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业背债人
icon
搜索文档
只需贡献征信就可轻松获高额酬劳?起底“职业背债人”陷阱
南方都市报· 2025-09-18 10:15
连日来,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多方联合开展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期间,打击金融黑灰 产成为"点题"之一,黑灰产乱象与危害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而"职业背债人"这一群体也愈发清晰浮出水 面。 9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联合发布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之一便是 包装"职业背债人"实施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案,监管部门也揭秘了其骗贷套路和手法。 伪造首付款凭证,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包装"职业背债人"骗贷700万,最高被判16年 何谓"职业背债人"?据悉,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 局,一些非法贷款中介为了牟取利益,通过虚构职业、包装资产、伪造流水等非法手段把一些不符合银 行贷款条件的人,经过包装后贷出款来,并且从中分赃分成。最后,这个被"包装"出来的人就是"职业 背债人",成了老赖。 图片由AI生成 从金融监管总局此次公布的案例看,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被告人宁某伙同他人在全国范围内大 肆招揽无还款能力且不具有某市购房资质的贷款人。他们对这些"职业背债人"进行包装,伙同房东伪造 首付款凭证,并大幅做高房屋成交价,通过虚构首付款已 ...
200万买断人生,职业背债人背后的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8-19 09:4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贷款欺诈攻击情报达414万条 且热度逐月提升 [3] - 2024年捕获贷款欺诈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 下半年较上半年增长51% [3] - 黑色产业链已套取银行上亿资金 [3] 运作模式 - 背债人中介针对五无人员(无房无车无资产无稳定工作且征信正常)进行招募 [5] - 通过伪造公司、跑车、名表等实力人设包装背债人身份 [6] - 背债人签署借款合同后可按单笔获得上万至十万不等的好处费 [8] - 企业贷背债人实际分润比例极低 例如某案例中3900万贷款仅到手600万 [8] - 中介与银行内鬼共同瓜分大部分利益 背债人承担全部债务责任 [8] 法律风险 - 职业背债行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及洗钱等刑事犯罪 [11] - 贷款诈骗罪量刑标准:数额较大处5年以下徒刑 数额特别巨大处10年以上徒刑或无期徒刑 [11] - 2024年上海案例中4名中介被判3年9个月至12年徒刑 30名借款人员被判2年3个月至2年半徒刑 [11] - 浙江绍兴案例显示中介最高被判13年徒刑 背债人夫妻分别获刑2年2个月与2年 [12] 受害者影响 - 背债人除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外 还会遭遇银行追债及高利贷暴力催收 [9] - 背债人家庭成员可能连带遭受骚扰与威胁 [9] - 部分背债人在不知情情况下被中介利用身份信息进行多轮借贷 [9]
多地密集披露职业背债人案例: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第一财经· 2025-08-18 00:16
[ 根据上述上海的案例,贷款到账后,翟某某等人从中抽取60%左右作为佣金。这也意味着,职业背债 人到手的钱不足40%。 ] "3个月躺赚200万元,代价是余生被银行追债!"在信贷市场的灰色地带,一个被称为"职业背债人"的特 殊群体正在野蛮生长。他们被中介机构精心包装后,成为套取银行贷款的完美工具。 近期,多地法院密集披露了多起涉职业背债人的金融犯罪判例。记者梳理发现,这条灰色产业链已形成 严密的协作网络:介绍人在各类平台上发帖锁定潜在背债人"拉人头",实操中介团队负责"包装"身份、 动用各类关系办理贷款事宜,"白户"则负责最终背债。某些专业团伙已实现"规模化作业",能套取银行 上亿元资金。 这些职业背债人的动机是什么?真能拿到高额收益吗?将面临哪些风险与法律责任?通过上述判例和第 一财经联系到的背债人的亲述,个中详情渐次清晰。 "200万元买断人生"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职业背债人的构成较为复杂。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其中既有低收入群体、冲着 高薪"上钩"的失业者,也包含部分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 "3个月赚200万,代价是成为老赖。"这是许明(化名)一开始就清楚的事情。他来自粤西一个乡村,初 中毕业后就进厂 ...
“200万买断人生”?多地曝光“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7 11:15
职业背债人群体特征 - 职业背债人主要包括低收入群体、失业者及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通过中介包装套取银行贷款 [3][4] - 背债人通常被要求伪装成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例如虚构年收入10万元的财务经理或建设公司高管身份 [4][5] - 背债人预期高额回报(如200万元报酬),但实际到手金额远低于承诺,部分案例中实际到手不足贷款金额的40% [3][10] 中介操作模式 - 中介形成严密协作网络,包括介绍人拉拢背债人、渠道商对接客户、实操团队负责伪造资料和办理贷款 [6][7] - 操作团队通过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公积金缴纳记录等方式包装背债人,并协调银行内部关系完成贷款流程 [4][6][9] - 部分中介实现规模化作业,例如上海案例中中介包装20多人骗取银行消费贷款1110万元,浙江案例中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 [7][9] 贷款套取手段 - 贷款主要基于房产、车辆及企业债务等硬资产,通过"高评高贷"方式套取高额度资金(如一套房产实际成交价190万元但贷出310万元) [8][10] - 套取首笔贷款后,中介会要求背债人以名下资产继续申请其他贷款(如装修贷、消费贷),进一步扩大债务规模 [8][9] - 中介抽取高比例佣金,上海案例中佣金比例达60%,背债人实际到手资金不足40% [10][11] 法律责任与判例 - 职业背债人及中介行为涉嫌贷款诈骗罪、伪造证件罪等刑事犯罪,中介判刑可达十年以上,背债人亦需承担刑事责任 [12][13][14] - 上海案例中4名贷款中介被判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30名借款人员被判2年3个月至2年半 [14] - 浙江案例中中介因贷款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三年至缓刑,背债人夫妻分别被判2年2个月与2年有期徒刑 [15]
多地密集披露“职业背债人”案例: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第一财经· 2025-08-17 10:24
行业运作模式 - 信贷市场灰色地带存在职业背债人产业链,中介通过包装征信白户套取银行贷款,形成严密协作网络,包括介绍人拉人头、实操团队包装身份和办理贷款,部分团伙实现规模化作业,套取资金规模达上亿元[1] - 职业背债人主要包括低收入群体、失业者和小微企业主,被包装为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例如伪造年收入10万元的财务经理或公司高管身份[2][3][4] - 中介网络层级复杂,包括介绍人、渠道商和实操团队,分工明确,介绍人通过社交平台拉人头可获1000-2000元介绍费,实操团队负责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和办理银行卡等[6] 资金规模与分配 - 职业背债人承诺收益高达200万元,但实际到手不足40%,中介抽取60%佣金,例如陶天背负200余万元债务实际到手不足20万元,与五五分成承诺相差甚远[8][9] - 中介通过高评高贷套取资金,例如许明在股份行和农商行套取装修贷约20万元,并申请多笔消费贷[8] - 团伙作案套取资金规模巨大,上海案例中中介包装20多人骗取银行个人消费贷款1110万元,浙江案例显示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实际骗得8000余万元[8][9] 法律后果 - 职业背债人行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和洗钱等刑事犯罪,可能成为共犯面临法律责任,量刑与涉案金额相关,根据刑法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11] - 近期判例显示中介判刑多在十年以上,背债人亦需承担刑事责任,上海案例中4名贷款中介被判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30名借款人员被判2年3个月至2年半,浙江案例中中介被判十三年至缓刑不等,背债人夫妻分别被判2年2个月和2年[12]
“职业背债人”的深渊
北京商报· 2025-07-27 07:29
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现状 - 职业背债人通过伪造收入证明、房产材料等虚假资质从银行套取贷款 分成比例达30%-50% [1][3] - 中介重点筛选农村户口、无子女、患重病等社会关系薄弱群体 因其"掀不起风浪" [1][3] - 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 包含伪造证件、资质包装、销赃套现等环节 甚至出现专门公司化运作 [5][6] 操作模式与目标人群 - "双白"客户(无信用卡/借贷记录且大数据良好)被重点开发 通过伪造文件获取500万左右短线贷款 [7][8] - 非"双白"客户采用长线操作 通过房产过户包装资质 获取5-10年期贷款 金额可达上千万元 [8] - 操作地点具有地域策略性 上海、杭州、石家庄、香港等地因政策差异被针对性利用 [8] 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 - 银行审核环节存在漏洞 虚构收入证明、高评高贷等手段可绕过风控 [6] - 日常操作中难以识别职业背债人 不良资产追偿困难 [11] - 坏账增加侵蚀利润 信贷资源被挤占推高合规借款人融资成本 [11] 监管与司法应对措施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明确职业背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等刑事犯罪 [13] - 银行加强面签调查 停止高风险业务 优化风控系统识别能力 [12] - 深圳个人破产制度设置8年最长公示期 重点审查债务人诚信状况 [16][17] - 法院对可疑破产申请驳回并移送公安机关 实施"刑事追责+全额偿债+信用破产"三重制裁 [18] 产业链危害性分析 - 参与者将面临失信惩戒 包括交通限制、社会福利丧失及永久征信污点 [1][4] - 破坏信贷审批公信力 2022年昆明案件涉及100多名贷款人 金额超400万元 [13] - 跨区域复合型违法特征明显 监管套利空间与执法协作难度并存 [18]
征信已经成了最大的笑话
新浪财经· 2025-07-27 05:27
信用经济发展现状 - 2010年起工信部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 黑卡获取难度逐年提升[3][4] - 2006年央行征信中心成立 个人征信数据库从单纯信贷记录扩展至公共缴费等全方位信息[7][9] - 全国失信被执行人累计达2990万 浙江/江苏/广东位列前三[10][11] 职业背债人产业链 - 征信优质者可获100-300万贷款 经包装后额度可达千万级[13] - 中介以10%-40%分成招募底层人群 通过伪造流水/社保/资产证明进行包装[13] - 典型操作包括将550万房产虚高至780万 月入3000元者被包装成年薪百万企业家[13] - 2025年数据显示每分钟新增1.7名职业背债人 25-35岁青年占比超60%[14] 行业监管漏洞 - 金融机构存在内鬼勾结现象 协助虚增资产评估价值[13] - 部分背债人完成贷款流程后未获分成 反背负数百万债务[13][14] - 底层群体因缺乏金融知识成为主要受害对象 形成系统性风险[14]
房产高评高贷、伪造流水……揭秘“职业背债人”骗贷产业链
第一财经· 2025-07-24 12:58
包装贷黑灰产现状 - 低利率宽信贷背景下包装贷黑灰产再度活跃 手段从汽车贷款套现升级为房产高评高贷 短期内多笔贷款套取资金使职业背债人债务规模大幅攀升 [1][2] - 典型案例显示53岁黄某礼被中介包装后通过伪造收入 勾结银行人员等手段累计骗取48 2万元贷款 [1][2] - 灰色产业链形成中介-炒房客-银行内鬼合谋模式 职业收房人通过低价收购房产拉高评估价协助套取超额贷款 [1][4] 职业收房人操作模式 - 职业收房人通过低价收购房产拉高评估价转手给职业背债人赚取差价 或说服房主配合抬高评估价让背债人接盘并抽取佣金 [5] - 职业收房人专门针对短期内价格暴跌 成交量低迷的小区 因这类房产评估价存在更大操作余地 [5] - 市场上涌现一批以低价收房拉高评估价为业的职业收房人 与贷款中介沆瀣一气 [4][5] 银行审查漏洞 - 银行客户经理为完成业绩指标或谋取额外收益与外部贷款中介勾结 利用征信数据更新时差指导借款人密集申贷 [6] - 银行贷前审查未对工作单位 收入证明等关键材料作实质核查 被监管认定为不尽责 [7] - 业绩指标重压下形成重放贷轻风控惯性 尤其季度末等考核时点审批流程被迫加速 [7] 行业数据与案例 - 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 4万亿元 较上季增1574亿元 不良率1 51% 较上季升0 01个百分点 [10] - 2024年至少718家银行因信贷违规被罚款 包括违规发放贷款 贷后管理不尽职等 如浙江萧山农商行被罚450万元 [11] - 多名银行员工因与非持牌中介利益输送被判刑 罪名多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11]
焦点访谈|馅饼还是陷阱?揭秘“职业背债人”背后的真相
央视网· 2025-07-19 13:25
金融黑灰产“包装贷”运作模式 - 不法贷款中介通过虚构职业、伪造资产证明和银行流水等手段将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合格借款人[1] - 典型操作流程:中介物色“白户”→伪造收入证明和就业信息→勾结银行客户经理绕过风控→贷款获批后按比例分成[3][5][7] - 主要获利方包括:贷款中介(收取贷款金额20%-25%佣金)、炒房客(通过高评高贷套现)、银行内部人员(收取提成)[5][15][16] 银行风控漏洞 - 农业银行在发放34万元房贷时未核实借款人虚假工作单位(某建设公司)及伪造的收入证明[10][12] - 农商银行发放3.5万元装修贷时未实地核查装修现场,接受借款人自行拍摄的虚假照片[18][20] - 邮政储蓄银行在办理4.7万元农户贷时仅依据虚假的毛竹山照片和村委会证明放款[24][26] - 多家银行未交叉验证关键材料真实性(如未核实其他银行的结清证明)[22] 涉案金额与资金流向 - 单个案例涉及4笔贷款合计48.2万元(农行房贷34万+装修贷6万、农商行装修贷3.5万、邮储行农户贷4.7万)[1][14][20][23] - 资金分配:34万房贷中近15万被炒房客游某转走,3.5万装修贷中2.37万归经办人陈某,6万装修贷中3.6万归陈某[15][20][23] - 当地同类案件涉案金额显著:陈某军案41万、王某长案72.8万、陈某壮案86万[30] 行业监管问题 - 金融机构存在贷前调查失职(未执行“三查”制度)、贷中审查流于形式、贷后管理缺位等问题[12][30] - 部分银行客户经理与中介勾结,主动参与造假(如邮储行客户经理代还月供并教唆借款人应对回访)[27][28] - 当前职业背债类犯罪呈现涉案金额扩大化、案件数量上升趋势,需强化跨部门协同治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