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管理芯片(PMIC)

搜索文档
4个20CM涨停!半导体又涨疯了
搜狐财经· 2025-08-07 09:45
半导体板块市场表现 - 半导体指数今日涨幅2%,主力资金净流入34.85亿元,本周累计涨幅达5.24% [1] - 富满微、东芯股份、阿石创、晶华微4只标的涨停20%,斯达半导、国科微等触及10%涨停线 [2][3] - 华虹半导体Q2销售收入5.66亿美元(同比+18.3%),Q3指引6.2-6.4亿美元,毛利率10%-12% [6][8] 政策与行业驱动因素 - 特朗普宣布对半导体加征100%关税(建厂企业豁免),市场解读为加速国产替代 [2][4] - 国务院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推动算力-模型-应用循环 [9] - SEMI数据显示Q25全球硅晶圆出货33.27亿平方英寸(同比+9.6%),连续四季正增长 [9] 细分领域机会 - **国产替代**:富满微车规级IGBT通过车企验证,阿石创靶材用于中芯国际供应链 [4][5] - **存储芯片**:NAND Flash Q3涨价确定,三星计划提价15%-20%,SK海力士DRAM累计涨60%-100% [10][11] - **AI算力**:台积电上调2025收入增速至30%,微软FY1Q26资本开支超300亿美元(同比+50%) [10][13] 产业链数据与价格趋势 - 海外大厂涨价:美光Q2报价涨超20%,三星企业级NAND Q2已涨20% [10][12] - 云厂商资本开支:Meta上调至660-720亿美元,谷歌上调至850亿美元 [14] - 苹果备货周期带动模拟IC、存储模组需求,历史规律预示半导体股价提前反应 [8]
4个20CM涨停!半导体又涨疯了
格隆汇APP· 2025-08-07 09:35
半导体板块行情分析 市场表现 - 半导体板块连续4日上涨累计涨幅达5.24% 单日主力资金净流入34.85亿元 涨幅2%领涨A股 [2] - 富满微、东芯股份、阿石创、晶华微4只个股涨停20% 斯达半导等10余只个股触及10%涨停线 [3][5] - 华虹半导体Q2销售收入5.66亿美元(同比+18.3%) 毛利率10.9%(同比+0.4pct) Q3指引收入6.2-6.4亿美元 [9][11] 驱动因素 - 特朗普对半导体加征100%关税政策落地 豁免在美建厂企业 强化国产替代逻辑 [2][3][6] - 国内政策加码支持 AI+行动意见推动算力-模型-应用循环 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化加速 [13] - 全球半导体复苏迹象明确 Q25硅晶圆出货量33.27亿平方英寸(同比+9.6%) 存储芯片价格Q3预计上涨15-20% [14][15] - 海外科技巨头资本开支激增 微软FY1Q26资本开支预超300亿美元(同比+50%) Meta/谷歌上调全年开支至660-850亿美元 [18] 核心标的业务亮点 - 富满微:车规级IGBT芯片通过头部车企验证 AI服务器电源芯片订单增长 [8] - 东芯股份:NOR Flash/SLC NAND存储芯片受益国产化 利基存储价格回暖 [8] - 阿石创:半导体溅射靶材全产业链能力 技术壁垒高 绑定中芯国际供应链 [8][9] 产业趋势 - AI算力需求爆发 台积电上调2025收入增速预期至30% 数据中心芯片需求强劲 [14] - 存储行业进入涨价周期 三星Q3拟提价服务器DRAM/NAND 15-20% SK海力士DRAM累计涨幅达60-100% [15] - 消费电子旺季备货启动 苹果产业链带动模拟IC/存储模组需求 [11]
对话赵奇:芯联集成的“冷”赛道“热”突围┃百亿千万计划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07:18
战略选择与行业定位 - 公司选择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作为核心方向 被视为非主流但具有前瞻性[3] - 功率半导体控制电能 传感器感知环境 二者共同构筑智能社会基础[5] - 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推动公司成为国内车规级芯片领先企业[5] 技术研发策略 - 采用"量产一代 储备两代"技术迭代策略 始终保持领先市场主流需求一代的优势[8][10] - 技术领先优势带来约20%性能提升 避免陷入价格战[10] - 研发团队高强度工作 每日工作16小时以实现快速技术突破[10] - 2021年决策进军碳化硅领域 当时碳化硅价格是硅的5-6倍[10] AI技术布局 - AI服务器产生高效电源管理需求 公司通过降低电阻损耗技术为算力中心节流[10] - 智能感知需求激增 MEMS传感器布局满足AI终端感知物理世界需求[11] - 搭建内部AI大模型辅助芯片设计和工艺开发 半年内实验效率提升30%[11] - AI筛选最优工艺条件 将十个工艺条件缩减至两三个 提升研发效率并降低试错成本[12] 财务表现与产能 - 2024年EBITDA达21.46亿元 同比增长131.86%[17] - 2024年毛利率1.03% 同比上升7.84个百分点 首次实现全年毛利率转正[1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7.34亿元 同比增长28.14%[17] - 车规功率模块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晶圆代工及模组封装收入快速增长[17]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提升至3.7% 净利润等多项财务指标持续向好[17] - 设备采用五年折旧方式 2024年为折旧高峰 后续将逐步回归平常[17] 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 - 通过技术领先性和稀缺性获得公平谈判基础 账期按商业规则执行[18] - 技术降本既满足车厂降价需求(单位芯片成本下降) 又保障自身合理利润(单片晶圆价值提升)[18] - 目标成为中国功率与模拟半导体最大最先进研发制造基地 并进入全球第一梯队[18] - 未来五年重点突破BCD工艺和MCU 补齐控制电完整链条 发力传感器后端集成[18] 行业发展机遇 - 中国新能源和智能化终端处于全球引领地位 由它们定义芯片需求[19] - 新能源车和机器人等智能终端正催生全球级芯片企业[19] - 客户成为世界第一为企业提供成为世界第一的机会[19]
对话赵奇:芯联集成的“冷”赛道“热”突围┃百亿千万计划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07:01
核心观点 - 芯联集成通过聚焦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领域,避开消费电子芯片红海竞争,成功抓住新能源车爆发机遇,成为国内车规级芯片领先企业 [2][4] - 公司采用"量产一代、储备两代"技术策略,保持领先市场主流需求一代(性能提升约20%)的优势,避免价格战 [7][9] - AI浪潮带来电源管理和智能感知两大需求,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内部已搭建AI大模型提升30%实验效率 [11][12] - 2024年是设备折旧高峰,毛利率首次转正至1.0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3.7%,营收同比增长28.14% [14][15][16] - 未来5-10年目标是成为全球功率与模拟半导体"第一梯队",重点突破BCD工艺和MCU,补齐"控制电"完整链条 [17][18][19] 战略选择 - 创业初期选择被业内视为"有点傻"的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道路,认为这是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 [2][4] - 2012年判断信息社会将进化到智能社会,功率半导体控制电能实现动作、传感器感知环境是关键技术 [4] - 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验证战略正确性,公司快速成为国内车规级芯片领先企业 [4] 技术策略 - 延续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技术信仰,每18个月推新制程 [7] - "量产一代、储备两代"策略确保始终领先市场一代技术(性能提升约20%) [9] - 2021年决定进军碳化硅领域,认为材料特性决定其必然取代硅,当时价格是硅的5-6倍,商业化临界点为1.5倍 [9] - 技术降本比商务谈判更重要,通过技术溢价支撑可持续发展 [9] - 团队每天工作16小时加速技术迭代,不走捷径 [9] AI布局 - AI对硬件提出高效电源管理和智能感知两大核心需求,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 [11] - 电源管理芯片通过降低电阻损耗为算力中心"节流" [11] - MEMS传感器满足AI终端感知物理世界需求 [11] - 内部AI大模型辅助芯片设计和工艺开发,半年内实验效率提升30% [11] - AI筛选最优工艺条件,将十个试验缩减至两三个,降低试错成本 [11] - 最核心团队负责AI业务,唯一担忧是AI发展速度超出预期 [12] 财务表现 - 半导体设备重投入导致前期亏损,采用5年较短折旧年限 [14] - 2024年是折旧高峰,EBITDA达21.46亿元同比增长131.86%,毛利率首次转正至1.03% [1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7.34亿元同比增长28.14%,车规功率模块收入增长超100% [15] - 毛利率从2024年末1.03%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3.7%,净利润持续向好 [16] 商业模式 - 保持技术领先性和稀缺性是应对行业波动的关键 [17] - 技术降本实现客户降价需求和自身利润保障的双赢 [17] - 与新能源车、机器人等全球领先智能终端客户合作,有机会成为世界级芯片企业 [19] 未来规划 - 第一步成为中国功率与模拟半导体最大最先进研发制造基地 [17] - 第二步(5-10年)成为全球功率与模拟半导体"第一梯队" [17] - 重点突破BCD工艺和MCU,补齐"控制电"完整链条 [18] - 在传感器后端集成上发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