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药商业
icon
搜索文档
达嘉维康(301126.SZ):上半年净利润89.35万元 同比下降97.19%
格隆汇APP· 2025-08-28 11:20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8亿元 同比增长4.1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35万元 同比下降97.19% [1] - 基本每股收益0.004元 [1] 盈利质量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2.44万元 [1]
百洋医药上半年品牌业务贡献超7成收入 公司正加速新品导入和创新资源投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1:18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51亿元 还原两票制业务后营收43.74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亿元 扣非净利润1.77亿元 [1] - 品牌运营业务营收27.16亿元 同比增长1.36% 收入占比72.41% [1] - 还原两票制后品牌业务营收33.39亿元 同比增长14.91% [1] - 品牌业务毛利额12.86亿元 毛利额占比93.99% [1] 业务战略 - 持续压缩批发配送业务 聚焦品牌运营业务发展 [1] - 加速新品导入和创新资源投入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 - 战略投资ZAP Surgical获得ZAP-X放射外科机器人商业化权益 [1] - 投资华昊中天获得优替德隆化疗药物商业化权益 [1] - 投资北海康成获得特定罕见病产品商业化权益 [1] 研发进展 - 抗耐药结核病新药NTB-3119M片开展I期临床研究 [2] - 核医学创新药99mTc-3PRGD2被纳入优先审评 [2] - 全球首创骨坏死治疗药物RAB001开展II期临床研究 [2]
百洋医药上半年品牌业务稳健增长 坚定推进创新转型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8 11:1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51亿元 还原两票制后为43.74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亿元 扣非净利润1.77亿元 [1] - 品牌业务营收27.16亿元 同比增长1.36% 收入占比72.41% 第二季度营收14.21亿元 环比增长9.75% 还原两票制后品牌业务营收33.39亿元 同比增长14.91% [2] - 品牌业务毛利额12.86亿元 毛利额占比93.99% 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2] 品牌运营业务 - 迪巧品牌营收9.05亿元 还原两票制后9.5亿元 连续九年位列国内进口钙补充剂市场第一 [3] - 扶正化瘀营收3.71亿元 同比增长37.42% 受益于乙肝"双抗治疗"理念深化 [3] - 纽特舒玛营收0.78亿元 同比增长34.83% 定位"进口纯乳清领导者" [3] - 海露营收3.76亿元 同比增长14.86% 为干眼症原研品牌 [3] - 独家专利产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高毛利产品带动毛利额增长 [3] 创新转型战略 - 采用"投资孵化+商业化"双轮驱动模式 推动从商业化平台向创新药企转型 [4] - 投资ZAP Surgical并获得ZAP-X放射外科机器人在中国的商业化权益 推动国内建设全球生产基地 [4] - 战略投资华昊中天 获得微管抑制剂化疗药物优替德隆在中国大陆商业化权益 [4] - 战略投资北海康成 获得特定罕见病产品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商业化权益 [4] 创新项目进展 - 优替德隆已覆盖全国超500家医院 开展研究者发起研究30余项 [5] - 抗耐药结核病新药NTB-3119M片正开展Ⅰ期临床研究 [5] - 核医学创新药99mTc-3PRGD2被纳入优先审评 [5] - 全球首创骨坏死治疗药RAB001正开展Ⅱ期临床研究 [5]
上海医药(02607.HK)上半年净利44.59亿元 同比增长51.56%
格隆汇· 2025-08-28 11:0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15.9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56% [1] - 医药工业销售收入121.60亿元 同比下降4.50% [1] - 医药商业销售收入1294.33亿元 同比增长2.17% [1] - 归母净利润44.59亿元 同比增长51.56% [1] - 扣除一次性特殊损益后归母净利润27.82亿元 同比下降2.06% [1] 业务板块贡献 - 工业板块贡献利润11.50亿元 [1] - 商业板块贡献利润17.94亿元 [1] - 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3.38亿元 [1] - 和黄药业会计核算变更产生一次性特殊收益 [1] 战略发展 - 坚持稳中求进 深化改革创新 [1] - 以"筑牢底盘、做强核心、创新突破"为主线 [1] - 扎实推进"三横三纵"发展体系 [1] - 增强发展动能 提升核心竞争力 [1] 行业地位 - 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第407位 排名提升 [1] - 入选全球最具价值医药品牌榜25强第19位 排名提升 [1]
百洋医药上半年品牌营收27.16亿元,持续加码创新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8-28 10:57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51亿元 若还原两票制业务后为43.74亿元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亿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7亿元 [2] - 品牌运营业务营收27.16亿元 同比增长1.36% 收入占比提升至72.41% [2] - 还原两票制后品牌业务营收33.39亿元 同比增长14.91% [2] - 品牌业务毛利额达12.86亿元 毛利额占比提升至93.99% [2] 业务转型 - 持续压缩批发配送业务 聚焦品牌运营业务 [2] - 主力品牌迪巧、扶正化瘀、纽特舒玛、海露持续释放品牌价值 [2] - 坚定向创新药企转型发展 加大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资源投入 [2] 创新布局 - 战略投资ZAP Surgical获得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机器人商业化权益 [3] - 投资华昊中天获得优替德隆化疗药物商业化权益 [3] - 投资北海康成获得特定罕见病产品商业化权益 [3] - 抗耐药结核病新药NTB-3119M片开展I期临床研究 [3] - 核医学创新药99mTc-3PRGD2被纳入优先审评 [3] - 全球首创骨坏死治疗药RAB001开展II期临床研究 [3]
健之佳: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7237.82万元,同比增长15.11%
新浪财经· 2025-08-28 09:2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4.57亿元 同比下降0.64% [1] - 同期净利润7237.82万元 同比增长15.11% [1] 经营状况 - 收入端小幅收缩但利润端显著改善 呈现"增收不增利"反转态势 [1] - 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 反映成本控制或经营效率提升 [1]
医药商业板块8月28日跌0.16%,华人健康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3.1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8-28 08:43
板块表现 - 医药商业板块当日下跌0.16% [1] - 华人健康为板块领跌股 [1] - 上证指数上涨1.14%至3843.6点 深证成指上涨2.25%至12571.37点 [1] 资金流向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3.1亿元 [2] - 游资资金净流入1.97亿元 [2] - 散户资金净流入1.13亿元 [2]
上海医药2025年半年报:工业提质、商业稳增,和黄并表添增助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8:3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15.93亿元 同比增长1.56% [1] - 归母净利润44.59亿元 同比增长51.56% [1] - 医药工业销售收入121.60亿元 医药商业销售收入1294.33亿元 同比增长2.17% [1] - 工业板块贡献利润11.50亿元 商业板块贡献利润17.94亿元 参股企业贡献利润3.38亿元 [1] 研发创新进展 - 研发投入11.48亿元 占医药工业销售收入9.44% 其中研发费用9.59亿元 [2] - 新药管线共计56项 其中创新药44项 [2] - I001片高血压适应症NDA获受理 B007注射液完成II期临床入组 SHPL-49注射液完成II期试验 [2] - 参芪麝蓉丸处于III期临床 SRD4610启动III期临床并在美提交pre-IND申请 [2] - 大分子早研平台等四大研发平台取得阶段性进展 6个新靶标项目完成立项 [2] 工业转型与中药发展 - 实施黑带项目35项 绿带项目112项 通过集中采购节约成本698万元 降本幅度8.6% [4] - 完成和黄药业10%股权收购 [5] - 胃复春RCT研究处后期阶段 真实世界研究入组1199例 冠心宁片试验入组381例 [5] - 银杏酮酯研究入组74例 养心氏片研究成果发表于《Talanta》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5] 新零售与商业创新 - 信谊微生态抖音直播单场GMV达3800万元 天猫GMV同比增长302% [6] - 女性抗衰新产品"青春双歧"首发GMV达1300万元 [6] - 新增进口总代品规25个 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 同比增长11.7% [7] - 创新药业务销售收入242亿元 同比增长22.6% 器械业务收入225.7亿元 医美业务收入14亿元 同比增长18.8% [7] - 与欧加隆、益普生、博安生物达成战略合作 获得度拉糖肽注射液独家推广权 [7] 生态建设与战略布局 - 完成8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驻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 [3] - 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共建概念验证中心 [3] - 发布"上药新零售一体化战略" 构建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的新零售体系 [7]
湖北:以支点建设为牵引 推动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07:58
经济增长与总量指标 - 湖北经济总量从4万亿跨越至6万亿 增量超2万亿 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 年均增长7.1% 其中3年增速居中部第1 [2] - 湖北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比重从19.5%提升至20.9% 主要经济指标大省领先且中部领跑 [2] - 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 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襄阳和宜昌经济总量双双突破6千亿 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 [3]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 占全省比重超60% [3] 区域协调发展 - 湖北实施"强核 壮圈 兴群"战略 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 [3] -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开工 2条"新城快线"公交化运营 打通32条断头路和瓶颈路 形成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 [3] - 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光谷科创大走廊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3] - 郑渝高铁湖北段 荆荆高铁建成通车 汉宜和襄荆高铁将于年底全线贯通 形成武汉 襄阳 宜昌1小时高铁圈 [3] 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 - 湖北百强县数量增至8个 总数全国第4 占中部地区近一半 千亿县实现零突破且有望达4个 [4] -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7% 较"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 [4]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 较"十三五"末下降0.17 [4] - 十大农业产业链(含茶叶和现代种业)综合产值突破万亿 区域公用品牌如江汉大米和潜江龙虾家喻户晓 [4] 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 - 沿江高铁湖北段 三峡水运新通道 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1] - 武汉都市圈实现武鄂黄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武大 武阳 硚孝(二期)和汉孝应高速正式通车 [6] -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武汉至安庆段完工 2024年以来中三角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1490航次 [6] - 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预期 [1]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元 占全国41.5%且稳居首位 [2] - "32232"科技合作工程持续推进 黄石 黄冈等离岸科创园(中心)投入运营 [6] - 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和制造业产业链地图编制完成 推动"研发在省会 制造在周边"协同模式 [6][7] 省际合作与对外开放 - 鄂湘赣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 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5] - 武汉 长株潭 南昌都市圈产业协作深化 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 [5][6] - 依托中欧班列和花湖机场等国际货运通道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6] -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6] 民生服务与公共服务 - 1062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公积金互认互贷率先突破 [6] - 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 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 [4] - "四好农村路" 寄递物流 充电桩和5G网络实现全覆盖 [4] - 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 养老和急救等联盟 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 [6]
出售和睦家剩余权益等资产增厚业绩,复星医药上半年增利不增收
贝壳财经· 2025-08-28 05:1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95.14亿元,同比下降4.6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9.61亿元,同比下降23.39%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34亿元,同比增长11.90% [2] - 资产负债率为49.24%,较2024年年末的48.98%略有上升 [2] 业绩变动原因 - 营业收入同比减少主要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续标及部分地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开展的影响 [2] - 创新药品收入在报告期内实现稳健增长 [2] - 净利润同比增加主要系出售和睦家剩余权益以及其他非核心资产的收益贡献 [2] - 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受营业收入减少、复星凯瑞投入期亏损增加及联合营公司收益减少影响 [2] 业务结构与研发进展 - 直接运营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医药商业领域 [3] - 制药业务为核心业务,涵盖创新药、成熟产品及制造业务以及疫苗业务 [3] -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已构建医疗美容、呼吸健康、专业医疗、体外诊断为核心的分支 [3] - 2025年上半年自主研发及许可引进的4个创新药品共5项适应症于境内外获批、4个创新药品申报上市,57个仿制药品种于境内外获批 [3] - 研发投入共计25.8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为17.17亿元 [3] 资产优化与现金流管理 - 通过供应链管理等措施持续优化经营现金流 [2] - 持续推进非战略非核心资产的退出和整合,优化资产结构,加速现金回流 [2] - 2025年以来已签约处置项目总额超20亿元 [2] 行业环境与政策影响 - 药品和耗材集采常态化推进,创新药政策持续支持,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4] - 创新药行业面临国内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风险,以及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药企的多方角逐 [4] - 药品研发与临床需求不匹配或上市后销售不畅可能影响前期投入回收和经济效益 [4] - 生物类似药集采等政策推进带来新挑战和机遇,可能通过集采扩大市场份额但也面临降价压力 [4] 公司战略应对 - 持续跟踪和把握行业及政策发展变化趋势,坚持创新研发,丰富产品管线,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研发效率 [5] - 在生产运营方面提升规模化效益,积极提质增效 [5] - 营销方面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产品力,扩大市场覆盖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