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

搜索文档
看上海市静安区“十四五”如何高质量发展
国际金融报· 2025-09-17 03:09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推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十六个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9月16日上午,该系列第四场发布会举行,围绕"奋力打造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主题,静安区委书记 钟晓咏介绍静安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翟磊,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沈虹, 区商务委主任姚磊,区建设管理委主任施煜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吴典 摄 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国际化程度高,高端要素集聚,服务经济发达,长期走在全市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前列。"十四五"时期,是静安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静安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 绕"加快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目标,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 能治理,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构筑更独特的优势 "十四五"以来,静安坚持发扬优势,发挥中心辐射功能,持续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为全市发展大局贡 献静安力量。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369.9亿元,突破3000亿元关口;人均生产总值 达36万元 ...
潮评丨让“黑土地”跑出更多创新黑马
搜狐财经· 2025-09-16 23:31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逯海涛 在笔者看来,浙江"黑土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机会平等"。大地之上,人人都可以立足、播种、收获。这也是人们在谈到众多现象级创新案 例时,频频发出"为什么是浙江"探问的答案。突破性的创新,当然不可能在贫瘠的土壤中诞生。它需要深厚的"有机质":包括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的深厚积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等。和这些相比,平等地占有资源、平等地面对机会、平等地享受服务,是极为重 要的前置要件和必要内涵。 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向来坚持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呵护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除了 政策"春风",还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各类产业基金集群,持续加大民营企业科技领域"输血"力度,催生出科创企业蓬勃生长的喜人态势。再看人 才,"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的有效模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浙江的各类创新主体都 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此外,已经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明确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有能力的民营经济组织牵头承担 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经济组织 ...
上海市松江区 全力推进“四区”建设,澎湃发展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09-16 21:54
工业发展 - 工业产值曾占上海市七分之一 涵盖31个工业大类中的41个 [1] -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8家 连续3年居上海市首位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均列全市第二 [1] - 构建"2+4"现代产业体系: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包括智能终端 智算服务 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设施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 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包括先进材料 生命健康 时尚消费品 文旅影视产业 [2] 产业生态与要素保障 - 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实施"拿地即开工"和"一日办结"机制提升企业落地效率 [2] - 通过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2] - 通过"降本增效·益企同行"政策优化能源 金融 物流要素保障 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速产业资本对接 [2]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松江大学城集聚8所高校和12万余名师生 加快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推动产学研协同 [3]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果拍卖会累计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通过赛事 孵化器 加速器等机制放大创新效应 [3] - 建有百余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完善三级人才服务网络和动态"人才地图"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重点投向硬科技 新能源 新材料产业 [4]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上海市第四 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均列全市第三 [4] - 2024年科技服务业增幅23.8%居全市第二 聚焦6G产业培育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 [4] -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培育创新产品并推动高端创新药械产品研发产出及国际化 [5] 产城融合与城市建设 - "十四五"期间推动广富林 仓城 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中山生态商务区 松江枢纽及华阳湖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 [6] - 2024年导入市级重大功能项目4项 推动区区结对项目3项 协调推进82个新城项目落地 [6] - 构建国家高铁网 轨道交通网 中运量公交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松江枢纽打造一站式服务功能 [6]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 地产农产品品牌发展指数连续3年居上海市第一 "松江大米"成为上海首个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8] - 水稻亩产量连续6年居全市第一 创新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全产业链体系 [8] - 千兆光纤与东方有线覆盖7镇84村 打造300余个养老睦邻点和25所养老机构形成特色互助养老模式 [9] - 近5年创建1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创建比例均居全市第二 [9] 农村改革与集体经济 -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 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 [9] - 通过"集体经济+国企"合资建设产业园区 成立区级平台公司赋能集体经济转型 [9] -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10]
对话浙江省科技厅前厅长周国辉:杭州何来“六小龙”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12:24
杭州创新生态与政府角色 - 杭州创新生态由四大要素构成:政府规划作为阳光、市场培育作为土壤、人才会聚作为种子、创业文化作为气候,形成系统性创新环境 [2] - 政府支持方式从传统政策优惠转向专业对接与精准服务,例如强脑科技案例中政府通过懂行交流而非单纯政策承诺吸引企业落户 [6][7] - 特色小镇模式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融合解决产城分离问题,形成24小时活力社区促进创新孵化,代表案例为云栖小镇和艺创小镇 [12][13] 新浙商特质与产业转型 - 新浙商具备三大新特质:以创新驱动取代低成本扩张、进军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 [4] - 传承老浙商"四千精神"与奋斗作风,同时更注重科技驱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实现新旧动能融合 [4][5] - 浙江资本重点投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健康四大产业,投资逻辑强调"投早投小投科技"与"投人"策略 [10][11] 区域创新比较与发展路径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十三位(2025年),与硅谷差距在于科技原创能力,但通过特色小镇"小而美"模式实现差异化创新 [8] - 安徽合肥凭借中科大实验室体系、科大讯飞等企业及政府持续投入形成后发优势,浙江通过构建十大实验室体系补强源头创新短板 [16] - 浙江未来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政府需通过差异化布局、市场调研及数据开放打破同质化竞争 [17][18] 发展范式与政策导向 - 杭州经验被视为"范式"而非固定模式,强调学习精神内核而非简单复制,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空心化问题 [1][14] - 政府产业筛选基于三维度:符合政策清单、实地调研团队能力、参考风投市场化判断,系统性降低选错赛道风险 [9] - "八八战略"未来聚焦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融合、绿色发展、全球运营及数据改革五大方向 [18]
对话浙江省科技厅前厅长周国辉:杭州何来“六小龙”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12:11
真正的发展经验很难像技术一样被克隆,生搬硬套往往难以成 功。我更倾向于用"学习借鉴",就像我们以前到其他地区考 察,在回来的总结会上,会学习借鉴一个好做法、好作风和好 理念,但完全照搬是不可取的。 作者:刘亚宁 封图:图虫创意 近期,《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周国辉,试图通过他的视角,解读浙江在创新生态构建中的独特路径与底层逻辑。 以下为访谈内容。 浙江科创"基因"进化论 千禧年之际,杭州因阿里巴巴的崛起,开启了电商时代的序幕;20多年后的2025年,这座城市又因"杭州六小龙"的涌现,站上科技创业的潮头。 今年5月,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技厅前厅长周国辉推出了新作《有为与有效: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 态》。作为浙江科技创新进程中的亲历者、观察者与推动者,他在书中融汇了十多年来的实践洞察与阶段性思考,为读者剖解杭州何以成为创新企业的 生长沃土。 《有为与有效: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 周国辉 |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周国辉的职业生涯贯穿浙江县市与省级机关多个岗位,他曾在永康、台州、舟山等多地工作。2008年起任舟山市市长,2013年执掌浙江省科技厅, 2018年转任浙江省政 ...
对话|周国辉:杭州何来“六小龙”,“懂”比“给”更重要
搜狐财经· 2025-09-16 09:16
今年5月,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技厅前厅长周国辉推出了新作《有为与有效: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作 为浙江科技创新进程中的亲历者、观察者与推动者,他在书中融汇了十多年来的实践洞察与阶段性思考,为读者剖解杭州何以成为创新企业的生长沃土。 记者 刘亚宁 千禧年之际,杭州因阿里巴巴的崛起,开启了电商时代的序幕;20多年后的2025年,这座城市又因"杭州六小龙"的涌现,站上科技创业的潮头。 《有为与有效: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 周国辉 |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周国辉的职业生涯贯穿浙江县市与省级机关多个岗位,他曾在永康、台州、舟山等多地工作。2008年起任舟山市市长,2013年执掌浙江省科技厅,2018年转 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如今,周国辉作为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仍在投身浙江科技创新和科普服务工作。 "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一个更深层的追问:"为什么是杭州?"在周国辉看来,答案并非某单一优势所致,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生态结 果。他在书中提出一个"创新公式":成功 = 政府(阳光)× 市场(土壤)× 人才(种子)× 文化(气候),政府规划的"阳光"、市场 ...
欧洲科技企业团圆满结束合肥经开区考察
商务部网站· 2025-09-15 12:25
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唐颂表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载体。商务部投资促进 局每年通过在欧洲的代表处组织不同产业属性的企业团组来华考察,对接投资合作机会,衷心希望欧洲 企业团与合肥经开区深入交流,促进合作。 在产业对接中,欧洲企业听取了合肥经开区投资环境推介和生命健康产学研平台介绍。 Aptamer Group、Fine treatment、BioCortex等进行项目路演,表达对华投资合作意愿,并与合肥经开区等交流投 资合作意向。 张露副主席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合肥经开区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独具特色,已连续4年综合考 核排名位居全国前10。目前,合肥经开区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机遇期,也是合肥城市实力提升发展黄 金期。来访的欧洲企业与合肥经开区产业匹配高,合作机会多,合肥经开区将全力提供更优服务,营造 更佳环境,服务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2025年9月11日-12日,来自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二十多家科技企业组团赴合肥 经开区,在生命健康和绿色科技领域与合肥开展产业对接。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唐颂,合肥经开区党工委 副书记李大勇,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等出席 ...
路德环境子公司亳州路德拟实施增资扩股并引入投资者
智通财经· 2025-09-15 09:58
公司融资 - 全资子公司亳州路德实施增资扩股并引入投资者 亳州科投基金现金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认购新增注册资本2000万元 亳州生命健康基金现金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000万元 [1] - 公司放弃本次增资事项的优先认购权 [1] 投资者背景 - 亳州科投基金主要投向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 重点围绕在亳州转化的各类先进科技成果开展投资 [1] - 亳州生命健康基金主要投向现代医药 现代中药 医疗器械等生命健康领域 围绕亳州医药大健康产业开展投资 [1] 战略意义 - 引入投资者有利于补充亳州路德营运资金 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 [1] - 深化与安徽古井贡酒及亳州本地酒企的酒糟原料合作 [1] - 借力亳州市肉牛产业振兴"三七百"目标 开拓中原地区肉牛养殖市场 [1] - 提升市场竞争力 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1]
武汉发展曲线何以昂扬向上 ——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
长江日报· 2025-09-15 02:56
由御风未来研发的E40无人机具备50公斤级有效载重能力、超100公里的满载航程。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考察,充分肯 定湖北武汉发展的崭新气象。 牢记嘱托,加压奋进。"十四五"以来,武汉经济实现了稳住基本盘、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 折性变化,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今年上半年,武汉交出一份优异成绩单,上半年全市GDP达10592.8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十四五"期间,每当武汉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总书记就亲临湖北武汉,为我们把脉定向。 ■ 挑大梁,GDP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科技 自立自强等方面对武汉作出重要要求。 时间拨回5年前。"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 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论断,为武汉奋进"十四五"加足了底气。 2022年,武汉GDP达18866.43亿元,位列全国第八,GDP增速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城市中连续两年 位居第一。 作为经济大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知重负重、 ...
2025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欧美赛区)初赛路演在比利时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15 01:59
大赛概况 - 2025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欧美赛区初赛于9日在比利时中比科技园举办 15个欧美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7个项目晋级复赛 [1] - 大赛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指导 东湖高新区组织部主办 武汉光谷人才集团承办 中比科技园协办 [1] - 大赛以"聚光谷 创未来"为主题 聚焦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新材料与高端装备 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1] 赛事影响力 - 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 [1] - 构建"4+4"全球汇聚网络 在京津冀 长三角 大湾区及欧美设立分赛区 [1] - 晋级项目将角逐1250万元总奖金及"3551光谷人才计划"政策支持 [2] 参赛项目特点 - 参赛项目涵盖基因技术 绿色氢能 低空安全监测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前沿方向 [1] - 晋级项目包括低空目标智能监测 熔融盐热管理 绿色氢能燃料电池 低轨卫星芯片等7个项目 [1] - 评委认为项目兼具科研价值与市场前景 紧贴绿色能源 生命健康 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2] 平台合作价值 - 中比科技园作为中比两国战略合作重要载体 已成为中欧科技创新要素双向流动的"绿色通道" [2] - 武汉光谷在研发投入和人才集聚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 [2] - 大赛推动中欧人才 技术和资本深度对接 展示跨境协同创新潜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