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七大任务
国际金融报· 2025-08-25 02:54
新质生产力定义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新经济发展动力、高新科技生产手段、高效生产能力、高质量生产成果及新时代优秀劳动者人才聚集等特征,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1] 制度型开放建设 - 上海自贸试验区需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试点内容包括货物贸易自由便利提升、服务贸易金融等领域开放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加强及知识产权全流程强化,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3] - 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从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到"边境后"规则,涵盖政府采购改革、国企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上海需以浦东新区和临港新片区为前沿阵地,分阶段推进改革,优先解决国企、民企、外企国民待遇问题 [3] 科技创新进展与挑战 - 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4年1038件增至2024年7012件,显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5] - 上海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期刊的发文量从2014年31篇增至2024年158篇,占全国比重从17.51%升至29.6%,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5] -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3年54.87亿元增至2023年220.35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7.06%升至9.6%,取得克隆猕猴、创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揭示新冠病毒逃逸机制等重要成果 [5] - 基础研究经费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超88%,企业和社会机构投入不足,且缺乏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投入及使用的法律体系,现有政策文件约束力低,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5] 科技创新提升措施 - 优化前沿新兴领域科技布局,加强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研究支持 [6] - 培育壮大在沪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 [6]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增强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6] -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投入和使用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约束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资 [6]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和管理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 [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上海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升级 [8] - 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达1.8万亿元,在六大重点产业中打造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取得大飞机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新能源汽车产量破百万等突破 [8] - 传统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仍需加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完善,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需强化,国际环境变化和科技竞争升级带来挑战 [8] 产业体系优化措施 - 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9] - 实施"上海方案",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9] - 建立未来产业增长机制,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 [9] -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9]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 上海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以高效资金供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措施包括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建设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鼓励规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 [11]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碳金融和碳市场,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 [11] -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完善信贷奖补政策,优化融资担保机制,推进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和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11] 人才高地建设 - 上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资源融合集成,构建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措施包括发挥开放引才优势,创新高峰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海聚英才"品牌建设 [13] - 构建高效能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发现、使用、流动放权力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13] - 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需求,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等改革 [13] - 顶尖科学家全球竞争力需提升,部分产业领域全球排名有待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度不足,缺乏全球影响力创业载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不足 [13] 韧性城市建设 - 上海依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平台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一网通办"接入事项3668项,个人实名用户8146万,法人用户339万,累计办件超4亿件,日均办件量超37万 [15] - "一网统管"建立"1+16+16+215"融合指挥体系,整合78个部门和单位1398个应用,城市运行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显著提高 [15] - 老旧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7.6亿平方米,许多房屋进入"中老年"阶段,房屋定期体检、安全保险及养老金制度处于试点阶段 [15] - 智慧治理技术深入应用面临挑战,数字孪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虽已应用,但全市范围技术均衡应用和治理水平同步提升仍需努力 [15] 长三角协同发展 -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加快综合改革试点和区域协同创新,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已落实76条改革任务,计划年内全面落地98条任务,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基于企业信用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等 [18] - 产业项目同质化和区域资源分散问题突出,临港新片区和浦东新区高端产业布局相似度高,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低效利用,区域内高端产业和前沿产业发展存在"抢跑道"现象 [18] - 需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强化联合攻关和跨区域成果转化,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19] - 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策略,加快数字长三角建设 [19] - 加强改革开放协同,协调跨区域规划、土地和项目建设,推进低效用地开发和生态环保制度创新 [19] - 强化体制机制协同,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提高政策统一性和规则一致性 [19]
宁波与杭州谁潜力大?宁波有全球第一大港,杭州呢?
搜狐财经· 2025-06-06 00:46
人口 - 宁波2024年常住人口977.7万,城镇化率80.9%,市区人口超600万,近十年年均新增8万人,民营经济贡献超90%新增就业 [3] - 杭州常住人口1262.4万,城镇化率84.8%,市区人口超1000万,2024年人口净流入10.2万人,中高端人才流入率全国领先 [3] - 杭州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与人才质量占优,宁波制造业人口虹吸能力突出 [5] 生产总值 - 宁波2024年GDP总量18147.7亿元(增速5.4%),第二产业7000亿元(+7.5%),第三产业10778.7亿元(+5.0%),人均GDP达18.6万元 [5] - 杭州GDP总量21860亿元(增速4.7%),第三产业15962亿元(+5.0%),人均GDP17.4万元 [5] - 杭州经济总量与第三产业规模领先,宁波人均GDP和工业增速更优 [7] 居民收入与消费 - 宁波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6元,城镇居民83110元,农村居民51203元,城乡收入比1.62:1,人均存款12.3万元 [8] - 杭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77元,城镇居民83356元,农村居民50805元,城乡收入比1.64:1,人均存款20.4万元 [8] - 杭州人均收入、消费能力与存款水平占优,宁波城乡收入差距更小 [10] 工业实力 - 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产值均超5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39.3%,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 [10] - 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10] - 宁波制造业规模与新兴产业增速领先,杭州数字经济与创新能力突出 [12] 内外贸易 - 宁波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11.1%),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8亿吨 [12] - 杭州进出口总额8549亿元(+6.4%),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520亿元(+8.5%),萧山机场货邮吞吐量73.5万吨 [12] - 宁波港口能级与外贸总量占优,杭州跨境电商与航空枢纽潜力显著 [14] 医疗教育 - 宁波三甲医院10家,高校15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8% [14] - 杭州三甲医院62家,高校47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5%,拥有国家医学中心1个 [14] - 杭州医疗教育质量与科研投入领先,宁波三甲医院增速较快 [16] 金融财政 - 宁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0.2亿元(+3.8%),民营经济贡献61.6%的GDP [16] - 杭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0亿元(+0.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8% [16] - 杭州财政实力与数字经济规模占优,宁波民营经济活力更强 [18] 城建交通 - 宁波建成区面积10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465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500公里 [18] - 杭州建成区面积8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516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800公里 [18] - 杭州地铁网络与航空枢纽优势显著,宁波高铁与港口综合能力突出 [20] 文体旅游 - 宁波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国家级非遗44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 [21] - 杭州国家一级博物馆8家,国家级非遗32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3000亿元 [21] - 杭州旅游收入与国际影响力领先,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特色鲜明 [23] 高光时刻总结 - 宁波全胜领域:人均GDP、工业增速、港口经济、民营活力、城乡均衡 [24] - 杭州全胜领域:经济总量、医疗教育、数字经济、航空枢纽、文旅收入 [24] - 平局领域:人口流入、城镇化率提升潜力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