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张掖如何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来稿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3:06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 [2] - 关停退出117项探采矿项目并全面恢复生态 规范整治36项水利水电项目 关停8座水电站 [2] - 分类整治11项旅游设施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 提前完成草原减畜任务实现草畜平衡 [2] 生态建设量化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1万亩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992.9万亩 退耕还林4.17万亩 [2] - 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万亩 林木覆盖率25%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50.98% [2] - 湿地保有量100% 建成天地一体立体化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成西部碳汇交易平台 开展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交易 [3] - 形成资源核查至价值核算至开发交易至反哺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 [3] - 探索新能源电价收益反哺地方经济新模式 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3][5] 绿色产业发展布局 - 打造现代种业 绿色蔬菜 肉牛 奶业 戈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建设风电 光伏 抽蓄 装备制造基地加千亿产业体系 [3] - 盘道山 皇城抽蓄电站率先开工 聚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3] 未来生态建设规划 - 构建科学精准无缝覆盖的智慧监管体系 统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4] - 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扩面提质 持续扩大城市森林覆盖率 [4] - 健全黑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 规范引导居民通过多元路径参与保护管理 [4]
从“修复工程”到“生态画卷”,艺术设计如何让生态修复华丽变身?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1:48
生态修复与艺术设计融合 - 平原地区生态修复需兼顾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水系修复需重构水与岸、城、田的空间关系,形成兼具生态功能与人文记忆的线性景观 [2] - 农田修复应构建"生产—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农业系统,通过作物搭配与生态种养模式创造大地景观 [4] 水系景观构建策略 - 滨水空间采用阶梯式/缓坡式生态护岸,结合乡土植物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带 [2] - 保留自然河道形态,利用浅滩深潭满足生物需求,同时形成动态视觉效果 [2] - 通过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挖掘水文化元素,使水系成为地域文化载体 [2] - 水位季节性波动可通过弹性空间设计转化为景观体验,如湿地花海、分级观景平台 [3] 农田生态美学实践 - 根据作物色彩与高度差异搭配种植,形成季节性大地色块景观(如油菜花与小麦黄绿相间) [4] - 沟塘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并投放观赏鱼,兼具净化功能与田园景观效果 [4] - 生态种养模式(如稻渔共生)通过观景栈道、蜜源植物等设计可视化,吸引生物回归 [4] - 农业设施(灌溉渠、废弃农具)艺术化改造,形成乡土景观元素 [5] 湖泊区域整体景观整合 - 湖滨缓冲带构建多层植被带(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实现污染拦截与景观界面统一 [6] - 入湖河口采用阶梯式人工湿地设计,多级净化单元搭配不同水生植物形成色彩景观带 [7] - 村落通过微改造保留乡土特色,打造房前流水、庭院花草的景观,并与湖滨缓冲带有机衔接 [7]
河北 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人民日报· 2025-07-20 21:39
生态修复治理 - 河北省"十四五"期间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3572公顷,其中责任主体灭失矿山443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9136公顷 [2] - 唐山冀东水泥石灰石矿采用边坡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实施临时覆土循环工程,形成"矿山生态循环修复"新模式 [2] - 沧州南大港湿地通过退养还湿等措施恢复自然湿地结构,现有鸟类272种(国家一级保护17种),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 [2]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国有造林企业累计销售苗木15.6万株实现收入超4000万元 [3] - 邢台市七里河实施"五态"一体化治理形成生态文体产业链,2024年接待游客5482.31万人次(同比+20.76%) [3] - 承德市开发全国首单跨区域碳汇交易(丰宁千松坝项目),围场县构建"林业碳汇+"体系探索"碳汇+金融/旅游"模式 [4] 海洋生态保护 - 唐山曹妃甸区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显著提升松江鲈、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 [4] - 河北省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 [4]
蒙草土壤科技牵头内蒙古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助力矿山修复提质增效
全景网· 2025-07-18 12:41
项目验收与成果 - 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典型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认为成果达到任务要求[1] - 项目由蒙草土壤科技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1] 技术研发与应用 - 项目研发草原矿区生态大数据系统,提供全链条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实现治理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3] - 围绕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难点问题,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3] - 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矿山治理技术标准编制、矿区生态大数据平台开发等工作[3] 技术成果与标准 - 形成12套可复制推广的矿山修复技术模式,配套发展3套智能监测、模拟与预警技术体系[4] - 编制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包括《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4] - 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发布论文42篇及1部专著[4] 实际应用效果 - 技术成果在贺斯格乌拉露天矿、乌兰哈达露天矿等多个矿山生态治理项目中应用,推广面积达7.5万亩[4] - 贺斯格乌拉露天矿排土场修复中,应用乡土植物+大数据技术,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7] - 修复后昆虫、飞鸟等野生动物逐步回归,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7] 公司战略与未来方向 - 蒙草生态坚持科技成果实地转化,推动品种选育、产品研发、机械创新等全链条创新[9] - 下一步将聚焦"乡土种源保障"与"生态大数据导航",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贡献力量[9]
从“工业伤疤”到“城市绿肾” 这些生态“蜕变”背后藏着美丽中国的发展密码
央视网· 2025-07-18 08:03
城市转型与生态修复 - 安徽省淮南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采煤导致地面沉陷,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将采煤沉陷区改造为城市公园[1] - 春申湖公园占地1万多亩,曾为地表沉降、水体污染的采煤沉陷区,现种植4万多棵落羽杉、榉树及13.5万平方米草坪,绿意十足[4] - 淮南市曾是皖电东送起点城市,供应上海市每6度电中有1度电来自淮南,但资源枯竭后采煤矿区沉降变形,水系断裂污染严重[6] 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 - 2022年淮南市启动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为春申湖公园建设,按"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理念修复[9] - 公园采用多层台地净化系统,梯田式设计减缓水流沉淀杂质,填充火山岩过滤污染物,结合3.5万平方米水下森林系统提升水质[11] - 湖区与淮河连通形成城市湿地"绿肾",改善水体异味和清澈度[11] 公园功能与游客体验 - 公园设计湖塘生态、田园休闲、都市绿廊等六大分区,满足全年龄段游客需求[13] - 通过空中栈桥、人行步道、亲水栈道、水上游线四级交通系统,游客可全方位游览[13] - 步道边梅花鹿与游客互动,田园休闲区提供采摘体验,摸鱼摸虾区吸引儿童参与[13]
蒙草生态(300355) - 300355蒙草生态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4
2025-07-14 10:16
公司经营与财务 - 2024 年全年营收 21.46 亿元,同比增长 13.27%,新增在手订单金额 24.58 亿元,比 2023 年增长 26.9% [12] - 2024 年净利润 3538 万元,同比下降 85.8%,主要因大青山前坡项目调整及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15][19] - 2023 - 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 16.99 亿元、15.78 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2][4] - 2024 年每 10 股派 0.04 元,派发现金红利 641.70 万元,2022 - 2024 年累计现金分红 7219.08 万元,达近三年平均净利润 46% [9] - 2024 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 7443 万元,较 2023 年增加 10521 万元 [16] - 2024 年研发投入 2 亿元,累计研发投入 13.38 亿元 [16] 业务发展与布局 生态修复领域 - 依托核心技术等优势,助力“三北”工程三大战役实施,2024 年中标 80 余个项目,金额超 20 亿元,多集中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领域 [1][8] - 构建“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建成种质资源库,收存种质资源 2300 余种、6.5 万份等,选育 295 种乡土植物,拥有 105 个草品种 [5][6][23] - 布局 21 个草种良繁基地,28 万亩良种繁育及饲草基地,解决生态用种问题 [4][5] 草种业领域 -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种业发展,获批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截至目前累计申请专利 990 项,授权 545 项,编制标准 530 项 [4][9] - 专利在全球草种业创新主体企业排名第四,“混合草走路草坪及其建造方法”获重要奖项 [4][10] 机械装备领域 - 2024 年研发 1270 余台机械设备,实现全流程自有机械化作业,应用于多地生态修复 [2] 产品创新领域 - 创新种子包、种子绳、种植杯等防沙治沙新产品,特点为节水、提高成活率等,应用于多地生态治理 [14] 科研合作与成果 - 联合 80 多家科研院所等创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多个科研项目,如紫花苜蓿基因芯片研发等 [13][14] -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创建与理论创新及修复模式示范推广”获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3][17] 公司管理与战略 - 采取严格新项目投标管控、清理应收账款、强化预算管理等措施,稳健经营,改善现金流 [4] -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通过把控投标、预算管理、部门整合等实现降本增效 [18][29] - 围绕集团业务宣传,2024 年蒙草品牌价值评估为 158.66 亿元,优化人才配置,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7] -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三级质量检查机制,项目质量优良,多个项目获业内重要奖项 [7][8] 发展机遇与应对 - 受益于“三北”工程及“双碳”政策,参与“三北”工程建设,提供种源保障,参与草原碳汇标准体系建设 [10][12] - 关注政府化债进展,与地方政府沟通完善项目结算手续,具体回款关注公告 [10][24] 公司核心竞争力 - 优质种源保障,收存各类种质资源及土壤样本 [17] - 30 多个国家、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支撑,联合筹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13][17] - 布局草种良繁基地及制种车间 [17] - 科技塑造核心产品,定制化种子产品应用广泛,相关技术获重要奖项 [14][17] - 创新机械装备,拥有 1270 余台机械设备 [2][17] - 优秀专业化团队,多个项目获业内奖项 [18] - 良好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获多项称号,举办国际草业大会提升品牌价值 [18]
历史文化从典籍走入寻常生活 唤醒“名泉”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态文化之约
央视网· 2025-07-11 06:59
生态修复成果 - 白泉泉群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重现"泉涌白沙"地质景观,计划2025年免费开放[1] - 修复后形成宽广清澈水面,莲花景观与鱼群构成灵动美景[4] - 泉水裹挟深层白沙喷涌形成"沙随水舞"奇观,同步恢复水鸟及水生生物栖息地[7] 文旅融合创新 - 创新打造"十泉十景":包括复原明代诗境的白泉涌沙、古籍记载的稻田溯古景观[12] - 引入"稻田养泥鳅"生态农业体系,产出鳅田稻米并形成自然教育场景[12] - 设置儿童乐园、亲水平台、汲水区及全龄休闲设施,融入市民日常生活[15] 技术修复手段 - 采用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泉脉,精准定位10处历史名泉位置[19] - 通过土壤治理、浅塘湿地构建及疏密林地重塑水系,保留原生树木并补植林木[21] - 构建"泉水+体验"模式,形成保护与休闲功能复合的泉水风貌区[21] 文化价值再现 - 复原明代诗人李攀龙笔下"白泉钟乳色"诗境,展现大地"脉搏"意象[12] - 历史文脉与生态结合,使典籍记载场景转化为可体验的生活化景观[7][15] - 滨水步道与仿古廊亭等设计延续"城泉共生"理念[23]
生态新方位丨高原又见青青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3:53
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 木里矿区因露天开采遗留13个采坑、27处渣堆,受损面积达2697.33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临高寒缺氧、冻土退化等九大难题[3] - 2020年启动生态治理攻坚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承接江仓4、5号井修复工程,项目区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气温-0.39℃,有效施工期仅1个多月[5][6] 技术创新与实施 - 研发"七步"种草法:通过渣土改良、铺设200吨有机肥重构土壤肥力,采用乡土草种混播使成活率提升30%[7] - 首创生态地质层再造技术:就地取材人工再造冻土层,阻断煤炭风化并修复含水层[7] - 构建空天地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实时追踪植被数据[7] - 开展50余次土壤配比试验,形成19项专利,其中8项发明专利填补行业空白[10] 修复成效 - 完成复绿面积224667.8平方米(相当于314个标准足球场),草种发芽率85%,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5%以上[9] -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4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超2亿元[10] - 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实现预期效果的10%预算投入[10] 企业转型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传统煤炭勘探转型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超500公顷,形成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全链条能力[12] - 参与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包括《高原高寒地区覆土种草施工方法》,技术应用于黄河甘肃段修复工程(预计新增绿地326.5公顷)[13] - 团队培养3名注册岩土工程师和7名高级工程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梯队[1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煤层气开发、锂矿勘查、地热利用等新能源领域[14]
邯郸复兴区:老工业区正变得“鸟语花香”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03:22
工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以全市1/300的土地贡献了1/10的GDP 但钢铁、煤炭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沁河一度干涸断流 生物多样性下降 [1] - 复兴区关停重污染企业 清零"散乱污" 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 煤炭焦炭产能317万吨 火电产能5 1万千瓦 拆除高耗能企业900余家 [6] - 拆除7000处违建 腾退土地1 5万亩 完成植树造林十万余亩 在主城区西部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41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绿色村庄标准 [6] 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 全区优良天数从2016年不足90天增至2024年268天 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标准 [6] - 沁河通过生态补水300万立方米/年 水质从污染严重提升至Ⅲ类标准 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8] - 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21%提升至52 1% 监测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489种 震旦鸦雀、红隼等珍稀鸟类回归 [17] 生态旅游与产业创新 - 园博园从矿渣堆积地改造为景观山体和水系 年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 [6][13] - 东高河村林木绿化率达85% 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2025年成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15][16] - 锦绣江南小区35%绿地建成140余种植物的乐园 被认定为河北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社区 [16] - 发展金丝皇菊、油葵等特色农业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带动村民增收 [16] 生态工程与规划 - 编制《复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绿化专项规划》 建设河北省首个生境花园 [7] - 沁河郊野公园串联23个村庄 覆盖80%农村区域 形成16公里带状生态系统 [13] - 保留河道枯树干、缓坡等自然要素 种植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 增强生态融合 [8][13]
冠中生态(300948) - 300948冠中生态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0
2025-07-10 10:48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 300948,证券简称冠中生态;债券代码 123207,债券简称冠中转债 [1] - 投资者关系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7 月 10 日上午 10:00 - 11:30、下午 16:30 - 17:30,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 参与单位包括吉石资本、九水投资、天弘基金等,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方杰等 [2] 业务相关 订单获取与施工 - 通过招投标和商务谈判获取项目,市场部收集信息,部分客户主动合作 [2][3] - 项目施工周期 3 - 4 个月至 2 - 3 年不等,合同款项支付有预付款、进度款和质保金,比例依合同约定 [3] 订单情况 - 2024 年全年新签及中标待签合同 15.2 亿元;2025 年初至今预中标 2 亿元贺州市昭平县项目和 2.4 亿元博山区项目,未签合同 [4] - 订单分布在山东、云南、广西等地,政府及政府平台客户占比 90%以上 [4] 应收账款 - 截至 2024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 60,733.54 万元,1 年以内占比 44.32%,3 年以内占比 77.82%,3 - 5 年占比 12.50%,5 年以上占比 9.68% [4] 业绩预计 - 2025 年预计营业收入 2 亿 - 3 亿元,较上年度增长 40% - 110% [4] 公司规划与策略 市值与转股 - 重视市值稳定与股东权益,完善信息披露,回馈投资者 [5] - 希望投资者认可发展前景,通过可转债转股分享成果,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6] 未来 3 - 5 年规划 - 完成“生态修复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工厂化育苗项目产品化,提升生态修复业务水平 [7] - 导入 ESG 理念,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7] - 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募投项目,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拓展海外业务 [8] 化债与回款 - 化债政策对部分项目有积极影响,预计 2025 年回款显著改善 [9][10] 海外业务 - 在吉尔吉斯斯坦设办事处,2025 年一季度订单落地,有搭建实体、拓展苗木业务等经营计划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