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贸易

搜索文档
各算各账到秒级风控 腾讯云助力“打样”数字化中台
每日商报· 2025-08-05 23:02
核心观点 -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通过构建实时数据中台实现数据高效整合与风险秒级管控 显著提升授信审批效率和市场研投精准度 在行业质疑中台价值背景下 企业以实际业务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2][3][5] 行业特征与挑战 - 大宗贸易行业单笔订单金额动辄数亿上千万 理论利润约5%(如2亿元订单理论利润1000万元)但面临重大授信风险可能导致全额亏损 [1] - 行业核心痛点包括价格剧烈波动、供应链风险升级、多套独立业务系统导致数据流转效率低下 管理层决策依赖滞后人工数据汇总 [3] - 企业对信息获取速度、风险预判精准度及市场响应敏捷度要求严苛 授信风险管控是贸易企业生存发展核心命脉 [1][3] 企业数字化战略 - 中基宁波集团作为千亿级大宗商品贸易企业 连续多年位列中国500强 进出口总额居宁波首位 2023年将数字化战略升级为"一把手工程"由总裁亲自牵头 [1][3] - 企业选择腾讯云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因腾讯云对大宗贸易领域需求把握深度和反馈迭代速度获得认可 [3] - 数字化核心目标是构建统一数据中台打破30多个业务系统数据壁垒 实现全球实时数据处理网络覆盖 [2][3][6] 技术实施方案 - 腾讯云采用云原生技术底座与大数据平台 配备TCHouse-P并行计算引擎 解决传统ERP实时计算速度慢易卡顿问题 实现分散数据高效汇聚 [4] - 数据中台实现授信审批秒级响应(原全量授信计算需5-10分钟) 集团层面可实时监控所有子公司对同一客户授信总额 [5] - 外部数据整合能力显著提升 交易所数据可在40毫秒内传入中台 10毫秒内抵达交易部门 整体延迟控制在50毫秒内 [6] 业务应用成效 - 风险管控环节实现授信额度秒级审批 彻底改变"各算各账"局面 使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5] - 市场研投环节通过整合内外部数据形成精准决策能力 大宗商品期现一体化系统完成升级 支持全球客户数字化需求快速响应 [5][6] - 数据中台推动业务效率质变 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2][5][6]
铜价“过山车”,中台与智能体辅助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毫秒级风控响应
第一财经· 2025-08-05 07:37
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数据从数字化时代的结果转变为智能化时代的AI原材料 [1][7] - 大宗商品贸易行业数字化程度较高但需追求更高响应速度和敏捷度 [3] - 行业数字化建设动力源于对数据反馈敏捷度的需求 例如交易所数据需在几十毫秒内传入中台 [3] 铜价波动与市场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扰动全球铜市场供应链 导致纽约商品交易所铜期货主力合约盘中跳水 [1] - 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受国际局势和金融环境影响 企业需通过数据中台和研投系统辅助决策 [3] - 中基宁波集团年交易额超千亿元 对价格变化及背后因素敏感 [3] 企业数字化实践 - 中基宁波集团与腾讯云合作搭建实时数字化中台 整合散乱数据并实现毫秒级响应 [4] - 数据中台帮助企业对价格变动 在途库存等数据变化做出敏捷反应 例如物流信息提醒 [4] - 企业数字化投入思路转变 从财务信息化建设转向补齐数字化功能并为AI应用做准备 [5] AI智能体应用 - AI在工业领域应用加快 例如英伟达在欧洲部署工业AI云 [7] - 中基宁波集团使用AI初步过筛双签合同 审核时间从半小时缩短至5分钟 [7] - 企业探索智能体在授权 内部知识体系搭建等场景的应用 [8] 智能体部署与发展 - 中基宁波集团计划在内部搭建100个有效智能体 基于多个模型并分场景部署 [8] - 开源模型需调教和训练才能实际使用 企业需考虑算力部署方式 [8] - 智能体成为大模型落地重要形态 不同行业应用场景差异大 [9]
*ST海钦:董事周雯瑶辞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05:17
公司人事变动 - *ST海钦非独立董事周雯瑶因个人原因辞职,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2] 公司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ST海钦营业收入中大宗商品贸易占比98.43%,其他业务占比1.57% [2]
港银控股(08162.HK)盈喜:预期中期净利不低于1700万港元
格隆汇· 2025-08-01 09:49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录得归属于公司拥有人应占净溢利不低于1700万港元 较2024年同期477万港元实现显著增长 [1] - 净溢利同比增长幅度不低于256% 主要受益于核心业务收入增长及成本优化措施 [1] 收入驱动因素 - 金属贸易、金属供应链及大宗商品贸易业务收入从2024年同期约84.4亿港元增长至本期半年超过100亿港元 [1] - 收入增长覆盖香港、中国内地及国际市场 反映业务地域多元化布局 [1] 业务运营亮点 - 核心业务收入在半年期内突破100亿港元里程碑 显示业务规模持续扩张 [1] - 通过积极控本优化提升盈利能力 体现运营效率改善 [1]
港银控股(08162)发盈喜 预计中期股东应占净溢利增长至约不低于1700万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01 09:39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归属于公司拥有人应占净溢利不低于1700万港元 较2024年同期477万港元显著增长 [1] - 净溢利同比增长幅度不低于256% 主要得益于核心业务收入增长和成本控制优化 [1] 收入增长 - 核心业务收入从2024年同期约84.4亿港元增长至本期预计半年超过100亿港元 实现稳定持续增长 [1] - 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中国香港 中国内地及国际市场的金属贸易 金属供应链业务及大宗商品贸易领域 [1] 业务驱动因素 - 金属贸易 金属供应链业务及大宗商品贸易是公司核心业务板块 贡献主要收入来源 [1] - 集团通过积极的成本控制优化措施 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1]
海口江东新区上半年投资类项目签约70亿元
海南日报· 2025-08-01 01:36
投资表现 - 上半年投资类项目签约额70亿元,签约金额排全市首位 [1] - 实际使用外资超13亿元 [1] - 落地重点招商项目35个 [1] 招商策略 - 组建大宗商品贸易、现代服务业、临空经济及产城融合活力江东4个专业委员会 [2] - 通过高质量活动吸引新成员加入联合会 [2] - 联合CBD楼宇策划特色经济活动,实现"一楼一业"产业集聚 [2] 企业服务 - 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务,指派专员一对一协调落地事宜 [2] - 典型案例:嘉兴南湖区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空域中心4月落地 [2] 发展目标 - 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强化政策供给"硬支撑"、完善产业配套"生态圈" [2] - 打造更开放高效的投资兴业高地 [2] - 实现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目标 [2]
远大控股: 关于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的进展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31 16:15
担保情况概述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远大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向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申请授信提供担保 担保金额不超过1.06亿元 [1] - 本次担保在2024年12月已审议通过的2025年度担保预计额度范围内 无需再履行审议程序 [2] 被担保方基本情况 - 远大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25日 注册于香港 董事为许朝阳 经营范围包括塑料、橡胶、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贸易 [2] - 香港远大注册资本1100万美元 由公司全资子公司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 [2] - 2024年度经审计实现销售收入287,260万元 利润总额3,551万元 净利润3,551万元 [3] - 2024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72,813万元 负债总额未披露具体数值 净资产16,382万元 [3] - 2025年3月31日资产总额68,562万元 负债总额52,180万元 其中银行贷款0万元 流动负债52,180万元 净资产16,382万元 [3] 担保协议主要内容 - 担保方式为连带责任担保 保证期间为主债权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三年 [3] - 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本金、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实现债权费用等所有应付费用 [3] 累计担保情况 - 公司为控股子公司提供担保额度948,687万元 控股子公司间相互担保额度42,400万元 对合并报表外公司担保额度85,000万元 [5] - 合计担保总额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457.97% [5] - 对合并报表范围外公司担保额度85,000万元 占202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36.18% [5] - 金融机构授信类担保额度991,087万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实际使用授信余额370,111万元 [5]
全仓登助力大宗商品现货仓单质押融资
期货日报网· 2025-07-30 20:57
全仓登与江苏银行合作模式创新 - 全仓登与江苏银行共同重塑授信评估体系 从"重主体信用"转向"重数据信用+物的信用" 依托全仓登现货仓单登记系统的实时数据支撑 [1] - 通过系统直连 银行可在线获取仓单登记信息 货物仓储状态等核心数据 核验质押物真实性 唯一性与安全性 [1] - 新模式显著降低银行对核心企业担保的依赖 拓宽大宗商品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 上海鑫尧实业案例实践 - 上海鑫尧实业通过全仓登平台 将现货仓单在江苏银行成功办理质押融资 全仓登系统提供不可篡改的仓单登记与货物信息保障货权安全 [2] - 基于全仓登"物的信用" 江苏银行高效完成授信审批 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 改善传统质押业务流程长时效慢的问题 [2] - 通过API深度对接 构建从仓单信息到放款指令的全流程数据直连通道 实现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化 [2] 智能风控体系构建 - 全仓登与银行实时同步质押货物仓储信息 引入上海期货交易所行情数据 动态跟踪大宗商品价格 [3] - 系统精准识别"虚假仓单""一单多押"等操作风险 实时监测质押物价格波动 仓储状态变动等关键指标 [3] - 监测到指标触及预警阈值时 系统联动银行发出风险提示 促使企业补充质押物或保证金 实现从事后追溯转向事前预警 [3] 全仓登的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 - 全仓登以现货仓单登记为核心抓手 打破数据壁垒规范业务流程 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验证可溯源的"物的信用"基础 [3] - 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与金融机构战略协同 完善系统功能优化业务规则 为破解大宗商品质押融资难题提供信用支撑 [3]
金信期货:金信期货日刊-20250723
金信期货· 2025-07-23 08: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基于历史规律与当前政策经济环境 2025 - 2026 年股商双牛行情大概率重演 商品先引领方向 股市在盈利兑现后全面爆发 未来商品需求可能从结构性复苏转向全面扩张 推动有色金属、原油能化等品种开启主升浪 当前股市处于牛市初期阶段 2025 年下半年上证指数有望突破 4000 点并加速上行 本轮“反内卷”改革若有效破解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的负反馈 中国资产有望迎来堪比 2007 年的系统性重估 [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05 - 2007 年双牛行情的特征 - 股市演进路径:2005 年 6 月上证指数触及 998 点后反弹至 1300 点并横盘半年 2006 年起在经济过热与流动性泛滥驱动下上涨 2007 年 10 月攀升至 6124 点 累计涨幅达 513.6% [5] - 商品领先启动:大宗商品行情较股市提前半年启动 2006 年夏季铜、锌、原油等工业品价格率先进入牛市 2004 - 2006 年加息周期中 铜价涨幅达 144.3% 原油涨幅 105.6% 贵金属黄金上涨 39.1% [5] - 核心驱动逻辑:“基本面 + 流动性”双轮驱动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制度桎梏 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企业盈利跃升 贸易顺差激增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致流动性过剩 共同推升资产价格 [8] 本轮行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性 - 政策驱动起点:两轮行情均始于重大制度变革 2005 年是股权分置改革 本轮以“反内卷”政策为核心 [12] - 横盘蓄势阶段:股市均在初期政策刺激后经历漫长震荡 2005 年在 1300 点横盘半年 本轮自 2024 年 9 月政策底确立后横盘约 8 个月 直至 2025 年 6 月商品牛市传导至股市周期板块 [12] - 商品领先股市:大宗商品均较股市提前反应 2006 年商品早于股市半年启动 本轮自 2025 年 6 月起 焦煤、多晶硅、碳酸锂等超跌商品大幅反弹 涨幅快于股市 [12] 差异性 - 政策重心转换:2005 年侧重需求刺激 本轮聚焦供给优化 且覆盖行业从传统扩展至新兴领域 [13] - 经济结构转型:2005 年依赖投资与出口 当前需在地产下行压力下依靠制造业升级与消费复苏 [14] 两轮改革情况 - 2005 年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解决非流通股问题 实现全流通市场 吸引资金入市 “棚改货币化”消化房地产库存 基建投资年均增速超 20% 拉动商品需求 [17] - 2024 - 2025 年“反内卷”:政策核心转向解决“内卷式过剩” 从概念升级为系统化治理 打破“增量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对传统与新兴行业都有很大影响 [18] 大宗商品到股市的传导逻辑 2006 - 2007 年 - 商品率先启动:2006 年在中国工业化加速与全球补库存周期共振下 铜、铝等金属及原油供需趋紧 铜价涨幅 144.3% 原油涨幅 105.6% [19] - 股市滞后反应:2007 年商品涨价推动企业盈利跃升 资源类上市公司利润增速超 100% 带动周期股领涨 有色金属板块平均涨幅 400 - 500% 煤炭股涨幅 300%以上 并扩散至其他板块 [19] 2025 年行情 - 当前商品牛市始于 6 月 较股市整体启动提前 已传导至 A 股相关板块 焦煤从底部反弹超 50% 多晶硅价格突破 5 万元/吨 驱动因素包括政策预期扭转、行业亏损倒逼、补库需求释放等 6 月以来周期板块率先响应商品涨价 呈现“商品映射型”上涨 [20] 投资建议 - 中长期建仓铜、铝、白银等长周期紧缺品种 并长周期持有 [23] - 中长期建仓股指期货的多头头寸 或者其他股票类资产 并跨年度长周期持有 [23]
济宁能源集团跃居《财富》中国500强第213位
搜狐财经· 2025-07-23 03:11
公司排名与业绩 - 济宁能源集团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213位,较2024年的252位提升39位 [2] - 2024年公司营收达913亿元,利税突破59亿元,连续实现跨越增长 [3] - 2024年位列中国物流企业50强榜单第1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322位 [3] 业务布局与战略 - 公司主营煤电、现代港航、物流贸易、高端制造四大业务板块 [3] - 拥有山东和陕西两大能源基地,煤炭年产能1100万吨 [3] - 运营内河港口8家,年吞吐能力55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万标箱 [3] - 拥有内河运输船舶4200余艘,开通集装箱航线28条 [3] - 物贸网络覆盖全国152个城市、16个国家 [3] 发展战略与愿景 - 公司以"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能源集团和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为愿景 [2] - 战略方向包括"做实煤电基础、做大港航物流、做强大宗贸易、做优高端制造" [2] - 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平台服务、金融期货、国际业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2] - 下一步将聚焦"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 [3] - 计划打造六大百亿园区,加快塑造新优势、积聚新动能 [3] 行业地位与荣誉 - 公司全面领跑山东内河港口群布局 [3] - 打造全国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和济宁港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3] -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等殊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