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

搜索文档
个贷「不良」正被加速「甩卖」
36氪· 2025-08-04 05:46
个贷不良资产包交易市场趋势 - 超短账龄个贷不良资产包在交易市场日益活跃 [1] - 中银消费金融在银登中心挂牌个贷不良资产包 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仅93天 均为已核销和未诉讼状态 [2] - 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挂出的个贷不良资产包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37天 [9] 不良资产包具体数据 - 四川重庆地区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24,024,646.14元 涉及296笔贷款 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81,164.35元 [3] - 湖北地区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8,362,810.48元 涉及77笔贷款 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108,607.93元 [4] - 陕西地区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7,593,850.81元 涉及77笔贷款 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98,621.44元 [5] - 云南贵州地区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9,723,867.54元 涉及101笔贷款 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96,275.92元 [6] 行业政策与分类标准变化 - 2024年起消费金融公司按新规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分类 [7] - 中银消金资产包可能刚划为不良就立即核销出表 几乎跳过清收环节 [7] 市场交易动态 - 2024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额1583.5亿元 同比增长64% 占不良资产总处置规模超70% [15] - 2024年成交项目573单 同比增长47% 较2021年市场起步时成交规模和笔数分别增长32.3倍和11.7倍 [15] - 2025年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成交金额370.4亿元 笔数128笔 同比2024年一季度分别增长7.6倍和3.6倍 [17] 资产处置价格趋势 - 个贷不良资产包挂牌价格最低降至未偿本息总额的0.2折 [10] - 2025年一季度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4.1% 平均本金回收率6.9% 较2021年一季度的18.1%和32.9%显著下降 [10] 贷后管理挑战 - 催收合规要求日益严苛 共债风险增加和反催收蔓延加剧回款难度 [12][13] - 机构调整贷后处置顺序 将调解和诉讼前置以提升回款概率 但清收成本上升 [13] - 海尔消费金融因催收不当和贷后管理问题被处罚数百万元 高管受警告处罚 [14] 市场参与主体变化 -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受让批量个人业务的主力军 占比达7成 [2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允许地方AMC跨区收购个人不良资产 [22] - 已有20家地方AMC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提升个贷不良处置能力 [22] - 京东集团通过收购中信青岛资产管理公司66.67%股权和入主捷信消费金融 构建消费金融闭环 [23] - 中国信达等AMC国家队2025年一季度首次进入个贷市场 2024年收购12个资产包 [24] 监管与市场效率提升 - 银登中心缩短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期 从至少10个工作日降至5个工作日 提升流转效率 [26] - 零售信贷市场进入存量时代 金融机构加快不良处置以平衡风险与收益 [26]
蚂蚁消金首次发行债券 周一起发行20亿元人民币金融债
新浪财经· 2025-08-04 00:59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公告称,将于8月4日起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一笔3年期金融债,计划发行 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这份落款为7月25日的公告称,根据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的评级结果,发 行人主体信用级别为AAA,本期债券信用级别为AAA。根据另一份公告的附件显示,本期债券票面利 率的申购区间为1.70%-2.40%,申购时间为8月4日9:00-18:00。 ...
十年普惠路,科技筑未来 :马上消费2024年ESG报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00:05
核心观点 - 马上消费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数字金融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融合,在普惠金融、绿色低碳、金融安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3][14][16] - 公司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竞争力,全球大模型专利排名第七,累计研发投入47.9亿元,科技人才占比超70% [4][5][6][8] - 科技赋能场景覆盖智慧农业、养老陪护、新市民就业等民生领域,直接服务超2亿人群 [9][11][13] 科技创新 - 全球大模型专利创新排行榜位列第七,专利申请88件,仅次于蚂蚁集团(474件)、平安集团(327件)等头部机构 [5][6] - 主导或参与编制国内外标准超百项,发布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3.0版本,形成2000多个风控数据模型 [4][7] - 研发投入累计47.9亿元,科技人才2700人占比70%,与中科院等建立21个产学研实验室 [4][8] 普惠金融实践 - "富慧养"智慧养殖项目使养鸡户出栏率提升3%,成本下降15%,销售额增长20%,信用评级显著改善 [9] - 情感陪护机器人"裴裴"落地福利院,集成多模态情感大模型技术,提供五大功能模块服务 [11] - 逸骊Job平台累计发布1200万+招聘需求,为31.7万新市民匹配就业机会 [13] 绿色金融成果 - 2024年实现碳减排259.05万吨,相当于1.439亿棵大树年吸收量,同比减碳量增加52万吨 [14] - 行业首创个人碳账户,"马上绿洲"平台吸引409.05万用户,累计减碳5893.23吨 [15] - 2030年净零排放目标写入《碳达峰·碳中和线路图》,全流程无纸化服务覆盖2亿用户 [14] 金融安全体系 - 牵头成立AIF联盟覆盖138家机构,协助30省公安机关受理607起非法代理维权案件,预防电信诈骗120.71万起 [16] - 自主研发爱马平台累计导入10万+黑灰产数据,识别千余条线索 [16] - 建立"1+10+N"消保制度体系,完成七大安全专项工作,实现隐私保护全场景覆盖 [17]
十年普惠路,科技筑未来 :马上消费2024年ESG报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3 23:57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覆盖农业、养老、就业等领域,实现科技与社会价值融合 [1][8][12] - 公司以ESG理念为核心,将技术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在绿色金融、安全风控等领域建立行业标杆 [3][15][18] - 公司专利技术全球领先,大模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构建核心竞争力 [5][6][7][8] 科技创新 - 截至2024年末累计科研投入47.9亿元,主导编制国内外标准超百项 [5] - 全球金融机构大模型专利排名第七(88件),仅次于蚂蚁集团(474件)、平安集团(327件)等 [6] - 开发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3.0版本,拥有2000多个风控数据模型,接入DeepSeek打造智能办公平台 [7] - 科技人才占比超70%(2700+人),与21个实验室及200+高校建立合作 [8] 普惠实践 - "富慧养"智慧养殖项目使养鸡户出栏率提高3%,成本降15%,销售额增20% [9] - 情感机器人"裴裴"落地福利院,集成多模态情感大模型技术满足老年人需求 [12] - 逸骊Job平台累计发布1200万+岗位,为31.7万新市民提供就业匹配 [14] 绿色金融 - 2024年实现碳减排259.05万吨(相当于1.439亿棵大树年吸收量),同比增52万吨 [15] - "马上绿洲"平台吸引409.05万用户开通碳账户,累计减碳5893.23吨 [16] - 目标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流程无纸化服务覆盖超2亿用户 [15] 安全风控 - 成立AIF联盟覆盖138家机构,协助处理607起非法代理维权案件,预防120.71万起诈骗 [18] - 自主研发爱马平台累计导入10万+黑灰产数据,识别千余条线索 [18] - 建立16项消保机制,完成七大安全专项工作实现隐私全场景保护 [19] 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ESG进入标准化阶段,九部委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 [3] - 六部门要求推广互联网、大数据与消费金融融合应用,支持绿色消费 [4][15]
北京拟禁“会员权益”发出助贷平台监管新信号 模糊借贷成本的“擦边球”打不下去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8-03 19:14
监管政策动向 - 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助贷平台通过"会员权益"或"增值权益"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要求明确约定成本区间并符合司法规定[1][2] - 监管层已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问卷调查,核查"24%+会员权益"模式是否违反禁止平台收取息费的规定[2] - 行业预期该文件可能成为各地落实助贷新规的底线参考,但执行细则尚不明朗[1][3] 会员权益模式现状 - 部分助贷平台将生活类权益(如咖啡券)或金融权益(如提额)与会员资格捆绑,其中挂钩贷款的情况多发生在24%-36%利率区间平台[2]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贷款会员的投诉超71200条,主要反映强制勾选付费、未获贷不退费等问题[4] - 头部机构已主动下架金融类会员权益,但生活类权益存续仍存不确定性[3][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监管核心要求综合融资成本透明化,所有费用合并计入实际成本且不超过24%司法上限,合规操作仍存空间[6] - 行业资金流转依赖"借旧还新",监管"一刀切"可能性低,但金融类会员权益模式将终结[6][7] - 仅头部流量巨头能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中小机构或面临淘汰,资金供给向头部集中[6][7] - 高风险借款人或转向非持牌机构,行业将转向技术驱动的风控优化[6][7] 会员权益争议本质 - 问题核心在于部分平台将会员费异化为隐性息费,通过捆绑销售、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4][5] - 合规的会员权益体系本可作为客户经营工具,但需确保权益对等且不强制收费[4][6]
“养生游”变诈骗陷阱!官方提醒,银发族守好钱袋子
证券时报网· 2025-08-03 07:03
反诈防骗宣教活动 -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发布反诈防骗内容,针对"银发族"新型诈骗方式进行宣传[1][2] - 诈骗手段包括虚假养生项目、名贵药材内销渠道、免费养生一日游等,利用中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实施欺诈[3][4] - 7月以来"全民反诈在行动"活动持续推进,工商银行等机构参与制作反诈视频,强调"不贪小便宜"的防骗原则[5] 金融机构反诈举措 - 商业银行引入AI、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防控+生态共治"格局,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6] - 浦发银行开展"金融守护者联盟"游园会,中银消费金融推进防范非法金融中介专项宣传[6] - 支付机构面临用户被动操作欺诈交易难题,尝试通过主动交互式风控进行干预[8] 诈骗技术演变与行业协同 - 电信诈骗类型超50种,AI换脸、拟声技术使诈骗更具迷惑性,受害群体扩展至金融白领等高知人群[7] - 黑灰产诱导用户自行操作转账,跨平台实施诈骗导致风控难度升级[7][8] - 银行与警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行业共享黑名单数据库以增强协同效应[9] 相关金融产品 - A50ETF(159601)近五日下跌1.01%,份额减少208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6万元[12]
“养生游”变诈骗陷阱!官方提醒,银发族守好钱袋子
券商中国· 2025-08-03 06:53
反诈防骗宣教活动 -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制作针对"银发族"的反诈防骗内容,通过短视频和图文形式揭露新型诈骗套路[1][2] - 诈骗手段包括免费养生游、名贵药材内销等,利用老年人贪小便宜心理实施投资诈骗[3] - 7月以来"全民反诈在行动"活动持续推进,工商银行等机构配合警方制作"识破假客服"等宣教视频[7] 金融机构反诈技术升级 - 商业银行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防控+生态共治"反诈新格局,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宣教[8] - 浦发银行举办"金融安全游园会",中银消费金融开展防范非法金融中介专项宣传[9] - 支付机构面临用户被动操作识别难题,尝试通过主动交互式风控帮助受骗者中止转账[11] 电信诈骗新趋势 - 公安机关发现超50种诈骗类型,刷单返利、虚假理财、AI换脸等成为主要形式[10] - AI换脸技术使诈骗更具迷惑性,受害群体从老年人扩展到金融白领、大学生等高知人群[10] - 跨平台诈骗增多,资金转移表面与正常交易无异,行业需加强黑名单数据库共享[12] 行业协同机制建设 - 商业银行与警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现账户即时冻结,同时完善行业内信息共享体系[12] - 领先银行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共建,通过多方协同提升反诈效果[12]
天津滨海:以“投”引“资” 锻造发展“硬支撑”
搜狐财经· 2025-08-03 01:21
经济表现 - 滨海新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1]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上拉全市4个百分点,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73% [1]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8%,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 [1] 产业发展 - 滨海新区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半导体、基因治疗、低空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 [2] - 融资租赁业务在全国占有率超过80%,飞机、海工、船舶等租赁业务颇具特色 [2] - 京东消费金融、邦普新能源电池回收、诺和诺德实验室等大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达50亿元 [2] - 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突破100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3] 产业集群与创新 - 天津经开区核酸医药产业园聚焦核酸药物产业链,开辟5个细分领域,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园区 [3] - 滨海新区构建"技术研发在京、创新应用在津、产业转化在滨"的协同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 [4] - 推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 [3] 投资与项目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港保税区注册多个投资平台,投资总额达550亿元 [5] - 滨海新区投资合作推介会吸引26个北京项目,投资总额236.5亿元,覆盖信创、金融、生物医药等领域 [6] - 外资企业如雀巢、玛氏宠物食品等表示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6] 政策支持 - 《关于滨海新区稳外贸稳外资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出22条具体举措 [7] -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动增值电信、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试点 [7] - 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7]
以消保为核心构建声誉护城河 招联三度斩获《中国金融》杂志声誉管理优秀品牌案例
北京商报· 2025-08-01 14:14
奖项荣誉 - 公司申报的声誉风险管理案例获评"声誉管理年度案例" 是该维度唯一入选的消费金融公司[1] - 公司声誉管理第三次入选该奖项 专业水准获权威媒体高度认可[1] 评选背景 - 评选由行业协会专家领导及学界品牌专家担任评委 覆盖品牌传播 社会责任 声誉管理 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3] - 评选共收到来自207家金融机构报送的近400个案例 入选机构涵盖银行 保险 基金 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头部企业[3] 声誉管理理念 - 公司高度重视企业声誉管理 秉持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 将管理工作前置 从源头把控潜在因素[3] - 公司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声誉管理核心环节 率先提出将消保升级为核心能力 将"投诉率"与"不良率"置于同等重要位置[4] 技术创新应用 - 基于自研"招联智鹿"大模型成果 公司探索大模型在消保全流程的深度应用 创新打造消保智能体[4] - 汲取中医"治未病"理念 建立"未病先防 欲病早治 已病综治"三层递进式消保防线 从源头闭环解决客户投诉隐患[4] 运营数据表现 - 公司客户投诉48小时首联率达99.04% 5个工作日办结率达98.73% 客户满意度达98% 获得市场与监管认可[4] 消费者教育 - 公司积极开展消保宣教 将增强消费者金融知识 风险意识 信用意识纳入重点工作内容[5] - 基于AI技术辅助制作视频 漫画 海报等宣教素材 通过线上渠道传播实现消保宣传常态化[5] - 结合专项主题教育时点触达消费者近3亿人 连续三年获得深圳市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表彰[5] 品牌与竞争力 - 公司品牌健康度指标稳居行业前列 为业务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5] - 公司秉持"以科技践行普惠 让信用不负期待"发展理念 持续深化声誉管理及消保工作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