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

搜索文档
建元信托上半年营收大增超八成 信托规模破3300亿涉诉超85亿
经济观察网· 2025-08-14 03:1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1.5亿元,同比增长84.89% [2] - 归母净利润0.4亿元,同比增长13.36% [2] - 截至2025年6月末受托管理信托规模3378.91亿元,较年初增长33.44% [2] - 信托业务收入1.13亿元,新增设立信托项目117个,对应新增信托规模1080.01亿元,同比增长785% [2] 存量风险与涉诉状况 - 截至2020年末存在未了结保底承诺金额752.76亿元,经化解后截至财报批准日剩余13.43亿元 [3] - 作为被告未决诉讼案件45宗,涉诉金额13.18亿元 [3] - 保底承诺相关诉讼11宗,涉诉本金26.96亿元,其中一审未判决案件涉诉本金9.09亿元 [3] - 截至财报批准日尚余5.09亿元一审未判决涉诉本金未落实解决方案 [3] - 作为原告未决诉讼案件8宗,涉诉金额31.97亿元 [3] 公司背景与发展态势 - 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鞍山市信托投资公司,1994年上市,系国内最早金融类上市公司及唯一上交所上市信托公司 [4] - 股权重组后信托业务与固有业务均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4] - 存量风险化解与涉诉问题仍是发展主要障碍 [4]
一份特殊的“信托契约”
金融时报· 2025-08-14 02:54
信托创新模式 - 玉林东路社区居委会作为委托人将李女士及其父亲遗留财产委托给华宝信托管理 [2] - 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担任监察人监督资金使用合规性 [2] - 城南金花医院和仁怀社工等专业机构作为执行人负责日常照料和医疗康复 [2] 行业创新实践 - 首次由社区居委会担任信托委托人 [2] - 首次将精神障碍患者的财产管理和生活照料写入信托合同 [2] - 首次引入居民骨干参与全程监督形成决策咨询委员会 [2] 社会治理影响 - 信托工具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动特殊群体照护从碎片化应急转向制度化托底 [2] - 创新模式整合政府社区市场社会资源形成协同共治局面 [3] - 推动社会治理向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3] 案例社会价值 - 华宝信托通过服务信托精准解决精神分裂症患者无人照护的急难问题 [2] - 睦林守望1号信托计划成为多方力量协作的纽带体现法律金融与人情的结合 [3] - 为特殊群体提供长期生活依托展现社会治理温度 [3]
不动产信托与家庭幸福的传承之约
金融时报· 2025-08-14 02:54
政策突破 - 广东四部门联合印发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通知 协同开展登记试点工作 直击行业痛点 [1] - 试点从制度层面规范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流程 确保登记信息规范准确完整 构建信托当事人合法权益安全屏障 [1] - 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不完善曾限制房产纳入信托框架 制约信托在财富管理中的应用深度 [1] 市场意义 - 不动产占中国家庭总资产比重达59.1% 是全球家庭财富核心载体 占比长期稳定在40%-50%区间 [1] -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实践 粤财信托落地广东省首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 提供广东模式样板 [2] - 试点启动标志信托制度完善重要里程碑 反映家庭财富管理从单一资产增值向全场景风险防控与价值实现转型 [3] 产品创新 - 首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整合财富传承 养老保障 公益慈善三大核心需求 开创服务信托功能复合化新路径 [3] - 采用受托人加监察人双治理机制 由法律专业机构对信托运作实施全流程监督 形成双重保障体系 [2] - 为老龄化社会提供财产隔离加风险防控加目的实现解决方案 满足老年赡养和残障成员照料等特殊需求 [2][3] 客户价值 - 不动产信托实现财产专业化管理 避免因继承人资产处置能力不足导致财富流失 [2] - 通过定制化信托设计锁定养老保障和医疗护理需求 减少后期操作难度和风险 [2] - 房产作为几代人积累的核心财富 其管理传承与风险隔离需求尤为迫切 [1]
为特殊群体提供金融保障
金融时报· 2025-08-14 02:54
核心观点 - 特殊需要信托为解决心智障碍家庭和无子女老人的民生保障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正在江苏等地通过多方协作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2][3][4] 行业需求背景 - 中国有8500多万名残疾人 其中心智障碍者约1200万至2000万人 [1] - 全国60岁以上无子女老人约1250万人 预计2035年将增至3100万人 [1] - 假设5%心智障碍者设立特殊需要信托 可为60万至100万人解决后顾之忧 [4] 业务模式创新 - 无锡出现"信托架桥、政府兜底"运作模式 国联信托"恒心24001号"为首单特殊需要信托 [3] - 特殊需要信托需民政部门、信托公司、服务机构、监护人、公益慈善组织等多方通力协作 [3] - 江苏信托推出2.0升级版"惠佑致远恒爱系列" 聚焦养老场景服务特殊需要老年人 [3] 服务架构特点 - 可汇聚金融、法律、公证、慈善、照护等多领域资源 [4] - 运行机制能与监护、遗嘱、保险等民事工具深度衔接 [4] - 实现对特定受益人的全生命周期照护 [4] 行业发展意义 - 提升信托工具可及性并丰富运用场景 展现信托制度普惠力量 [4] - 利用信托财产独立和风险隔离优势 成为信托公司回归本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业务方向 [4]
为“托孤与养老”织好安全网
金融时报· 2025-08-14 02:21
特殊需要信托产品特点 - 臻鑫系列特殊需要信托将现金及保单存入信托账户 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进行专业管理 且三方权责明确分离 受托人负责资金管理 服务指令权人负责人身性监护决策 监察人进行独立监督 [1] - 信托财产不仅用于特殊需要人员的医疗 托养等刚性支出 还预留部分资金满足委托人的养老需求 [1] - 通过信托财产的闭环管理 资金直接支付给指定服务机构 有效防范传统监护模式下财产被挪用或侵占的风险 [2] 特殊需要信托功能价值 - 信托作为资源整合平台 能够连接医疗 养老 居家照护等多元化服务供应商 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 [2] - 通过信托制度的法律保障 既缓解特殊需要家庭的托孤焦虑 也为老龄化社会中的自主养老提供可持续方案 [2] - 为特殊需要家庭提供财产管理+人身监护+生活照护的全周期保障 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与社会价值 [1][2] 市场拓展与创新实践 - 上海启动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 心智障碍家庭户均674.8万元房产资产(抽样统计)已有望纳入信托 [3] - 公司调研了934个残障家庭需求 构建信托架构—专业服务—社会协同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3] - 开创性探索信托监管+预付保障机制 建立服务机构资金管理体系 并落实监护支持+责任保障方案 [3] 行业发展与社会意义 - 特殊需要信托通过金融创新实现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 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提供重要参考路径 [2] - 根据不同家庭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升级的特殊需要信托 已成为破解托孤与养老困境的关键之举 [2] - 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为特殊需要群体未来提供更坚实依托 [3]
发挥信托本源功能实现“为民所托”
金融时报· 2025-08-14 02:21
行业转型发展 - 资产服务信托成为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主力 其中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在"三分类"中居首位[1] - 特殊需要信托在19个业务品种中崭露头角 正处于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发展阶段[1] - 中国信托业协会2025年确立《我国特殊需要信托服务模式探究》专题研究课题 旨在研究服务模式并提供有效信托服务供给[1] 服务对象界定 - 特殊需要信托的"特殊"指受益人具有特殊性 即"特定受益人" 而非需求具有特殊性[2] - 设立主要动因是受益人因失能失智丧失财产自主决策能力 需求通常是正常生活需求[2] - 业务实践对受益人范围理解不统一 需明确界定服务对象[2] 服务体系建设 - 需要处理信托当事人与监护人 执行人 监察人的关系[3] - 监护制度是重要法律制度 与是否设立信托无关[3] - 信托公司建议将监护人设置为指令权人或保护人 以行使"管事"职责并避免决策主体缺位[3] 服务规范机制 - 信托合同和相关文件是意定约束 各方需遵守执业规范[4] - 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承担主体责任 负责信托财产管理即"管钱" 履行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4] - 需建立"管事 管钱 做事 监督"四位一体协同联动服务机制 各方各司其职确保受益人权益最大化[4] 服务评价创新 - 业务处于发展初期 "首单落地"具有信任破冰和品牌宣传作用[5] - 需建立可推广 可评价 可拓展的多类型试点模式[5] - 鼓励信托公司合作创新 包括灵活设置财产门槛 丰富非现金形式 拓展服务场景等[5] 服务价值提升 - 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是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 兼顾私益自治和公共服务融合[5] - 信托公司是必要非充分角色 特殊需要信托是各类服务机构协同合作的平台[5] - 信托 保险 康养 监护 公益慈善服务可基于平台发挥各自优势[5] 政策环境支持 - 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7月发布《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 将特殊困难群体权益保护提升至更高层面[6] -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 各管理部门需探索监管协同新模式 引导规范服务并优化权益保障[6]
信托业务转型良好 一季度68家信托公司利润总额180.59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8-13 23:12
行业整体业绩 - 2021年一季度信托行业利润总额为180.59亿元,较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73%,扭转了负增长局面 [1] - 2021年一季度信托行业实现经营收入285.92亿元,较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1.84% [3] - 信托业务收入是经营收入主要来源,2021年一季度实现信托业务收入213.04亿元,同比增长11.78% [3] 信托资产规模变化 -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0.38万亿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的历史峰值下降5.87万亿元 [1] - 2021年一季度信托资产规模环比增速为-0.55%,同比增速为-4.46%,但较2020年四季度的环比增速-1.79%和2020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5.38%均有所收窄 [1] 资金投向结构转型 -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7万亿元,同比下降15.75%,占比降至13.60%,为资金信托投向的第4位 [4] - 投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99万亿元,同比下降17.13%,占比为12.49% [4] - 工商企业稳居资金信托投向第一位,证券市场跃居第二位 [3] 业务模式转变 - 资金信托运用方式中,贷款占比大幅下降6.24个百分点 [4] -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占比分别上升4.57个百分点和1.97个百分点 [4] - 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 [4] 历史业绩回顾与未来展望 - 行业利润总额自2018年以来出现下滑,从2017年的824.11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583.18亿元,较2019年下降19.79% [2] - 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利润总额增速持续落后于经营收入增速,反映出营业成本有较大幅度增长 [2] - 未来信托公司需要在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及内部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 [1][6]
信托业半年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23:0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53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98% 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72% 净利润同比下降2.83% 呈现整体微降特征[1] - 信托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38% 反映传统高收益信托业务持续萎缩 但利润指标降幅小于信托业务收入降幅 显示降本增效成效显著[1] - 行业自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呈下降趋势[6] 头部机构业绩表现 - 10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超10亿元 其中中信信托29.16亿元位列第一 英大信托19.41亿元第二 华鑫信托16.34亿元第三[2] - 上海信托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77%至11.15亿元 华润信托同比增长24.40%至13亿元 英大信托净利润同比增长19.18%至19.41亿元[2] - 3家信托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 中信信托15.67亿元(同比增长13.47%)江苏信托13.98亿元(同比下降10.37%)英大信托13.62亿元(同比增长24.42%)[4] 中腰部机构增长亮点 - 财信信托营业收入6.07亿元 同比增长214.65% 厦门信托 国通信托 国元信托 粤财信托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3] - 昆仑信托净利润1.08亿元 同比增长421.10% 陆家嘴信托净利润1.92亿元 同比增长247.79% 渤海信托净利润4.33亿元 同比增长102.10%[4] - 华宸信托营业收入0.48亿元(同比增长187.86%)昆仑信托营业收入2.80亿元(同比增长98.99%)中海信托营业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69.92%)[3] 业绩下滑机构情况 - 21家信托公司净利润出现下跌或亏损扩大 兴业信托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323.62%)五矿信托净利润-2.68亿元(同比下降241.98%)百瑞信托净利润-0.25亿元(同比下降117.50%)[5] - 华澳信托亏损扩大至6.23亿元 去年同期为-0.94亿元[5] 盈利下滑驱动因素 - 行业盈利下滑主因包括管理成本大幅攀升 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扩大 资产减值计提增加[6] - 传统高利润通道业务受三分类新规冲击 资管新规下通道业务规模大幅压缩[6] - 成本激增源于估值核算 信息披露 系统运营及信息安全等合规与科技投入增加 叠加操作风险管控和客户投诉处理成本上升[6] 股东背景与资源禀赋 - 营收和净利润排名靠前机构多为金融集团控股或产业央企控股信托[7] - 中信信托属中信集团 建信信托属建设银行 上海信托属浦发银行[7] - 产业央企控股机构包括中国外贸信托(中国中化)英大信托(国家电网持股73.49%)华鑫信托(华电集团)华能信托(华能集团)[7] - 江苏信托依托江苏省国信集团综合能源体系 昆仑信托获中油资本产业金融支持[8] 业务转型与创新方向 - 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重构转折[9] - 不动产信托登记在北京(2024年12月)和上海(2025年5月)启动试点 国投泰康信托和中国外贸信托完成首批登记[10] - 北京于2025年4月启动股权信托登记试点 解决股权信托财产与受托人资产混同问题[11] - 不动产信托与股权信托成为服务民生需求 盘活存量资产 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创新方向[11]
不动产信托守护老龄社会万家灯火
证券日报· 2025-08-13 16:55
制度破冰与创新 - 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为"以房养老"提供新路径,通过"非交易性过户"机制实现房产信托化,无需真实买卖,仅在不动产权证标注"信托财产"即可[1][3] - 传统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因老年人担忧失去房产控制权和金融机构顾虑房价波动风险而推广受阻,信托模式解决了供需双方的风险忧虑[2] -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已开展试点,北京2024年底率先推出,上海2025年5月跟进,已有5单代表性案例落地[3][6] 信托模式优势 - 信托公司作为专业管家实现四大功能:法律确权风险隔离、构筑安全屏障防诈骗、专业运营转化现金流、精准实现财富传承[4] - 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其他资产和信托公司固有资产,通过监察人制度和定期信息披露保障老年人权益[4] - 可设置多层受益人或附条件分配条款,资产传承更灵活,满足养老、特殊群体保障、慈善等多重需求[4][8] 典型案例分析 - 爱建信托"心享"信托帮助离异独居老人以租金补充养老金,房产定向传承给侄子[1][7] - 外贸信托"吉量10号"服务"422"家庭,通过仓储房产实现养老、教育、公益多重目标[7][8] - 国投泰康信托首单项目为自闭症患者建立终身保障,创新结合信托与意定监护制度[7][8] - 上海信托采用"不动产租金+现金收益"组合模式满足中产家庭多元化需求[8] 行业转型与前景 - 信托公司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发挥资产管理者、风险隔离者、意愿执行者三重作用[7][8] - 服务信托不涉及融资放贷,覆盖养老助老、特殊群体保障、慈善事业、财富传承等领域[9] - 预计未来十年"以房养老"信托市场规模达数千亿元,政策支持与需求增长驱动市场扩容[11] 推广挑战 - 税收政策不明确导致可能重复征税,缺乏适应信托特性的专项规则[11] - 登记流程复杂,各地标准不一,跨部门协调机制不畅影响执行效率[12] - 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公众认知度低制约参与度,需加强宣传推广[12]
中海信托拟清仓国联期货股份 两次挂牌暂未出现接盘方
中证网· 2025-08-13 15:18
股权转让信息 - 中海信托拟以底价4.22亿元转让国联期货39%股权(17550万股),信息披露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14日 [1] - 此次为第二次挂牌转让,若交易达成,中海信托将退出国联期货股东行列 [1] - 第一次挂牌于2023年12月29日截止未达成交易,第二次挂牌点击量逾24000次,较第一次15771次显著增加 [2] 资产评估与交易条件 - 以2023年12月31日为基准,国联期货净资产账面价值8.87亿元,评估价值10.47亿元,溢价近20% [2] - 39%股权对应评估值为4.09亿元,挂牌底价4.22亿元略高于评估值 [2] - 交易要求一次性付款,意向受让方需缴纳保证金1.27亿元,且需为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2] 国联期货经营与股权结构 - 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4.5亿元,业务涵盖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等,设有1家风险管理子公司及20余家分支机构 [3] - 2023年营业收入24.2亿元,净利润4669.63万元,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7亿元,净利润1499.24万元 [3] - 股权结构: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持股54.72%(第一大股东),中海信托持股39%(第二大股东),上海颢融实业持股4.5% [3] - 2023年中海信托按股权比例获分红505.44万元,已于2024年6月到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