解利率压降后的盈利挑战 银行合作模式调整方案等 [2]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的"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被压降至24%以下已是大势所趋 [1][4] - 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 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 并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4] 行业转型探索与困境 - 为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 部分机构探索"24%+权益"模式 通过附加会员权益等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4] - 该模式面临两难境地:纯自愿选项客户开通率偏低难以覆盖资金成本 而"软强绑定"操作会导致客诉率短期激增 [4] - 实际操作中会员权益服务特别是与贷款额度挂钩的"大权益"产品成为投诉重灾区 相关投诉累计超5000条 主要反映默认勾选开通和退费流程复杂问题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仍在探索可行合规方案 但尚未找到理想答案 短期内完成形式整改不难 但能否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匹配 有效降低投诉率仍存疑问 [5] - 转型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合规 更不能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最终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5]
海尔消金首席信息官梁树峰发表主题演讲
搜狐财经· 2025-07-14 13:46
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 金融科技已进入AI驱动业务重构的新纪元,大模型技术正推动行业从"效率提升"向"价值重塑"的跨越,成为催生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3] -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再次强调金融科技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 [3] -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以AI+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4] 金融科技四阶进化 - 1.0阶段实现服务在线化,依托云计算和互联网完成线下到线上的迁移 [3] - 2.0阶段进入数字化,通过数据中台和机器学习实现精准营销与风险决策 [3] - 3.0阶段呈现"+AI"特征,智能客服、生物识别等单点AI工具优化服务流程 [3] - 当前已迈入4.0"AI+"阶段,AI全面融入业务全流程,通过智能体技术重构决策体系与组织关系 [3] 大模型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 在数据利用层面,多模态大模型打破传统数据处理的信息损耗困境,可直接融合人行报告、图像、语音、视频等原始数据,实现0信息损耗的动态风险感知 [6] - 在效率提升方面,大模型通过"跨模态融合特征"替代多个独立模型的工作,将单个模型的人力成本从8人月降至0.5人月 [6] - 在能力边界突破方面,大模型与领域专家的结合打破了"专家天花板",能挖掘数据间隐藏的关联特征,形成"超专家级"决策体系 [6] 海尔消金AI战略与实践 - 公司构建"大模型+小模型"双飞轮架构,依托开放智能体平台实现AI平权,让全员都能调用AI能力 [7] - 业务重构上对获客、风控、客服等全链路进行AI渗透,通过智能决策自迭代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7] - 组织变革上推进全员AI培训,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专属AI助手 [7] - 智能客服常见问题处理率达80%,人力成本降低40% [7] - 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多模态特征融合,精准识别16类伪造身份证件,部分类别准确率接近100% [7] 公司背景与未来方向 - 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海尔集团发起设立,持股49%,目前注册资本达20.9亿元 [8] - 科技团队占全体员工的70%,自主研发应用服务系统400多个 [8] - 未来将持续以AI为锚点,在实践中探索硅基时代金融服务的新可能 [9]
Credit Acceptance Announces Extension of Revolving Secured Warehouse Facility
Globenewswire· 2025-07-11 20:02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宣布将7500万美元循环有担保仓储信贷安排的循环截止日期从2026年9月30日延长至2028年9月30日,借款利率和服务费率降低,截至2025年7月11日该信贷安排无未偿余额 [1][2] 信贷安排调整 - 循环截止日期从2026年9月30日延长至2028年9月30日 [1] - 借款利率从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加210个基点降至加185个基点 [1] - 服务费率从基础消费贷款收款的6.0%降至4.0% [1] - 截至2025年7月11日,该信贷安排无未偿余额 [2] 公司业务介绍 - 提供创新融资解决方案使汽车经销商能向不同信用记录消费者售车 [3] - 融资项目通过全国汽车经销商网络提供,经销商可从多方面受益 [3] - 公司融资项目可让消费者有机会购车、改善信用评分及转向传统融资 [4] - 公司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公开交易,股票代码CACC [4]
重庆秀金融科技家底
北京商报· 2025-07-11 15:54
重庆金融科技发展概况 - 重庆推动金融科技相关企业年度营收规模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8%以上 [1][2] - 重庆已链接132家金融机构、309家高科技公司与140家大数据公司,吸引AI领创企业落地合作 [1][2] - 重庆推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双中心"建设,AIC基金等重大项目平台加速聚能 [1] 消费金融产业基础 - 重庆依托3家法人消费金融公司,每年管理近5万亿元消费贷款,累计服务客户5.17亿户 [3] - 重庆构建多层次消费金融体系,包括80余家供给主体,3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规模占全国同业29.1% [4] - 重庆拥有37家网络小贷机构,其中7家注册资本超50亿元,涵盖蚂蚁、百度、美团等头部企业 [4] AI与金融融合实践 - 蚂蚁消金推出"小红花"额度互动功能,覆盖超6000万用户,70%用户人均提额1100元,风险仅为整体一半 [5] - 重庆发布《金融行业AI创新应用场景能力清单和机会清单》,推动银行、保险等机构协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3] - 重庆推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22条"、专精特新企业"13条"等政策,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3] 合作与未来规划 - 近百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超300亿元,涵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 [6] - 重庆将持续推动金融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探索"金融+科技"特色发展模式 [6] - 消费金融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成为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核心优势 [6]
5 Sector ETFs Set to Power Q2 Earnings Growth
ZACKS· 2025-07-10 16:00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季展望 - 银行业将率先公布财报 整体呈现持续韧性和稳步改善的前景 [1] - 标普500指数成分股总盈利预计同比增长4.9% 营收增长3.9% [2] - 16个行业中9个预计实现盈利增长 其中非必需消费品行业以105.6%增幅领先 [3] 行业盈利增长亮点 - 航空航天行业盈利预计增长15.1% 科技行业增长11.8% [3] - 金融行业预计增长7.8% 公用事业增长7.7% [3] - "美股七巨头"企业盈利预计同比增长11.3% 营收增长11.2% [3] 重点行业ETF配置 非必需消费品 - 消费精选板块SPDR基金(XLY)管理规模225亿美元 包含51只证券 日均成交量400万股 [5] - 酒店餐饮休闲、综合零售、专业零售及汽车行业占比均超10% [5] 航空航天与国防 - iShares美国航空航天与国防ETF(ITA)跟踪38只股票 管理规模84亿美元 [6] - 日均成交量74.3万股 费率为0.40% [6] 信息技术 - 先锋信息技术ETF(VGT)资产规模950亿美元 覆盖319只科技股 [7] - 半导体、系统软件、硬件设备及应用软件为前四大子行业 [7] 金融 - 金融精选板块SPDR基金(XLF)规模513亿美元 覆盖73家金融机构 [8] - 日均成交量3800万股 费率为0.08% [8] 公用事业 - 公用事业精选板块SPDR(XLU)规模191亿美元 持有31只股票 [9] - 日均成交量1300万股 费率为0.08% [9]
金融半年观|7家消金公司被罚超六百万!阳光消金收百万罚单
南方都市报· 2025-07-09 01:46
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态势 - 2025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强监管态势持续,7家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罚单,合计被罚627.7万元 [2][3] - 被罚原因主要集中在信用信息管理不当和贷后管理不力,其中4家公司因信用信息管理问题被罚,3家公司因贷后管理问题被罚 [2][3] - 2025年仅半年时间被罚机构数量已接近2024年全年被罚数(8家),罚没总金额达2024年全年的近70%(2024年全年被罚918万元) [4] 主要公司违规案例 - 海尔消费金融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罚款25万元 [2][3] - 蚂蚁消费金融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罚款140万元 [4][5] - 阳光消费金融因合作模式存在不足、贷后管理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被罚款140万元 [5] - 蒙商消费金融因个人不良信息报送前未履行告知义务等问题被罚款83万元 [5] - 中邮消费金融因未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信息等问题被罚款85万元 [5] - 湖北消费金融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规定被罚款72.7万元 [5] - 金美信消费金融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规定被罚款82万元 [5] 行业共性问题分析 - 征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未经同意直接查询、违规查询信用信息,以及未按规定处理异议等 [6][7] - 贷后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贷款被挪用、委外催收管理失控等方面 [5][8] - 业务扩展过快导致风险控制能力跟不上,合规意识不足是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6] - 监管对征信管理的重点关注源于该领域投诉量居高不下,直接涉及消费者权益 [7] 行业政策与趋势 - 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实施"白名单"机制,加速淘汰小型助贷平台 [9]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充分披露贷款主体、年化利率等关键信息,明确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应符合相关规定 [9] - 名单制管理将加剧行业分化,头部助贷机构凭借合规能力等优势更容易满足准入标准 [10] -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增强合规经营理念,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严格机构合作管理等实现高质量发展 [8]
OneMain Holdings Announces Date of Second Quarter 2025 Earnings Release and Conference Call
Prnewswire· 2025-07-08 16:00
财报发布计划 - 公司计划于2025年7月25日市场开盘前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1] - 财报将在投资者关系网站公布 [1] 电话会议安排 - 财报电话会议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7月25日上午9点举行 [2] - 公众可通过拨打电话号码800-579-2568(美国国内)或785-424-1222(国际)接入会议,会议ID为67083 [2] - 会议提供在线音频直播,重播将在公司网站提供 [2] 公司概况 - 公司是面向非优质消费者的信贷服务领导者 [3] - 业务覆盖美国47个州,拥有1300个线下网点并提供在线服务 [3] - 公司致力于通过个性化解决方案改善客户的财务状况 [3] 投资者联系方式 - 投资者关系联系人Peter R Poillon,电话212-359-2432 [4]
上半年消金发债规模下降近50%,利率下探2%以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2:15
宁银消费金融债券发行 - 宁银消费拟发行10亿元1年期固定利率金融债,簿记建档日为7月10日,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监管允许的其他用途 [1] - 这是公司年内第二次发行金融债,距4月22日首期10亿元1年期金融债(票面利率1.79%)仅隔2个月 [1] - 公司2022-2024年营收从7.71亿元增至29.90亿元,净利润从0.26亿元升至3.03亿元,2024年末总资产达598.15亿元(同比+31.92%),发放贷款和垫款581.17亿元(同比+39.46%) [1] 消费金融债市场概况 - 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金融债发行活跃,全年累计发行33只总规模524亿元,招联消费金融以114亿元居首,兴业和中银分别以100亿元、85亿元紧随其后 [4] - 2024年票面利率呈下行趋势,从年初杭银消费金融2.90%降至年末尚诚消费金融2.10%,全年区间2.08%-2.90% [4] - 2025年上半年发行节奏放缓,累计发行11只总规模131亿元,较2024年同期255亿元下降48.63%,票面利率进一步走低至1.69%-2.20% [5] 消费金融业务模式转型 - 行业从传统线下模式向线上转型,海尔消金线上现金贷款业务占比达81.90%(自营79.46%),2024年末表外联合贷/助贷余额64.49亿元(同比+108.75%) [7] - 杭银消费金融线上业务余额424.74亿元(较上年末+5.99%),线下业务仅104.28亿元 [7] - 中邮消费金融三方合作渠道业务占比达58.4%,反映行业对助贷模式的依赖加深 [8] 行业融资特点 - 金融债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款,且资金用途更丰富(可补充业务资金或优化负债结构) [4] - 2025年发行主体集中度降低,中银、杭银、马上、宁银各发行2只,招联和兴业暂未参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