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地密集披露“职业背债人”案例: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第一财经·2025-08-17 10:24

行业运作模式 - 信贷市场灰色地带存在职业背债人产业链,中介通过包装征信白户套取银行贷款,形成严密协作网络,包括介绍人拉人头、实操团队包装身份和办理贷款,部分团伙实现规模化作业,套取资金规模达上亿元[1] - 职业背债人主要包括低收入群体、失业者和小微企业主,被包装为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例如伪造年收入10万元的财务经理或公司高管身份[2][3][4] - 中介网络层级复杂,包括介绍人、渠道商和实操团队,分工明确,介绍人通过社交平台拉人头可获1000-2000元介绍费,实操团队负责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和办理银行卡等[6] 资金规模与分配 - 职业背债人承诺收益高达200万元,但实际到手不足40%,中介抽取60%佣金,例如陶天背负200余万元债务实际到手不足20万元,与五五分成承诺相差甚远[8][9] - 中介通过高评高贷套取资金,例如许明在股份行和农商行套取装修贷约20万元,并申请多笔消费贷[8] - 团伙作案套取资金规模巨大,上海案例中中介包装20多人骗取银行个人消费贷款1110万元,浙江案例显示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实际骗得8000余万元[8][9] 法律后果 - 职业背债人行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和洗钱等刑事犯罪,可能成为共犯面临法律责任,量刑与涉案金额相关,根据刑法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11] - 近期判例显示中介判刑多在十年以上,背债人亦需承担刑事责任,上海案例中4名贷款中介被判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30名借款人员被判2年3个月至2年半,浙江案例中中介被判十三年至缓刑不等,背债人夫妻分别被判2年2个月和2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