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19家湖北企业集结第二十五届投洽会 揭秘六大产业集群创新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4:46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9月8日至11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1] - 湖北省设置160平方米形象展区 集中展示"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成果和硬核产品 [1] - 展区分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人工智能 新材料 高端装备 大健康 光电子信息六大板块 [1] - 共计19家参展企业 展出37余件展品 [1] 参展企业及产品 - 武汉攀升鼎承展出攀升DeepSeek AIPC主机 以知识整合与学习革命为核心定位 [2] - 湖北麦菲科智能科技展出数字化智能打包机器人平台 由机器人自动码垛设备 输送线和下旋打包机组成 [2] - 梦芯科技展出MX2740A全系统全频点北斗优先高精度GNSS SoC芯片和MX2730A全系统多频点北斗优先高精度GNSS SoC芯片 支持所有已部署卫星星座 [2] - 湖北新成萃腾新材料展出石墨烯防腐涂料 具备高防腐 高机械性能 高耐磨和抗紫外线等特性 [2] 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湖北省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大健康三大产业突破万亿规模 [3] - 2024年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3] - 2024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 [3] -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105亿元 同比增长超57% [3] - 高端装备 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规模过五千亿级 [3]
出海的风从中部吹起 华中跨境电商加速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23:12
行业格局转变 - 华中地区跨境电商活跃卖家数量实现双位数增长 截至2025年6月底亚马逊全球站点数据显示[1] - 跨境电商主阵地从沿海向华中腹地转移 依托制造业基础与物流网络升级[1] - 湖北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679.7亿元 2024年同比增长124%[4] 产业带优势 - 华中四省形成高端制造/特色农业/工业品产业集群 包括许昌假发/洛阳钢制家具/湖北光电子/湖南工程机械/江西陶瓷等[3] - 产业带具备生产能力强/供应链完整/成本控制优势 构成跨境电商货盘基础[3] - 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实现品牌溢价 如攀升/宁美占据中国组装电脑市场超70%份额[4] 发展驱动因素 - 三大因素推动转型:产业带集群效应/政府政策支持/AI技术应用[1] - 沿海供应链能力向中部外溢 结合区位政策优势形成产能承接[6] - 办公租金成本优势显著 长沙租金仅每平方米40-50元 远低于沿海数百元水平[7] 运营模式升级 - AI工具降低运营门槛 超60%中国卖家使用生成式AI工具进行选品/内容创作/营销策略[10] - 出海逻辑从"拼性价比"转向"品牌赋能" 注重专利与功能改良打造品牌语言[10] - 从传统OEM/ODM模式转向直接面向消费者 提升产品溢价能力[3][4] 人才与生态建设 - 高校资源提供人才储备 本地员工稳定性高显著优于长三角地区[7] -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迁移 如安克创新在长沙布局催生配套企业聚集[7] - 政府引导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沿海人才回流与产业回归[7] 当前挑战 - 人才储备与运营氛围不足 企业存在"渴望感与行动力脱节"现象[8] - 供应链响应机制滞后 传统制造企业难以适应"小单快反"跨境需求[9] - 试错成本成为心理门槛 企业主在决策过程中反复纠结[8] 技术赋能 - 生成式AI改变运营方式 帮助华中企业弥补人才短缺并提升效率[10] - AI工具实现产品详情页生成/图像创作/评论总结等功能 降低专业人才依赖[10] - 技术浪潮使新老卖家回归同一起跑线 打破先发优势壁垒[10]
湖北聚焦产业倍增战略“三线并进” 五大支柱产业2025年有望全部迈入万亿级
长江商报· 2025-09-02 23:55
产业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达4.7万亿元 居中部第二 制造业增加值达1.76万亿元 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7.7% [1] - 12个市州营收过千亿 其中武汉超1.5万亿元 襄阳 宜昌 荆门 孝感等市超3000亿元 [1] - 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 2024年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部迈入万亿级 6个优势产业有望突破五千亿级 [2] - 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量从"十三五"末的15769家增至20179家 净增4410家 [4] 产业集群与体系 - 做大做强"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1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 [2] - 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大健康三大产业突破万亿规模 节能环保 高端装备 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过五千亿级 [8] - 五大优势产业营收达3.3万亿 12个新兴特色产业达到2.3万亿 [8] - 集成电路 信息网络 新型显示 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 [8] 科技创新与研发 - 湖北入选"国家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专项行动"5个省份之一 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 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 - 2021年以来实施121项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 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 增幅全国第3 [3]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2.2% 增幅全国第三 研发投入强度2.7% 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增幅全国第一 [8]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2024年有望达50% 累计选派1476名"科技副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89项 [3] 数字经济与智能化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4] - 5G基站从"十三五"末的3.1万个增至17.6万个 增长4.6倍 算力规模达到1.58万P 算力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 [4] - 全省上云工业企业超5.8万家 占比近六成 较"十三五"末增长81% [4] - 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01家 居全国第三 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3家 居全国第四 [4] 企业培育与绩效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51家增至722家 增长13.2倍 13家企业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4] - 2025年1-7月软件业务收入达2071亿元 占中部六省比重接近50% [4] - 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2% 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中部第一 [4] - 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企业由2020年的1家增长至9家 过百亿元企业由2020年23家增长至100家 [7] 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 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7%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 [7]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 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5.1% [7]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 中部领先 [7] -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五年增长2.9倍 2024年突破3万家 居中部第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 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长 [7]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8% [5] - 提前半年完成478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 全省化工企业入园率76.8% 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 [5] -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68家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0家 绿色工厂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4.72% [5] 未来产业与创新布局 - 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八大工程 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 [2] - 人形机器人 人工智能等产业保持20%以上增速 [2] - 设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投资基金群 为每个重点产业配套一只100亿投资基金 [8]
湖北高新技术企业近五年增长2.9倍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15:28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长2.9倍 2024年突破3万家居中部第一 [1] -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 [1] 产业集群规模 - 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大健康三大产业突破万亿元规模 [1] - 节能环保 高端装备 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超过五千亿元级 [1] - 生物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235亿元 同比增长3.5%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平台开展战略并购和产业整合 并购汽车热管理龙头企业奥特佳等上市公司 [1] - 构建地方高水平集成电路及硅光产业集群 抢抓AI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2] 创新体系建设 - 强化国家实验室 大科学装置 全国重点实验室 湖北实验室 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 [2] - 组建龙头企业牵头 高校院所支撑的协同创新联合体 [2]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 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2] 产业集群发展成效 - 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 产业规模 企业集聚方面成效显著 [1] -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全球崭露头角 [1] -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1] 技术发展方向 - 聚焦6G发展先发优势 强化与湖北区域内龙头企业协同合作 [2]
经营主体接近千万户,湖北营商环境首次跨入全国第一方阵
证券时报网· 2025-09-02 13:49
营商环境优化 - 湖北省在全国工商联2023年度营商环境排名中首次进入第一方阵,实现三年三进位 [1] - 行政效能提升显著,68项重点事项上线运行后平均减少办理时间84%、减环节75%、减材料50%、减跑动80% [1] - 纠治乱收费等问题,2025年以来为企业挽回损失7585万元,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长压缩至62天,较2020年减少39% [2] 经营主体发展 - 湖北省经营主体数量达962.9万户,较"十三五"末期增长68.5% [1] - 科技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万家(较2020年增长2.9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4.6万家(较2020年增长6.3倍) [1] 成本降低与财政支持 - "十四五"期间累计为经营主体降低各类成本超4000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400亿元 [1] - 安排专项资金超54亿元支持企业设备更新,补助1984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1] - 2024年获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2] 融资与资源保障 -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连续3年超万亿元,存量达13.6万亿元 [2] - 通过信用贷款模式累计发放融资超850亿元,支持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2] - 融资担保行业在保余额2750.1亿元(截至7月末),较去年同期增加221.8亿元 [2] 产业与集群建设 - 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仙桃无纺布等14个产业集群获批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 资源利用效率 - 单位GDP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从每亿元500亩降至427.8亩,较"十三五"末下降28.9% [2]
郭元强盛阅春到中国信科集团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全力支持中国信科集团发展壮大,巩固我市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优势
长江日报· 2025-08-29 08:21
盛阅春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全力 以赴支持中国信科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奋进千亿",共同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 群,助力"中国光谷"加速迈向"世界光谷"。要携手推进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支持企业布局 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国家级中试平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更好服务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强。要携手推进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支持企业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加强信息通 信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不断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要携手推进企业发展拓展 新空间,积极支持企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 力。我们将秉承"全力支持、全面保障、全方位服务"理念,建立完善市级统筹、市区联动的 服务保障机制,及时回应解决企业诉求,强化人才、资金、用能、用地等方面支持,为企业 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8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到中国信科集团调研并召开支持中国信科集团加 快转型发展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 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力支持中国信科集团发 展壮大,巩固我市 ...
(活力中国调研行)“归雁”成潮 湖北荆州迎产城蝶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04:02
核心观点 - 荆州市通过推动人才回归、资本回流和企业回迁 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其中岑晟产业园作为典型载体 已吸引66家企业入驻 覆盖光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3][5][7] 产业发展 - 汽车电子行业:湖北乐仁汽车电子公司生产汽车线束产品 被描述为车辆的"神经网络"和"动脉血管" [1] - 光电子行业:湖北准视光电科技公司年产值达5亿元 带动100多人就业 [5] - 光学仪器制造:返乡人员从事光学仪器组装工作 月收入可达5000多元 [5] 园区建设 - 岑晟产业园采用"政府引导+集体出资+市场化运营"模式 建有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666间员工宿舍 [3] - 园区配备商业综合体、运动场等配套设施 集研发、生产、商贸、物流于一体 [3] - 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 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标准厂房和定制服务 为"专精特新"企业对接供应链 [5] 人才回流 - 2023年荆州市新增返乡创业6194人 新办企业411家 [7] - 岑晟产业园已吸引36家返乡创业企业入驻 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4.5% [7] - 返乡创业人员包括具有行业经验的技术人才 如34岁的段清曾在外地从事汽车电子行业 [3] 政策支持 - 政府提供多项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 [5] - 为大学生和返乡能人提供低成本孵化空间及金融、培训支持 [5] - 通过"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梦工厂" [5]
湖北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产业规模与集群发展 - 湖北五大支柱产业(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现代化工、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预计"十四五"末全面突破万亿级规模 [1] - 武汉成为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光电器件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及国产先进存储生产基地 [1] - 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和"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仙桃无纺布等14个产业集群获批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 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达11家(全国第5位) [2]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7187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22家(中部第1、全国第7位) [2] -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9家(中部第3、全国第8位) 岚图汽车等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全国第9位) 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全国第8位) [2] 研发能力建设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从2020年12.96%提升至31.8% [2] - 建成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2个升级为国家级) [3] -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实现我国硅光技术向T比特级跨越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估值从5000万元增长至20亿元 [3] 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 - 首批认定40个省级中试平台 包括九峰山实验室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 [3]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等8个平台获工信部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认定 [3] - 每年安排产业技术攻关项目资金约1.5亿元 征集遴选约40项行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 [3] 人才与资金支持 - 选派科技副总六批共1476人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567个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89项 [3] - 共建创新平台1524个 培训员工10.4万人次 达成项目合作2763项 [3] - 通过贷款贴息方式为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3]
活力中国调研行 | 呵护每一颗创新的种子
搜狐财经· 2025-08-28 03:35
公司概况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 是新型研发机构 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高端装备制造等省市优势产业开展创新研究[6] - 机构通过"早期拨转股+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持续助推孵化机制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6] - 截至2025年8月 已设立专业研究所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7] 创新机制 - 采用"拨转股"创新资金支持模式 前期以科研项目经费方式投入 后期在项目成熟后进行市场化融资时转成股权[6] - 通过该机制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项目团队完成成果转化关键第一步[6] - 典型案例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暴发性心肌炎血液快速检测方案 目前已处于临床阶段并计划今年上市[6] 孵化成果 - 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邰鑫来团队在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两年间年订单量增长4至5倍[4] - 该团队员工人数从2023年初落户时的10人增加到30多人[4] - 武创院在产业化阶段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聚合 已为团队找到三家客户[4] 产业聚焦 -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高产高蛋白玉米 电站巡检运维机器人 微创心肌旋切系统等创新产品[2] - 机构致力于链接国内外高校院所 行业龙头企业 头部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6] - 形成"因聚而变 惟创则新"的创新生态 为光谷提供持续创新动能[7]
湖北数字经济发展扩量提质迈上新台阶 2024年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
长江商报· 2025-08-27 07:29
数字经济发展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占GDP比重年内突破10% [2] - 核心产业"四上企业"超6000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家 A股上市企业48家 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6家 [2]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去年突破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近一半 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2] 数字基础设施 - 5G基站总数达17.6万个 每万人拥有30.1个基站 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全覆盖 建成毫秒级低时延骨干网络 [3] -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 智能算力占比超七成 建成武汉智算中心等重大项目 [3] - 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突破280亿个 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 目标2028年建成30个设施及300个应用场景 [3] 数据要素市场 - 获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打造十大开发利用场景 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中部枢纽 [4] - 上线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 登记数据资源1755项 539家企业完成登记入库 [4] - 设立数据流通服务交易中心 入驻数商1000余家 加速建设数据要素"汉交所" [4] 产业数字化转型 - 武汉襄阳宜昌等5市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55家工厂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 13家成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2] - 搭建物流金融科创等平台 带动20余万家企业协同发展 累计交易规模超2000亿元 [5] - 建成六网融合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科创供应链平台撮合1.7万项成果对接 [5] 智慧城市与服务 - 建成省市县一体联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底座 实现市州和县市区CIM平台全覆盖 [5] - "鄂汇办"APP提供4000余项便民服务 建成四级贯通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 [5] - 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资源200万个 "游湖北"智慧平台服务用户超1200万 [5] 政策与生态支持 - 发布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五条"举措 出台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20余项政策 [6] - 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长江数字产业等投资基金规模达百亿元 [6] - 创新推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 加强"中三角"数字生态建设协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