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2025-07-15 15:53

监管调研"24%+权益"模式 - 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问卷 重点调研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包括费用是否推高整体成本 是否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 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 [1][2] - 调研内容涵盖消金公司自主提供的权益服务 与助贷平台合作的权益服务模式 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 - 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关注该领域 新规发布后不久就对部分头部助贷平台进行过摸底 重点了解利率压降后的盈利挑战 银行合作模式调整方案等 [2]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的"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被压降至24%以下已是大势所趋 [1][4] - 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 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 并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4] 行业转型探索与困境 - 为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 部分机构探索"24%+权益"模式 通过附加会员权益等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4] - 该模式面临两难境地:纯自愿选项客户开通率偏低难以覆盖资金成本 而"软强绑定"操作会导致客诉率短期激增 [4] - 实际操作中会员权益服务特别是与贷款额度挂钩的"大权益"产品成为投诉重灾区 相关投诉累计超5000条 主要反映默认勾选开通和退费流程复杂问题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仍在探索可行合规方案 但尚未找到理想答案 短期内完成形式整改不难 但能否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匹配 有效降低投诉率仍存疑问 [5] - 转型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合规 更不能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最终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