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母机
icon
搜索文档
创世纪:2024年报净利润2.37亿 同比增长22.16%
同花顺财报· 2025-04-22 13:30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14元 较2023年0.12元增长16.67% [1] - 每股净资产3.04元 较上年2.91元增长4.47% [1] - 营业收入46.05亿元 较上年35.29亿元增长30.49% [1] - 净利润2.37亿元 较上年1.94亿元增长22.16% [1] - 净资产收益率4.73% 较上年4.10%提升15.37个百分点 [1] - 每股未分配利润-1.11元 较上年-1.24元改善10.48% [1] - 每股公积金3.14元 较上年3.21元下降2.18% [1] 股东持股结构变化 - 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股34317.59万股 占流通股比例22.99% 较上期减少3737.07万股 [1] - 劲辉国际减持3500万股 香港中央结算减持132.01万股 [2] - 南方中证1000ETF减持571.69万股 申万宏源证券减持305.72万股 [2] - 东莞劲翔企业管理新进持股2200万股 [2] - 四川港荣投资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 夏军等四大股东持股数量未发生变化 [2] - 中信建投证券退出前十大股东 上期持股1427.65万股 [2] 利润分配方案 - 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不分配不转增 [2]
公司深度 | 贝斯特:三梯次布局 机器人+工业母机蓄势待发【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4-22 01:34
核心观点 - 公司深耕精密零部件制造领域,形成"原有业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直线滚动功能部件"三梯次产业战略布局,营收规模持续增长,2019-2023年营业收入CAGR为10.9%,2024Q1-Q3营业收入10.4亿元(+3.5%),归母净利润2.2亿元(+7.1%)[1] - 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业务作为核心业务,2023年营收占比75.5%,预计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11.2/12.2/13.3亿元(同比+10%/9.5%/9%),受益于插电混动销量增长带来的增量空间[2][47]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成为新增长极,2023年营收1.5亿元(+64.8%),安徽贝斯特一期工厂2024年5月投产,预计年产值8.1亿元,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2.1/3.8/6.1亿元(同比+40%/80%/60%)[3][61] - 直线滚动功能部件业务开启第三增长曲线,工业母机领域C0级丝杠副实现突破,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为2025年批量供货做准备,预计2024-2026年营收0.1/0.9/2.7亿元(2025-2026年同比+800%/200%)[4][94]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总营收15.0/18.8/24.1亿元(同比+12%/25%/28%),归母净利润3.1/3.8/5.2亿元(同比+19%/23%/35%)[5][105] 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业务 - 全球涡轮增压器市场CR4超90%,主要由盖瑞特、康明斯等外资垄断,公司与头部客户深度绑定,2019-2023年前五大客户销量占比73.8%-78.8%[2][37][39] - 插电混动车型涡轮增压器配给率预计达88%(燃油车71%),2023年全球销量5000万台(+8.7%),预计2033年市场规模388亿美元(2023-2033年CAGR 8.6%)[30][35][45] - 叶轮产品竞争对手以Turbotech Precision等海外厂商为主,中间壳产品面临新伟祥、科华控股等国内厂商竞争,公司盈利能力领先同行[42][44]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 - 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量从76.4万件增至669.7万件,产能利用率从40.2%提升至74.4%,产品覆盖纯电动、氢燃料和混动三大领域[58][59] - 通过内生外延双重布局:内生建设安徽贝斯特(总投资20亿元),外延收购苏州赫贝斯51%股权(对价1938万元)和合资控股易通轻量化[52][56][57] - 产品包括轻量化结构件(车载充电机模组等)、氢燃料核心部件(空压机叶轮等),客户拓展至博世中国、盖瑞特等优质企业[58][59] 直线滚动功能部件业务 - 中高端滚珠丝杠外资垄断(国产份额高端5%/中端30%),直线导轨外资CR3达75%(THK、上银、NSK),机床领域应用占比21.6%[72][75][76] - 人形机器人带来增量空间:特斯拉Optimus采用10个行星滚柱丝杠,假设产量100万台时市场规模100亿元(单价1000元),500万台时350亿元(单价700元)[89][91] - 宇华精机已实现C0级丝杠副突破(最高精度等级),与北京精雕等机床厂商签订批量订单,行星滚柱丝杠完成样品研发并优化批量化工艺[94] 财务表现与估值 - 2019-2023年毛利率稳定在34%-39%区间,2024Q1-Q3毛利率34.9%,期间费用率保持10%以上,研发费用率4%-5.5%[23][24] - 可比公司2024-2026年平均PE为53/40/32倍,公司对应PE为42/34/25倍,低于行业均值[103][104] - 股权激励计划设定2022-2024年营收/净利润增长目标不低于10%/25%/45%,绑定核心团队利益[15][17]
公司深度 | 贝斯特:三梯次布局 机器人+工业母机蓄势待发【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4-22 01:34
公司概况 - 公司深耕精密零部件制造领域,形成"原有业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直线滚动功能部件"三梯次产业战略布局[2] - 2019-2023年营业收入CAGR为10.9%,2024Q1-Q3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3.5%[2] - 2024Q1-Q3归母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7.1%,盈利能力优秀[2] 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业务 - 乘用车排放标准趋严推动涡轮增压器渗透率提升,插电混动销量增长打开增量市场空间[3] - 全球涡轮增压器市场CR4超过90%,公司与盖瑞特、康明斯等头部客户深度绑定[3][40] - 预计2024-2026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11.2/12.2/13.3亿元,同比增速10%/9.5%/9%[3]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 - 通过内生+外延方式布局,安徽贝斯特一期工厂2024年5月开业,预计年产值8.1亿元[4][52][59] - 产品覆盖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三大领域[56] - 预计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2.1/3.8/6.1亿元,同比增速40%/80%/60%[4] 直线滚动功能部件业务 - 中高端滚珠丝杠、直线导轨外资垄断,国产替代空间广阔[5][69] - 人形机器人量产将带来行星滚柱丝杠百亿级增量市场[85] - 预计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0.1/0.9/2.7亿元,2025-2026年增速800%/200%[5] 财务表现 - 2019-2023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9.4%,2024Q1-Q3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 - 毛利率稳定在34-35%区间,期间费用率控制在10%左右[27] - 预计2024-2026年营收15.0/18.8/24.1亿元,归母净利润3.1/3.8/5.2亿元[6] 行业趋势 - 全球涡轮增压器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达200亿美元,2033年388亿美元[37][48]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年2月批发渗透率达46.2%[49]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为行星滚柱丝杠带来数十倍增量空间[85] 竞争优势 - 精密加工能力突出,实现从铸造到机械加工一体化供应[46] - 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设定2022-2024年营收增长目标10%/25%/45%[19] - 工业母机丝杠导轨国产替代顺利,C0级丝杠副实现突破[93]
A股存量博弈,行情重回国产替代丨智氪
36氪· 2025-04-20 07:54
市场表现分析 - 2025年以来万得全A日均成交额1.48万亿,仅3个交易日低于万亿(1月13日9762亿、4月2日9927亿、4月18日9492亿)[5] - 本周万得银行指数涨幅超4%,工农建中四大行股价突破历史新高,显示防守为主旋律[5] - 历史规律显示成交额缩量后需情绪冰点+政策/事件驱动才能反弹(如2024年9月财政政策、2025年1月Deepseek事件)[5] 自主可控投资框架 - 官方文件明确七大方向: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7] - 投资逻辑分两类:进口依赖高但国内已具备供给能力(业绩爆发)、进口依赖高且国内供给弱(估值提升)[10] - 当前更稳妥选择进口依赖高但国内能快速替代的公司[11] 细分行业解析 集成电路 - 国产芯片在模拟、射频、功率等领域有长期切入机会,晶圆制造或受青睐[7] - 关注CPU、AI算力芯片、FPGA、模拟芯片、半导体设备等国产化率低环节[7] 工业母机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10%,核心部件包括数控系统、测量系统、主轴/丝杠/转台等[8] 医疗装备 - 高端影像装备被GE/飞利浦/西门子垄断,基因测序仪和化学发光仪存在替代空间[8] 仪器仪表 - 外资主导高端自动化控制仪器(变送器、调节阀等),国产性能差距逐步缩小[9] 基础软件 - 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从"可用"向"好用"进化,应用领域向非党政行业拓展[9] 工业软件 - 研发设计类国产化空间大(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为政策重点支持方向[9] 先进材料 - 三大类进口依赖: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光刻胶等)、精细化工品(成核剂等)[9] - 抛光垫、蜂窝陶瓷、高端氟塑料等细分领域替代潜力突出[10]
两会|沪市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证券时报· 2025-03-05 09:38
发展新质生产力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1] - 上市公司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微观主体,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引起沪市代表委员广泛关注 [1]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强劲引擎,上市公司应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上发力 [5] 科技自立自强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3] - 上市公司扮演科技创新主力军角色,通过主导产学研融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助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3] - 兴福电子将持续攻关芯片国产化关键技术,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品类最全、技术最领先的电子化学品产品链条 [3] - 科德数控会继续向新求变、向高突围,提升关键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能力,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4]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4] - 康希诺将保持研发创新先进性,围绕公共卫生防控痛点布局管线,提高中国疫苗国际竞争力 [5] - 亿华通将深耕氢能产业,争取实现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5] - 上海港湾提前布局商业航空和新材料领域,探索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创新路径 [6] 数字经济创新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8] - 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8] - 工大高科将持续贯彻"人工智能+"行动,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解决工业场景实际问题 [10] - 埃夫特将继续打造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赋能更多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10] 人工智能与安全 - "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但伴生的新型安全威胁不容忽视 [11] - 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新场景涌现让数据泄露、漏洞利用等安全风险加剧 [11] - 奇安信将探索"AI+安全"创新应用,为人工智能应用大爆发下好安全"先手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