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络乱象整治
icon
搜索文档
部分车主无端遭受攻击,雷军:小米是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
观察者网· 2025-09-26 07:37
公司法律维权行动 - 小米法务部对16465条舆情线索完成法律评估并重点监测231个网络账号 针对其中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1] - 小米法务协助车主发起35件维权诉讼 持续关注针对车主的网络侵权行为[1] - 公司声明强调网络言论需尊重事实边界 致力于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1] 行业整治政策动态 - 六部门(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网信办/发改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4] - 专项整治重点针对非法牟利 夸大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旨在提升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4] - 政策目标为规范企业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以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4] 公司高层表态 - 雷军指出小米汽车成为全网被黑得最惨的品牌之一 支持六部门打击黑水军行动[4] - 公司认为汽车产业需要风清气正的环境才能持续发展 呼吁全社会打击黑公关和黑水军[4] - 雷军在新品发布会期间提及小米汽车遭遇黑水军问题[2]
比亚迪:支持拥护整治行动坚决抵制网络乱象
新浪财经· 2025-09-16 04:40
专项整治行动响应 - 公司对六部门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表示"好事 支持 拥护"并第一时间发声 [2] - 专项整治行动为企业轻装上阵稳健发展增添坚实底气 [2] 网络恶意攻击类型 - 虚假信息造谣和恶意剪辑抹黑 [2] - 黑公关矩阵化传播和竞争对手刻意拉踩 [2] - 竞品经销商罔顾事实向消费者传播不实信息 [2] 具体攻击案例 - 机场比亚迪车辆短视频被恶意传播"刹车失灵"谣言 最终证实为司机个人行为 [2] - 方程豹品牌油耗测试被自媒体博主操纵 结果显示高达18升 后经调查发现测试者故意长时间怠速不开窗开空调 [3] 公司应对态度 - 保持开放理性态度 明确区分正常监督批评与恶意抹黑诋毁 [3] - 接受基于客观事实的报道或批评 能接受不了解情况的误解性发布 [3] 沟通机制建设 - 积极与各类媒体 行业机构和消费者建立沟通渠道 [3] - 与长期关注且客观报道的自媒体保持密切联系 鼓励在关键节点发声 [3] - 内部建立完善反馈机制 将合理建议和批评及时传递至相关部门研究改进 [3] 法律维权行动 - 坚决通过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让恶意侵权者受到惩罚 [3] - 自媒体"龙猪-集车"因长期发布不实及侮辱诋毁信息 一审判决构成侵权 判令赔礼道歉 删除侵权内容并赔偿损失 [3] 行业环境建议 - 指出部分网络平台对涉企负面信息真实性不加甄别 放任第三方投诉机制被滥用 [3] - 结合自身经历为净化汽车行业网络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3]
为期3个月,剑指“黑公关”“黑嘴”!国家出手整治汽车网络乱象
华夏时报· 2025-09-11 08:27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与目标 - 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针对非法牟利 夸大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问题 [2] - 专项行动旨在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 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2] - 通过组织企业自查 畅通举报渠道 深入分析研判强化处置力度 [3] 行业乱象现状与历史治理 - 2023年国家网信办曾查处涉汽车企业虚假不实信息及负面信息商业合作的违法违规账号 [4] - 2023年特斯拉 比亚迪 长城汽车 蔚来 小鹏 零跑等车企因恶意抹黑起诉一批大V及自媒体账号 [4] - 比亚迪曾发布悬赏令 对提供黑公关有效线索者奖励20万至500万元 长城汽车悬赏金额达1000万元 [4] - 2025年中央网信办已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 将汽车行业纳入治理范畴 重点打击诋毁企业质量 捏造虚假信息等行为 [5] - 2025年7月启动"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 整治歪曲事实及专业领域信息不实问题 [5] 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效与整治意义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140万辆跃升至2024年1300多万辆 市场规模翻三番多 [6] - 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从2020年5.4%提升至2024年40.9% 组合辅助驾驶功能乘用车新车占比从16.2%提升至62.1% [6] - 2024年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 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 [6] - 专项整治是产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志 有助于吸引资本与人才 推动技术创新 [7] - 专项行动通过垂直聚焦 细化要点 协同联动建立长效机制 解决网络乱象频发与产业无序竞争问题 [7] 企业响应与行业态度 - 比亚迪 岚图 鸿蒙智行等车企集体表态支持整治行动 认为有利于维护行业健康发展与用户权益 [8]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强调"造车应回归制造本质 信任是商业世界最硬通货" [9] - 极氪科技高管表示市场秩序已好转 但企业需加强成本与质量管控以应对未来竞争 [9] - 行业治理是长期系统性工程 需通过标本兼治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9]
中国六部门联合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1:23
中国六部门联合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社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 刘亮 刘育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 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 动,重点整治以下问题。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三是恶意诋毁攻击问题。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抹黑企业声 誉或者商品声誉,对企业进行恶意投诉;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 布涉汽车企业及企业家的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汽车企业 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永乐 一是非法牟利问题。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和散布涉车企负面话题,恶意解读汽车 企业销量波动,攻击汽车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赚取网络流量,获取商业利益;利用自身 ...
针对汽车行业网络乱象,六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财联社· 2025-09-10 07:41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1] 重点整治问题类别 - 非法牟利问题: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负面话题、恶意解读销量波动、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1] - 非法牟利问题:利用话语权和影响力以监督或科普名义开展商测结合的虚假测评 在重要节点发布虚假信息胁迫企业商务合作[1] - 非法牟利问题:利用主板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 产出虚假内容制造虚假热度谋取非法利益[1] - 夸大虚假宣传问题:对汽车及动力电池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作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2] - 夸大虚假宣传问题:操纵机构或评测账号进行虚假测评 引用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发布各种销量榜单[2] - 夸大虚假宣传问题:借助展会论坛等行业活动制造炒作话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 抹黑企业声誉进行恶意投诉[2]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2] -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2] 整治措施与要求 - 通过组织企业自查、畅通举报渠道、深入分析研判强化处置力度[3] - 建立快速处置渠道 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参与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3] - 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等代理方团队及购买服务的汽车企业 依法打击惩治[3] - 要求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 网络平台加强自查自纠和人工智能技术甄别管控[3] - 要求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 汽车企业自觉抵制网络乱象 形成合力净化舆论环境[3]
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六部门联合部署
第一财经· 2025-09-10 07:28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 - 六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通知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行动[1] 非法牟利问题整治重点 - 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 捏造故事 炒作和散布车企负面话题 恶意解读销量波动 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赚取网络流量获取商业利益[1] - 利用话语权和影响力 以新闻监督等名义开展商测结合的虚假测评 在重要节点发布虚假信息或负面信息 胁迫企业提供保护费或商务合作[2] - 利用主板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 产出虚假内容制造虚假热度 规避平台监测谋取非法利益[2]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整治重点 - 对汽车及动力电池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作虚假宣传 欺骗误导消费者[3] - 操纵机构或评测账号搞虚假测评 引用捏造虚假数据 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 发布各类销量榜单[3] - 借助展会论坛等行业活动及网络营销活动 制造炒作话题造成不良影响[4]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整治重点 - 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 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 抹黑企业声誉或商品声誉 进行恶意投诉[5] - 组织操纵网络水军及饭圈粉丝 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 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5] - 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5] 整治行动实施措施 - 组织企业自查 畅通举报渠道 深入分析研判 强化网络乱象处置力度[6] - 建立快速处置渠道 依法关闭并曝光参与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6] - 深挖背后公关公司营销团队及购买服务的汽车企业 依法打击惩治[6] 各部门协同要求 - 各地六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7] - 网络平台企业加强自查自纠 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水军的甄别管控 健全涉企侵权投诉举报功能[7] - 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 汽车企业自觉抵制网络乱象 形成合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