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数览“十四五”成绩单|“创新引擎”全速开启!科技自立自强迈上新台阶
新华社· 2025-09-18 08:27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5]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5] - 研发人员总量达75万人 [5][6]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 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7]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95% 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12] - 上市国产创新药数量达"十三五"时期20倍 [13] -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 [13]
武汉升至全球科研城市第9位,成国内外重要创新增长极
长江日报· 2025-09-18 00:25
9月17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 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武汉市"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相关情况, 并回答记者提问。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武汉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创新增长 极,科研城市排名从全球第13位升至第9位。一组数字亮出武汉科技实力:高新技术企业超 过1.66万家,是2020年的2.66倍;2024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7%,对规上工业 增长贡献率超过90%;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是2020年的2.76倍; 2021年以来,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是整体贷款增速的2.5倍。 2021年以来,武汉4次将"新春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活力在汉充分激发,武 汉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创新园区(楼宇)面积超800万平方米。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构建形成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 式"的创新支持体系,累计成立29家专业研究所、59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 台,面向中部地区储备了900余项具有颠覆性技术潜质的项目,引进集聚领军科学家 ...
以创新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证券日报· 2025-09-17 16:17
当前,我国全面创新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相互滋养,有效激 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使得创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经济发展新 动能新优势。 ■朱宝琛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实力持续增强,排名首次 跻身前十。 这一排名犹如一幅"快照",生动记录了我国在创新领域的茁壮成长,也标志着我国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迈 出了更为坚实且关键的一步。 首先,政策的有力托举,为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提供动力。 比如,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国持续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 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在金融支持方面,我国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为 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创新种子得以在资金浇灌下生根发芽;在知识产权保护 方面,我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让侵权行为无处遁形,创新者的智慧结晶被悉心守护。 其次,我国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研究 ...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 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6:11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加速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成立由其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筹划建设、规划及发展工作,旨在简化行政流程并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1/3,涵盖元朗区和北区,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相邻乡郊地区,并有6个处于不同规划阶段的新发展区[1] - 该区域被定位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计未来人口达250万人(约占香港总人口750.06万的三分之一)[2][5] 深港协同与产业布局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理念构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香港园区第一期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完工[2]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一,体现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格局[3] - 北部都会区建设将强化香港与广深在科技和产业上的衔接,解决香港空间不足及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物理距离较远的制约[2] 开发模式与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将推行快速审批制度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并以试点形式采用"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先行建设低密度先导设施[5] - 北部都会区被视为香港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政府强调需加速推进以释放其潜力[1]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启幕,计划到2027年新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并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到2030年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6] - 河北出台养老机构支持措施,对新建和改建养老机构分别按每张床位8000元及3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7] - 成都地铁总里程突破700公里,车站达444座,换乘站65座,800米覆盖通勤比重34%位居全国第二[8] 消费与创新政策 - 商务部将选择约50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重点支持首发经济服务体系、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及消费资源与IP跨界联名[9] -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10] 长三角数字人才布局 - 上海以82.65分居长三角27城数字人才引力指数首位,杭州(67.23分)、南京(64.35分)、苏州(55.10分)、合肥(52.11分)处于强劲区[11][12] - 无锡以43.18分位列活力区首城,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发展机会及生活服务分项指标显示各城市差异化竞争优势[13]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6:02
每经记者|杨欢 每经编辑|刘艳美 新华社消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期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李家超宣布,决定提升北部都会区(以下简称"北都")发 展的决策层次,将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简化行政流程,拆墙松绑,加速推进北都建设。 由特区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按北都各指定发展区的性质和规 模,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由政务司司长任组长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成立调研专班,研究北都大学城发展模式;由财政司副司长任组长的规划 及发展工作组,负责由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统筹整合规划、工程、土地、交通、环保等作全面部署,促进产业进驻,创造职位和提升生产 力。 解读:如李家超在发表施政报告时说,北都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虽然政府过去三年已加快建设,但北都幅员 广阔,所需资源投资庞大,我一直为此心急如焚。北都建设务必加速推进"。 占香港总面积约1/3的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相邻乡郊地区,并有 6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 ...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强、高、优:国资央企这样科技创新
新华网· 2025-09-17 09:26
在17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国资委介绍,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 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 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成果可从"强""高""优"三个方面概括。跟随这组海报,一起了解下。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十四五 牵头或者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一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A K 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 去年投入达到1.1万亿元 累计建设了47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打造了8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 两院院士219名 0 - 10 10 10 ttp://www.band.com/productions/article/space/article/article/space/artic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ticle/spare/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风"十四五 DI K 創新效能不断 ...
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即将开幕 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为历届之最
证券时报网· 2025-09-13 06:51
主题为"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的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将于9月20日—22 日在上海举办。记者获悉,本次论坛将重点组织包括1场开幕式、1场主论坛;同时将举行30场专题论坛 和5场重要活动,包括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青年科学家座谈会等。本届论 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均为历届之最。 据了解,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共释放21000余项技术需求、35000余项全国科技创 新人才岗位需求,展示4080项创新产品与优质成果,3113家企业释放超1000亿元需求投入金额,达成意 向合作金额近180亿元。 浦江创新论坛自2008年创设以来,已连续举办18届。目前,论坛已邀请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 机构,共计550位嘉宾参与主论坛和各专题论坛,其中近40%来自白俄罗斯、美国、德国、瑞士、丹麦 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 对于未来产业培育,论坛将重点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基础前沿与交叉创新和未来 产业,举办AI for Science、量子智能、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神经科技、硅光等30余场前沿领域专题 论坛和闭门会议。 ...
1/3香港人将住到北部都会区 对深圳意味着什么|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9-12 15:30
项目规划与规模 - 北部都会区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占香港总面积三分之一[1] - 区域划分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 创新科技地带 口岸商贸及产业区 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四大功能区[1] - 未来10年计划提供3000公顷熟地 其中1700公顷来自北部都会区[1] - 预计兴建约21万个住宅单位 占未来香港住宅供应量近一半[1] 人口与就业影响 - 全面建成后可容纳250万人口 相当于香港当前750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 - 将提供50万个新增职位 发展成为国际创科新城[2] - 元朗和北区现有人口约100万 开发后将新增约150万人口[2] 产业协同机遇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 横跨深港两地[3] - 深圳园区已集聚440余家科技企业 200个高端科研项目 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3] - 入驻科研人员1.5万余名 包括65家香港科研机构和企业[3] - 香港科学园内地首个分园吸引近70家科技企业 其中港资企业及科研机构超60家[3] - 与5所香港高校联合开展13个重点科研项目[3] - 河套香港园区今年内投入运营 首批进驻企业近30家[4] 基础设施发展 - 港深西部铁路加速推进 深圳市规划配套前海铁路口岸[4] - 需突破两地法律法规限制 便利人流 物流 资金流和数据流[4][5] - 需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改进规则机制软联通[5] 区域经济效应 - 250万人口消费需求将外溢至深圳零售 休闲 餐饮行业[3] - 地理优势显著:与深圳南山区隔湾相望 与福田罗湖仅一河之隔[2] - 跨境交通便捷性使北都区居民抵达深圳市中心快于港岛九龙[2]
1/3香港人将住到北部都会区,对深圳意味着什么|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9-12 15:21
北都区建设不仅利好深圳的服务业,更带来扩大科技产业合作的机会 香港北部都会区(下称"北都区")建设不仅是香港人的大事,也受到邻居深圳人高度关心。因为这里如果 能顺利建成,就好比在深港接壤地带安上了一条拉链,将大大促进两地的融合发展。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于2023年10月公布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北都区包括新界的元朗和北区两个行 政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约为香港的1/3。整个区域由西至东分为四部分发展,包括高端专业服务和 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以及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 北都区被认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以及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节点。在香 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亲自力推下,今年北都区建设明显提速。 香港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日前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示,北都区是香港未来10至20年最主要的土地和房屋 供应来源。未来10年特区政府计划提供约3000公顷熟地,其中约1700公顷将来自北都区;预计兴建约21 万个住宅单位,占未来住宅供应的近一半。更重要的是,北都区将提供大量产业用地和经济楼面,突破 香港发展创科产业但土地不足的瓶颈。 那么,将有多少人在这片区域居住、工作?出席同一论 ...
北京发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
新京报· 2025-09-12 11:57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机制 - 北京市正式发布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 聚焦创新策源 产业转化 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 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1] 高质量科技供给 - 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和研究机构多的优势 保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优势 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 [2] - 在原始创新领域采用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 引导企业出资出题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 [2] - 在前沿产业领域优化"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 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 北生所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组织作用 [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北京市目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 [3] - 强化区块链与先进计算 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 [3] -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 科研院所 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 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孵化平台 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 优化产业共性平台体系 [4] - 加强概念验证 中试等共性平台建设 加强本市首台(套)示范应用 [4] - 在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三医联动的专班机制模式 科研单位 产业发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 [4] 前沿领域布局 - 科技部门立足当好"策源部门"和"孵化部门" 加强"0-1"原始创新引领 [5] - 各行业主管部门着力增强1-10 10-100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能力 [5] -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 法律 人力等生产性服务业 构建适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5] - 组建融合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 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识别研判 提前布局产业前沿领域 [5] 发展基础与前景 - 北京拥有深厚的科技底蕴 活跃的创新力量和开放包容的产业环境 [6] - 探索建立优化完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6] -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