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平等

搜索文档
23岁,年薪百万英镑,“最赚钱的交易员”决定“抢劫”花旗银行
搜狐财经· 2025-09-21 11:16
职业发展轨迹 - 2008年入职花旗银行成为伦敦最年轻交易员 3年内跻身全球交易规模最大操盘手之列 日交易额达数千亿美元 [3] - 2009年通过外汇掉期交易为花旗赚取1200万美元 成为首位入职第一年达成此业绩的交易员 [14][17] - 2011年押注利率不会上升 通过欧洲美元产品交易单周盈利数百万美元 全年为花旗赚取3500万美元 [26][28][29] 交易策略与市场洞察 - 发现盈利核心在于当市场集体误判时保持正确判断 通过价格与价值偏离获利 [18] - 2011年识别出经济结构性危机:财富从普通家庭和政府流向富人 中产被掏空导致经济无法复苏 [23] - 利用市场非理性恐慌进行反向操作 例如日本地震后先做空后做多 单次事件获利1600万美元 [28][29] 金融危机中的业务机遇 -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银行间拆借停滞 外汇掉期成为唯一可行借贷方式 价差急剧扩大 [13] - 花旗STIRT部门通过外汇掉期业务获得巨额利润 例如单笔2.4亿瑞典克朗交易3个月获利70万美元 [13] - 部门获得特殊豁免权允许所有交易员开展相同交易 形成集体盈利模式 [15] 行业生态与制度问题 - 金融精英多来自富裕背景 将经济简化为数字游戏 缺乏对现实经济的认知 [18] - 银行通过递延股和奖金条款限制交易员离职 需通过长期抗争才能兑现收益 [36][37] - 东京办公室存在人员冗余问题 交易员沉迷娱乐场所 市场活跃度低导致交易机会稀缺 [34] 职业转型与公共倡导 - 离开金融业后进入牛津大学研究经济不平等系统性问题 [40] - 通过YouTube频道和专栏文章揭露金融体系被操纵的本质 倡导富人征税和制度改革 [40][43] - 出版回忆录《交易游戏》揭示市场运作机制并为弱势群体发声 [3][40][43]
23岁,年薪百万英镑,“最赚钱的交易员”决定“抢劫”花旗银行
点拾投资· 2025-09-21 11:00
从某些方面来说,加里·史蒂芬森天生就是个交易员。 童年时,他穿着破旧的鞋子和哥哥的校服,在伦敦东区的街道阴影里踢着破烂的泡沫足球。他总会在黄昏眺望远方金丝雀码头的摩天大楼——它们 象征着一种他渴望却不可及的全新生活。 加里12岁在学校兜售糖果,16岁游走于灰色地带做交易,但那些小打小闹从来都不是他真正的志向。 他知道,总有一天加里·史蒂文森会出人头地。 他成功了,而且速度惊人。 2008年入职花旗银行,成为伦敦最年轻的交易员;仅用3年,便跻身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操盘手之列,日掌数千亿美 元。 然而,正值人生巅峰,春风得意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的决定: 退出金融行业。 日交易数千亿美元的狂热背后,他却总是夜不能寐。 历经热血、疯狂与破灭,他决定找回真正的自己,并把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写成一本书—— 《交易游戏》 。 加里·史蒂芬森想要告诉我们, 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稳赚不赔、一赢再赢的致富秘诀;更想为每一个普通人发出掷地有声的诘问:我们拼尽全 力,还能挣得想要的未来吗? 致所有处于饥寒交迫中但又梦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少年, 本书既是为了他自己而写,也是为了你们而写。 ——加里·史蒂文森 *以下内容摘编自《交易 ...
花旗“最赚钱交易员”:我赚的每一分,都沾着穷人的血
虎嗅· 2025-09-18 02:17
从某些方面来说,加里·史蒂芬森天生就是个交易员。 童年时,他穿着破旧的鞋子和哥哥的校服,在伦敦东区的街道阴影里踢着破烂的泡沫足球。他总会在黄昏眺望远方金丝雀码头的摩天大楼——它们象征着一 种他渴望却不可及的全新生活。 加里12岁在学校兜售糖果,16岁游走于灰色地带做交易,但那些小打小闹从来都不是他真正的志向。 他知道,总有一天加里·史蒂文森会出人头地。 他成功了,而且速度惊人。2008年入职花旗银行,成为伦敦最年轻的交易员;仅用3年,便跻身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操盘手之列,日掌数千亿美元。 然而,正值人生巅峰,春风得意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的决定:退出金融行业。 日交易数千亿美元的狂热背后,他却总是夜不能寐。 历经热血、疯狂与破灭,他决定找回真正的自己,并把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交易游戏》。 加里·史蒂芬森想要告诉我们,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稳赚不赔、一赢再赢的致富秘诀;更想为每一个普通人发出掷地有声的诘问:我们拼尽全力,还能挣 得想要的未来吗? 致所有处于饥寒交迫中但又梦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少年,本书既是为了他自己而写,也是为了你们而写。 ——加里·史蒂文森 一身西装都没有的穷小子,从伦敦政经到 ...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美国民众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
环球时报· 2025-06-17 22:58
中美经济制度对比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独特性和优越性,体现在"独特的制度优势" [1] -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从极度贫困国家发展为现代经济体 [5] - 中国采用公私协同的混合经济模式,不同于西方私营主导或苏联政府统管的单一模式 [10] 行业竞争力差异 - 中国高铁系统在速度、外观及配置上超越美国,建设投入资金规模显著 [1][2] - 中国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性价比最高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在欧洲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7] - 中国在汽车产业等关键领域已实现对美国的超越,反映经济结构变化 [7] 经济数据趋势 - 金砖国家GDP总和占全球35%,首次超过G7国家28%的占比(2020年数据) [7] - 中国与金砖国家经济崛起与G7相对衰落形成交叉点,标志全球格局变化 [7] 企业发展模式 - 美国企业采用单一所有权模式,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导致严重经济不平等 [9] - 中国企业注重社会效益导向,政府主导建设高铁等长期赋能型基础设施 [10][11] - 中国新建大学数量持续增加,与美国高校关闭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11] 产业政策差异 - 中国政府能推动高风险低利润但具社会效益的项目(如铁路网络) [11] - 美国私营部门难以复制中国基建模式,因缺乏长期社会效益评估机制 [11]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9本书:在工作中迷失
新浪财经· 2025-04-23 09:47
与其在忙碌的工作中迷失自己,不如沉浸下来读一本书。这是智通财经思想新闻中心的编辑们最近在读 的书,在世界读书日这个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读书的日子给大家一些参考。 《伴侣物种宣言》 【美】唐娜·哈拉维/著 陈荣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5年1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对于我这样不了解作者此前著名的赛博格理论,也非专业的读者,这本书的阅读有些门槛,其中有大量 的概念、专业术语,虽有十分友好的注释,但也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不过,沉浸下去你也会发现, 本书虽然很学术,但也并不太严肃枯燥,作者在书写中时不时有些抒情的时刻,令人阅读愉快。而且, 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主题,也很应景当下。当下,一方面,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变得越来越紧张;另一方面,宠物友好在某些地方越来越流行。阅读此书,可以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人与伴侣动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新的理解。 《被寄生的家庭:尼崎连续离奇死亡事件的真相》 【日】小野一光/著 董纾含/译,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2024年7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就多少了解过"角田美代子案件"。这本书其实并没有揭露更多令人发指的细节, ...
深度丨福山对话彼得蒂尔:关于经济不平等、政府效率、技术进步和全球化
Z Finance· 2025-03-04 05:22
核心观点 - 文章记录了彼得·蒂尔与弗朗西斯·福山关于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的深度对话,聚焦于不平等加剧、政府低效、技术停滞和全球化影响等核心议题 [1][2][3] - 双方认为当前社会面临的根本挑战是技术减速和经济增长停滞,而非单纯的不平等问题 [6][7][11] - 全球化创造了赢家通吃的局面,但技术进步未能惠及广泛群体,导致政治体系压力增大 [12][22] 不平等问题 - 1973年至今美国收入不平等增速超过19世纪,当前水平接近1789年革命前高点 [2] - 右翼否认不平等问题,左翼忽视政府再分配的低效性,形成双重盲点 [5] - 没收全美亿万富翁财富仅能弥补六个月财政赤字,显示经济停滞是比不平等更根本的问题 [11] 政府效能 - 现代政府效率显著下降:金门大桥辅道修建耗时(6年)是1930年代主桥(3.5年)的1.7倍 [3][4] - 医疗和教育支出失控,政府以更高成本实现相同或更少成果 [5] - 监管过度导致基建、能源等领域创新受阻,FDA新药审批成本达10亿美元 [18][19] 技术停滞 - 除计算机和金融外,交通、能源等领域技术突破显著放缓 [6][9] - 1973年以来美国平均工资年均增幅仅0.6-0.7%,远低于历史水平 [11] - 清洁能源技术因成本过高无法市场化,需政府干预但缺乏系统性规划 [14][15] 全球化影响 - 中国劳动力套利(工资为美国1/10)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冲击远超1970年代日本竞争 [21] - 全球化创造的财富中仅1%与科技相关,多数来自政治关联性行业 [12] - 服务业就业偏向导致政治阶层对全球化免疫,加剧社会分化 [22] 教育与创新 - 高等教育泡沫类似1999年互联网泡沫,学生债务达1万亿美元但实际价值被高估 [27][28] - DARPA等政府科研机构因官僚化导致科学家人均产出仅为1920年代的1% [17] - 风险投资更倾向年轻创业者,但公共部门资源仍过度集中于资深群体 [26] 长寿研究 - 人类预期寿命每十年增加2.5岁,现行65岁退休制度已不匹配生物学现实 [23] - 长寿技术可能延长健康寿命,但需同步解决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疾病 [24][25] - 生物医学创新与科学进步本质关联,放弃长寿研究等于放弃技术发展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