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疗器械

搜索文档
翔宇医疗何永正:以脑机接口为钥 开启主动康复蓝海市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9-18 18:59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以无创理念为核心 专注于非手术和非药物疗法 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3] - 公司坚持专业化加生态化双轮驱动战略 致力于成为康复医疗整体解决方案的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 [7] - 公司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新业务增长点 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标成为世界一流康复医疗企业 [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公司构建覆盖康复理疗 康复训练 康复护理等10大门类 55大系列 上千种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 [4] - 公司采用搭建专班策略 设立国医扁鹊 呵兰医疗 嘉宇医疗等子公司 分别专注中医康复 女性康复和儿童康复领域 [4] - 公司自2015年布局脑机接口技术 聚焦非侵入式路线 实现意图反馈神经闭环 在中风康复训练中取得显著成效 [5][6] - 公司掌握脑机接口核心技术 包括芯片 电极和算法 并拥有近千种康复设备研发制造技术 能形成多病种主动康复解决方案 [7] 研发投入与盈利状况 -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20%以上 曾因研发投入导致利润下滑 但通过高毛利新产品有望改善盈利状况 [4] 行业发展机遇 - 康复医疗市场贯穿疾病预防 治疗和恢复全过程 是容量巨大的蓝海市场 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 [4][7] - 脑机接口产品价格已大幅下降 达到多数医院可接受范围 利于市场化推广 [6] - 人口老龄化和全民健康需求升级 正加速释放康复医疗市场潜力 [7] 政策支持 - 2025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从科研 产业化和应用场景提供支持 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6] 竞争优势 - 公司是国内少数能提供康复医疗器械产品 一体化临床康复解决方案及专业技术支持服务的综合型企业 [4] - 公司深耕行业20余年 对临床需求有深刻理解 拥有全产业链产品布局和技术积累 [7] - 中国市场足够庞大 可容纳多家优秀企业共同发展 公司以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发展先机 [7]
政策力挺+技术领跑!翔宇医疗脑机接口叩开千亿康复蓝海
证券时报网· 2025-08-31 10: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59亿元 其中第二季度为1.73亿元 [1]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539.47万元 [1] 脑机接口布局 - 公司聚焦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应用 [2] - 与天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合作 [3] - 预计年内搭载脑机接口技术的新产品将陆续取得注册证并上市 [3] - 正在研发脑控外骨骼机器人产品 [3] - 脑电图机等脑电采集装置已于2025年上半年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5] - 2025年8月一次性推出13款脑机接口设备 [6]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9114.7万元 同比增长38.8% 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5.39% [4] - 新增专利117项 累计获得1933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累计190项 [5] - 新增软件著作权31项 累计230项 [5] - 新增省级科技成果55项 累计248项 [5] - 新增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32项 累计377项 [5] - 康复机器人在研项目20余项 规划40余项 聚焦六个研发方向 [5] 行业前景与政策支持 - 工信部等七部门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2030年形成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 [2] -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服务总收入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2200亿元 [7] - 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38亿元 2027年达55.8亿元 增长率20% [7] - 2040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0亿元 年复合增速26% [7] 市场关注度 - 股价从2024年9月低点21.35元最高涨至2025年8月68.98元 最大涨幅223% [2] - 2025年以来超330家机构对公司进行线上线下调研 [2] - 2025年8月初吸引5家机构现场调研 [3] - 华安证券维持"买入"评级 认可公司先发优势 品类全面性和品牌效应 [7]
诚益通:8月26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23:09
公司财务与业务 - 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及其摘要经董事会审议通过 [1] - 2025年1至6月公司营业收入构成中智能制造业务占比71.11% [1] - 2025年1至6月公司营业收入构成中康复医疗器械业务占比28.89% [1] 行业动态 - 宠物产业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并呈现爆发态势 [1] - 宠物智能手机等创新产品推动行业上市公司股价普遍上涨 [1]
康道医疗加强技术创新 智能设备升级用户体验
经济日报· 2025-08-12 00:43
公司产品与技术 - 自主研发KD9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系统 采用人工智能交互技术 满足神经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 提供行走 踏步 坐站等训练 内置患者管理系统可实时记录分析训练数据 [1] - 首创AI智能镜像步态学习功能 通过患者步态数据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突破传统设备依赖固定程序的局限 设备可配合治疗师学习患者训练路径并适应训练轨迹 [2] - 创新使用六轴协同机械臂结构 相比传统三轴设备提供更高自由度 能模拟人体肢体复杂运动 完成多角度动作 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 [2] - 已推出AI康复机器人 上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机 多功能诊疗床及护理床等系列产品 [1] - 最新研发轻量化外骨骼重量控制在2千克以内 穿着几乎无感 [2] 研发体系与创新能力 - 以脑机接口 数字化技术等前沿领域为核心研究方向 构建研发 生产 销售和服务一体化高性能康复医疗器械体系 [1] - 组建资深算法工程师团队 通过分析大量训练数据优化算法模型 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算法技术手段 提升AI算法准确性和稳定性 [1] - 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关节角度等生理数据 实现高度柔和驱动力输出 [1] - 拥有强大医工交叉研发体系和闭环创新生态 汇聚工程技术人才并与康复医学专家合作 确保研发紧扣临床需求 [3] - 多学科深度协同覆盖结构设计 电路开发 核心算法优化 人机交互与场景建模 [3] - 已申请数十项发明专利 在人工智能康复领域建立技术优势 [2] 市场应用与全球化 - 产品已应用于部分三甲医院康复科 实现患者治疗与康复过程的大数据平台管理 [3] - 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3] 行业背景与发展战略 -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推动康复医疗行业快速发展 [3] -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擎 深化医工结合 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推动康复医疗技术和服务向标准化 规范化 国际化迈进 [3]
康道医疗加强技术创新——智能设备升级用户体验
经济日报· 2025-08-11 22:06
公司产品与技术 - 自主研发KD9下肢外骨骼步态训练系统 采用人工智能交互技术 满足神经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 提供行走、踏步、坐站等训练 内置患者管理系统可实时记录和分析训练数据[1] - 创新使用六轴协同机械臂结构 相较传统三轴设备提供更高自由度 模拟人体肢体复杂运动 完成多角度动作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2] - 最新研发轻量化外骨骼重量控制在2千克以内 穿着几乎无感[2] - 产品包括AI康复机器人、上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机、多功能诊疗床及护理床等系列[1] 研发与创新 - 攻克机械臂精准控制难点 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关节角度等生理数据 实现高度柔和驱动力输出[1] - 首创AI智能镜像步态学习功能 通过患者步态数据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突破传统设备依赖固定程序的局限[2] - 组建资深算法工程师团队 分析大量训练数据优化算法模型 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算法 提升AI算法准确性和稳定性[1] - 已申请数十项发明专利 在人工智能康复领域建立技术优势[2] 研发体系与合作 - 构建医工交叉研发体系和闭环创新生态 汇聚工程技术人才并与康复医学专家合作 确保研发紧扣临床需求[3] - 多学科深度协同覆盖结构设计、电路开发、核心算法优化、人机交互与场景建模[3] - 产品已应用于部分三甲医院康复科 实现患者治疗与康复过程的大数据平台管理[3] - 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3]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 -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推动康复医疗行业快速发展[3] - 公司以脑机接口、数字化技术等前沿领域为核心研究方向[1] - 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 深化医工结合 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推动康复医疗技术和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迈进[3]
机械手“读心术”:一位香港教授和他的百亿康复市场“新抓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14:47
行业背景 -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不同程度功能障碍,40%患者为重度残疾 [2] - 2024年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47.4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 - 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明确加强激励产学研协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及商品化,高校评价体系转向技术影响力评估 [4] 公司技术 - 第一代康复机械手具备"思考"能力,通过智能马达推杆捕捉患者肌肉电信号,帮助完成抓握或张开动作 [3] - 第二代康复机械手采用柔性驱动器和3D打印技术,利用软材料和气压驱动仿真自然手部运动,轻便且有韧性 [4] - 产品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主动式康复模式,从大脑神经元出发形成新的反射弧,帮助构建神经通道,临床试验显示20次训练即可显著提升效果并维持6个月以上 [5] - 正在开发基于脑电控制的"脑机接口版"康复手,原型机已完成测试,计划延伸至全身外骨骼系统 [8] 产品与市场 - 推出家用版与专业版康复手,家用版配备无线任务平板实现互动训练,专业版增加主动式肌电驱动技术和数据库功能 [5] - 初期通过C端患者口碑突破市场壁垒,2023年首次与香港仁安医院达成合作 [6] - 已与多家康复中心、特殊学校及医院合作,二十多台设备投入使用,营收超百万港元 [8] - 计划Pre-A轮融资800万元,用于研发、市场拓展和团队建设,目标进入广东、上海、北京市场 [8] 发展策略 - 从B端医院和康复中心切入,未来B端与C端销售比例预计为6:4 [8] - 针对临床场景优化产品,迭代穿戴系统和参数调整效率 [7] - 高校提供启动资金并减免部分专利授权费,支持公司成立 [4]
国产全球首款“肌肉外甲”在江苏无锡量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4 23:23
产品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肌肉外甲"可穿戴机器人在无锡工厂量产,由哈佛大学归国科学家丁也博士领衔研发,搭载30余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人体60路运动和环境信号,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动作意图[1] - 产品采用"辅助肌肉而非单纯骨骼支撑"的创新理念,开创柔性可穿戴机器人技术路线,颠覆传统外骨骼刚性框架设计范式[2] - "人机在环"控制理念将人体反馈引入机器人控制系统,实现个性化控制,该技术2018年入选《科学》杂志"全球十大机器人技术"[2] - 产品实现穿戴设备净能耗降低40%的能效突破,轻量化设计仅重约2公斤,大幅降低使用门槛[2] - 全球最轻量级动力膝关节设备仅重670克,将于第三季度规模化量产[3] 临床效果与市场前景 - 临床研究证实患者穿戴训练后6分钟步行距离和10米步行速度较传统康复手段显著提升47%和60%[1] - 为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提供革命性康复方案,智能识别并实时补足缺失肌肉功能,促进神经通路重塑[2] - 典型案例显示脑卒中患者从仅能行走15分钟恢复到日均独立行走1.8万步,训练效率提升200%[4] - 全球可穿戴机器人市场预计2028年达到58亿美元,中国企业以年均50%增速发展[4] 产业化进展 - 无锡2000平方米智能化生产基地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自主生产,终结代工依赖[3] - 首批3000台产品全球同步供应,终端售价首次突破万元门槛[3] - 与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共建产学研联动转化示范,将产品落地时间缩短至两年[3] - 计划2026年推出穿戴机器人大数据平台,通过AI迭代使设备自适应不同病理阶段[4] 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主导制定肌肉外甲ISO国际标准,争夺国际话语权[4] - 无锡基地产能释放后将服务全球数亿消费者,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出海[4]
向新,看中原
河南日报· 2025-06-20 23:39
农业与食品产业 - 河南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800余万亩,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 [9][13]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12] - 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油料、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 [13] - 双汇、思念、白象、卫龙等老品牌与嗨吃家、食族人等新兴品牌共同打造万亿元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14] - 小麦深加工产业链延伸至赤藓糖醇、谷朊粉、蛋白肽等高端原料,以及可降解生物塑料 [15] 制造业与工业升级 - 洛阳轴承集团生产从机器人轴承到盾构机轴承的全系列产品,展示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16] - 郑州比亚迪新能源车生产基地一期产能40万辆、二期60万辆,实现每分钟下线一台整车 [17] - 中铁装备盾构国产率突破95%,郑煤机液压支架市占率行业第一,超聚变服务全球10000多家客户 [18] - 工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 [33] 文化与旅游产业 - 双槐树遗址通过3D、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发展可视化互动新业态 [39]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展出1600余件文物,建筑空间达1.97万平方米 [40] - 洛阳应天门等地推出战国袍、唐襦裙等传统服饰体验,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化消费 [43] - 南阳武侯祠、邓州花洲书院等文化IP与餐饮结合,形成日用型文化产品 [4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智能温室加速小麦育种进程 [10][11] - 新乡"中原农谷数智大脑"整合气象、墒情等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8] -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实现"算天、算地、算人",赋能千行百业 [33] - 兰考县打通27个部门数据接口,实现"刷脸办理"政务业务 [25] 生态环保与绿色经济 - 三门峡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后,林麝、豹猫等野生动物重现 [31] - 民权林场6.9万亩林地构筑黄河故道绿色屏障 [31] - 全省创建无废景区、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3014个 [34] - 碳减排领域预计2030年前年需投入2.2万亿元,带来产业新机遇 [34]
推陈出新丰富产品线 积极关注银发经济机会
中国证券报· 2025-06-08 21:29
产能扩张与生产基地建设 - 公司投资4亿元的成都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预计今年8月竣工,距离现有办公区1公里,旨在扩大产能并实现降本增效 [1] 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 - 今年以来,公司中频治疗仪、短波治疗仪、盆底康复治疗仪、干扰电治疗仪等多个产品陆续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 - 干扰电治疗仪凭借动态波形调制技术和高精度制造工艺打破国外垄断,已申请多项专利并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生产 [1] - 盆底康复治疗仪是公司针对女性健康市场推出的新产品,依托子品牌"识黛"服务女性用户,满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需求 [2] - 公司目前在医疗器械领域拥有19个医疗器械注册证,涵盖电疗、氧疗、力疗、热疗、生物刺激反馈等多个领域 [2] 研发投入与技术优势 - 公司坚持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长期聚焦康复医疗器械领域,以打造核心竞争力 [2] - 筋膜枪全球累计出货量超600万台,近年推出可变振幅筋膜枪满足不同肌肉群需求,产品线涵盖专业款、便携款、迷你款等 [2] - 压缩靴技术源自专业医疗产品肢体加压理疗设备,公司是行业标准YY 0833-2020的起草单位之一 [3] - 压缩靴采用无外露管线设计并支持手机智联,已通过美国FDA 510(k)审核,目标客户从专业运动员拓展至运动健身人群 [3] 市场布局与销售策略 - 公司海外和国内市场营收占比各约50%,产品覆盖70个国家与地区,计划补充外贸团队并加大出口业务拓展力度 [4] - 可变振幅筋膜枪及压缩靴产品将加速北美、日韩与欧洲市场渗透 [4] - 便携制氧机、中频治疗仪、盆底康复治疗仪等产品瞄准银发经济,满足老年人康复及健康需求 [4] 未来创新方向 - 公司正研发磁刺激仪、超声及电刺激治疗仪、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多款医疗产品 [4] - 未来将聚焦康复领域,探索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 [4]
翔宇医疗:5月22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参与
证券之星· 2025-05-29 10:41
核心观点 - 公司聚焦AI医疗、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研发,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多元化场景应用[2][5][6] - 2024年受医疗招投标滞后影响净利润下滑,但2025Q1营收同比增长10.02%,预计全年费用控制后利润恢复增长[3][15] - 构建覆盖医院-家庭的全场景康复产品体系,冲击波等传统产品市占率较高,同时加速居家康复市场布局[8][11][14] 研发进展 - **脑机接口**:成立Sun-BCI Lab实验室,承担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5年预计推出20余款样机,下半年脑电图机等产品将获医疗器械注册证[5][6] - **康复机器人**:在研项目20余项,运动类已出10余款样机(1款获证),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年内上市,理疗类4款样机中2款已获证[4] - **AI医疗**:聚焦神经康复、认知筛查、睡眠干预等方向,推动现有产品智能化迭代[2][5] 产品与市场 - **产品矩阵**:覆盖10大门类、55大系列上千种产品,老年康复设备近百种,多款入选工信部老年用品推广目录[10][11] - **销售场景**:从院内康复科向临床专科及院外拓展,冲击波等产品市占率领先,居家领域推出筋膜枪等家用型号[8][14] - **合作生态**:探索与泰康人寿等养老机构合作,提供智慧康养综合解决方案[9][10] 财务与战略 - **业绩表现**:2024年营收7.44亿元(同比-0.17%),2025Q1营收1.86亿元(+10.02%),毛利率65.3%[13][15] - **机构预期**:6家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1.37亿-1.92亿元,2026年达1.71亿-2.21亿元[16] - **外延扩张**:考虑并购具有核心产品优势的康复企业,以参股或整合方式实现行业资源整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