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革命

搜索文档
从12万吨到“三个1亿吨”,中国石油如何书写75载能源报国使命担当?
中国能源报· 2025-09-25 09:24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成立于1950年9月25日 前身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 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从分散走向集中统一管理 [1][4][5] - 1950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 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 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 [4][7] - 公司现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二 连续15年居《财富》世界500强前6位 2024年国际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第2位 [4] 油气业务规模与布局 - 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约50%和66% 形成"三个1亿吨"生产格局 [7] -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 乙烯产能历史性突破1000万吨/年 [7] - 建成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 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成为我国最大跨国经营企业 [7] 新能源与绿色转型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公司国内能源供应比例的7% 布局风光发电 综合能源站等业务 [8] - 绿氢 CCUS 地热等技术处于行业前沿 并开始瞄准可控核聚变技术 [8]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 第三增长曲线 [8] 科技创新突破 - 开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 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投入应用 [10] - 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新材料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创造多项中国标准和纪录 [10] - 深地塔科1井打成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 [4] 社会责任与国际影响 - 在北京冬奥会等国际盛事中提供能源保障服务 赢得世界赞誉 [10] - 业务覆盖抗震救灾 抗疫保供 乡村振兴 教育帮扶等领域 [10] - 1993年率先"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形成全球性业务布局 [7]
阿里饱和式投入 AI,目标超级智能
晚点LatePost· 2025-09-24 15:28
阿里云AI战略与投入 - 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2][5][23] - 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预计比2022年提升10倍[5][23] AI发展三阶段演进路线 -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能力[3][9] -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辅助人类 为当前所处阶段[3][9][10] - 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连接物理世界实现自学习 最终超越人类智能[3][12][15] 通义千问开源生态建设 - 已开源300多款模型 全球下载量超6亿次[4][22] - 衍生模型超17万个 成为全球第一大开源模型矩阵[4][22] - 定位为"AI时代的Android" 通过开源策略加速开发者生态建设[4][19] 超级AI云战略定位 - 构建以GPU为核心的下一代计算体系 替代传统CPU计算[4][21] - 预测全球最终将仅存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4][21] - 提供一站式模型服务平台百炼和Agent运行环境[22] AI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AI行业近一年投资总额超4000亿美元[6] - 未来5年全球AI累计投入将超4万亿美元[6] - Token消耗量每2-3个月翻一番[6] 技术架构变革 - 大模型将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 替代现有OS地位[17] - 自然语言成为AI时代编程语言 Agent成为新软件[11][17] - 模型部署方式多样化 将运行在所有计算设备端[18] 应用场景拓展 - AI将渗透物流、制造、软件、医疗、金融、科研等所有行业[10] - 未来Agent和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全球人口总量[11] - 每个人可能需使用100张GPU芯片进行协同工作[24] 数据获取方式演进 - AI需要直接从物理世界获取全量原始数据 而非人类归纳的二手数据[12][13] - 通过端到端训练方式实现更高水平自动驾驶能力[14] - 通过与真实世界持续交互获取实时数据实现自我迭代[14][15]
对话赵奇:芯联集成的“冷”赛道“热”突围┃百亿千万计划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07:01
核心观点 - 芯联集成通过聚焦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领域,避开消费电子芯片红海竞争,成功抓住新能源车爆发机遇,成为国内车规级芯片领先企业 [2][4] - 公司采用"量产一代、储备两代"技术策略,保持领先市场主流需求一代(性能提升约20%)的优势,避免价格战 [7][9] - AI浪潮带来电源管理和智能感知两大需求,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内部已搭建AI大模型提升30%实验效率 [11][12] - 2024年是设备折旧高峰,毛利率首次转正至1.0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3.7%,营收同比增长28.14% [14][15][16] - 未来5-10年目标是成为全球功率与模拟半导体"第一梯队",重点突破BCD工艺和MCU,补齐"控制电"完整链条 [17][18][19] 战略选择 - 创业初期选择被业内视为"有点傻"的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道路,认为这是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 [2][4] - 2012年判断信息社会将进化到智能社会,功率半导体控制电能实现动作、传感器感知环境是关键技术 [4] - 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验证战略正确性,公司快速成为国内车规级芯片领先企业 [4] 技术策略 - 延续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技术信仰,每18个月推新制程 [7] - "量产一代、储备两代"策略确保始终领先市场一代技术(性能提升约20%) [9] - 2021年决定进军碳化硅领域,认为材料特性决定其必然取代硅,当时价格是硅的5-6倍,商业化临界点为1.5倍 [9] - 技术降本比商务谈判更重要,通过技术溢价支撑可持续发展 [9] - 团队每天工作16小时加速技术迭代,不走捷径 [9] AI布局 - AI对硬件提出高效电源管理和智能感知两大核心需求,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 [11] - 电源管理芯片通过降低电阻损耗为算力中心"节流" [11] - MEMS传感器满足AI终端感知物理世界需求 [11] - 内部AI大模型辅助芯片设计和工艺开发,半年内实验效率提升30% [11] - AI筛选最优工艺条件,将十个试验缩减至两三个,降低试错成本 [11] - 最核心团队负责AI业务,唯一担忧是AI发展速度超出预期 [12] 财务表现 - 半导体设备重投入导致前期亏损,采用5年较短折旧年限 [14] - 2024年是折旧高峰,EBITDA达21.46亿元同比增长131.86%,毛利率首次转正至1.03% [1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7.34亿元同比增长28.14%,车规功率模块收入增长超100% [15] - 毛利率从2024年末1.03%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3.7%,净利润持续向好 [16] 商业模式 - 保持技术领先性和稀缺性是应对行业波动的关键 [17] - 技术降本实现客户降价需求和自身利润保障的双赢 [17] - 与新能源车、机器人等全球领先智能终端客户合作,有机会成为世界级芯片企业 [19] 未来规划 - 第一步成为中国功率与模拟半导体最大最先进研发制造基地 [17] - 第二步(5-10年)成为全球功率与模拟半导体"第一梯队" [17] - 重点突破BCD工艺和MCU,补齐"控制电"完整链条 [18] - 在传感器后端集成上发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