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石化

搜索文档
2025年浙江省舟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链群筑基强化新质根基,海洋领航促进产业兴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5 01:17
舟山市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 - 舟山市构建"3+X"产业矩阵,三大支柱产业为绿色石化、船舶海工、海洋渔业,新兴产业包括清洁能源、数字海洋、低空经济等,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1.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25% [1][15]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26.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最快达7.4%,2025年一季度GDP增速提升至7.1% [4][5] - 工业投资608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石化行业产值超2800亿元,造船新接订单占全国8%,修船量占全球20%以上 [7]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 绿色石化领域形成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向下游新材料延伸,浙江石油化工与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构建完整产业链 [22][23] - 船舶海工领域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淘汰落后产能117万载重吨,建成"2+1"省级核心区,中远海运重工等企业聚焦LNG船等高端制造 [7][22] - 清洁能源领域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75.37万千瓦,中广核海上风电与浙能六横LNG项目形成双轮驱动 [7][2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7.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49.6% [7][8] - 东海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突破"卡脖子"技术,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专精特新企业143家 [10][15] - 船舶工业应用智能焊接与数字孪生技术,渔业全链条引入物联网与大数据,建设海洋经济智能算力节点 [27] 产业空间布局 - 形成"一体两廊三分区多岛群"空间格局,绿色石化以鱼山岛为核心,船舶海工聚焦定海-岱山与六横-虾峙两大集聚区 [17][18] -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硬制造+软服务"双轮驱动,现代航空以朱家尖为核心,清洁能源立足海域资源发展海上风电与氢能 [18][22] - 六大开发区推动港产城融合,实现"一岛一产业、一企一特色"的集群化布局 [18][22] 政策支持与发展趋势 - 出台低空经济、航运服务等专项政策,2025年财政预算安排7.97亿元支持科技创新,目标研发投入强度达2.5% [12][14] - 产业向高端化延伸,石化发展化工新材料,船舶转向双燃料动力与豪华邮轮,清洁能源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 [25][26] - 深化长三角协同,推进小洋山北侧码头等基建互联,通过"蓝碳银行"试点平衡生态与开发 [28]
深挖111.52公里海岸线潜力 广东惠来以“蓝色引擎”激活海洋经济澎湃动能
央视网· 2025-07-24 09:00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较上年增长5.9% [1] - 广东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要支点,打造"海上新广东" [1] - 揭阳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为全国县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标杆样本 [1] 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 - 揭阳惠来县依托111.52公里海岸线和1328.6平方公里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牧场 [1] - 国家电投揭阳海洋牧场支腿式重型网箱即将试产,单养殖周期产量可达1000吨、产值1亿元 [1] - 广东海源达和惠前水产的重力式网箱养殖项目已竣工投产,预计年产值1000多万元 [3] - "惠鲍1号"大型深水鲍鱼养殖网箱建设项目即将启动,拥有60000立方米养殖水体 [3] 鲍鱼产业链发展 - 惠来鲍鱼产业年产值达23亿元,带动渔民增收致富 [4] - 长荣食品加工厂已投产,预计年产值7000万元 [3] - 润泽、华深、华荣、宏大、海源达等多家加工厂正在建设中 [3] - 鲍鱼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蓝,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 [3] 石化与新能源产业集群 - 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在揭阳试产成功 [2] - 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炼化能力位居华南前列 [2] - 临港产业园形成绿色石化、海上风电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2] - 两大产业园形成"前港后厂"联动发展格局 [2]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 国电投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300万千瓦 [6] - GE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年产风机400台套 [6] - 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落地 [6] - 园区产业年产值突破120亿元,带动3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 [6] 临港产业园建设 - 入园企业40家,包括世界500强3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3家 [6] - 建成投产项目18个,在建项目19个,拟建项目3个 [6] - 前詹通用码头已开港运营,建有7万吨级、3千吨级通用泊位 [7] - 亨通海洋能源高压海缆及油气输送管道二期项目已启动 [7]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揭阳亨通联合中国海油成功研发高性能海洋软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 [7] - 智能化生产线实现试生产,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7] - 重点布局高压海缆、动态海缆、海洋脐带缆等高端海洋装备制造 [7] 政府支持与营商环境 - 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打造"3天发4证、拿地即开工"的"惠来速度" [9] - 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机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 [9] - 一个海洋工程项目从签约到试投产仅用6个月,创全周期纪录 [9][10]
2025年广东揭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产业生态日益优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4 01:17
宏观经济表现 - 2024年揭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9.70亿元,同比增长3.9%,位列全省第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79亿元(+2.7%),第二产业增加值980.57亿元(+8.1%),第三产业增加值1305.34亿元(+1.2%),三次产业结构为9.6:38.8:51.6 [3] - 2025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578.04亿元,同比增长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632元(+3.4%)[3] - 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三年下滑趋势,2024年同比增长0.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3.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8% [9] 工业与制造业发展 - 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重工业增长24.4%抵消轻工业24.8%的下滑 [5] - 先进制造业表现突出,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7.9%(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 [7]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85.6%,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提升1.4个百分点至7.3% [11] 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 - 形成"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格局: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支柱产业,服装制鞋、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大健康五大特色产业 [13] - 出台《揭阳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重点推动工业技改、智能化转型,强化绿色石化、海上风电等战略性产业 [15] - 大南海石化工业区2024年产值达190.71亿元,惠来临港产业园产值95亿元,分别聚焦石油化工和海上风电装备 [20] 区域经济与重点企业 - 普宁市以纺织服装和医药健康为主导(占经济总量60%以上),2024年GDP达670.20亿元,惠来县依托石化与海洋产业实现15.2%高增长 [18] - 全市拥有6家A股上市公司(康美药业、巨轮智能等)和471家高新技术企业,43.07万户经营主体 [23][25] - 头部企业包括广东石化(绿色石化)、国家电投揭阳风电(海洋经济)、康美药业(大健康)、佳隆食品(食品加工)等 [25][26] 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 实施七大产业集群工程:绿色石化延链扩能、海洋经济聚链成群、服装制鞋固链优品等,推动"三产并举" [27] - 专业化园区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建立工业用地、基建、产业链招商三本台账 [27] - 招商引资瞄准化工新材料、海工装备、氢能等高端领域,强化"超级链主"带动效应 [28]
天津:推动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围绕绿色石化、汽车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未来智能、空天深海等产业开展战略并购
快讯· 2025-07-18 06:48
政策支持并购重组 - 天津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天津市支持并购重组若干措施》,推动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并购 [1] - 重点支持绿色石化、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未来智能、空天深海等未来产业 [1] - 鼓励并购补链强链的优质未盈利资产,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 [1] 国有企业引领作用 - 国有企业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跨区域并购与优质项目落地天津 [1] - 市属国企将依托上市平台,优化资产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1] 行业整合与转型 - 支持冶金、轻工等领域重点企业、"老字号"及上市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吸收合并提升产业集中度 [1] - 鼓励跨行业并购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 跨境并购便利化 - 便利企业利用跨境并购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备案机制获取境外优质资产 [1] - 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合规开展跨境并购重组 [1]
港强 产旺 城盛
经济日报· 2025-06-10 22:12
港口运营与智能化 -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集装箱作业,泊船时效率最高达329箱/小时 [2] - 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第二线束工程开通运营,集装箱办理能力从每年40万标箱提升至80万标箱 [2] - 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全港年发"绿电"能力3.4亿千瓦时 [10] - 天津港L4级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已投入自主作业 [4] 港口吞吐量与排名 - 2024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2329.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5.79亿吨,分别居全球第8位和第9位 [10] - 天津港中欧班列运量6.5万标箱,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10] - 在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天津跃升至第19位 [8] 产业发展与项目落地 - 2024年国能航运、天惠船务、玉湖集团等13个港产城标志性项目落地天津 [10] - 天津新引进船舶运力86.6万载重吨 [10] - 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资源交易中心在天津挂牌交易,形成11个期货贸易交割品种矩阵 [10] - 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拥有全国首座"双泊位"LNG码头,已安全投运3年 [8] 产业经济数据 - 2024年天津绿色石化产业链完成产值4097亿元 [10] - 海洋装备产业链完成产值145.9亿元 [10] - 航空航天(民品)产业链完成产值40.9亿元 [10] 航运服务业与旅游业 - 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滨海新区航运服务聚集区汇聚航运相关企业6449家 [10] - 天津飞机、船舶、海工装备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列 [10] - 2024年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接待旅客35万人次,位居全国前列 [10] - 2024年前5个月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接待国际邮轮33艘次,接待游客111962人次 [9] - 5月1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首次实现"三船同靠" [9] - 天津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产业综合消费超6000万元 [6] - 2024年滨海新区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2257万人次,同比增长185.6% [10]
宁波与杭州谁潜力大?宁波有全球第一大港,杭州呢?
搜狐财经· 2025-06-06 00:46
人口 - 宁波2024年常住人口977.7万,城镇化率80.9%,市区人口超600万,近十年年均新增8万人,民营经济贡献超90%新增就业 [3] - 杭州常住人口1262.4万,城镇化率84.8%,市区人口超1000万,2024年人口净流入10.2万人,中高端人才流入率全国领先 [3] - 杭州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与人才质量占优,宁波制造业人口虹吸能力突出 [5] 生产总值 - 宁波2024年GDP总量18147.7亿元(增速5.4%),第二产业7000亿元(+7.5%),第三产业10778.7亿元(+5.0%),人均GDP达18.6万元 [5] - 杭州GDP总量21860亿元(增速4.7%),第三产业15962亿元(+5.0%),人均GDP17.4万元 [5] - 杭州经济总量与第三产业规模领先,宁波人均GDP和工业增速更优 [7] 居民收入与消费 - 宁波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6元,城镇居民83110元,农村居民51203元,城乡收入比1.62:1,人均存款12.3万元 [8] - 杭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77元,城镇居民83356元,农村居民50805元,城乡收入比1.64:1,人均存款20.4万元 [8] - 杭州人均收入、消费能力与存款水平占优,宁波城乡收入差距更小 [10] 工业实力 - 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产值均超5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39.3%,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 [10] - 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10] - 宁波制造业规模与新兴产业增速领先,杭州数字经济与创新能力突出 [12] 内外贸易 - 宁波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11.1%),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8亿吨 [12] - 杭州进出口总额8549亿元(+6.4%),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520亿元(+8.5%),萧山机场货邮吞吐量73.5万吨 [12] - 宁波港口能级与外贸总量占优,杭州跨境电商与航空枢纽潜力显著 [14] 医疗教育 - 宁波三甲医院10家,高校15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8% [14] - 杭州三甲医院62家,高校47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5%,拥有国家医学中心1个 [14] - 杭州医疗教育质量与科研投入领先,宁波三甲医院增速较快 [16] 金融财政 - 宁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0.2亿元(+3.8%),民营经济贡献61.6%的GDP [16] - 杭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0亿元(+0.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8% [16] - 杭州财政实力与数字经济规模占优,宁波民营经济活力更强 [18] 城建交通 - 宁波建成区面积10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465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500公里 [18] - 杭州建成区面积8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516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800公里 [18] - 杭州地铁网络与航空枢纽优势显著,宁波高铁与港口综合能力突出 [20] 文体旅游 - 宁波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国家级非遗44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 [21] - 杭州国家一级博物馆8家,国家级非遗32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3000亿元 [21] - 杭州旅游收入与国际影响力领先,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特色鲜明 [23] 高光时刻总结 - 宁波全胜领域:人均GDP、工业增速、港口经济、民营活力、城乡均衡 [24] - 杭州全胜领域:经济总量、医疗教育、数字经济、航空枢纽、文旅收入 [24] - 平局领域:人口流入、城镇化率提升潜力 [24]
国家级经开区,向“新”再进一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21:22
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贡献 - 国家级经开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4]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4] - 广东省经开区占全省2.6%地域面积,贡献15.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4] 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 - 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拥有30亿元以上营收制造业企业1878家,中西部拥有15亿元以上企业[4] - 国家级经开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041家,高新技术企业7.3万家[4][5] - 合肥经开区形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集聚80家世界500强企业[2] 科技创新能力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0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万家[5] - 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核心驱动力[5] - 广州花都经开区升级后吸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落户[3] 外贸外资表现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2万亿元,占全国25%;实际使用外资392亿美元,占全国24%[8] - 合肥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一季度进出口额3.24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出口增长227.2%[6] - 北京经开区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40%[7] 改革创新方向 - 国务院部署深化经开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土地、人才、资金要素保障[8] - 湖北探索"区政合一、虚拟园区"等新型管理体制,吉林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9] - 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规则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提升营商环境[9]
2025年天津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14 01:19
天津市宏观经济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024.32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 [3] - 第三产业增加值11525.77亿元(增长5.5%),增速领先第一产业(284.28亿元,增长3.8%)和第二产业(6214.27亿元,增长4.3%)[3] - 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两年下滑态势,2024年同比增长3.1%,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 [5] - 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599.23亿元,同比增长5.4%,总量居全国各省市第18位 [7]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规划构建"1+3+4"产业体系: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为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为新兴产业 [9] - 目标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9] - 2024年12条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增加值占比达82.1%,拉动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产业链增速分别达26.0%/22.4%/21.4% [13] - 形成滨海新区"五大产业板块"、中心城区功能分区、环城新兴工业区及武清京津冀协同核心区的梯度布局 [11] 绿色石化产业分析 - 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0.8%,2024年1-10月产值3702.48亿元(同比增0.7%),增加值占规上工业50.5% [15] - 完成投资501.09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41.3% [15] - 形成特种烯烃衍生物/高端精细化学品/先进化工材料/高端生产性服务四条子链,涵盖625家规上企业 [17] - 空间布局以南港工业区为主(占产业链产值20%),联动临港新材料产业园及大港石化园区 [17] - 核心企业包括天津石化(原油加工能力1250万吨/年、乙烯产能270万吨/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累计油气贡献超6亿吨)、中沙石化(中沙合资)等 [19]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 2024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升至34.6% [20] - 2024年上半年产业链规上企业784家,产值711.63亿元(占规上工业6.7%,增长5.2%)[22] - 智能装备领域聚集彼合彼方机器人、天津第一机床等企业;轨道交通领域涵盖天津中车机辆装备、天津铁路信号等企业 [22][24] - 海洋装备及航空航天领域分别有泰克服海洋科技、叠风新能源、航天长征火箭制造等企业布局 [24] - 目标"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产值达1100亿元,年均增长率15%以上 [20] 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效 -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推动"三新三量"发展,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1][25] - 联合京津冀培育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累计培育8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及6个新型产业集群 [11]
烟台地区5海关联合推出20条措施,促进外贸稳量提质
齐鲁晚报网· 2025-03-25 06:18
支持标志性产业集群发展 - 支持绿色石化产业发展 推广批次检验和一站式化验改革 助力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1] - 支持汽车产业发展 开展商品车专用框架运输 打造全模式商品车跨境物流综合体 [1] - 支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叠加应用支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政策 助推海上发射平台加快建设 [1] - 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推动企业实验室与海关技术中心合作共建 便利核电和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装备进口 [1] - 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推动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试点 探索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 [1] 推动新兴特色产业聚链成势 - 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设立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等高端产品进出口绿色通道 推动减免税科研设备共享共用 [2] - 支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实施联网监管+主料工作法 助力海工装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2] - 支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 推广远洋渔船对外推荐打包式评审模式 支持优质海洋种质资源引进 打造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 [2] - 支持特色农食产业发展 加大企业境外注册推荐力度 推动栖霞水果、莱阳预制菜和蓬莱葡萄酒技贸基地发挥作用 [2] 提升高水平开放平台能级 - 助力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建设 推进智慧混铜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保税混金业务试点 [2] - 助力全国日韩消费品集散中心建设 探索开展出口拼箱小商品先查验后装运试点 推进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试点 [2] - 推动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 推广综保关地协同智慧化管理应用 推进卡口智能化改造 支持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2] - 促进自贸试验片区高水平开放 推动围绕海洋经济和化工新材料开展集成式改革 支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争创制度型开放成果 [2] 助力港产城一体融合发展 - 畅通国际物流通道 加大水水智能中转等转运模式推广 扩大跨港区智能转运监管平台应用 支持与黄河流域节点城市深化口岸合作 [3] - 拓展丰富口岸功能 发挥指定监管场地种类齐全优势 助力水果和原木等相关产品进口 [3] - 提升口岸物流效率 推广通关中心集约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做法 健全通关运行协调保障机制 [3] - 推进口岸智慧监管 加强智慧海关建设与智慧口岸协同 复制推广云港通智慧查验模式 推动智慧快邮项目上线运行 [3] 深化海关服务护航职能 -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指导民营企业用好RCEP规则拓展市场 量身定制个性化AEO企业培育方案 [3] - 优化助企服务机制 常态化开展三敲门活动 加强政策宣贯 快速回应企业疑难问题 [3] - 强化外贸形势分析和海关统计服务 做好统计数据解读和外贸形势分析 提升服务宏观决策和稳预期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