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

搜索文档
晶泰控股(02228.HK):AI FOR SCIENCE全球领袖 万亿赛道启航
格隆汇· 2025-05-27 02:14
公司概况 - 公司由三位MIT华人物理学家于2015年创立,是通过"AI+机器人"重塑化学研发范式的引领者 [1] - 公司拥有科学家与技术专家超过500人,已获得腾讯、红杉、软银、谷歌等机构投资,账上现金资产达60亿港元 [2] - 公司已积累超过200个AI垂类模型,包括分子生成模型XMolGen、晶体结构预测模型CSP等 [1] 技术优势 - 公司拥有超200个自动化工作站,数据收集能力提升40倍,覆盖超80%常见药化反应类型 [1] - 机器人实验室每月积累超20万条化学合成过程数据,形成高质量、高通量数据飞轮效应 [1] - AI4Science可以从原子尺度深入化学反应本质,相比传统化学研发实现速度和精度的大幅提升 [2] 商业成就 - 2016年获得辉瑞盲测大赛冠军,COVID-19期间帮助辉瑞完成新冠药晶体结构预测,使药物提前6个月上市 [1] - 全球前20大药企中已有16家为公司客户 [1] - 已与协鑫、中石化、方大炭素等材料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2] 市场前景 - AI4Science被英伟达列为AI三大关键方向之一,远期有望成长为千亿美金市场 [2] - 我国拥有最齐全的化学制造业门类和最完备的产业链,具备培育AI4S全球龙头的土壤 [2]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2/6.84/9.54亿元 [3] 商业模式 - AI大分子制药业务订单价值大,与优时比、强生的合作若落地将贡献可观盈利 [3] - AI新材料业务有望与客户联合开发前沿材料、共享收益 [3] - 公司目前成本主要来自基础研发人员等固定成本,算力等变动成本占比低 [3]
近年6月有哪些交易线索?
国盛证券· 2025-05-27 00:30
核心观点 报告涵盖多个行业研报及研究视点,涉及策略、固定收益、化工、医药、计算机、海外等领域,分析各行业公司现状、前景并给出投资建议,如看好晶泰控股、小鹏汽车等公司成长,关注自动驾驶产业链相关企业[1][3][4][9][10][11][12][13]。 重磅研报 策略 - 近年6月交易线索专题研究,观点为题材交易可逐步提升风偏;本周A股冲高回落,全球权益多数下跌,黄金价格回升、美元指数下跌,4月国内经济数据回落且特朗普再掀关税风波[3]。 固定收益 - 本期国盛基本面高频指数为125.8点,当周同比增加4.9点,同比增幅回升;利率债多空信号为多头,信号因子为6.3% [3]。 化工&医药&计算机&海外 - 晶泰控股是AI for Science范式革命引领者,由三位MIT华人物理学家于2015年创立,获辉瑞盲测大赛冠军,新冠期间助辉瑞提前6个月上市新冠药,全球前20大药企16家是其客户[4]。 - 核心优势在于算法积累超200个AI垂类模型,数据方面机器人实验室形成高质量、高通量数据,有超200个自动化工作站,数据收集能力提升40倍,覆盖超80%常见药化反应类型,每月积累超20万条化学合成过程数据[4]。 - 公司有超500名科学家与技术专家,获腾讯等机构投资,账上现金资产达60亿港元;医药领域受益于AI制药渗透率提升,AI新材料是新方向,已与头部材料企业合作[5]。 - AI4Science远期有望成千亿美金市场,中国具备培育巨头土壤;晶泰科技受益于行业渗透率提升,AI大分子制药和新材料业务将驱动收入高增速,未来盈利可期;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2/6.84/9.54亿元,对应PS分别为39.99/24.67/17.69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6][7]。 研究视点 计算机 - 鸿蒙智行多款车型更新,2025年销量挑战百万辆目标;比亚迪智驾系统全面下沉提升渗透率;小鹏汽车主力车型销售火爆、财报良好;理想汽车车型焕新加码智能驾驶;建议关注华为智车、特斯拉产业链、国内自动驾驶产业链相关企业[9][10][11][12]。 海外 - 小鹏汽车25Q1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净亏损大幅收窄;预计2025 - 27年销量约47/75/103万辆,总收入达832/1465/2072亿元、non - GAAP净利润率为 - 0.9%/1.9%/5.7%;拆分业务预测,给予大众合作业务212亿港元估值、主业1788亿港元估值,合计2000亿港元,维持“买入”评级[10][11][13]。 医药生物 - 一品红受让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部分股权,创新药AR882临床试验有序推进,2024年8月获FDA快速通道资格,2025年3月多项试验完成首例或全部患者入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领域市场潜力大,交易完成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14]。 行业表现 前五名 - 轻工制造1月涨幅7.3%、3月涨幅1.5%、1年涨幅1.9%;美容护理1月涨幅6.3%、3月涨幅13.5%、1年涨幅4.0%;国防军工1月涨幅6.1%、3月涨幅0.4%、1年涨幅17.8%;汽车1月涨幅6.1%、3月涨幅 - 2.9%、1年涨幅31.2%;环保1月涨幅5.7%、3月涨幅1.3%、1年涨幅13.4% [1]。 后五名 - 钢铁1月涨幅 - 0.8%、3月涨幅 - 5.4%、1年涨幅1.8%;社会服务1月涨幅 - 0.7%、3月涨幅 - 3.3%、1年涨幅8.2%;房地产1月涨幅 - 0.5%、3月涨幅 - 8.3%、1年涨幅 - 7.0%;食品饮料1月涨幅0.3%、3月涨幅4.5%、1年涨幅 - 7.5%;电子1月涨幅0.3%、3月涨幅 - 15.3%、1年涨幅31.3% [1]。
拉脱维亚人,20多岁实现财务自由,又在中国干出一个IPO
创业邦· 2025-05-15 03:11
公司概况 - 英矽智能是一家生成式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通过自建AI药物发现平台Pharma.AI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已产生超过20个IND阶段及临床阶段的管线 [2]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在中国上海浦东设有药物研发中心,并在波士顿设立业务中心进行全球化布局 [8][10][11] - 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拥有生物技术和AI交叉背景,2014年在美国创立公司,2019年将总部迁至香港并转型为AI驱动的创新药企 [5][7][8] 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 - 采用AI+Biotech模式,通过Pharma.AI平台识别新药物靶点、设计候选药物并优化临床开发,实现药物发现节省70%-90%时间,临床前研究节省50%-80%时间,临床研究节省50%-60%时间 [13] - 已对外授权3条管线(ISM3091、ISM5043和一条未公开管线),合约总价值超20亿美元 [18] - 正在拓展Pharma.AI平台应用场景至新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和兽医药物等领域 [18] 融资与资本支持 - 2025年完成1亿美元E轮融资后估值超13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2][10] - 获得多元化资本支持,包括华平投资(持股10.03%)、淡马锡(持股5.42%)、启明创投(持股5%)等机构,其中淡马锡累计投资4次,华平投资和启明创投各投资3次 [13][16][17] - 产业资本如药明康德、复星医药不仅提供资金,还带来业务合作,例如与复星医药合作开发4个药物发现项目 [1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015万、5118万和8583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8%,毛利率从63%提升至90% [17] - 收入超90%来自管线药物开发授权,软件解决方案收入占比约5% [17] - 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9734万和9190万美元,2024年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达107% [18]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与晶泰科技形成差异化竞争:英矽智能采用AI+Biotech重资产模式自研管线,晶泰科技采用AI+CRO轻资产模式提供服务 [22] - 中国AI制药赛道持续升温,2023-2024年融资额从24亿元增至58亿元,2025年前期已发生15起融资总额近20亿元 [21] - 公司13条管线中8条进入临床阶段,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SM001-055进展最快,已完成中国2a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全球首款AI全程参与的上市药物 [10][13] 发展挑战 - 行业仍处早期阶段,临床成功率需进一步验证,同时多条管线并行开发可能导致资源分散 [3][23]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90%,最大客户收入占比超50% [18] - 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4年经调整亏损分别为8373万、8551万和2610万美元 [19]
融中回顾 | 保时捷重组董事会 52TOYS获万达电影等新一轮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5-13 10:48
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港股IPO - 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IPO之路已持续近2年,此前两次申报分别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失效 [2] - 摩根士丹利与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计划募集资金96亿港元 [2] - 募资用途包括关键临床阶段药物研发、生成式AI模型开发、自动化实验室拓展及早期药物发现 [2] 追觅科技智能清洁领域突破 - 公司以2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该技术量产的企业 [3] - 产品线覆盖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品类,旗舰产品X50系列吸力达19500Pa,T40 Ultra洗地机首创灵捕机械臂和100℃高温洗技术 [3] - 2024年以16.2%零售额份额登顶中国清洁电器市场,双十一全渠道GMV突破32亿元,六大平台品类榜单TOP1 [3] 保时捷董事会重组 - 公司实施代际更替计划,旨在建立更年轻稳定的管理团队,同步推进未来产品战略布局 [4] 52TOYS融资与估值 - 获万达电影等投资方收购老股及增资,交易后估值超40亿元 [4] 中企云链港股上市进展 - 公司再度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中信建投国际等四家机构担任联席保荐人,此前曾于2023年10月首次申请 [5] 讯众通信转战港股IPO - 公司从北交所转道港股,星展银行担任保荐人,2022年首次北交所申请因保荐人关联事件中止 [5] 知行科技子公司收购动态 - 全资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签署协议,拟控股收购苏州小工匠机器人 [5] 大医集团港股递表 - 公司在中国伽玛放射外科设备市场占有率70%(2024年每10台售出设备中7台为大医品牌),行业排名第一 [6]
英矽智能报考港股上市,2025年2月完成超1亿美元E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5-12 15:23
上市进展 - 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此前曾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提交申请 [1] - 公司于2025年2月完成E轮融资 募资总额1 227亿美元 对应投后估值13 305亿美元 [3][4] 融资历史 - E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旗下基金 浦东创投 浦发集团 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 原计划融资1 1亿美元 实际完成1 227亿美元 [3] - 历轮融资显示每股成本从A轮6 63美元增至E轮51 65美元 公司估值从A轮5 440万美元增长至E轮13 305亿美元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 分别为3 014 7万美元 5 118 0万美元和8 583 4万美元 [7]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 218亿美元 2 116亿美元和1 709 6万美元 2024年亏损大幅收窄 [7][8][9] - 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22-2024年分别为7 080 4万美元 7 471 6万美元和1 135万美元 [8] 业务发展 - 公司定位为AI驱动生物科技企业 拥有生成式AI平台Pharma AI 已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 [7] - 其中10项获临床试验批件 3项对外授权 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 [7] - 平台应用扩展至先进材料 农业 营养产品及兽医药物等领域 [7]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19年6月 注册资本5 600万美元 法定代表人为Aleksandrs Zavoronkovs [5] - 全资股东为InSilico Medicine Hong Kong Limited [5]
再度递表港交所,负债净额持续攀升 AI制药明星企业英矽智能执着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5-12 12:04
公司上市进程 - 英矽智能于2024年5月8日第三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此前曾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两次递表[4][5] - 公司计划将募资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 开发新生成式AI模型 扩展自动化实验室及早期药物发现开发[5] - 同赛道企业晶泰控股已抢先上市 英矽智能资本进程相对落后[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014.7万美元 5118万美元 8583.4万美元 呈现增长趋势[7] -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2.22亿美元 2.12亿美元 1709.6万美元 亏损逐步收窄[7] - 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从2022年2.08亿美元降至2024年1.26亿美元 负债净额从4.5亿美元升至6.64亿美元[10][11] - 流动比率从2022年32.1%降至2024年16.5%[11] 技术平台与研发成果 - 自主开发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已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 其中三项授权予国际药企 合约总价值超20亿美元[4] - 从新型TNIK靶点发现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仅耗时18个月 大幅短于传统方法约4.5年的平均周期[4] - 公司拥有全球同领域进展最快的II期临床阶段资产[4] 商业模式与客户合作 - 采用AI-Biotech商业模式 2022-2024年分别与42名 51名 59名客户就药物发现进行合作[8] - 营收主要来源于对外授权在研生物药项目 包括首付款 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8] - 2022-2024年就复星协议确认收入分别为1710万美元 340万美元 190万美元[8] 行业前景与挑战 - 全球AI赋能药物研发费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19亿美元增至2032年746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22.6%[4] - 行业面临技术突破与商业变现平衡难题 AI技术在化合物发现阶段成功率尚未得到充分验证[9] - 持续资金输血能力成为行业洗牌关键变量[1]
启明淡马锡投的超级独角兽,要上市了
金融界· 2025-05-12 09:22
公司IPO进展 - 英矽智能于2024年5月8日更新招股书并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广发证券(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此为第三次递表(此前于2023年6月及2024年3月递表)[1] 公司业务定位与模式 - 公司定位为全球领先的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核心业务涵盖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与非制药领域相关的其他发现[1] - 业务模式包括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其他非医药领域发现,已建立生成式AI药物发现平台并针对肿瘤学、免疫学、纤维化等领域布局产品管线[2] 融资历程与估值 - 累计完成8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百度风投、奥博资本等知名机构[1][2] - 2024年初完成1.1亿美元E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旗下基金、浦东创投、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2] - 估值从2018年A轮融资的5440万美元增长至E轮后的13.305亿美元,增幅达24.45倍[3] - 详细融资数据:A轮(2018年)融资600万美元、B轮(2019年)融资3680万美元、C轮(2021年)融资2550万美元(C1轮682万美元+C2轮1868万美元)、D轮(2022年)融资9470万美元(第一次交割6020万美元+第二次交割3450万美元)、E轮(2025年)融资1.227亿美元[4] 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 - 持有644项专利及专利申请,通过Pharma.AI平台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其中10项获临床试验批件,3项对外授权予国际制药公司,交易总金额超20亿美元[5][9]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3014.7万美元、2023年5118万美元、2024年8583.4万美元[5] - 毛利率显著提升:2022年63.4%、2023年75.4%、2024年90.4%[5] - 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超90%:2022年95%、2023年93.4%、2024年92.9%[5][6] - 年内亏损收窄:2022年2.22亿美元、2023年2.12亿美元、2024年1709.6万美元[10] 股权结构 - 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持股9.21%,WPC-SEA II Cayman GP LLC通过Mesolite Gem持股10.03%,淡马锡通过Palace Investments持股5.42%,启明创投通过Qiming Venture Partners持股5.00%[6] 技术平台与研发效率 - Pharma.AI平台提供端到端药物发现服务,涵盖新靶点识别至临床结果预测全过程[9] - 将传统药物研发周期从平均4.5年缩短至18个月(以TNIK靶点发现为例)[9] 募资用途 - 拟将IPO募资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开发新生成式AI模型、扩展自动化实验室、早期药物发现研发及营运资金[8] 商业化与收入结构 - 收入主要来自候选药物对外授权,形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10] - 软件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低:2022年5.0%、2023年6.6%、2024年4.6%[5][6]
英矽智能重启港股IPO 新一轮融资获投1.1亿美元
经济观察网· 2025-05-09 10:39
公司IPO进展 - 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IPO之路已延宕近2年,此前两次申报分别在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失效 [1] - 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募资用途包括临床阶段管线药物研发、生成式AI模型开发、自动化实验室扩展及早期药物发现等 [1] 业务模式与收入结构 - 公司三大业务板块: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非制药领域相关发现 [2] - 药物发现业务利用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识别新型靶点,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候选药物,平台应用可扩展至先进材料与农业领域 [2] - 软件解决方案业务通过订阅模式授权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托管软件最高年订阅费20万美元,本地软件最高年订阅费52.5万美元 [3] - 2022-2024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3015万美元、5118万美元、8583万美元,亏损净额分别为2.22亿美元、2.12亿美元、0.17亿美元 [3] 药物管线与授权合作 - 候选药物尚未商业化,收入主要来自对外授权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 [2] - 2024年1月向美纳里尼集团授权新型KAT6抑制剂,获得1200万美元首付款,潜在交易总额最高达5亿美元 [3] 融资与资本动态 - 2025年3月完成1.1亿美元E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旗下基金、浦东创投、浦发集团等联合领投 [4] - 成立以来股东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复星医药等明星机构 [4] - 2024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总金额58亿美元,融资笔数128起,行业尚未有企业实现持续盈利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AI制药行业快速发展但尚未有AI主导研发的药物上市 [4] - 公司招股书提示AI平台成果不保证未来药物开发成功,临床前研究潜力未必能转化为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疗效验证 [6]
英矽智能再冲港交所:AI制药光环下的长跑者,能否跨越“死亡之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04:22
公司上市动态 - 英矽智能再次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GFSHK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曾于2023年6月27日首次递表港交所,2024年3月27日再次提交申请 [1] - 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9年落地上海浦东,核心业务涵盖自研管线开发、AI平台授权及跨领域合作 [1] 融资与财务状况 - 2018年至今完成8轮融资,2025年2月完成超1亿美元E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3.31亿美元 [2] - 2022-2024年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3010万美元、5120万美元、8580万美元,两年增长率为185% [2] -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63.4%、75.4%、90.4%,调整后亏损额持续减少,分别为7080万、6740万、2270万美元 [2] 募资用途 - 拟将募资金额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 [2] - 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及相关验证研究工作 [2] - 扩展自动化实验室及早期药物发现研发 [2] 核心产品进展 - ISM001-055(Rentosertib)是进展最快的临床阶段资产,已完成中国IIa期临床试验 [6] - 该药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显示剂量依赖性肺功能改善 [6] - 计划在中国开展III期研究及美国IIb/III期研究 [6] - 已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及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疗法认定 [6] 技术平台优势 - Pharma.AI平台从靶点识别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仅用18个月 [7] - 技术延伸至农业、新材料、兽医药等领域 [7] 行业发展趋势 - AI技术有望将临床新药研发成功率从12%提升至14%,节省约10亿美元研发经费 [4] - 2022年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融资62.02亿美元,2023年降至36.01亿美元,2024年回升至57.95亿美元 [4] - 麦肯锡预测2030年AI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5300亿美元 [11] 行业挑战 - 面临数据壁垒、技术、法规和市场接受度等多重障碍 [3] - 国内AI制药企业大多处于早期融资轮次,仅少数进入C轮融资 [5] - 临床二期失败率高达60%,存在"盲盒"风险 [9] - 医疗数据分散且标准化程度不高,数据库规模相对薄弱 [9] 商业化前景 - AI在药物发现阶段帮助识别更佳靶点,优化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5] - 需解决免疫原性、蛋白质聚集等技术挑战 [8] - 商业化前景取决于技术渗透深度、监管协同和支付端改革 [11]
掘金AI制药,要躺赚了?
36氪· 2025-04-30 00:24
政策红利下的冷思考与热期待。最好,人人都当掘金者。 AI制药的黄金期真来了。 4月24日,国家相关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下称,《方 案》),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对AI制药的期待。港股AI医疗概念股应声上涨,A股中的 部分AI医疗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细心的投资者或许还会记得,不久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FDA)在耗费十年时间、十亿美 元的投入,但成功率却只有十分之一之后,宣布将终止临床前药物开发中的动物实验,通过采用更高效、 更贴近人体的方法取而代之。 数据显示,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至少有38家AI制药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17.5亿美元的融资。包括英矽 智能获1.1亿美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后,英矽智能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但喧嚣背后却有个尴尬的现实仍悬而未决:全球尚无一款完全由AI技术研发的新药成功上市。那么,AI 制药究竟会不会形成泡沫还是值得期许的未来? 01 目前,AI制药面临着数据割裂与标准化缺失等问题。医药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数 据分散在药企、医院、CRO(合同研发组织)等不同主体。部分药企因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