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主义

搜索文档
SEC Chair Paul Atkins: We will propose rule change on Trump's call to end quarterly reports
Youtube· 2025-09-19 13:38
美国SEC对财报披露频率改革的讨论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积极研究将上市公司财报披露频率从季度调整为半年度[1] - 半年度财报制度对市场并非全新概念 外国私人发行人和1970年之前的美国市场都采用此模式[2][3] - 改革讨论源于对季度报告助长短期思维的担忧 私募公司在季度末谈判时能获得更有利条款[3] 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半年度报告可为企业节省至少每季度一周的管理精力 使高管更专注于日常业务而非财报准备[5] - 除直接经济成本外 季度报告还产生隐性管理成本 分散管理层对主营业务的关注度[5][6] - 改革将允许市场自主决定适当披露节奏 债务发行公司会收到银行方面的反馈意见[4] 投资者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 专业投资者已通过卫星数据、信用卡信息等替代数据源获取实时信息 与零售投资者存在信息差距[6] - 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广泛 CNBC等媒体节目成为信息分发平台 改变了传统年报阅读模式[7] - 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CEO和CFO主持的业绩电话会 这些经过精心编排的活动已成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8] 信息披露制度的全面评估 - SEC计划审视整个信息披露体系 包括信息传播方式和适当披露形式[9] - 8-K报表制度将继续要求公司就重大事件进行即时披露 不受定期报告时间点影响[11] - 投资者作为最终决策者 将根据公司具体业务特点要求相应的信息披露频率[10] 历史背景与改革动力 - 季度报告制度自1970年开始实施 距今已有超过50年历史[11] - 多年来市场一直存在对短期主义问题的批评 本次改革是系统性审视的良好时机[11] - 总统的提议推动了这场讨论 SEC将认真考虑并推进相关规则修改[2][4]
特朗普拿中国举例呼吁取消上市公司季报,但他找错了例子
观察者网· 2025-09-16 11:43
特朗普提议取消季报披露 - 特朗普提议将美国上市公司收益披露频率从季度改为每6个月一次 声称这将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并避免管理层短视行为 [1]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优先考虑该提议 旨在消除不必要的监管负担 [1] - 该提议曾于2018年征求公众意见 但最终保留了现行季度披露制度 [1] 商界与业界分歧 - 沃伦·巴菲特和摩根大通CEO等业界领袖支持取消季报 认为季度业绩指引导致公司过度关注短期利润而损害长期战略 [1] - 美国退休储蓄基金投资委员会等代表中小投资者的机构反对取消季报 [1] - 59%的CFA协会全球会员反对减少报告频率 理由包括潜在信息泄露和市场不公平 [2] 学术观点与市场影响 -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吉尔·菲施认为减少披露频率会降低市场效率 损害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优势 [2] - CFA协会全球宣传主管指出6个月披露周期可能加剧信息不对称 导致破坏市场公平的泄密事件 [2] - 特朗普错误引用中国作为论据 声称中国企业着眼于50-100年长期规划 但事实上A股市场仍普遍实行季度披露 [3] 中国学界提案与制度现状 - 全国政协委员秦荣生曾提案取消季报 理由包括季报未经审计导致可信度低 以及披露内容单一促使企业关注短期利益 [3][4] - 秦荣生建议对中期报告实施审阅制度 并将年报披露期限从4个月缩短至3个月以提高及时性 [4] - 中国证监会2021年修订的《信批办法》未强制要求季报披露 但证券交易所可通过业务规则明确要求 [5] 中国市场专家观点 - 浙江大学益智教授认为季报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 中国主要问题在于财务造假成本低和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而非报告频率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柏文喜指出取消季报会加剧中小投资者信息不对称 当前配套机制未成熟可能造成信息真空 [6] - 专家建议优化而非取消季报 包括精简非核心指标 按公司特征设置差异化披露要求 并引入中报审阅制度 [6]
SEC 'prioritizing proposal' to allow companies to report results every six months instead of three
Youtube· 2025-09-16 11:05
美国SEC半年报提案 - 美国SEC正考虑允许上市公司将财报披露频率从每季度改为每半年一次 该提案由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提议并得到SEC优先处理[1] - 支持方认为半年报可节省公司成本 使管理层更专注于长期经营 并增强美国与中国竞争的能力 中国采用更长期的业务发展视角[1] - 巴菲特和摩根大通CEO戴蒙在2018年联合署名文章中指出 短期主义正在损害经济 建议公司停止提供季度每股收益指引[1] 长期导向的企业案例 - 亚马逊被视作长期导向的成功案例 该公司长期亏损但坚持投入 贝索斯在首封股东信中明确强调长期主义发展战略[1] - 传统季度报告导致公司因收入未达预期而股价下跌 某些交易收入存在时间分布不均特性 半年报可减少此类短期波动影响[2] 信息披露频率争议 - 反对意见认为投资者需要更多而非更少信息 当前每季度披露提供120次 earnings seasons(30年×4次/年)覆盖标普500数百家公司[3][4] - 若改为半年报 投资者会议和IR沟通的重要性将大幅提升 但可能影响信息民主化和透明度[5] - 金融行业如摩根大通每季度盈利报告仍受市场重视 提供定期业绩更新具有价值[3]
Analysts Split On Trump's Push To Scrap Quarterly Earnings: 'A 90-Day Cycle Is Not How Business Operates,' Says Tom Lee - Costco Wholesale (NASDAQ:COST)
Benzinga· 2025-09-16 09:06
特朗普取消季度财报要求提案 - 取消上市公司季度财报要求引发市场评论员激烈辩论 观点分歧集中于该举措将强化或削弱美国股市[1] - 分析师Joseph Carlson认为季度报告驱动短期思维的观点不成立 指出美国公司正进行创纪录的AI基础设施长期投资[2] - 以Costco Wholesale Corp为例 虽按月报告销售数据但仍保持长期运营 focus[2] 支持方观点 - 市场策略师Tom Lee指出90天周期不符合企业运营规律 是许多公司保持私有状态的原因 取消要求可缓解公开市场压力[3] - 经济学家Trinh Nguyen支持该举措 指出英国和欧盟等发达市场均无季度报告要求[4] - 提及BlackRock CEO Larry Fink和前国务卿希拉里等有影响力人物支持该改革 认为这是减少短期主义的跨党派改革[4] 反对方观点 - Joseph Carlson警告取消季度收益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更不透明 更不及时的信息和更差的股票定价[2][3] - 强调缺乏及时报告可能使公司挣扎5个月而投资者毫不知情[3] - 明确表示透明度具有积极价值[3]
“亏30%能扛,赚1%却慌” 基民赎回困局与基金增值考验
第一财经· 2025-08-21 00:05
市场表现与基金净值变化 - 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 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1][3] -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 16只产品迈入"2元"时代 [1][5] -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 4376只主动权益基金中1450只区间收益率超过50% 占比超三分之一 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3][4]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特征 - 投资者出现"回本即赎回"现象 亏损超心理预期后采取被动"躺平"策略 盈利1%即产生强烈赎回冲动 [1][3][7] - 行为金融学分析显示 损失厌恶效应使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程度是收益喜悦的两倍 成本价成为心理锚定点 [7] - 部分投资者在8月15日至19日三天内 有1197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历史净值新高时选择赎回 [4] 资金流动与产品结构变化 - 市场呈现"赎回份额多 认购人数增"特征 新入场资金倾向分散配置降低风险 平均每笔认购金额不高 [8] - 多数权益类产品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资金呈现净流入特征 整体规模保持稳步扩张 [8] - 基金公司转向提供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及定投策略产品 以适应客户当前投资阶段与风险承受能力 [9] 机构策略与行业应对 - 机构尊重客户赎回决定 从单纯控赎回转向聚焦客户需求核心痛点 [1][9] - 建议已回本投资者结合资金用途决策 估值高位时适度降仓或转向低波动资产 [7] - 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加强合作 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以实现客户留存与资产增值双赢 [9]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曾被深套的基民如今陷入更深纠结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0 15:25
市场回暖与投资者行为 - 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 [2][6] -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强劲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期间 4376只基金中仅4只未实现正收益 1450只产品区间收益率超过50% 占比超三分之一 其中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最高回报超200% [5] - 投资者在浮盈出现时陷入强烈心理纠结 表现为"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焦虑 部分选择清仓离场 部分持续观望 [2][4][7] 基金行业动态与资金流向 - 主动权益类产品面临显著赎回压力 出现"赎回份额多 认购人数增"的结构性特征 新入场资金倾向分散配置 平均每笔认购金额不高 [10] - 行业应对策略从单纯控制赎回转向聚焦客户需求痛点 提供适配新产品方案 如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或定投策略产品 [11][12] - 部分权益产品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资金呈现净流入特征 整体规模保持稳步扩张 [10][11] 行为金融学分析 - 投资者"回本即焦虑"心态体现损失厌恶 锚定效应和短期主义三大行为金融学问题 对损失的痛苦感是对等收益喜悦的两倍 [8] - 建议已回本且盈利者结合资金用途决定 有短期需求可部分落袋为安 长期目标且基本面良好可继续持有或动态调仓 [8] - 建议盈利微薄者评估估值水平与行业趋势 估值高位可降仓或转向低波动资产 定价合理则继续持有 [9]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曾被深套的基民如今陷入更深纠结
第一财经· 2025-08-20 15:10
市场回暖与投资者行为分析 - 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3][6][8] - 主动权益基金区间收益率表现强劲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 4376只基金中仅4只未实现正收益 1450只产品收益率超过50% 占比超三分之一 其中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最高回报超200%[6][7] - 基金净值显著回升 去年9月23日净值跌破1元的产品达2325只 占比超一半 今年8月19日净值低于1元的基金数量降至1031只 16只产品净值迈入2元区间[8] 投资者心理与决策困境 - 投资者出现"回本即焦虑"心态 亏损时被动"躺平" 盈利时陷入"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决策困境[3][6][10] - 行为金融学分析显示 损失厌恶效应使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程度是收益喜悦的两倍 锚定效应导致买入成本价成为心理盈亏分界线 触发赎回冲动[10][11] - 部分投资者选择清仓落袋为安 另有部分投资者在净值回升后频繁关注市场 日均查看基金账户次数显著增加[3][7][10] 行业应对策略与资金流向变化 - 基金公司面临结构性赎回压力 部分大规模权益基金出现赎回 同时新资金入场呈现"认购人数增但单笔金额低"的特征 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整体保持净流入[13][14] - 行业策略从单纯控制赎回转向客户需求导向 提供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及定投策略产品等定制化解决方案[3][14][15] - 渠道人士强调尊重客户赎回决定 同时加强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合作 基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环境提供适配产品[14][15]
亏30%能扛 赚1%却慌:基民赎回心态为何总“反着来”?
第一财经· 2025-08-20 14:03
市场表现与基金净值变化 - 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 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 [1][3][6] -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 4376只主动权益基金中99.9%实现正收益 其中1450只产品区间收益率超过50% 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部分北交所主题基金回报超200% [3][4] - 8月15日至19日三个交易日内 1197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历史净值新高 净值低于1元的基金数量从去年9月的2325只降至1031只 [5][6]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特征 - 投资者出现"亏30%稳如泰山 涨1%坐立难安"的心理现象 解套后陷入赎回决策焦虑 [1][3][4] - 行为金融学分析显示 损失厌恶 锚定效应和短期主义导致回本时赎回冲动增加 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程度是收益喜悦的两倍 [7][8] - 部分投资者选择清仓落袋为安 新入场资金更倾向分散配置 平均每笔认购金额不高 [9] 行业动态与机构应对 - 主动权益类产品面临赎回压力 出现"赎回份额多 认购人数增"的结构性特征 [9][10] - 行业思路从单纯控赎回转向提供适配解决方案 重点推出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及定投策略产品 [11] - 线上平台数据显示多数权益类产品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 整体保持资金净流入和规模扩张 [9]
亏30%能扛,赚1%却慌:基民赎回心态为何总“反着来”?
第一财经· 2025-08-20 14:01
市场表现与投资者行为 - 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其中1197只基金在8月15日至19日期间创历史净值新高 [2][4][6] - 主动权益基金净值显著回升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期间4376只产品中99.9%实现正收益 1450只产品区间收益率超50% 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最高回报超200% [4][5] - 基金净值结构明显改善 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从去年9月23日的2325只降至今年8月19日的1031只 近1300只基金重返1元以上 16只产品进入2元净值区间 [7] 投资者心理与决策模式 - 投资者出现"回本焦虑"现象 从长期躺平转为高频关注净值波动 在浮盈1%时即产生强烈赎回冲动 [2][4][5] - 行为金融学分析显示该现象受损失厌恶 锚定效应和短期主义驱动 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程度是收益喜悦的两倍 [8][9] - 部分投资者选择清仓离场以实现落袋为安 另有部分投资者在"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拉扯中难以决策 [2][5][8] 行业动态与资金流向 - 权益类产品面临结构性资金流动特征 呈现赎回份额多但认购人数增加的态势 新入场资金更倾向分散配置 [10] - 部分大型权益基金面临赎回压力 但多数产品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整体保持资金净流入状态 [10][12] - 行业策略从单纯控制赎回转向提供适配解决方案 重点开发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及定投策略产品 [12][13] 机构应对策略 - 基金公司尊重客户赎回决定 同时加强客户需求分析 针对不同投资阶段提供定制化产品方案 [12][13] - 通过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的深度合作 基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环境实现客户留存与资产增值的双重目标 [13] - 对已回本投资者采取差异化策略 有资金需求者可部分赎回 长期投资者可继续持有或调仓增强组合韧性 [9]
好好的大公司,怎么就病了?
36氪· 2025-07-23 02:45
大企业病的定义与症状 - 大企业病指成功的大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失去活力与竞争力,陷入停滞或衰退的状态,是一种长期潜伏的"慢性死亡"[2] - 三大核心症状包括战略失焦、组织失灵和创新停滞[2][7][11] 战略失焦 - 企业边界消失,不再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盲目扩展新业务导致资源分散[2] - 典型案例:HTC拓展VR和区块链手机导致主业受损,凡客诚品盲目扩品类引发资金链断裂[2][5] - 资源配置紊乱,核心业务支持不足,新业务难以突破,部门内耗严重[5][6] 组织失灵 - 决策体系迟钝,权限模糊、流程冗长导致错失市场窗口[7] - 部门协同弱化,目标不一致引发运营低效(如凡客诚品库存积压)[8] - 激励机制偏离战略,过度追求短期指标(如美特斯邦威忽视品牌升级)[8] - 人才体系失衡,中层保守、基层缺乏成长通道(如王安电脑)[8][9] 创新停滞 - 产品更新流于表面,缺乏结构性突破(如黑莓固守物理键盘)[11] - 技术路线保守,用户体验停滞(如索尼智能手机业务)[11][12] - 早期试错文化被风险厌恶取代,创新沦为"增长叙事道具"[12] 大企业病的根源 - **成功陷阱循环**:过度依赖已验证的成功路径(如柯达胶卷业务),抑制对新可能的探索[15][16] - **组织内驱失衡**:官僚系统放大风险规避,代理关系导致目标分裂(如美特斯邦威多层管理)[18][19][20] - **短期主义盛行**:资本市场压力下压缩长期投入,战略被财务节奏主导[21] 案例企业对比 - **失败案例**:诺基亚反应迟缓、柯达拒绝自我革命、通用电气战略摇摆[1][16] - **成功对照**:苹果聚焦高端生态、任天堂定位家庭娱乐、Zara扁平化管理[2][8] 解决方向 - 需重塑对客户的敏感度、创新信仰和长期坚持[23] - 敢于打破固化机制(如流程、习惯逻辑)并建立容错文化[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