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新能源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启境汽车任命刘嘉铭为CEO,广汽华为深度融合释放“高含华量”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1:08
核心观点 - 广汽集团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启境"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 通过体系融合与深度协同实现从产品定义到营销的全链条整合 目标以"智造+智驾"双引擎重构30万级高端新能源市场价值标准 [1][3][12] 人事任命与战略意义 - 刘嘉铭被任命为启境汽车首席执行官 拥有超过25年汽车行业经验 曾主导汉兰达、凯美瑞等明星产品企划 具备跨文化资源整合能力 [3] - CEO由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与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共同任命 体现双方最高级别战略优先级 [3] 运营协同与流程整合 - 自2025年1月起华为与启境团队实行合署办公 华为产品、营销、财经等多领域团队驻场广汽 深度参与全链条流程 [5] - 华为引入核心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流程体系 实现体系级"0延迟协同" 确保产品"原生智能"特性 [5] - 通过组织与流程再造实现从"造好车"到"定义好车"的跨越 解决技术与体验"两张皮"行业痛点 [5][6] 技术资源与市场定位 - 广汽提供28年整车制造经验 包括AI工厂、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及三合一风洞实验室 [11][12] - 华为提供乾崑智驾ADS 4.0系统、192线激光雷达及WEWA架构 其智驾系统已搭载超100万辆实车 累计辅助驾驶里程达46.5亿公里 [12] - 广汽历史车型汉兰达国内累计销量超120万辆 凯美瑞国内累计销量超260万辆、全球累计突破2400万辆 [12] - 启境定位30万级高端新能源市场 通过"强强联合"模式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可复制范式 [12] 行业影响与发展阶段 - 标志中国智能汽车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协同 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从"供应商"向"深度合伙人"演进的关键载体 [12][13] - 广汽借此从传统制造向科技型出行公司转型 项目进入加速冲刺阶段 资源优势将转化为产品胜势 [12][13]
刘嘉铭出任“启境”首席执行官,从人事任命看启境为何值得期待?
贝壳财经· 2025-09-25 10:53
高层任命与战略地位 - 刘嘉铭被任命为启境品牌首席执行官 全面负责品牌战略 产品规划 市场拓展和运营管理[2] - 刘嘉铭拥有超过25年汽车行业经验 涵盖销售 产品规划 投资战略及技术管理 曾主导广汽丰田汉兰达 凯美瑞等明星产品企划[2][3]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与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共同出席任命仪式 体现双方最高级别战略重视[3] 合作进程与高层互动 - 广汽与华为于去年11月签订智能汽车战略合作协议 覆盖产品开发 营销及生态服务领域[4] - 6月30日冯兴亚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汽车产业趋势 营销创新及合作项目深入交流[4] - 9月19日徐直军与冯兴亚共同出席启境品牌启航仪式 徐直军鼓励团队将启境打造成高端智能品牌[6] 协作机制与资源投入 - 双方采用合署办公机制 华为产品 营销 财经等团队驻场与广汽同步办公 深度参与产品定义 开发及营销全链条[7] - 启境汽车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技术 华为投入超200亿研发资金及8000人团队 在智能架构 感知硬件和智驾安全构建技术壁垒[7][8] - 广汽拥有28年造车经验 在整车制造 车型平台 动力电池技术及品质控制具备优势 曾打造汉兰达 凯美瑞等畅销车型[8] 品牌定位与市场战略 - 启境汽车定位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旨在打破市场同质化格局 瞄准新一代高端汽车消费群体[9] - 引入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全流程体系 实现从用户需求洞察到营销落地的全程协同[9] - 华为智能技术(辅助驾驶 智能座舱 用户生态)与广汽制造专长(三电技术 整车制造)形成优势互补[7][8]
“华为是再造新广汽的老师和样板”
观察者网· 2025-09-19 04:11
品牌合作与战略 - 广汽集团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启境" 正式举行启航仪式 [1] - 启境汽车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最先进智能技术 结合华为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用户生态和品牌营销方面的实力与广汽在三电技术和整车制造领域的专长 [1] - 广汽与华为于2024年3月成立华望汽车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首款产品定位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 [4] - 广汽集团将启境品牌置于最高优先级 集中优势资源保障其长期发展 [5] 广汽集团业务表现 - 广汽埃安2023年销量达48万辆巅峰水平 但2024年销量仅为37.5万辆 同比下滑21.2% [3] - 2024年1-8月广汽埃安销量15.4万辆 同比下降17.3% [3] - 广汽埃安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3亿元 同比下滑17% [3] - 广汽集团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21.66亿元 同比下降7.95% 净亏损25.38亿元 同比由盈转亏(上年同期净利润15.16亿元) [3] - 广汽埃安深陷"网约车"标签导致品牌高端化进程止步不前 后续推出的高端品牌昊铂市场表现不佳 [3] - 广汽集团主要利润来源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销量持续下滑 无法覆盖新能源业务亏损 [3] 华为合作模式演进 - 华为正研究新的车企合作模式 预计年内发布不同于现有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的新方案(可能称为"HI Plus") 特点是不在华为门店进行营销的智选车模式 [5] - 华为已与东风岚图、猛士、长安阿维塔、深蓝等品牌深化合作 新车型大多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5等智能化技术 [5] - 华为通过赋能助力赛力斯新能源车实现盈利 成为广汽集团的现实选择 [3]
广汽与华为联合打造全新品牌“启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9:55
品牌合作升级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全面升级 将联合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启境" [1][3] - 产品定位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将在近期正式发布 [1][3] 技术整合 - 启境汽车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最先进的智能技术 [1] - 广汽集团大厂品质与华为乾崑智能科技深度融合 [1][3] 战略定位 - 双方将在智能化 生态和品牌协同等方面深度融合各自优势 [3] - 合作助力广汽自主品牌向上 为消费者带来更具前瞻性的智能化出行体验 [3]
临港新片区六周年:从蓝图到热土
国际金融报· 2025-08-21 02:19
经济规模与产业增长 -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 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 [3] - 新增市场经营主体近10万家 累计达15.6万家 [3] - 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去年增长1.6倍 上半年同比增长23.8% [9] - 民用航空产业引进60余家配套企业 上半年航空航天产值同比增长52.9% [9] - 高端装备产业全年储能产值预计达300亿元 [9] - 数字经济产业规上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40% [9] - 上半年实到外资10亿美元 增长1.5倍 [9] 制度创新与金融发展 - 累计形成首创性创新案例166个 其中全国首创79个 [3] - 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从2020年9家增至2024年17家 [3] - 700余家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落户 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速20% [4] - 离岸贸易规模上半年达150.4亿美元 增长23.6% 占全市比重48.2% [5] - 国际再保险平台上半年登记保费607.2亿元 交易保费23.76亿元 [5] - 离岸贸易专营公司试点1个月完成业务22笔 跨境收支合计6.48亿元 [6] - 电子提单累计签单量突破80万单 [8] 数据跨境与数字治理 - 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公募基金三大领域600余字段正面清单 [7] - 发布再保险、国际航运、商贸三大领域84个数据项负面清单 [7] - 2025年新增电池护照、工业互联网诊断等10个数据场景 [7] - 实施"负面清单+操作指引"模式 吸引高济健康、汇丰金科等外资企业开展增值电信业务 [5] 产业生态与科技创新 - 集成电路产业打造"东方芯港" 民用航空产业建设"大飞机产业园" [11] - 高端装备产业打造"动力之源"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智能汽车谷" [11] - 数字经济产业打造"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 发展数据标注、文化出海等新业务 [11] - 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焦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空天计算等前沿领域 [12] - 推动交大建设"交大科创产业园" 落地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 [10] 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 - 2024年人才引进、落户超4.3万人 增长36.4% [9] - 提供1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1000套免费住房、3000套人才公寓 [10] - 打造青年交互空间和特色化青年集聚社区 [12] 企业出海与全球布局 - 承接3亿美元以下ODI备案审批事权 优化出海服务流程 [13] - 集聚超百家离岸贸易企业 包括芯片贸易和全球布局制造业企业 [13] - 推动"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模式 [13]
从“4小时产业圈”到“厂中厂” 汽车供应链近地化浪潮汹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7 09:00
供应链近地化趋势 - 宁德时代与赛力斯合作采用"厂中厂"模式,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厂区内量产下线直接装配到整车上,首次实现本地化生产供应动力电池系统 [2] - 小米汽车将供应链圈定在京津冀"半小时经济圈",目前30%~40%供应商来自京津冀,宁德时代北京亦庄基地建成后该比例可能达60%~70% [3] - 近地化率指标因能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效率及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等优势,正被越来越多企业追捧 [2] 车企近地化率提升情况 - 岚图汽车供应链近地化率达41% [4] - 蔚来汽车计划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打造近地配套供应链,一级供应商比例从60%提高到95% [4] - 理想汽车预计2026年关键零部件近地化率达70%,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整车组装的垂直闭环 [4] - 长城汽车落户荆门后吸引33家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紧密配套 [6] 近地化带来的效益 - 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打破"围墙"限制,曼德汽车零部件现货库存低至4小时,90%产品供应长城汽车 [7] - 近地化帮助降低仓储物流成本,零部件企业库存大幅降低,效率提升 [7] - 京津冀产业集群形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验证全链条产业生态 [10] 产业集群发展 - 长三角形成"4小时产业圈",新能源汽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大部分配套零部件供应 [2] - 荆门高新区汽车产业园厂区之间无围墙,零部件下线直接送至整车厂装备上车 [7] - 日照围绕魏牌生产基地形成配套,本地供应商转型升级适应整车生产要求 [9] - 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10] 新势力车企战略 - 造车新势力通过提升近地化率强化"链主"主导权,重构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8] - 小米汽车选择北京依托京津冀产业基础获得加速度,理想汽车选址北京看重人才和政策优势 [11] - 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要求供应商提前介入研发,近地化促进整零企业协同 [8]
强化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力 吉利汽车正式私有化极氪
证券日报网· 2025-07-16 06:01
合并交易核心内容 - 吉利汽车将收购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实现完全控股,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并与吉利汽车全面合并 [1] - 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的持股比例从65.7%提升至100% [1] - 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退出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每股极氪股份报价2.687美元或每股ADS 26.87美元,较非约束性报价函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8.9%,较30个交易日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25.6% [2] 战略目标与协同效应 - 合并旨在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覆盖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完成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 [1] - 合并将消除独立上市可能存在的资源分散、重复投入和潜在竞争,实现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网络及全球市场开拓等领域的深度协同 [3] - 吉利汽车已整合电池业务成立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统一"神盾金砖电池"品牌,为极氪等品牌提供高效电池技术支持 [5] 业务整合与效率提升 - 合并是吉利控股《台州宣言》战略框架的核心落地动作,旨在通过资本层面深度整合破解多品牌运营中的资源分散问题 [1] - 此前吉利汽车旗下极氪、领克、吉利银河与中国星存在技术研发重叠与供应链资源内耗,私有化后将实现全链条协同管理 [3] - 202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总销量193.17万辆同比增长30%,新能源销量100.15万辆同比增长73%,新能源渗透率达52% [5] 全球化布局 - 吉利汽车海外出口覆盖80余个国家,终端网点超900个,埃及工厂已投产,印尼、越南工厂建设稳步推进 [6] - 极氪的技术优势与吉利海外制造网络结合将加速进入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与领克品牌形成区域协同 [6] - 极氪的加入将增强吉利汽车高端产品出海能力,降低贸易壁垒风险,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6] 技术整合与市场表现 - 吉利汽车"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将与极氪高端车型形成技术互补,推动智能化体验快速迭代 [5] - 合并后的协同效应已在市场表现中初见成效,新能源销量增速远超行业水平 [5] - 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将成为吉利汽车从传统车企向智能科技集团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6]
超百亿!吉利系,突放大招!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14:17
合并协议核心内容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订合并协议,将收购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以强化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力[2] - 收购方式为全现金或股份置换:现金对价171.99亿元(23.99亿美元),股份置换最多发行10.98亿股[3][8] - 目前吉利汽车持有极氪62.8%股份,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全资子公司并申请纽交所退市[4][7] 交易财务细节 - 极氪2024年总资产326.71亿元,总负债428.24亿元,净资产-101.53亿元[13] - 极氪2023-2024年总收益从516.73亿元增至759.13亿元,净亏损从82.64亿元收窄至57.91亿元[13][14] - 吉利汽车当前市值1839亿港元(股价18.24港元/股)[15] 战略协同效应 - 合并后将在技术、供应链、制造、营销等领域产生协同,提升规模效应[10] - 实现燃油、纯电、插混、醇氢电动全动力覆盖及主流至豪华市场全布局[13] - 极氪定位高端豪华电动车市场,专注智能电动汽车研发销售[13] 销量数据表现 - 2025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总销量193.17万辆,其中吉利汽车占比72.95%(140.92万辆)[10] - 集团新能源车销量100.15万辆,吉利汽车贡献72.52万辆(含极氪9.07万辆)[10] - 吉利银河系列同比增速亮眼:单月销量90,222辆(+202%),累计548,408辆(+232%)[12] - 公司上调2025年销量目标11%至300万辆[12]
超百亿!吉利系,突放大招!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14:03
合并协议核心内容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订合并协议,将收购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以强化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力[1] - 交易对价可选择现金或置换股份方式:现金支付需171.99亿元(23.99亿美元),股份置换则最多发行10.98亿股[2][6][7] - 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62.8%股份,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3] 战略意义与协同效应 - 合并是吉利控股集团"一个吉利"战略关键步骤,旨在提升技术、供应链、制造等领域的协同创新能力[1][10] - 合并后公司将覆盖燃油、纯电、插混、醇氢电动全动力形式,实现主流至豪华市场的全方位布局[14] - 2025年上半年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00.15万辆,其中吉利汽车贡献72.52万辆(极氪占比9.07万辆)[11] 财务与运营数据 - 极氪2024年总资产326.71亿元,净亏损57.91亿元(较2023年82.64亿元亏损收窄)[14][15] - 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车销量140.92万辆(占集团72.95%),银河品牌同比增速达232%[11][13] - 公司上调2025年销量目标11%至300万辆,纯电动车销量同比激增173%[13] 市场表现 - 吉利汽车当前股价18.24港元/股,总市值1839亿港元[16] - 极氪定位高端豪华电动车市场,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6.9%至759.13亿元[14][15]
观车 · 论势 || 打造健康新生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08:17
行业发展现状 -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蓝海驱动下快速发展,大量资本跨界入局,新势力品牌涌现 [2] - 行业初期存在无序竞争现象,部分企业陷入"重营销、轻研发"怪圈,出现续驶里程注水、智能驾驶功能夸大宣传、安全测试草率等乱象 [2] - 行业用短短数年走完传统汽车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当前正处于从快速扩张向规范发展的转型阶段 [2] 行业技术进展 - 头部企业加大对固态电池、超快充技术的投入,宁德时代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 [3] - 智能驾驶领域车企转向技术可靠性,小鹏、蔚来等品牌通过仿真测试平台将实路测试里程从10万公里级提升至百万公里级 [3]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推动行业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领域达成共识 [3] 未来发展方向 - 企业需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3] - 行业层面可完善技术共享平台,通过联合攻关降低研发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3] - 政府需优化政策环境,在充电基础设施、二手车流通、电池回收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出台配套政策 [3] 行业转型趋势 - 行业正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发展",规范意识与系统性调整重塑产业生态 [3] - 创新驱动将替代无序竞争,质量优先将取代规模扩张,行业将摆脱野蛮生长模式 [4] -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规范发展轨道上迈向全球竞争新高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