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湖南湘江新区:十年砥砺铸就内陆开放新高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7-31 03:28
开放平台建设 - 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带动超30个项目落地 双边贸易金额达3亿元[2] - 中欧国际合作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加速 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吸引近10家德国企业洽谈合作并签约两家总部项目[2][3] - 平台体系涵盖中非青年创业孵化基地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总部集聚区 国际科技合作商务平台及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2] 产业集群发展 - 形成工程机械 电子信息 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构建"2+4+N"现代化产业体系[3] -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多条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生态成熟度显著提升[3] - 高新技术企业达3200余家 汇聚超百万名各类人才[5] 科技创新成果 - 湘计海盾 麒麟信安助力神舟飞船 矿冶研究院研发全球首台套6000米级深海重载采矿车[4] - 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出口海外 "天河"超级计算机小数据图计算能效全球第一[4][5] - 聚集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与5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建设岳麓山大科城 湘江科学城等科创平台[5] 企业国际化进展 - 中联重科在8国建成11个海外生产基地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首超50%[6] - 圣湘生物产品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 在印尼实现本土化建厂[6] - 盈峰环境泰国工厂生产纯电动环卫车 Kilimall成为首家在非洲设立海外仓的中国电商平台[6] 外资利用成效 - 截至2024年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249家 其中外企分公司742家[6] - 202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42家 实际利用外资9.7亿美元 占全市总量超三分之一[6] - 吸引巴斯夫 舍弗勒 卓伯根等跨国企业落地 形成中德合资企业及城市综合体项目[3][6] 营商环境优化 - 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满意度超98% 提供全周期人才服务及线上一站式平台[5] - 德国卓伯根集团评价新区为"德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的理想支点"[4] - 中兴通讯提及政策扶持 项目建设及人才引进全方位支持[5]
新登镇入选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杭州日报· 2025-07-31 02:56
镇域经济排名 - 富阳区新登镇跻身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位列第351位 [1] 工业产值表现 - 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11.84亿元 同比增长20.3% 总量居富阳区首位 [2] - 9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65%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豪腾科技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6% 全年预计突破4亿元 [1] 固定资产投资 -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6.01亿元 同比增长83.3% [2] - 制造业投资5.24亿元 同比增长76.1% [2] 企业扩张项目 - 豪腾科技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10000吨电子级活性氧化铜项目 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0亿元 [1] - 新登智造产业园已达成6家企业意向入驻 全部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25亿元 [2] 产业结构特征 - 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8.5% [2] - 形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完整产业链 [2] - 企业协同效应显著:豪腾科技供应电子级氧化铜至协鑫能源等多晶硅企业 杭州方圆塑机为光伏产业提供泡沫塑料成型设备 [2]
河南第二城,稳住了
搜狐财经· 2025-07-31 00:57
河南上半年经济表现 - 河南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83.80亿元 同比增长5.7% 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2] - 除郑州和新乡外 河南16地GDP增速跑赢全国平均增速 漯河市和商丘市表现最亮眼 增速分别达7.3%和7.0% [2] 洛阳经济增速分析 - 洛阳上半年GDP达2925.3亿元 同比增长5.7% 与全省平均增速持平 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 [2] - 洛阳连续两个季度追平全省增速 一季度经济总量1355.4亿元 同比增长5.9% [2] - 2021至2024年洛阳GDP增速分别为4.8%、3.0%、3.5%和4.9% 均低于全省平均增速 [3] - 2022年榆林、襄阳GDP超过洛阳 2023年宜昌实现反超 [3] 洛阳工业表现 - 洛阳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 [2]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2] - 洛阳市统计局指出"工业发展动能充沛""转型升级持续加力" [2] 洛阳产业转型挑战 - 洛阳长期依赖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3] - 与合肥等城市相比 洛阳仍以重型装备、轴承、耐火材料等传统产业为主导 [3] - 洛阳市委书记警示"如不重塑产业格局 将在产业变革中被淘汰" [3] 洛阳转型举措 - 洛阳确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条优势产业链 [3] - 引进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百万吨乙烯、中航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等龙头项目 [3] - 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18.2% 民间投资增长7.2% 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4.8和3.8个百分点 [4]
“龙头”起舞 大块头跑得也很快
四川日报· 2025-07-30 23:05
全国GDP前十强城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成都GDP同比增长5.8%,增速在已公布数据的GDP前十强城市中暂列第一,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 [6] - 成都2024年GDP增速5.7%,2023年6.0%,2022年2.8%,近三年增速稳定在全国前三 [6] - 苏州2024年GDP比成都多3200亿元,2024年增速6.0%与成都持平,是成都竞争3万亿GDP城市的主要对手 [6] - 广州上半年GDP增速从一季度3.0%升至3.8%,重庆从4.3%升至5.0%,杭州从5.2%升至5.5%,武汉从5.4%升至5.5% [6] 消费市场表现 - 2023年成都社消零总额10001.6亿元,成为全国第六个万亿级消费城市,总量排第五 [6] - 2025年上半年成都社消零总额同比增长6.1%,在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中暂列第一 [6] - 2025年1-5月成都社消零总额同比增6.5%,是7个万亿级城市中唯一超6%的城市,比第二的广州高1.4个百分点 [6] - 限额以上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64.5%,家电音像器材类增34.5%,新能源汽车增21.0% [6] 工业与外贸表现 - 2024年成都规上工业营业收入1.8万亿元,全国排第12位,低于东莞、宁波等地级市 [5] - 2025年上半年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8%,在GDP前十强城市中暂列第一 [6] - 工业投资连续12个月保持40%以上增速,2025年上半年达41.3% [6] -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352.2%,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23.6% [6] - 上半年进出口额4274.7亿元创同期新高,同比增9.4%,占全省82.3% [6] 电子信息产业动态 - 智能手表产量同比增119.2%,莱普科技集成电路基地投产,京东方第8.6代AMOLED线提前4个月启动设备搬入 [6] - 京东方项目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6] 未来产业布局 - 成都设立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智能感知等硬科技领域 [7] - 推动8个县市新城发展,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和"一县一策"支持措施 [7]
城市24小时 | 河南第二城,稳住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16:38
河南省及洛阳市经济表现 - 河南省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1683.80亿元 同比增长5.7% 高于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1] - 全省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中 16地GDP增速跑赢全国平均增速 其中漯河市和商丘市增速分别达7.3%和7.0%[1] - 洛阳市作为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 上半年GDP达2925.3亿元 同比增长5.7% 与全省持平且连续两季度追平全省增速[1] 洛阳市工业与投资表现 - 洛阳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5和0.8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2.4和0.4个百分点[1]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 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8.2% 民间投资增长7.2% 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4.8和3.8个百分点[3] - 统计局强调工业发展动能充沛且转型升级持续加力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5大制造业集群及17条产业链[1][2] 区域发展动态 - 贾鲁河复航工程计划2025年底开工 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108公里航道 新建郑州港尉氏港区 施工总工期48个月[6][7] - 黑龙江省推出首发经济扶持措施 2025-2027年间设立中国首店最高补助100万元 黑龙江首店最高补助50万元 按实际投资额30%核算[8] - 贵阳市算力产业促进条例将于2025年8月施行 推动跨区域算力协同发展并支持企业承接外地算力业务[10] 国家政策与资金安排 - 中央财政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 2024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 对地方发放补贴所需资金承担约90%比例[12] - 育儿补贴制度将于2025年1月起实施 每孩每年可领取3600元直至年满3周岁 各地8月下旬开放申领[12][13]
2025年H1上市公司参与并购金额同比增长超2倍
搜狐财经· 2025-07-30 10:37
上市公司出资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出资金额同比下降8亿,降幅6%,平均单笔出资约1.3亿[1][3] - 出资赛道集中于生产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占比呈"三分天下"格局[1][6] - 广东省上市公司2024年出资笔数及金额均居首位,安徽省出资金额位列全国第四[12] - 上海市上市公司2025H1累计出资24亿共14笔,江苏省、浙江省出资额稳定前五[14] 基金参投动态 - 2025H1上市公司发布164条拟参投基金公告,较2023H1增长76%,预计2025下半年至2026H1陆续落地[8] - 投资焦点从新能源转向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与市场热度正相关[10] - 创业基金占比最高,早期基金比例提升但整体水平有限,体现风险控制导向[16][17] - 上市公司管理基金策略转向"精细化、早期布局",强化硬科技产业链协同[18] 直接股权投资 - 2025H1上市公司直投事件数量同比增超30%,金额同比增73.5%,逆转此前下降趋势[1][23] - 投资赛道向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材料倾斜,传统领域如教育培训持续下滑[25] - 联想、腾讯、小米直投公司数量超千家,腾讯、阿里巴巴、海尔累计出资超百亿[27] - 比亚迪采用纯直投模式,宁德时代直投项目中榜单企业占比达49.09%[29][30] 并购交易特征 - 2025H1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521起,同比增48%,金额2174亿元,同比增204.34%[31][32] - 并购标的以生产制造企业为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企业服务次之[1][34] - 地方国资活跃度高于民营资本,浙江、湖北、安徽国资并购交易超2笔[36] - 半导体芯片、新材料、生物医药为标的集中领域[38]
解码东莞韧性:下好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一盘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9:45
核心观点 - 东莞上半年GDP达6067.84亿元 同比增长4.8% 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产业韧性和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1] - 通过"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双路径推动产业升级 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 培育新质生产力 [1][2][3][5] - 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超7400亿元 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显著 高端装备出口增25%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23.4% [1][8][9] 工业经济表现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50%左右 [2][5] - 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万亿元 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2] -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从2014年125亿元提升至2024年72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19.3% 居全省前列 [5] 存量产业升级 -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以"链式改造"为抓手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 [2] - 通过智能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1][2] - 数字化技术耦合制造业全流程 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加速落地 [3] 新兴产业发展 - 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两大板块 引育优质企业和创新主体 [1][5] - 建设"人工智能岛" 预计6年内实现人工智能产值600亿元 [5] - 推动人工智能与移动终端、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 [5] 科技创新体系 - 深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开放共享 [6] - 以松山湖科学城为牵引 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 [6] 人才与消费市场 - "95后"人才吸引力跻身全国前十 Z世代求职者占比高 平均城市年龄33.4岁 [7][8]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5.55亿元 同比增长3.4% 年轻消费者占比超六成 [8] 外贸与全球化布局 - 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23.4% 高端装备出口增25%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23.4% [8][9] - 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自主品牌出海 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出海新生态 [9] - 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 探索建立海外经贸联系点 推动贸易市场多元化 [9]
21社论丨推动并购重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1:28
央企重组与产业整合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获批成立 聚焦智能汽车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 旗下拥有117家分子公司(含5家上市公司) 将优化资产配置[1] - 央企通过分拆重组聚焦主业或推动产业协同 典型案例包括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1][2] - 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新组建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和中国数联物流信息公司开展业务整合[1] 并购市场数据与特征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完成1397笔交易 同比上升10.09% 披露金额的830笔交易总额达888.7亿美元 同比上升31.07%[2] - 产业整合型并购集中在电子信息/医疗健康/金融/制造业 例如海光信息换股合并中科曙光实现芯片全链条整合 焦作万方并购开曼铝业完善铝基材料产业链[2] - 地方国资成为并购主力 2025上半年发生13起民企转国资交易 涉及传统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3][4] 跨界并购与产业转型 - 传统企业通过跨界并购获取创新能力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3] - 地方政府从"保壳纾困"转向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少量股权实现资源深度整合 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4] - 科技型企业跨境并购和未盈利资产整合获政策支持 "硬科技"领域并购成为新趋势[3][4] 政策环境与市场影响 - 证监会2024年9月和2025年5月连续出台促进并购重组政策 各地配套措施陆续出台[4] - 并购重组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 提升产业集中度 发挥市场化出清功能 形成"马太效应"[4] - 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构筑竞争护城河 改善资本市场结构效率 提升投资价值和回报率[4]
“小巨人”企业近八成是民企
长江日报· 2025-07-29 00:42
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 武汉民营企业总量达1159万家,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家 [1] - 民营经济贡献84%的独角兽企业和793%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民营经营主体新增企业182万家,净增幅13%,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5]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 - 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793% [11] - 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企占比84% [11] - 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以上属于技术首创或首次应用 [13] 重点企业案例 - 芯擎科技发布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填补国产空白 [6] - 芯擎科技"龍鹰一号"智能座舱芯片累计发货超100万片,出货量国产第一 [6] - 依迅北斗研发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0% [10] - 湖北斯微特传动每日生产300个人形机器人"集成关节",体积缩小五分之一 [11] 产业贡献数据 - 上半年武汉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领域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 [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连续18个月两位数增长 [11] - 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5294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全市622% [17] - 民营经济纳税户数达12295万户,比一季度增长867% [17] 产业链协同与政策支持 - 亿咖通、鼎龙建设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上下游协同攻关 [12] - 武汉市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17] - 实施初创育苗、小微跃升、骨干瞪羚、龙头引领"四个计划" [17]
河南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加值同比增长10.7%
经济表现 - 河南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居中部地区第2位、经济大省第3位、全国第6位,位次较一季度分别前移1位、1位、2位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4%、5.1%和7.2%,分别高于全国2个、2.3个、2.2个百分点 [1] - 五大主导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5%、14.9%和10.7%,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1个、6.5个和2.3个百分点 [1] 投资与外贸 - 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9%、24.8% [1] - 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125.3亿元,同比增长26.2%,高于全国23.3个百分点 [1] - 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提速推进608个"两重"、1153个中央预算内投资、3037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重大项目建设,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9.3% [2] - 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1.8% [2] 消费与产业升级 - 汽车、家电、数码等以旧换新申请额达126.4亿元 [1] - 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02.7%、95.3%、35.1%和28% [1] - 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3.4%、34.9%和80.9% [2] - 比亚迪汽车、超聚变等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53%、99.9%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 发布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两批15项榜单 [2] -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群建设 [2] - 推出首批13家省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