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立自强
icon
搜索文档
学习进行时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新华社· 2025-09-20 02:58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平总书 8 指明方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 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在不同场合就如何推 动制造业发展指明方向。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开幕前夕,让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 论述。 坚持自立自强 我们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坚持自立自 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 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样中国式现代 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2025年5月19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保持合理比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具有国际竞争力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 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 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 2024年10月18日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 必须依靠自己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一 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靠国际市场不行,单 靠"一招鲜吃遍天"也不行,必须依靠自己 解决自己的问题。 - 2023年3月5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加强技术研发 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 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 2025年5月19日 ...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启示录(二)
新华社· 2025-09-11 12:53
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共5098天 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实现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1] - 抗日战争重新确立中国世界大国地位 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16] - 中华民族展现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精神 从落后挨打到民族独立 从一穷二白走到时代前列[9][11][12] 抗战历程与牺牲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华北危急 全国930余座城市被侵占 数千万难民流离失所[3] -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抗战宣言 组织杨靖宇、赵尚志等奔赴东北战场 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核心[3][4] - 军民付出巨大牺牲 最后一碗饭送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缝军装 最后一个孩子送上战场[6] 科技与工业发展 - 从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 发展到拥有全球最完备工业体系[9] - 两弹一星元勋扎根西北荒漠数十年 袁隆平等农业科技工作者保障粮食安全[12] - 当前已装备高超声速导弹、战略导弹等国之重器 展示捍卫和平实力[13] 民族团结与人民力量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 形成工农兵学商勠力同心局面[6] - 14亿多中国人团结一心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凝聚成推动时代进步的磅礴力量[16][19] - 海外侨胞始终心向祖国情系桑梓 用跨越山海坚守续写奋斗篇章[16] 和平发展与全球地位 - 中国以实力捍卫和平 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13] - 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实践 坚持走自己的路 这是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12] - 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
新华时评|激发创新动能 释放澎湃活力
新华社· 2025-08-07 03:56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8% 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1] - 中国在船舶工业 核电 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包括集齐船舶工业"三颗明珠"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国产大飞机成功运营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1] -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从量变到质变 从中低端到中高端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1] 人才储备与创新基础 - 中国人力资源总量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第一 [2] - 科学 技术 工程 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人 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2] 创新挑战与发展方向 - AI浪潮带来变革机遇 但核心技术攻关仍存在"硬骨头"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尚未完全打通 [3] -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劳动者技能结构转型压力日益凸显 [3] - 未来创新需聚焦解放生产力 赋能劳动力 构建具有强大韧性与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3]
国家发改委:“脱钩断链”、打压遏制 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
快讯· 2025-07-09 02:15
创新驱动发展 - "十四五"规划将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 [1] -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多个领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从中低端到中高端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1] 自主创新进展 - "脱钩断链"和外部打压反而增强了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 [1] - 外部压力加速了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1]
数个“第一”!中国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快讯· 2025-07-09 02:13
中国创新重大突破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1] -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1] - 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 [1]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 [1] -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1]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1] - 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1] 船舶工业成就 -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国产电磁弹射航母、国产大型邮轮、大型LNG运输船 [1] 科技创新影响 - "脱钩断链"和打压遏制反而增强自立自强决心和能力 [1] - 外部压力加速科技创新进度和突破 [1]
航空报国 代代传承(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6-24 22:01
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 公司通过文化墙展示历史照片,记录从河里捞木头建厂房、穿着破背心造飞机到试飞员与研制人员相拥而泣的奋斗历程,体现航空报国精神 [1] - 飞机研制周期长达十年以上,需要几代人的毕生奉献和接续奋斗,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逐步缩小差距并跻身一流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战机是大量尖端科技的集成,从歼—5甲到歼—20的研制过程中,面临外国专家撤离、设备脱钩断链和技术封锁打压等重重难关,但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1] - 公司通过自力更生和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实力和产业能力整体突围,不畏霸凌并破壁前行 [1] 协作与举国体制 - 战机研制需要多部门、多区域、多行业协同作战,各方以"型号任务是最大的政治"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原则,形成"国家队"协作模式 [2] - 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战略主动,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保障 [2] 精神传承与未来展望 - 传承发扬航空报国精神,推动战机技术持续进步,未来将飞得更高并决胜苍穹 [3]
纪念章里的时光记忆
人民网· 2025-05-15 03:3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主要内容为个人回忆录性质的家庭故事,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文档内容聚焦于革命前辈的个人经历、家风传承和生活哲学,属于人文纪实类文本。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数据或经济事件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锻科技“筋骨” 铸自强“体魄” | 大家谈 科技创新 自立自强
中国化工报· 2025-05-13 02:03
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 科技创新是石油化工行业自立自强的核心动能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 - 行业需以创新体系为强引擎驱动技术攻坚 以教育质量为新高地涵养人才沃土[1] - 关键领域需锻造独门绝技 用创新之力破壁垒开新局[1] 创新保护体系 - 构建覆盖研发转化运用的全链条知识产权防护体系[1] - 在催化剂制备高分子材料合成等卡脖子领域深耕细作[1] - 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守护创新成果 完善技术转化通道[1] 人才培育机制 - 珍视科研人员探索热忱 建立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性机制[1] - 破除急功近利评价体系 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1] - 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与敢为天下先的锐气[1] 协同创新生态 - 打破院所与生产部门间的玻璃门 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立交桥[2] - 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同频共振 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奔赴[2] - 通过协同效应催生从0到1的突破[2] 行业发展战略 - 以十年磨一剑定力深耕基础研究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魄力突破技术壁垒[2] - 通过专利证书垒起创新高地 实验室灯火照亮产业未来[2] - 在科技战争中赢得主动 实现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