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容标识新规实施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及配套国标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AI合成内容需加上标识 用户和传播平台需标明"内容由AI生成" [1] - 新规明确标识方式包括肉眼可分辨的"显式标识"和嵌入文件数据的"隐式标识" 例如AI合成图片需用不低于画面最短边长度5%的文字清晰标明"AI/人工智能"和"生成/合成" [3] - 标识责任不仅在于AI平台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 社交平台和应用商店需核验AI内容是否带有标识 覆盖AI内容生产、制作、传播、分发全链条 [3] 企业执行情况 - DeepSeek、腾讯元宝、MiniMax等AI厂商宣布已上线AI标识体系 微博、快手、B站、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公告提醒用户主动声明 并增设"未有AI标识"投诉选项 [1] - 实测35款应用中 2款未在图片中标识AI 4款未在交互页面标识AI 百度网盘和即梦AI缺少交互页面标识 天工AI和百度文库缺少图像标识 [1][5][7] - 执行颗粒度存在差异 多数平台选择页面标识而非文字标识 百度网盘"云小朵智能助手"使用难以辨认的"隐形水印" DeepSeek仅在金融、法律、医疗类回答使用醒目黄色字体标注 [6][7] 智能助手标识争议 - APP内置智能助手成为被忽视的标识场景 百度网盘"云一朵"、小红书"问一问"、抖音"AI抖音"等具备深度思考、联网搜索、生成长文功能但未见明显AI标识 [9] - 法规未限定纯AI产品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十七条明确"智能对话、智能写作等模拟自然人进行文本生成或编辑服务"均属生成服务 [11] - 能广泛搜索总结第三方信息的AI助手需要标识 仅回答特定问题的智能助手(如BOSS直聘"直闪闪")边界仍不清晰 [10][12] 用户争议与平台治理 - 商业素材使用存在争议 设计师使用AI生成3D风格素材需逐张裁剪水印 社交平台未提供"AI辅助创作"中间选项 [13] - 社交平台上线"用AI识别AI"技术主动加注标识 引发真实作品误判和流量分发担忧 小红书对疑似AI生成内容加注标识 今日头条去年打压超过93万条低质AI内容 [15] - 平台治理重点在打击"低质AI内容"(内容空洞、前后矛盾、有不良社会影响) 对高质量AI创作态度取决于社区调性 小红书优先真实体验内容 今日头条监测AI内容流量占比 [15] 行业背景与动因 - AI虚假信息、深度伪造换脸事件频发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3个月"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针对AI生成外国人带货、AI内容农场批量生产谣言、换脸换声等问题 [2] - AI标识是治理前提 如同互联网广告必须先标明广告 后续合规要求才有落实可能性 涉及保障社会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权利等多重课题 [3][4]
AI内容“持证上岗”首测:35款应用,谁是漏网之鱼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4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