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人才引力指数
icon
搜索文档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数字人才引力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09:24
核心观点 -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数字人才吸引力呈现显著区域极化现象 上海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杭州 南京 苏州 合肥构成主要人才富集区 [1] - 重要趋向性指标高度集中于头部六城 新兴数字岗位 中高端数字岗位 人才净流入指标合计占比均超85% [1] - 非核心城市竞争格局胶着 21城综合得分均低于40分且分差微小 部分城市差距仅0.1分 [2] - 提升人才吸引力需系统性工程 涵盖生活环境优化 产业基础强化 创新生态培育及有竞争力薪酬体系 [2] 区域人才分布格局 - 上海位列数字人才引力卓越区 杭州 南京 苏州 合肥形成次级人才富集带 [1] - 头部六城(上海 杭州 苏州 南京 合肥 无锡)包揽新兴数字岗位86.5%份额 中高端数字岗位88.76%份额 人才净流入87.1%份额 [1] 城市竞争态势 - 非核心城市群体呈现低分值密集分布特征 21座城市综合得分全部低于40分 [2] - 城市间分值差异极小 部分差距仅0.1分 需通过特色化定位与区域协作实现突破 [2] 人才建设路径 - 物质需求层面需完善住房 交通 教育 医疗 生态等生活基础设施 [2] - 发展需求层面需夯实产业基础 培育创新创业环境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机会与薪酬体系 [2]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 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6:11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加速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成立由其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筹划建设、规划及发展工作,旨在简化行政流程并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1/3,涵盖元朗区和北区,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相邻乡郊地区,并有6个处于不同规划阶段的新发展区[1] - 该区域被定位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计未来人口达250万人(约占香港总人口750.06万的三分之一)[2][5] 深港协同与产业布局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理念构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香港园区第一期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完工[2]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一,体现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格局[3] - 北部都会区建设将强化香港与广深在科技和产业上的衔接,解决香港空间不足及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物理距离较远的制约[2] 开发模式与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将推行快速审批制度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并以试点形式采用"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先行建设低密度先导设施[5] - 北部都会区被视为香港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政府强调需加速推进以释放其潜力[1]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启幕,计划到2027年新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并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到2030年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6] - 河北出台养老机构支持措施,对新建和改建养老机构分别按每张床位8000元及3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7] - 成都地铁总里程突破700公里,车站达444座,换乘站65座,800米覆盖通勤比重34%位居全国第二[8] 消费与创新政策 - 商务部将选择约50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重点支持首发经济服务体系、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及消费资源与IP跨界联名[9] -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10] 长三角数字人才布局 - 上海以82.65分居长三角27城数字人才引力指数首位,杭州(67.23分)、南京(64.35分)、苏州(55.10分)、合肥(52.11分)处于强劲区[11][12] - 无锡以43.18分位列活力区首城,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发展机会及生活服务分项指标显示各城市差异化竞争优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