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突破
icon
搜索文档
“硬科硬客”2025年会闭门研讨之六 | 新材料国产化开始“并跑” 锚定差异化破局“反内卷”
中国经营报· 2025-09-25 06:14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新材料产业呈现多元且专业的发展生态 部分领域从技术跟跑实现并跑 甚至在一些细分技术上开始领跑[1] - 行业通过研发驱动和高端突破实现差异化竞争 避免低端内卷[1]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国家十四五政策在科研支持和产业链协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核心原材料国产化突破[5] - 航空航天领域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 有效推动企业从单一功能材料向核心构件材料延伸[6] -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政策解决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痛点 培育出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6] - 生物制造行业在多地出台详细地方政策 从项目备案到落实成立专班跟踪扶持[7] 国产化与国际进展 - 覆铜板产业过去5年逐步摆脱海外供应链依赖 实现核心原材料国产化突破 粉体作为第四大关键原料国产化进程显著加快[5] - 华秦科技通过延伸上游供应链和自主研发原料 实现从原材料到工艺生产设备的全链条国产化 在部分细分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超越[3] - 联瑞新材产品打入日资、韩资等国际客户供应链 在高端封装材料领域国产化步伐持续加快[3][9] - 凯赛生物长链二元酸自2003年起逐步替代国际化学法产品 头部海外企业被迫撤出市场[10] 细分领域技术突破 电子材料领域 - 南亚新材深耕覆铜板领域25年 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算力、AI、电子材料等核心领域 覆盖航空航天、医疗、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场景[2] - 联瑞新材攻克先进封装(2.5D、3D封装等)、新一代高频高速覆铜板(M7、M8、M9等)、高导热材料等领域用功能性填料技术难关[12] - 国内通过持续材料创新已在部分关键环节有效支持国产芯片发展 多款高性能AI芯片及服务器产品逐步实现规模交付[8] 航空航天材料领域 - 华秦科技90%以上营收来自材料业务 聚焦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 并拓展至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先进结构陶瓷等领域[2] - 公司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通过产学研用模式布局航空航天用高端核心材料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3] 生物制造领域 - 凯赛生物通过生物制造技术生产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二元胺、二元酸 开发玻纤、碳纤增强复合材料替代铝材、钢材[4] - 公司长链二元酸产能2025年将达12万-13万吨 生物基戊二胺作为全球首创产品已衍生出近100种生物基尼龙品种[10] - 产品应用覆盖汽车、电子电气、新能源装备、绿色建筑、交运物流等对轻量化和低碳高性能有强需求的行业[4] 市场需求与增长前景 - 2029年全球算力领域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11%左右 英伟达产业链带动与国内算力自主化进程为覆铜板产业带来双重机遇[8] - 国内AI算力未来将更多聚焦工业制造与实体企业 叠加新能源汽车超充、高电压场景需求 电子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超越北美与欧洲[9] - 南亚新材2025年得益于国内算力需求拉动 有望在产值与同比增长率上实现较大增长[9] - 联瑞新材规划三期产能 一期1200吨高速封板配套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年底建成调试以配合下游产能释放[9] 企业竞争策略 - 华秦科技维持近1/3的研发人员占比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通过技术优势巩固市场地位并推进产品多元化[11] - 南亚新材2024年主动放弃部分低端消费电子订单 将资源聚焦于高端覆铜板领域 通过技术突破获得国内头部客户认可[11] - 联瑞新材通过应用验证-性能优化-深度绑定的路径与下游产业深度融合 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12] - 凯赛生物通过技术突破降成本和精准选品抓需求 避开传统尼龙价格战 实现盈利稳定增长[12][13]
鸿蒙智行“五界”首次齐聚!负责人畅谈与华为合作感受,余承东:“五界”都能崛起但需要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1 11:24
鸿蒙智行"五界"发展现状 -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表示鸿蒙智行已形成"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并认为品牌扩张将止步于此,因运营五个品牌难度极高 [1] - 余承东强调五个品牌需时间培育规模,需经历市场磨合与产品线建设过程,类比问界早期发展路径 [1] - 鸿蒙智行"五界"首次集体亮相,各合作车企负责人分享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与战略价值 [1][4] 车企合作模式与战略 - 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称与华为合作产生"化学反应",推动智能电动车指数级发展,入股引望项目实现"亲上加亲"的资源协同 [1] -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提出合作决策原则:与华为意见分歧时服从华为,一致时执行奇瑞方案,承认未遵循华为建议导致智界发展受阻 [1] - 北汽新能源董事长张国富强调持续向华为学习运营方法论,江汽集团项兴初描述合作基于战略共识与华为文化吸引力 [4] - 上汽总裁贾健旭指出鸿蒙智行质量体系与上汽制造能力结合可打造超可靠产品,垂直整合加速市场渗透 [4] 行业竞争格局与趋势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工信部倡议抵制价格战,指出恶性竞争威胁行业可持续发展 [4] - 北汽新能源张国富警示行业盈利困境,反对将汽车降级为快消品,强调质量底线与信任体系维护成本 [5] - 奇瑞尹同跃主张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向上突破市场空间,反对低水平内卷 [5] - 余承东以问界M9均价55万元为例,验证高端化趋势,呼吁良性竞争驱动行业发展 [6]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余承东透露问界M8/M9均价分别为40万/55万元级别,确立高端产品矩阵定位 [6] - 张国富提出"白菜价买不来金丝楠木"理论,断言低端竞争无出路,高端突破才是正道 [6]
日联科技(688531):高端突破+进口替代 工业X射线检测龙头起航
新浪财经· 2025-04-24 12:4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工业X射线源和检测设备领域龙头企业 在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铸件焊件及材料检测等领域打破海外垄断 [1] - 公司微焦点X射线源实现产业化突破 与日本滨松光子、美国赛默飞世尔形成全球市场三足鼎立局面 [2] - 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营收达7.4亿元 归母净利润1.4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0.95亿元 [2] 业务结构与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X射线检测设备收入占比87% 毛利率41% 备品备件及其他收入占比12% 毛利率高达74% [2] - 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检测设备收入占比41%且增长32% 铸件产品检测设备占比27% 新能源电池检测系统占比17% [2][3] - 新能源电池检测系统毛利率从2023年22%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33%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3] - 公司现金流充裕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资金0.8亿元 交易金融资产16.1亿元 其他债权投资3.2亿元 另持有4.0亿元一年期以上大额存单 [3] 成长驱动与市场空间 - 微焦点X射线源作为核心器件技术门槛高 公司实现进口替代 未来空间广阔 [2] - 集成电路电子制造高端设备仍由外资主导 进口替代空间大 [2] - 汽车、航天航空产业发展推动铸件检测设备需求增长 该领域外资主导且替代空间较大 [3] - 关税政策有望加速X射线源和检测设备国产化进程 推动公司市场份额提升 [4] 业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亿元、2.2亿元、3.0亿元 同比增长24%、55%、38% [4] - 对应市盈率分别为50倍、32倍、24倍 给予2025年45倍市盈率估值 目标价85.98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