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从石漠荒山到绿水青山,看西畴县如何点绿成金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46
核心观点 - 西畴县通过践行绿水青山理念 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并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实现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 [1][6] 生态+农业产业 - 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1个 西畴乌骨鸡和软鳍新光唇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猕猴桃获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 [2] - 依托企业 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标准化 特色化 品牌化绿色农业 [2] 生态+林业产业 - 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累计种植林木林果1.6万余亩 [2] - 发展林下养蜂0.9万箱(窝) 养禽5万羽 实现林地资源高效复合利用 [2] 生态+工贸产业 - 培育生态加工企业69家 新型显示产业成为园区发展芯动力 [3] - 能全电气成为云南省首家打火机生产出口资质企业 产品出口巴基斯坦和伊拉克 [3] - 云山木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增长主引擎 [3] 生态+文旅产业 - 建成A级景区5个 国家级康养基地两个 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 [3] - 开创绿色旅居新模式 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 生态+能源产业 - 累计建成小水电站11座 装机容量达9.5万千瓦 [4] - 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714千瓦 推进1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和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 [4] - 90%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 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年并网发电约5200万千瓦时 [4] 文化生态建设 - 创作电影《石漠花开》和生态文明情景剧《美丽西畴我的家乡》等文艺作品 [5] - 花倮人葫芦笙舞和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 获中国壮族童谣之乡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5]
推窗见山畅胸怀、公园城市动人心,成都全力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城市
中国环境报· 2025-08-27 23:51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PM2.5浓度达历史最优水平 PM10和PM2.5浓度较"十四五"初期分别下降25%和28.1% [2]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6天 综合指数全国排名创历史最高 [2] - 环境空气质量刷新三项"历史之最"记录 包括PM2.5浓度、优等天数及全国排名 [2] 水环境治理成果 - 主要流域断面水质保持优良 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从劣Ⅴ类到Ⅱ类的历史性跨越 [2] - 岷沱江流域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成都美丽河湖项目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名单 [2] - 兴隆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东安湖和白河纳入四川省美丽河湖案例 [2] 生态建设与碳汇能力 - 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和44.7% 生态系统年碳汇量突破200万吨 [2] - 累计完成增绿增景35万亩 实施白鹤滩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工程 [2] - 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23.6万亩 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2] 绿色基础设施发展 - 累计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座 天府绿道总长度突破9000公里 [3] - 天府蓝网达220公里 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 [3] - 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等专项行动 推动城市公园增量提质 [3] 环境问题整治成效 - 噪声和餐饮油烟投诉同比分别下降11.8%和66% 完成13382个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3] - 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 - 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9% 持续巩固整改成效 [3] 绿色产业转型 - 清洁能源占比达62.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2个百分点 [4] - 再生资源利用率达90% 全面完成19家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4] - 新增25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累计创建273家A级/B级引领性企业 [4] 新能源汽车推广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94万辆 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 [4] - 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 [4] 环境监管创新 - 构建"1+3"非现场监管模式 将1593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 [6] - 建立三级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 出台包容审慎监管清单 [5][6] - 项目审批效率提高30% 通过专家预审服务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6]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 打造"遥望雪山"打卡地 推进"成都看雪山十佳打卡地"建设 [6] - 开发"夜爬龙泉山看日出""天台山萤火虫观赏"等生态旅游新场景 [6] - 依托锦江"十二月市"商贸文化主线 弘扬生态文化价值 [6] 绿色赛事实践 - 坚持绿色低碳办赛 实施低碳能源、场馆及交通专项行动 [6] - 推进临时设施重复利用 规范建筑垃圾及固体废物处置 [6] - 开展赛事碳排放数据收集与减排核算 形成绿色低碳实践遗产 [6]
(活力中国调研行)探访内蒙古兴安盟的“生态账本”与“共富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2:28
生态治理成效 - 兴安盟沙地面积从2020年503万亩减少至目前327万亩 三分之一沙地得到有效治理[2] - 2024年彻底歼灭5.9万亩裸露沙地 实现全域无黄[3] - 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26.08%提升至2024年26.74% 配备各级林长1700余人和护林员超万名[4]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开发森林草原食物 建设木本油料基地 开发林业碳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1] -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740万亩 占内蒙古自治区48.7%[7] - 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87亿元[7] 碳汇经济发展 - 森林面积2076.6万亩 活立木蓄积0.58亿立方米 为内蒙古林草碳汇交易试点盟市[9] - 2023年通过6000亩人工林加64万亩草原期货式交易创收190万元[9] - 2024年与4家企业合作开发88万亩林业碳汇项目 累计碳汇交易收入405万元[9][10] 生态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游客2919.21万人次 同比增长28.80%[10] - 旅游收入285.38亿元 同比增长40.91%[10] - 阿尔山开发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 氧心森林浴道等新兴旅游业态[10] 生态修复项目 - 废弃矿坑经生态修复后变身林间海滩 成为乌兰浩特市高根营子嘎查致富金钥匙[7] - 突泉县东风林场文冠果基地亩收入达万元 实现嫩叶制茶与籽实榨油产业化[7]
守护好这片“海底雨林”(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4 22:49
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自2015年起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建成2000平方米修复示范区[2] - 修复示范区在3年内使活珊瑚覆盖率从约5%提升至20%,成功遏制珊瑚礁退化趋势[2] - 2023年团队投放人工礁1520个、移植珊瑚8万多株,修复海域面积达450亩[2] 珊瑚礁退化现状与挑战 - 涠洲岛珊瑚礁受气候变化、海水升温、过度捕捞及陆源污染影响,活珊瑚覆盖率曾下降70%[1] - 珊瑚白化现象严重,当海洋温度过高时珊瑚会吐出内部藻类并呈现白色,导致生存危机[2] 珊瑚修复技术与管护措施 - 修复流程包括选种、育苗、礁体设计与投放、移植及定期管护[3] - 团队定期进行生长检测、数据采集和海洋垃圾清理,并在陆基培育耐高温珊瑚作为后备[3] - 台风季节需提前加固苗托并检查白化、掩埋或折断情况,确保珊瑚苗存活[3] 生态修复成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 珊瑚礁修复后个体增长达10多倍,人工基体上出现新珊瑚个体和鱼苗[5] - 生态系统恢复使涠洲岛成为我国近海唯一大型鲸类捕食场所,鲸群规模扩大[5] - 全岛植被覆盖率超85%,负氧离子含量为内陆城市的50-100倍[5] 旅游经济与社区受益 - 2024年涠洲岛潜水旅游项目接待游客9.5万人次,收入约1710万元[6] - 1.8万名常住居民通过民宿、观光车等业态参与生态旅游产业链[6] - 珊瑚馆自2019年免费接待游客约32万人次,促进科普与旅游融合[6] 科研科普与社会参与模式 - 推行"科研+科普+旅游+社区"模式,通过珊瑚认养活动建立公众情感连接[7] - 认养者可为珊瑚命名并获生长照片,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7] - 团队目标是在公众心中种下环保意识,强调修复需兼顾"种"与"守"[7]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97期:改变中国命运的生态革命
观察者网· 2025-08-24 00:38
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 -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 [3][5] - 实施跨世纪生态修复工程 聚焦"三大空间布局"和"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现每一条河流湖泊都有专属守护者 [5] - 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构建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光伏产能占全球80% 汽车电池市场占70% 风力涡轮机产能占60% [7] 绿色产业转型成果 - 建成600℃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稳居世界首位 通过新质生产力驱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7] - 形成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绿色经济产业链和电动汽车产业链 [7] - 余村通过竹林碳汇和集体经营项目实现年分红316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达7.4万元 [13] 乡村生态经济模式 - 余村从矿山水泥厂转型发展生态旅游 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实现"旅游饭生态饭分红饭"多元化收入模式 [13][18] - 创新"全球合伙人"机制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已落地60多个合伙人项目 吸引1200多名年轻人在村生活 新村民数量超过原村民 [15][26] - 盘活闲置资源改造工业遗址 将垃圾房改造成网红小酒馆 水泥厂办公楼改造为青年图书馆和网红打卡地 [28][29]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通过"深蓝计划"将废弃矿坑改造为网红景点 单日咖啡出杯量达8818杯创吉尼斯纪录 高峰期单日游客量达数万人 [38] - 建立"两入股三收益"模式使村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入 实现资源资产与合伙人项目联动发展 [29] - 构建大余村片区发展模式 覆盖3乡镇24个村 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82万元 通过缆车联通实现流量共享 [16][35] 青年入乡振兴机制 - 打造"数字游民社区"提供轻资产创业环境 配套5G全覆盖 天然气入户 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实现"城里有的村里都有" [13][27] - 推行渐进式青年入乡路径 从云村民线上参与到数字游民短期驻留 最终成为落地发展的合伙人 [15] - 政府设立梦想基金提供金融支持 与银行及国有企业对接解决创业要素需求 [24]
“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
人民网· 2025-08-23 12:49
科技创新 - 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申请6297件发明专利 研发热效率45.18%的马赫动力发动机 零下40℃极寒0.6秒启动技术 全国产车规MCU芯片DF30 [5] - 孝感长江3D科学计算中心12台超算设备效率达传统超算百倍 能耗仅1/150 新药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18个月 成本从10亿美元降至1亿美元 [6] - 楚能新能源研发2000人团队积累近5000项专利 "浸默"电池系统70秒内将电芯温度从81℃降至30℃ [6]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 过去五年湖北研发投入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列全国前列 [8] 绿色低碳 - 梁子湖退渔还湖15.8万亩 水质稳定Ⅲ类(部分Ⅱ类) 12家水草产业链企业成立 生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8.6% [11] - 江汉盐化工业园资源利用率达85% 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0% 引入17家光电材料/湿电子化学品企业 2024年固废综合利用率97.3% [13] - 全国碳市场扩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中碳登注册账户从2200家增至3700家 80余家双碳企业入驻 400多家涉碳企业落户环沙湖经济带 [13] 开放枢纽 - 中欧班列(武汉)开通58条跨境线路 覆盖40国120城 新增香炉山站始发站 开辟"中吉乌"铁公多式联运新路径 [16][17][18] - 鄂州花湖机场累计货运航班超6万架次 货邮吞吐量超200万吨 开通45条国际货运航线 2025年上半年货运量居全国第四 [19] - 湖北上半年进出口4023.1亿元 同比增长28.4% 较全国高25.5个百分点 跨境电商试验区实现7×24小时通关 单架次货机15分钟通关 [19]
绿色经济转型平台着力打造生态发展新模式
搜狐财经· 2025-08-21 10:08
平台定位与背景 - 绿色经济转型平台在"十四五"收官关键期和绿色转型战略深化背景下成立 聚焦绿色经济核心产业链 打造集政策引导、资本驱动、技术赋能和全球链接于一体的生态发展新模式[1] - 平台建设契合绿色发展体系化推进新阶段 2024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 为绿色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与方向指引[1] - 绿色转型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局性革新 协同与融合成为推动绿色经济跃升的关键 绿色理念从单一产业环节扩展为重塑发展逻辑和驱动价值重构的核心力量[1] 平台运作机制 - 平台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构建政策支撑、金融联动、服务整合和标准落地为一体的多维协同框架 提升参与主体协作效率[2] - 积极联动政府、金融机构、产业主体、科研力量和技术服务方 形成完整协同网络 通过流程标准化与透明化机制增强绿色项目公信力和执行力[4] - 加速资源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 通过上下游联动、区域孵化和要素聚合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落地 将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产业动能[4] 重点发展领域 - 平台围绕生态农业、绿色制造、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和生态旅游五大重点领域加速培育绿色产业集群[4] 战略意义与必要性 - 绿色经济转型是产业升级过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重构 通过汇聚分散绿色实践形成体系化合力 让绿色成为驱动发展的底色与主线[4] - 转型必要性包括回应时代需求(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与全球气候挑战)、推动经济升级(创造新产业新动能 转向创新与生态价值增长)和提升全民参与(构建可感知可共享机制)[4][5][6] 平台竞争优势 - 体系性与协同性成为独特优势 通过政策、资本、技术和社会力量全链条融合形成可持续绿色发展生态[6] - 解决绿色项目"落地难、融资难"困境 将绿色理念嵌入经济运行逻辑和社会治理体系 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6] 发展愿景 - 平台锚定全球绿色变革主航道 以开放姿态推动合作 以高标准引领制度创新 在气候治理、绿色金融与产业协同等方面输出方案 提升全球绿色治理话语权与影响力[6] - 平台作为绿色文明进程推动力 通过汇聚政策与产业资源激活绿色要素潜能 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合力 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6]
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 | 焕新颜 展笑颜 革命堡垒变身开放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8-21 04:07
历史贡献与战略意义 - 琼崖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打击日寇、保存力量的核心堡垒 依托地理和群众优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5] - 根据地有力阻止日军"南进"计划 牵制超过2万名日军兵力 支援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7] - 对日伪作战2200多次 击毙日军3500多人 击伤日军1900多人 占全岛总面积三分之一 [7][9] 农业科技转型 - 梅山抗日根据地曾开垦800多亩荒地种植经济作物 现转型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9] - 全国7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诞生于此 成为农作物品种研发战略平台 [9][11] - 三亚崖州累计培育40多个大豆新品种 "中黄301"在黄淮海地区实现连续八年亩产300公斤高产纪录 [11] 现代经济发展 - 海口江东新区作为自贸港重点园区 累计招引451家重点企业 推出24项制度创新举措 [15] - 13个重点园区聚焦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17] - 五指山水满乡发展生态茶园650亩 依托热带雨林资源推动茶产业国际化 [19] 区域协同与生态建设 - 抗日根据地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 从革命堡垒转型为开放前沿 [1][13] - 汇聚全球要素与人才 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度和营商环境 [15][17] -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 茶产业带动村民收入增长和旅游业发展 [19]
天目未来谷 梦幻生态城
杭州日报· 2025-08-21 02:26
项目概况 - 天目未来谷项目位于临安区於潜镇与天目山镇交界处 占地2422亩[2] - 首发区块生态研学城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备案 计划于本月底对外开放[2] 项目定位 - 项目是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现场考察活动重要承接地[2] - 项目定位为生态研学城 融入绿水青山生态画卷中[2]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46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 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维系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和栖息地完整统一 [1]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27只和42只增长至70只和80只左右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种群持续增长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1] 监测体系与管理机制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2] - 运用最新科研技术实现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 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2] - 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 形成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2]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通过生态搬迁特许经营等形式为社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2] 社会经济效益 - 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林下经济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特色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 - 持续推动生态利民生态惠民 不断巩固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2] 未来发展计划 -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完善配套制度 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稳步推进新公园创建 [2] - 论坛期间举办1场主论坛和3场分论坛 通过主题成果展全景展示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成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