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命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全面共建启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1 09:20
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位于庆盛枢纽区块,定位"粤港枢纽·创新城区",已成为南沙承接港澳创 新资源、推动"学研产城"融合的核心平台。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核心,社区已形成人工智能、新 能源、生命健康三大产业集群,入驻企业180家,集聚近400名企业家和科学家。 会上,南沙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树立全范围、全体系、全周期的人才观,真正尊重和服务人才,迭代 升级国际人才港政策,每年拿出10亿—20亿元资金设立人才专项,引进全球的高端科学家、高技能人 才、跨国公司人才,力争3年内引进5万名大学生。 近日,共建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暨广州南沙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南 沙举行,汇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湾区高校、科创企业、金融资本、创新载体等多方力量,多个重点 项目完成签约,推动政策、空间、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整合,共建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服务生 态体系。 对创新创业团队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精准滴灌项目的全周期发展,南沙在会上公布"启翔"和"腾 飞"双轨并行的支持模式。对于怀揣梦想、刚刚起步的团队,"启翔"将根据学历层次,提供10万、20 万、3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对于已有技术积累、寻 ...
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
杭州日报· 2025-09-01 02:19
产业增加值表现 - 上半年产业增加值增速是省市1.5倍以上 [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400.3亿元 同比增长10.6% [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推进文一西路西延项目 缩短未来科技城至青山湖科技城通勤时间 [1] - 加快建设高教路北延 良祥路北延 文二西路隧道等跨区域通道 [1] 人才引进与创新机制 - 新增E类以上高层次人才5199名 占全市新增人才25.7% [1] - 深化廊校合作 加速教科人一体化发展 [1] - 科学家团队创业项目密集入驻高校成果转化基地 [1]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 生命健康 实验动物 智能药物研发等平台将陆续投入使用 [1] - 通过市场化运作降低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2] -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2]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 做强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焦AI模型应用/智能计算/智能装备三大方向 [2] - 争创国家级类脑计算未来产业先导区 [2] - 抢先布局合成生物 空天信息 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2] 科创金融改革 - 推进补投联动 主动授信等创新举措 [2] - 深化"浙科联合贷"服务模式 重点支持五年内新设科技型企业 [2] - 配套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助 [2] 战略发展定位 - 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与主引擎 [3] - 建设全球人才创业创新新高地 [3]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3]
上海徐汇: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新华财经· 2025-08-28 16:20
科技创新资源与布局 - 徐汇区集聚100多家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机构及10余所高等院校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件位列上海第一[1] - 规划建设6个科创街区包括西岸大模型 环交大人工智能 枫林生命健康 漕河泾数字技术 环华理生物材料和汾阳视听器械科创街区[2] - 建成模速空间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创建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2] 产业生态与企业培育 - 已聚集680家大模型企业和1200家人工智能企业 产业规模向千亿级稳步迈进[2] - 建设3家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占全市1/4)和20家区级孵化器 总面积11.5万平方米 入孵企业超400家[2] - 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 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成立区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打造一站式窗口和资源协调枢纽[2] - 推进原始创新 概念验证 成果转化与高质量孵化高效协同 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1] - 建立多元基金矩阵引导社会资本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3] 应用场景拓展 - 聚焦人工智能 生命健康 数字文化领域推动场景创新 包括智慧医院 智能诊断等临床应用[3] - 建设AI仪器仪表集聚区推动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3] - 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探索沉浸式数字体验和元宇宙新兴场景[3]
活力中国调研行 | 呵护每一颗创新的种子
搜狐财经· 2025-08-28 03:35
公司概况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 是新型研发机构 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高端装备制造等省市优势产业开展创新研究[6] - 机构通过"早期拨转股+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持续助推孵化机制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6] - 截至2025年8月 已设立专业研究所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7] 创新机制 - 采用"拨转股"创新资金支持模式 前期以科研项目经费方式投入 后期在项目成熟后进行市场化融资时转成股权[6] - 通过该机制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项目团队完成成果转化关键第一步[6] - 典型案例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暴发性心肌炎血液快速检测方案 目前已处于临床阶段并计划今年上市[6] 孵化成果 - 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邰鑫来团队在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两年间年订单量增长4至5倍[4] - 该团队员工人数从2023年初落户时的10人增加到30多人[4] - 武创院在产业化阶段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聚合 已为团队找到三家客户[4] 产业聚焦 -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高产高蛋白玉米 电站巡检运维机器人 微创心肌旋切系统等创新产品[2] - 机构致力于链接国内外高校院所 行业龙头企业 头部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6] - 形成"因聚而变 惟创则新"的创新生态 为光谷提供持续创新动能[7]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七大任务
国际金融报· 2025-08-25 02:54
新质生产力定义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新经济发展动力、高新科技生产手段、高效生产能力、高质量生产成果及新时代优秀劳动者人才聚集等特征,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1] 制度型开放建设 - 上海自贸试验区需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试点内容包括货物贸易自由便利提升、服务贸易金融等领域开放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加强及知识产权全流程强化,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3] - 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从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到"边境后"规则,涵盖政府采购改革、国企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上海需以浦东新区和临港新片区为前沿阵地,分阶段推进改革,优先解决国企、民企、外企国民待遇问题 [3] 科技创新进展与挑战 - 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4年1038件增至2024年7012件,显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5] - 上海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期刊的发文量从2014年31篇增至2024年158篇,占全国比重从17.51%升至29.6%,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5] -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3年54.87亿元增至2023年220.35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7.06%升至9.6%,取得克隆猕猴、创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揭示新冠病毒逃逸机制等重要成果 [5] - 基础研究经费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超88%,企业和社会机构投入不足,且缺乏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投入及使用的法律体系,现有政策文件约束力低,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5] 科技创新提升措施 - 优化前沿新兴领域科技布局,加强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研究支持 [6] - 培育壮大在沪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 [6]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增强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6] -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投入和使用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约束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资 [6]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和管理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 [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上海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升级 [8] - 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达1.8万亿元,在六大重点产业中打造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取得大飞机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新能源汽车产量破百万等突破 [8] - 传统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仍需加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完善,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需强化,国际环境变化和科技竞争升级带来挑战 [8] 产业体系优化措施 - 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9] - 实施"上海方案",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9] - 建立未来产业增长机制,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 [9] -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9]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 上海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以高效资金供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措施包括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建设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鼓励规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 [11]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碳金融和碳市场,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 [11] -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完善信贷奖补政策,优化融资担保机制,推进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和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11] 人才高地建设 - 上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资源融合集成,构建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措施包括发挥开放引才优势,创新高峰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海聚英才"品牌建设 [13] - 构建高效能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发现、使用、流动放权力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13] - 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需求,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等改革 [13] - 顶尖科学家全球竞争力需提升,部分产业领域全球排名有待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度不足,缺乏全球影响力创业载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不足 [13] 韧性城市建设 - 上海依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平台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一网通办"接入事项3668项,个人实名用户8146万,法人用户339万,累计办件超4亿件,日均办件量超37万 [15] - "一网统管"建立"1+16+16+215"融合指挥体系,整合78个部门和单位1398个应用,城市运行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显著提高 [15] - 老旧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7.6亿平方米,许多房屋进入"中老年"阶段,房屋定期体检、安全保险及养老金制度处于试点阶段 [15] - 智慧治理技术深入应用面临挑战,数字孪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虽已应用,但全市范围技术均衡应用和治理水平同步提升仍需努力 [15] 长三角协同发展 -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加快综合改革试点和区域协同创新,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已落实76条改革任务,计划年内全面落地98条任务,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基于企业信用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等 [18] - 产业项目同质化和区域资源分散问题突出,临港新片区和浦东新区高端产业布局相似度高,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低效利用,区域内高端产业和前沿产业发展存在"抢跑道"现象 [18] - 需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强化联合攻关和跨区域成果转化,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19] - 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策略,加快数字长三角建设 [19] - 加强改革开放协同,协调跨区域规划、土地和项目建设,推进低效用地开发和生态环保制度创新 [19] - 强化体制机制协同,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提高政策统一性和规则一致性 [19]
口岸经济4.0:罗湖建起深港互联“超级节点”|何以新罗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5:52
深港通关流量与消费趋势 - 罗湖口岸上半年查验出入境旅客超3370万人次,位居深圳口岸第一 [1] - 莲塘口岸出入境人数屡破新高,7月13日罗湖口岸单日客流达29.7万人次创历史记录 [2] - 罗湖益田假日广场港客占比达30%,餐饮业态占40%,永辉超市和米兜乐园成为港人消费热点 [4] 医疗跨境服务扩展 - 罗湖区人民医院1-7月每月平均接待4500名香港患者,覆盖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多科室 [7] - 香港居民使用内地医疗服务比例从2011年前升至60%,深圳医疗成本仅为香港五分之一 [8] - 医院获批"港澳药械通",引进2款港澳药品和器械,服务患者超120人次 [10] 产业协同与规划 - 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与罗湖产业方向一致,聚焦商贸、金融、新兴产业及口岸经济 [12] - B1地块规划建设30万平方米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聚焦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领域 [2][13] - 罗湖提出"三力三区"目标,主攻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2] 文旅与区域融合 - 2025年罗湖深港文化月策划骑行、宠物派对、电竞赛事等活动,展示新地标和文旅资源 [6] - 光之殿堂艺术地标将于明年年底亮相,设计包含礼堂、音乐厅等沉浸式体验设施 [7] - 深港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在罗湖试点,推动两地医疗规则互通和远程诊疗 [10]
口岸经济4.0:罗湖建起深港互联“超级节点”|何以新罗湖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06
深港通关流量与消费趋势 - 罗湖口岸上半年查验出入境旅客超3370万人次 位居深圳各口岸第一[1] - 莲塘口岸出入境人数屡破新高 7月13日罗湖口岸单日客流达29.7万人次创历史记录[2] - 港人占罗湖益田假日广场整体客流30% 商场40%业态为餐饮且多家首店成为引流利器[2] 港人消费场景扩展 - 香港消费者需求从餐饮延伸至高品质购物 永辉超市"胖东来版"成为热门选择[3] - 带娃家庭推动儿童娱乐需求增长 米兜乐园成为重要亲子场所[3] - 2025年罗湖深港文化月策划骑行/宠物派对/电竞赛事等多类型活动吸引港客[4] 跨境医疗发展现状 - 罗湖区人民医院1-7月月均接待4500名香港患者 覆盖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多科室[5] - 香港居民使用内地医疗服务比例从2011年前升至60% 增长超10倍[5] - 深圳医疗价格约为香港五分之一 性价比优势显著[5] 医疗规则互联互通 - 罗湖区人民医院2024年9月获批"港澳药械通"指定机构 已引进2款港澳药品及多款器械[6] - 服务患者超120人次 包括磷酸芦可替尼乳膏/瑞玛奈珠单抗等新药[6] - 罗湖成为深港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首个试点区 构建跨境医疗合作平台[6] 深港产业协同规划 - 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与罗湖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重点发展商贸/金融/零售及新兴产业[7] - 罗湖2023年提出创建"三力三区" 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定位为主攻赛道[7] - 深港合作进入4.0版本 涵盖产业/市场规则/民生生活三方面融合[7] 产业空间建设进展 - B1地块规划建设30万平方米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 聚焦生命健康前沿领域[9] - 总用地面积10.02万平方米 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政策机制[9] - 联动香港沙岭数据中心 打造深港AI跨境应用首选试验场[9] 口岸经济升级改造 - 莲塘口岸附近第七工业园等老旧工业区启动升级焕新[9] - 文锦渡口岸货运功能转移后 将对超过20公顷土地进行升级开发[9] - 罗湖积极推动深港两地新兴产业相互衔接与融合发展[9]
口岸经济4.0:罗湖建起深港互联“超级节点”|何以新罗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04
口岸流量与消费趋势 - 罗湖口岸上半年查验出入境旅客超3370万人次 位居深圳各口岸第一[1] - 莲塘口岸出入境人数屡破新高 8月多次刷新单日客流记录[2] - 罗湖益田假日广场港客占比达30% 餐饮业态占比40%[2] - 香港顾客消费需求从餐饮延伸至高品质购物与儿童娱乐[3] - 永辉超市"胖东来版"和米兜乐园成为港人热门消费场所[3] 医疗融合与跨境服务 - 罗湖区人民医院1-7月每月平均接待4500名香港患者[5] - 香港患者就医范围从口腔科扩展至骨科、中医科等全科室[5] - 跨境就医价格约为香港的五分之一[5] - 医院获批"港澳药械通" 已引进2款港澳药品和2款医疗器械[5] - 服务患者超120人次 并与香港保险机构对接跨境直赔系统[5][6] 产业协同与空间规划 - 罗湖规划建设30万平方米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1] - B1地块总面积10.02万平方米 聚焦生命健康与人工智能产业[8] - 联动香港沙岭数据中心打造深港AI跨境应用试验场[8] - 第七工业园升级焕新 文锦渡口岸20公顷土地开发[8] - 产业方向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南金融、北创科"规划高度契合[7] 文旅融合与区域联动 - 2025年深港文化月策划骑行、宠物派对及电竞赛事[4] - 光之殿堂艺术地标将于2025年底亮相[4] - 从香港旺角至罗湖口岸仅需1小时车程[2] - 罗湖成为近半数香港人来深第一站[2] - 香港居民使用内地医疗比例从2011年前升至60%(2019-2023年)[5]
惠州设立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规模达2亿元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0 07:40
该基金注重整体效能评价,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如已严格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仍 产生投资损失的,给予最高50%的风险容忍度,充分支持国资基金考核"松绑"。 近年来,惠州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的投融 资基金链条体系,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惠州正在推动仲恺高新区组建人工智能培育发 展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 惠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基金由惠州市政府联合粤科创投、东江实验室、惠州市国投、博罗县 建工集团等多方共同出资成立,并注册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它将结合惠州市"2+1"产业体系,即电子 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健康产业,瞄准大型科研平台、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推动其落地 转化,从而推动相关科技产业的大发展。 近日,惠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注册成立,规模达2亿元。这是惠州市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将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 作为制造业大市,惠州拥有大量科技型企业。如何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 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关键。 ...
华邦健康: 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8-19 09:14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为59.4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9.22亿元微增0.39%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8亿元,同比增长23.90%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未披露具体数值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10%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969元/股,同比增长24.15% [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07%,较上年同期提升0.99个百分点 [1] 资产负债结构 - 总资产为296.54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69%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97.48亿元,同比增长4.41% [2] - 资产负债率为46.17%,较上年末的47.46%有所改善 [4] 股东结构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73,829户 [2] - 控股股东重庆汇邦卓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8.71%,持股数量3.70亿股,其中质押1.85亿股 [2] - 实际控制人张松山直接持股5.91%,持股数量1.17亿股,其中质押6,191万股 [2] - 前十大股东中包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1.11%)及多家机构投资者 [2] 债券情况 - 公司存在"华邦EB"可交换公司债券,债券代码117227,发行规模6亿元,票面利率0.1% [4] - 该债券发行日为2025年4月22日,到期日为2025年4月22日 [4] - 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为9.17,较上年同期的7.07有所提升 [4] 公司治理与分配方案 - 董事会审议通过利润分配预案:以总股本19.80亿股扣除回购股份后的数量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 [1] - 不进行公积金转增股本 [1] - 所有董事均出席审议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1] - 报告期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变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