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兴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A股半年成绩单出炉 极度证券打造全球投资快车道
财富在线· 2025-09-04 09:02
A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业绩表现 - 截至8月30日已有540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 其中超七成实现盈利 占比达77.03% [1] - 农林牧渔 钢铁 建材 计算机 有色金属 电子 传媒等多个板块表现亮眼 [1] - 部分周期类和科技类企业利润水平环比明显改善 显示企业在供需调整 成本优化 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 [1] 政策与市场环境 - 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协同发力加快托底经济基本盘 [1] - 内部反内卷 稳预期 促制造的政策正在逐步显效 [1] - 展望第四季度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持续修复 [1] 行业投资机会 - 以半导体 AI 创新药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在技术 政策与产业链多维共振下具备较强成长弹性 [3] - 全球宏观政策分化下部分稳健型板块如军工 大金融具备阶段性价值 [3] 极度证券平台优势 - 平台持有新西兰FSP金融牌照及美国RIA金融牌照并接受多国金融监管 [3] - 提供专属开户通道 无需港卡仅凭身份证3分钟完成美港股开户申请 最快当日可交易 [3] - 已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3万名投资者通过平台参与全球市场交易 [3]
凯盛科技(600552)中报点评:显示业务延续增长 关注新产业进展
新浪财经· 2025-09-04 06:47
财务业绩表现 - 25H1收入27.6亿元 同比增长24.7% 归母净利润0.5亿元 同比增长23.7% [1] - Q2单季度收入15.0亿元 同比增长57.2% 归母净利润0.3亿元 同比下降0.7% 低于预期0.5亿元 [1] - 经营性净现金流2.6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802.6% 主要因销售商品收现增加及应收账款管控优化 [2] 业务分部表现 - 显示材料收入22.0亿元 同比增长43.8% 毛利率15.8% 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 [1] - 应用材料收入4.9亿元 同比下降23.8% 毛利率15.3% 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1] - 子公司国显科技净利润0.8亿元 同比增长42.5% 蚌埠中恒净利润0.3亿元 同比下降41.3% 凯盛应材净利润0.2亿元 同比下降59.4% [1] 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 - 期间费用率13.8% 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其中销售费用率1.9% 下降0.5个百分点 管理费用率4.7% 下降1.0个百分点 [2] - 研发费用率5.3% 同比微升0.04个百分点 财务费用率1.9% 微升0.01个百分点 [2] - 通过全周期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周转效率提升 减少两金对现金流影响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5000吨高纯合成二氧化硅项目已建成试产 产品应用于电子级硅溶胶、电子封装材料和半导体器件 [2] - UTG产品持续强化与国内头部终端客户合作 通过工艺革新提升生产效率 [2] - 车载显示和3A业务获多个大尺寸项目订单 与核心客户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2] 国际化发展 - 国际化收入同比增长38.1% 国显科技成立国际业务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1] - 未来国际化收入有望延续提升趋势 [1] 产能建设与未来展望 - 合成高纯石英砂产线投产 UTG和高纯石英砂新产能有望逐步释放 [1][2] - 活性氧化锆等产品可用于固体燃料电池等领域 有望受益于新兴行业发展 [2] - 维持25-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7/3.3/3.8亿元 三年CAGR达40.3% [3]
20cm速递|科创板100ETF(588120)盘中飘红,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04:24
科创100指数及ETF产品动态 - 科创100指数成分股交易活跃,百济神州、睿创微纳等企业表现突出[1] - 相关ETF产品规模达34.53亿元人民币[1] - 指数单日涨跌幅最高可达20%[1] 科创板并购活动 - 建龙微纳收购上海汉兴能源51%股权[1] - 泰坦科技完成ASL 100%股权收购[1] 科创100指数构成特征 - 从科创板选取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作为样本[1] - 成分股覆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行业[1] - 指数反映科创板中盘证券整体表现,具备显著成长性和创新性[1] 投资渠道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上证科创板100ETF发起联接A(019866)及C类份额(019867)[1]
新进英伟达、清仓苹果!私募巨头持仓曝光
中国基金报· 2025-08-09 13:05
景林香港公司2025年二季度末美股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景林香港公司美股持仓总市值为28.74亿美元,较一季度末的32.28亿美元减少11% [1][2] - 共持有28只证券,前十大重仓股占比88.19%,持股集中度较一季度提升 [2][3] - 新买进3只证券(英伟达、亚朵、华住集团),加仓7只证券,清仓6只证券,减持13只证券 [2][3] 主要持仓变动 - 连续三个季度加仓Meta,增持2.21万股至99.13万股,持仓市值7.32亿美元(占组合25.46%),保持第一大重仓股地位 [3][4] - 加仓满帮集团279.94万股至2879.45万股(市值3.40亿美元),加仓奇富科技60.64万股至329.54万股(市值1.43亿美元) [3][4] - 重新买进英伟达63.04万股(市值9960.32万美元) [3][4] - 减持网易8.91万股至348.60万股(市值4.69亿美元),减持拼多多141.57万股至321.98万股(市值3.37亿美元) [5] - 减持Nebius Group 42.46%至127.63万股(市值7061.78万美元) [5] 行业配置调整 - 加仓科技板块:增持谷歌母公司Alphabet 302%至18.49万股(市值3259.23万美元) [6][7] - 新进酒店行业:买入亚朵21.07万股、华住集团17.68万股 [6][7] - 清仓医药板块:卖出传奇生物、联合健康集团、辉瑞制药、再生元制药等 [6][7] - 减持半导体:台积电减持144.33万股至13.13万股(市值2973万美元) [7] - 减持新能源:禾赛科技减持70.83万股至4.03万股(市值88.44万美元),阿特斯太阳能减持78万股至33.52万股(市值370万美元) [7] 投资策略与市场观点 - 主要重仓中国资产,大部分仓位在港股 [1] - 看好新兴行业机会,重点挖掘商业模式好、自由现金流强劲的企业 [1] - 认为中国资产估值修复进入中场阶段,需提升挖掘新公司的能力 [7] - 关注政策面变化,特别是刺激消费和"反内卷"政策预期 [8] - 看好新消费、创新药出海、中国硬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机遇 [8]
新进英伟达、清仓苹果!私募巨头持仓曝光
中国基金报· 2025-08-09 12:57
景林香港公司2025年二季度美股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美股持仓总市值为28.74亿美元,较一季度末的32.28亿美元减少11% [2][3] - 持有28只证券,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市值25.34亿美元,占持仓比例88.19%,持股集中度较一季度提升 [5][6] - 二季度操作包括:新进3只股票、加仓7只、清仓6只、减持13只 [3][5] 重点持仓变动 - **Meta**连续三个季度获增持,二季度加仓2.21万股至99.13万股,持仓市值7.32亿美元(占组合25.46%),保持第一大重仓股地位 [6][7] - **英伟达**重新建仓63.04万股,市值9960.32万美元 [6][7] - **满帮集团**获加仓279.94万股至2879.45万股,市值3.40亿美元 [6][7]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持仓大增302%至18.49万股,市值3259.23万美元 [9] - **网易**被减持8.91万股至348.60万股(市值4.69亿美元),仍为第二大重仓 [6][7] - **拼多多**遭减持141.57万股至321.98万股,市值3.37亿美元 [6][7] 新进与清仓标的 - 新进连锁酒店股:**亚朵**(21.07万股)、**华住集团**(17.68万股) [9] - 清仓**苹果公司**及多只医药股(传奇生物、联合健康、辉瑞、再生元制药) [9] - 大幅减持**台积电**144.33万股至13.13万股(市值2973万美元) [9] - 减持**阿里巴巴**13.61万股至46.50万股(市值5273.57万美元) [9] 行业配置与投资策略 - 主要重仓中国资产,大部分仓位在港股市场 [2] - 看好新兴行业机会,重点关注商业模式优秀、自由现金流强劲的企业 [2] - 关注政策面变化,特别是刺激消费和"反内卷"政策预期 [10] - 挖掘新兴领域投资机会:悦己新消费、创新药出海、中国硬科技创新 [10]
离开大厂,创业三个月来的一些思考
虎嗅· 2025-05-14 04:46
行业趋势分析 - 互联网/游戏行业从高增长、高变化阶段进入低增速、高确定性阶段,新方向尝试成本大幅增加且竞争加剧 [2] - 行业利润率持续下降,商业模式逐渐趋同于传统行业,需接受冗余和停滞的工作方式 [3][5] - 从业者面临职业选择重构,需重新评估加入行业的原始动机(高收入/高增速/兴趣)与现状匹配度 [4][5] 大厂运营模式观察 - 大厂存在显著组织冗余现象,部分团队存在价值与业务实际需求脱节 [7][8] - 员工目标体系呈现"中间状态"特征,基层执行与终极目标之间存在信息断层 [15][16][17] - 项目推进受多方利益裹挟,存在违背市场常识的强制立项现象 [20][21] 创业核心方法论 - 资源分配成为关键能力,需动态评估不同事务的完成标准(60分/80分/100分) [12][13] - 目标管理需贯穿"终极目标-执行拆解"全链条,团队信息透明度需差异化设计 [21][22][23] - 竞争策略强调最短路径实现,摒弃大厂式复杂流程(如搭桥方案vs游泳过河) [26] 人才管理实践 - 招聘标准从"经验匹配"转向"底层素质",更关注逻辑能力与工作态度 [27][28] - 团队构建遵循"长板理论",通过管理补足短板而非追求全能型人才 [29] - 执行层需保持脏活处理能力,结果导向优先于职务边界 [31][32] 从业者能力建设 - 学习模式需从被动工作驱动转向主动行业洞察,以应对目标制定需求 [24][25] - 决策需强化常识回归能力,突破大厂形成的思维惯性 [26][28] - 工作强度导致社交频率显著降低,但健康管理被列为必要事项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