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ics

搜索文档
具身智能机器人有多“灵”?
搜狐财经· 2025-09-07 22:33
大会概况 -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于9月5日至8日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召开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主题 聚焦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3] - 大会展示前沿科技成果 汇聚全球业界精英 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3] 具身智能技术展示 -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从虚拟走向实体的重要方向成为大会亮点 涵盖人形机器人 智能巡检平台 AI设计工具和智能训练系统[3]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展示工业具身智能控制核心平台 具备毫秒级响应能力和自主决策 支持多类型机器人完成多工艺训练与多场景泛化学习[6] - 该超级大脑平台实现一脑多机 已在半导体 轨道交通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验证[6] 机器人技术突破 - 新松公司展示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人形机器人 重复定位精度达±0.05mm 通过视觉识别自主完成接水端送等系列动作[3][4] - 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系统理解自然语言指令 适应多种工业与生活场景 从本体控制系统到核心算法均为自主开发[4] - 腾讯Tairos开放平台为机器人整合多模态感知和任务规划等AI能力 支持双足轮式四足等多种构型 已在家电汽车行业落地应用[5] 智能巡检应用 - 辽宁双智赋能科技展示智能巡检机器狗 在模拟黑暗巷道环境中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摄像头自主巡检[5] - 机器狗支持0℃至40℃极端环境工作 最大巡检距离超7公里 可应用于隧道巷道城市管廊等危险空间[5] - 能够快速扫描获取现场实景三维数据 分析结构损坏 实时回传数据并生成报告 电量不足时自动返回充电[5] AI设计创新 - 沈阳飞图画笔人工智能科技展示纺织行业AI设计平台 依托自研大模型和百万级高质量数据集实现文本图像到花形的快速生成[7] - 系统数秒内生成多款设计方案 支持微调放大和细节优化 输出可直接用于生产的原创花形图[7] - 有效解决行业原创设计成本高效率低痛点 已在葫芦岛泳装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7] 行业影响 - 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工业全链条 推动人机协同智能决策柔性生产成为现实[8] - 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持续释放赋能效应 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强劲智慧动力[8]
“空中焊将”“飞檐走壁”……科技赋能 “本领高强”提效率
央视网· 2025-09-07 22:19
行业技术发展 - 传统人工高空焊接作业需穿戴笨重防护面具和厚重防护工服 在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绳 工作三四十分钟就需休息 [1] - 中国自主研制高空焊接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在高空等危险环境进行焊接作业 被形容为全能空中焊将 [1]
从展品到商品,智能产品的路有多远?
四川日报· 2025-09-07 21:59
智能家居与安防产品创新 - 鹿客科技2023年推出掌静脉识别高端智能锁 去年智能锁出货量达800万套以上 [3] - 新产品支持语音信息录入 天气提醒及包裹看管功能 专注老年用户简便操作需求 [3] - 智能宠物牵引绳配备电子防爆冲系统 解决安全性及智能化程度低的问题 [4] - 智能婚戒具备心率监测 睡眠分析及运动记录功能 针对婚后闲置痛点 [4] 汽车智能座舱技术演进 - 重庆千里科技智能座舱支持截图识别导航 语音模糊搜索历史目的地 [4] - 赛力斯集团构建AI驱动产业大脑 问界M9在高端SUV市场取得成功 [4] - 人工智能重塑汽车为移动智能体 实现情感交互与主动服务 [4] 机器人行业商业化路径探索 - 宇树科技展出的拳击机器人及机器狗吸引大量观众 但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尚需时日 [6] - 松灵机器人推出双臂具身遥操机器人 通过真人动作采集加速技术落地 已应用于数据采集工厂 [6] - 川机集团光电图像位移监测系统基于AI视觉技术 100米外测量精度达0.05毫米 服务于建筑监测领域 [7] - 乐聚机器人聚焦工业场景应用 在汽车工厂搬运料箱 线缆工厂物料扫描 锻炼机器人稳定性与安全性 [8] - 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勉强能用阶段 通过标准化工业场景训练为最终进入C端市场铺垫 [8] 智能化产品发展逻辑 - 智能产品需抓住用户痛点实现功能进化 例如贴合老年人需求的简便操作设计 [3] -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深刻变革 重塑产品形态与商业逻辑 [4] - 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需同步推进 实现快速落地闭环形成经济效益 [7] - 智能化成为标配后 任何解决痛点的创新均可能催生爆品 [5]
3999让机器人家务全包,抱抱脸联合创始人:开源YYDS!
量子位· 2025-09-07 04:36
产品概述 - 开源机器人项目XLeRobot以3999元人民币起售的低成本DIY套件为特色 具备家务全能功能包括擦桌子、浇植物和陪宠物玩耍 [1][2][4][6][8] - 项目被抱抱脸联合创始人Thomas Wolf公开推荐 在GitHub获得1600星标关注度 [9][30] 成本结构 - 基础版套件在美国/欧盟/中国分别售价约660美元/680欧元/3999人民币 含单目RGB摄像头和笔记本电脑连接方案 [13] - 可选升级组件:双目RGB摄像头增加30美元/30欧元/199人民币 RealSense RGBD摄像头增加220美元/230欧元/1499人民币 树莓派增加79美元/79欧元/399人民币 [13] - 核心硬件包含LeKiwi开源机械手、SO-100/SO-101机械臂、宜家RÅSKOG推车(249人民币)和Anker SOLIX C300电源站(899人民币) [13][16][17] 技术方案 - 采用LeRobot Sim2real训练框架 仅需单块4090 GPU在Maniskill模拟环境中进行1小时强化学习即可部署 [22] - 提供完整教程链:从Conda环境配置到相机可视化 再到机械臂控制系统部署 [22][24] - 使用17个STS3215舵机(单价97人民币)和4英寸全向轮(135人民币)等标准化组件 组装时间约4小时 [16][17] 商业化进展 - 计划下周在淘宝和京东平台面向开发者正式发售组装套件 [35] - 未来升级将采用模块化附加件形式 保持核心架构的扩展性 [33] 团队背景 - 创始人王高天(中国科大物理本科/莱斯大学机器人博士)曾与波士顿动力AI研究所合作开发Caging in Time框架 成果发表于IJRR顶刊 [38][41] - 团队含4名核心成员 分别负责RL仿真部署、文档网站搭建和Mujoco仿真模块 [42][43][44][45]
实现高拟人化突破!这家正宗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入选AI明星企业
证券时报· 2025-09-06 14:20
公司荣誉与资质 - 公司入选四川省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应用产业明星企业目标名单 成为四川首批AI明星企业[1] - 公司为西南地区首家推出人形机器人整机并达成应用落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获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等多项资质[2] - 公司累计持有近200项专利[2] 技术突破与产品发展 - 人形机器人实现高拟人化突破 已成功落地军工行业相关项目[2] - 2025年推出多款新产品包括人形机器人T1 Ultra 复合机器人CW1与CW2 超轻量机械臂TCB系列 以及面向消费端的TO C级机器人小天[2] - 与中兴通讯合作开发的家庭陪护机器人实现语音指令控制 可完成取水 拿取纸巾与水果等基础服务[2][4] - 与傲意科技合作攻坚精细操作 开发更具灵活性与精准度的机器人操作解决方案[4]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82.99万元 同比增长11.59%[3] - 归母净利润亏损1008.41万元 主要因加大研发投入[3] - 上半年研发费用达951.71万元 同比大涨64%[3] - 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455.27%[3] 战略合作与业务拓展 - 公司与中石油昆仑数智 中兴通讯 欣旺达 利和兴等多家上市公司达成合作[4] - 与中石油昆仑数智合作研发防爆人形加油机器人 无人售卖人形机器人 人形收银机器人[4] - 直接合作企业包括浙江人形 帕西尼 开普勒 银河通用 速腾等[4] - 间接合作企业包括傅利叶 智元等[4] 行业发展与市场表现 - 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 军事 生活等多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达61.49%[1] - 公司产品线从技术研发向市场落地快速迈进[3]
《Science Robotics》重磅:仅需2小时,机器人柔性装配技能直逼人类顶尖水平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6 11:43
机器人操控一直是 机器人技术 领域的核心挑战。从工厂中的机械臂到家庭服务机器人,如何让机器人灵活、 精细且智能地完成各种操作任务,是研究者们数十年来努力的方向。传统的操控方法往往需要工程师精心设计 控制规则,或者让机器人反复观看人类演示进行模仿学习。但这些方法通常缺乏适应性,遇到新场景容易失 败,且难以达到人类水平的熟练度和速度。 近年来, 强化学习( RL )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让机器人通过自主尝试和错误来学习技能,根据结果调整策 略。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训练机器人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且存在安全风险,因此,尽管 RL 在模拟环境中 表现优异,将其直接应用于真实机器人始终困难重重。 针对以上 难题 , 来自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刘建兰研究 团队提出了基 于 视觉的人机协同强化学习系统( HIL- SERL ) ,正在改变这一局面。该系统仅需 1 至 2.5 小时的真实世界训练,就使机器人精通了一系列复杂 操作任务,成功率近乎完美,执行速度甚至超越人类水平。 该成果以 " Precise and dexterous robotic manipulation via human-in-the-loop reinforce ...
小米布局机器人核心部件,投资关节技术企业「国华智能」|硬氪首发
36氪· 2025-09-06 05:23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近期完成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投资方包括小米产业投资和金杨股份[1] - 资金主要用于人形机器人核心关节模组的技术迭代与扩产[1] 公司发展历程与产能建设 - 2014年成立于北京 从事谐波减速器研发制造 2021年落地青岛实现产业化[1] - 目前拥有90余人团队 年产5万台套精密传动部件能力[8] - 在青岛建设国内首条关节模组自动化产线 配备三坐标 精密齿轮检测仪 5吨级振动台等设备[7] 技术研发与产品能力 - 实现谐波减速器 行星滚柱丝杠 旋转关节和直线关节等核心部件全栈自研[1] - 开发四大系列百余种谐波减速器标准型号 应用于工业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和航天领域[3] - 行星滚柱丝杠精度达C3等级 优于国内普遍的C5 C7精度 通过预载技术在多项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 具备从材料热处理 齿形设计 精密加工到整机测试的全链条能力[6] 标准化与行业地位 - 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制定4项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家标准和8项团体标准[3] - 率先实现高性能关节模组的量产 是国内屈指可数能正向开发整套关节模组的企业[1][7] 客户合作与市场应用 - 深度参与小米人形机器人项目 为其上半身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提供全流程支持[4] - 产品覆盖人形机器人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及工业制造装备等多个领域[6] - 在航天领域为低轨卫星提供SADA系统 用于太阳帆板展开与天线指向控制[6] - 谐波减速器和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已进入多家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厂商的批量项目[6] 行业价值与竞争策略 - 关节模组占人形机器人BOM成本的60%左右 决定整机运动性能 可靠性和寿命[7] - 竞争逻辑将越来越接近汽车产业 质量稳定 交付可预期和成本控制成为关键[7] - 优势在于全栈自研能力与快速响应速度 能够最快响应客户改型需求[6]
中国具身智能开启黄金发展期,京津冀成重要策源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06 03:43
行业定义与核心特征 - 具身智能狭义定义为AI加仿生类人形机器人 广义理解为终端设备载体加AI感知环境加AI学习推理及决策 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范式跃迁[1] - 具身智能通过重塑价值链和催生新业态 赋能国防军工和生物科技等广泛领域 展现出跨行业辐射力与生态带动力[1] - 行业开启以AI加高端制造为核心的20至30年黄金发展期[1] 全球竞争格局 - 美国凭借原创技术 软硬闭环与全球生态在算力 数据力和通用软实力环节领先 且在消费领域有先发优势[1] - 中国以极致硬件供应链 成本优势 规模化交付与本土场景深度融合见长 在工业和商用场景加快落地 消费与特种行业也有优势[1] - 中美将引领整体风向标 日本和欧洲存在结构性机遇[1] 中国区域发展布局 - 京津冀以原始创新为核心定位 北京突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计划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值 打造全球具身智能开源高地[2] - 长三角凭借完整产业链与活跃资本构建强劲产业生态[2] - 珠三角以场景开放与市场化速度为优势 加速产业落地与出海[2] 产业发展阶段与目标 - 2025年区域竞争围绕技术闭环 量产能力 数据回流和商业闭环展开全链条竞速[2] - 未来2到3年进入万台级量产 千亿级集群和场景全面渗透的关键窗口期[2] - 产业将逐渐摆脱追求通用模型的混沌状态 转向以垂直场景的智能定界为牵引的落地再突破[2] 具体应用场景 - 无人配送 无人环卫 陪护交流 智能体助理 商超药店 医院应用以及制造物流与焊接打磨等细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落地[2] 产业协同举措 - 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首批创始企业包括京东方 联想和施耐德等来自高端制造 消费电子 智能家居与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领军企业[3] - 中心旨在联合产业链领军企业推进技术在多元场景下的深度融合与规模化落地 构建技术产业商业闭环生态[3] - 打造覆盖创新孵化 应用验证与规模化商业爆发的全周期体系[3]
当机器人成为“店小二”
经济日报· 2025-09-06 01:19
机器人智慧零售应用 - 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最小仅需9平方米空间 可全天候自主运营并售卖饮品 小食 文创 药品等高频消费品类 [1] - 机器人零售采用一次性投入24小时运转模式 同一机械臂同时完成补货 做咖啡 递饮料等多项任务 综合开销低于传统人力方案 [1] - 太空舱机器人日均服务达2000人次 带动周边客流量提升30% 新奇体验转化为新生产要素吸引消费者 [1] 多元化服务场景拓展 - 智慧零售可结合区域特色定制商品服务 覆盖交通枢纽 老旧小区 景区街角和夜间场景等传统便利店难以触达区域 [2] - 通过更低成本更快部署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密度与消费便利性 在非核心区域实现高效服务 [2] 产业生态体系构建 - 全球首家人形智能机器人4S店在北京亦庄启动 提供场景展示与沉浸式体验空间 使用户直观感受产品性能 [2] - 产业链形成研发-制造-场景-金融-服务一体化闭环 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2] - 采用集中采购加标准化维修模式 以及与金融机构合作的租赁加托管模式 降低中小企业及家庭用户使用门槛 [2] 技术商业化转型 - 人形机器人通过标准化 数据化 服务化方式 从高成本低频次难维护的技术奢侈品转变为低成本高频次易维护的日常耐用品 [3] - 机器人应用场景从实验室延伸至零售 餐饮 竞技比赛等多领域 为日常生活场景渗透奠定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