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搜索文档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七大任务
国际金融报· 2025-08-25 02:54
新质生产力定义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新经济发展动力、高新科技生产手段、高效生产能力、高质量生产成果及新时代优秀劳动者人才聚集等特征,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1] 制度型开放建设 - 上海自贸试验区需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试点内容包括货物贸易自由便利提升、服务贸易金融等领域开放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加强及知识产权全流程强化,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3] - 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从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到"边境后"规则,涵盖政府采购改革、国企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上海需以浦东新区和临港新片区为前沿阵地,分阶段推进改革,优先解决国企、民企、外企国民待遇问题 [3] 科技创新进展与挑战 - 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4年1038件增至2024年7012件,显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5] - 上海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期刊的发文量从2014年31篇增至2024年158篇,占全国比重从17.51%升至29.6%,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5] -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3年54.87亿元增至2023年220.35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7.06%升至9.6%,取得克隆猕猴、创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揭示新冠病毒逃逸机制等重要成果 [5] - 基础研究经费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超88%,企业和社会机构投入不足,且缺乏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投入及使用的法律体系,现有政策文件约束力低,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5] 科技创新提升措施 - 优化前沿新兴领域科技布局,加强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研究支持 [6] - 培育壮大在沪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 [6]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增强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6] -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投入和使用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约束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资 [6]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和管理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 [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上海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升级 [8] - 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达1.8万亿元,在六大重点产业中打造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取得大飞机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新能源汽车产量破百万等突破 [8] - 传统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仍需加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完善,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需强化,国际环境变化和科技竞争升级带来挑战 [8] 产业体系优化措施 - 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9] - 实施"上海方案",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9] - 建立未来产业增长机制,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 [9] -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9]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 上海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以高效资金供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措施包括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建设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鼓励规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 [11]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碳金融和碳市场,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 [11] -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完善信贷奖补政策,优化融资担保机制,推进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和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11] 人才高地建设 - 上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资源融合集成,构建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措施包括发挥开放引才优势,创新高峰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海聚英才"品牌建设 [13] - 构建高效能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发现、使用、流动放权力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13] - 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需求,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等改革 [13] - 顶尖科学家全球竞争力需提升,部分产业领域全球排名有待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度不足,缺乏全球影响力创业载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不足 [13] 韧性城市建设 - 上海依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平台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一网通办"接入事项3668项,个人实名用户8146万,法人用户339万,累计办件超4亿件,日均办件量超37万 [15] - "一网统管"建立"1+16+16+215"融合指挥体系,整合78个部门和单位1398个应用,城市运行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显著提高 [15] - 老旧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7.6亿平方米,许多房屋进入"中老年"阶段,房屋定期体检、安全保险及养老金制度处于试点阶段 [15] - 智慧治理技术深入应用面临挑战,数字孪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虽已应用,但全市范围技术均衡应用和治理水平同步提升仍需努力 [15] 长三角协同发展 -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加快综合改革试点和区域协同创新,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已落实76条改革任务,计划年内全面落地98条任务,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基于企业信用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等 [18] - 产业项目同质化和区域资源分散问题突出,临港新片区和浦东新区高端产业布局相似度高,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低效利用,区域内高端产业和前沿产业发展存在"抢跑道"现象 [18] - 需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强化联合攻关和跨区域成果转化,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19] - 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策略,加快数字长三角建设 [19] - 加强改革开放协同,协调跨区域规划、土地和项目建设,推进低效用地开发和生态环保制度创新 [19] - 强化体制机制协同,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提高政策统一性和规则一致性 [19]
提升区域私募股权市场流动性 成都S基金以“耐心资本”赋能本土企业壮大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6-03 11:19
交易概述 - 成都科创接力股权投资基金成功受让新希望投资集团持有的博源新程创业投资合伙企业S基金份额 [1] - 交易提升成都区域私募股权市场流动性并推动本土产业生态优化升级 [1] - 交易为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注入金融活力和经济动能 [1] 基金投资策略 - 博源新程基金核心投资策略重点聚焦航空航天领域 [1] - 已投资15个项目中有近半数(约7个)为成都本地项目 [1] - 投资组合包括进入上市辅导阶段的军用加固电子设备载具企业成都奇航 [1] - 投资组合涵盖航空航天精密制造企业朝合普尔 [1] - 投资组合包括掌握毫米波有源相控阵核心技术的芯片设计企业华兴大地 [1] S基金市场功能 - S基金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工具提升私募股权资产流动性 [2] - 健全产业投资基金退出生态并完善"募投管退"良性循环机制 [2] - 成都依托金融中心建设优势为S基金发展提供沃土 [2] 运营成果与发展规划 - 成都S基金已完成4笔基金份额交割 [2] - 累计支持科创中小企业超过300家 [2] - 未来将重点布局硬科技赛道并吸引各类资本参与 [2] - 计划提升"成都S"品牌在西部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 致力于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全周期支持 [2]
资本市场促进电力行业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中国电力报· 2025-05-20 01:36
政策导向与战略定位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发展耐心资本,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 [1] -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科技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电力行业需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培育新质生产力 [1] - 资本市场作为枢纽,为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资源协同、激励约束、定价评估等保障 [1] 资本市场工具应用 - 债权融资方面,科创债券为电力行业提供低成本专项融资,如中国华电2024年9月发行15亿元5年期科创债券,利率2.24%,较AAA级企业债低16基点 [2] - 川投能源2025年3月发行5年期科创债券利率2.17%,较AAA级企业债低9基点,用于置换雅砻江水电股权增资 [2] - 知识产权证券化助力盘活无形资产,如中国电建2023年12月以32项专利为基础资产发行证券化产品 [2] - 股权融资方面,私募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如海辰储能2023年6月获45.75亿元C轮融资,2025年3月申请港交所上市 [2] - REITs盘活存量资产,如中国能建2025年1月发行12.61亿元权益型REITs,期限18年,利率2.43%,支持广西水电项目 [2] 资本市场机制优化 - 股权激励机制方面,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实行差异化员工持股,青岛云路通过"专利许可+技术入股"与ABB合资 [3] - 并购重组提升竞争力,如国家电投产融控股置入核电资产,远达环保收购五凌电力100%股权及长洲水电64.93%股权 [3] - 中核苏阀2025年1月收购西安中核核仪器98.88%股份,增强核辐射监测领域能力 [3] - 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显著,2024-2025年Q1新能源类A股新增14家上市公司,平均风险溢价1.57倍,高于整体1.45倍 [3] 全生命周期服务 - 科技创新初期,私募基金和耐心资本满足初创企业"轻资产、长周期、高风险"需求 [5] - 中期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成果转化基金对接产业链需求 [5] - 后期强化知识产权定价估值,科创债券提供期限适配、成本保障的融资支持 [5] 全链条产业创新支持 - 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并购重组和REITs推动火电、水电数字化和绿色化改造 [6] -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上市融资和科创债券支持工业控制芯片、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补链 [6] - 未来产业培育方面,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等引导资源向可控核聚变、钙钛矿光伏聚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