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调研与合规要求 - 监管对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会员权益调研通知,涉及自营权益服务和合作助贷平台权益服务四大方面:自主提供情况、合作平台提供情况、影响分析、问题分析 [1] - 调研重点关注虚假宣传、会员权益与信贷审批绑定、质价不符等问题,要求消金公司详细说明权益内容、推出时间及收费情况 [1] - 监管要求消金机构自查"隐形收费"、"不合理附加条件"、"与贷款流程绑定"等情况,并明确会员权益收费的会计处理方式 [2] - 助贷新规要求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费需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区间 [4] 业务模式与收费结构 - "24%+权益类服务"成为行业热门模式,通过会员权益覆盖24%以上定价客群,产品以月卡/季卡/年卡形式出现 [1][3] - 会员权益分为金融类(优先审批/放款/提额)和非金融类(电商折扣/生活优惠),消金公司需分类填报 [3] - 规模300亿以上助贷平台年会员费数百元(月卡<100元),计入成本后综合年化利率超24%但未达36% [5] - 某消金公司2024年报显示会员服务收入5348.83万元,计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2] 借款人保护与客诉问题 - 监管要求排查综合融资成本是否含权益费并超24%,禁止通过"24%+权益"变相收费 [4] - 客诉集中于默认勾选扣费、强制绑定开通、退费难三大问题,部分平台出现"红酒分期捆绑贷款"等变相收费 [5][7] - 持牌机构强调用户自主选择权,部分公司已公示可选增值服务并报备监管部门 [6] - 消金机构对未使用权益的投诉普遍采取退款处理,但自动续费问题仍存在 [7] 行业应对与调整 - 消金机构加速研究政策应对潜在监管限制,考虑业务方向调整 [1][6] - 部分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报备权益服务合同与细则,防范合规风险 [6] - 行业共识认为权益服务不应影响放款审批,部分平台对拒贷用户提供抽奖补偿 [7]
重磅!监管摸排“24%+权益”产品,消金行业开启自查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7-16 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