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

搜索文档
奇正藏药高级副总裁冯平:“循证”经典藏药古方,把传统藏医药讲清楚、说明白
中国基金报· 2025-09-24 11:56
公司战略与业绩 - "十四五"期间公司员工人数较"十三五"增长36.3%达3000多人[5] -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十三五"分别同比增长78.56%和81.09%[6] - 战略从"一轴两翼三支撑"转变为"双轮驱动、双翼领先和双基保障"[5] 研发创新与临床验证 - 研发投入较上一个五年增长101%[8] - 如意珍宝片+白脉软膏组合疗法通过国家验收并结题 在卒中后遗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领域显示明显疗效[8] - 小儿热立清颗粒1.1类新药获临床试验批准 处于Ⅱ期临床阶段[10] 药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拥有50多万亩野生抚育基地 基地面积较"十三五"增长约350%[6] - 58个品种实现种植技术研究[6] - 可持续开发案例入选《企业贡献生物多样性的中国实践》[6] 产业链布局与产能建设 - 收购临洮奇正藏医院作为诊疗场所和临床基地[10] - 在西藏/青海/四川捐建6所藏医学校并联合共建产业学院[11] - 投资12亿元在甘肃建立医药产业基地并已竣工投入使用[11] 产品开发与医学价值 - 通过循证医学验证传统藏药方剂有效性 如青鹏软膏治疗皮炎湿疹[10] - 红花如意丸在治疗妇科疾病外对更年期女性关节痛也有疗效[10] - 藏药浴为核心整合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有良好疗效[10] 藏医理论体系 - 藏医有3800多年历史 融合多国医学形成独特体系[4] - 核心理论为隆/赤巴/培根三因平衡学说[4] - 将"生物钟"应用于诊疗体系 建议分时段服药[4]
奇正藏药高级副总裁冯平:“循证”经典藏药古方,把传统藏医药讲清楚、说明白
中国基金报· 2025-09-24 11:53
藏医学理论与体系 - 藏医学拥有3800多年历史 融合波斯医学 阿育吠陀医学和中医学形成独特体系[4] - 核心理论为"三因平衡"学说 隆(气) 赤巴(火) 培根(水土)三种能量失衡导致疾病[4] - 将生物钟应用于诊疗体系 根据病症建议早中晚服用不同药物[4] 公司战略与经营成果 - "十四五"期间员工人数较"十三五"增长36.3% 达3000多人规模[7] -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8.56%和81.09%[8] - 战略从"一轴两翼三支撑"转变为"双轮驱动 双翼领先和双基保障"[7] 药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拥有50多万亩野生抚育基地 基地面积较"十三五"增长约350%[8] - 58个品种实现种植技术研究 高原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优于内地[8] - 可持续开发案例入选《企业贡献生物多样性的中国实践》[9]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十四五"研发投入较上一五年增长101%[11] - 如意珍宝片+白脉软膏组合疗法通过国家验收 对卒中后遗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11] - 白脉软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面完成临床试验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11] 产品研发与临床验证 -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验证传统藏药方剂有效性 采用国际认可临床标准[14] - 研发路线分为经典藏药二次开发和新药研发两条路径[14] - 1.1类新药小儿热立清颗粒获临床试验批准 处于Ⅱ期临床阶段[14] 产业链布局与能力建设 - 收购临洮奇正藏医院 在风湿骨病治疗领域具有突出疗法优势[16] - 在西藏 青海 四川捐建6所藏医学校 联合共建产业学院[16] - 投资12亿元建成甘肃医药产业基地 林芝工厂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6] 企业文化与长期愿景 - 核心价值观为"向善利他 正道正业 敬天爱人"[17] - 长期愿景是成为永续发展的藏药全产业链卓越企业[17] - 从医疗 零售等多维度构建"供研发产销"价值链核心竞争力[17]
最新!前西门子高管加盟跨国医械巨头
思宇MedTech· 2025-09-23 10:33
上海活动报名: 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 2025年9月22日, Integra LifeSciences 宣布 任命 Dr. Raymond Turner 为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 (CMO) 。这位有着二十余年临床与产业经验的神经外科专家,将在全球范围内负责医疗事务和临床开发, 推动企业在循证医学和创新转化上的进一步布局。 # 从手术台到高管层:一位"医生型领导者"的转身 Raymond Turner 拥有超过 20 年的神经外科临床与科研经历。除在 Siemens Healthineers 任职首席医疗官 (负责血管介入机器人业务)外,他还在 强生 Cerenovus 担任过医疗总监 ,深度参与神经血管器械的临床 研究与商业化路径。 在学术领域,Turner 曾任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住院医师项目主任,并担任 神经科学部门 (神经外 科、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负责人,兼顾科研与教育。他长期为患者提供神经外科诊疗服务,最近则在 Intermountain Health 继续保持临床实践。这种 临床 + 学术 + 产业 的跨界履历,使他成为少数能在手术室 与董事会之间自由切换的高管。 除了任命医学高管 ...
突破“叠加”局限,探索中西医协同融合新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06:57
中医药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中医药传承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重点推进的工作[1] -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循证研究[1] - 多项政策持续支持中西医协同诊疗实践[1] 中西医协同临床价值与实践进展 - 中医药在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及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取得积极进展[1] - 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协同互补成为提升临床诊疗效能的重要路径[1] - 当前存在"表面化融合"痛点:西医诊断+中药辅助简单叠加、缺乏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形式化结合问题[1] 国际临床指南纳入挑战与机遇 - 抗生素耐药性到2050年每年将导致1000万人死亡 超过糖尿病与癌症致死率总和[4] - 中药纳入英国临床指南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欧盟及英国GMP认证缺失、需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循证医学与经验认知偏差博弈[5] - 英国医患对中药普遍持开放态度 多数受访者认为中药可作为抗生素替代方案[5] 中医药循证研究与国际合作 - 英国团队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完成10项系统综述 证实中草药在感染性疾病管理中积极作用[4] - 急性咳嗽治疗领域33项研究显示中药显著缓解症状 缩短诊疗时间 降低疾病严重程度[5] - 急性咽喉疼痛综述表明中药在成人与儿童患者中均能有效改善症状[5] 中医证据体系与方法学创新 - 中医核心在于个体化、整体化思路调理人体 而非单纯针对病症[7] - 针灸治疗中风后康复能改善吞咽功能、修复神经功能、缓解伴随身心症状[7] - 48份中风指南中35条明确支持针灸用于中风后治疗 但多聚焦康复阶段[8] 中西医结合中国经验与模式 - 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以整合医学、中医、西医为"三驾马车"[11] - 教育层面建立大学层级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11] - 科研层面整合循证医学与现代科学方法推动中医从经验实践向循证实践转型[11] 中西医协同实施路径 - 西医诊断(ICD-10)+中医治疗 如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症[10] - 中西医结合诊疗通过辨证施治实现病症结合[10] - 中医辅助治疗如针灸在卒中康复期应用[10] - 西医特效药+中医个性化药方联合减轻西药副作用[10] 行业发展挑战与突破方向 - 研究方法上中医复杂性加大临床评估难度 需平衡综合性、标准化与个性化[11] - 疗效协同需实现1+1>2而非简单叠加 同时警惕草药与西药相互作用[11] - 资源支持上高质量证据获取存在资金缺口[11] - 实践转化需兼顾文化差异 解决中医科室利润低、执业者资质质量不均、证据转化指南难等问题[11] 未来发展战略与创新方向 - 开展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药疗效[6] - 探索中药纳入英国医保具体路径[6] - 强化循证沟通以消除认知障碍[6] - 借助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挖掘中医辨证生物学基础[9] - 采用定性+定量方法覆盖多领域研究[11] - 重视真实世界研究提升数据质量与偏倚控制能力[13] - 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支撑决策[11]
以岭药业创新药参松养心胶囊树立房颤中医药防治新标杆
证券之星· 2025-08-26 06:56
指南制定与意义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等组织67名专家共同制定房颤诊疗指南[1] - 指南整合近五年国内外循证与实践成果 构建覆盖一级预防至长期随访的全程管理路径[2] - 首次明确将中医写入指南 参松养心胶囊作为创新中药获推荐[3] 参松养心胶囊临床价值 - 被推荐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及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降低复发率[1] - 治疗阵发性房颤多中心研究显示总有效率62.3% 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安全性更优[5] - 射频消融术后研究显示可降低一年内复发风险40% 减少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7] 循证医学证据 - 基于11家医院34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5] - SS-AFRF研究纳入92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 结果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并入选全球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7] - 获得Ⅱa类推荐(证据等级B) 表明应用合理性及证据倾向于有效[4] 作用机制优势 - 通过"整合调节 快慢兼治"机制兼顾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调节[10] - 既能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又可调节缓慢心率 解决传统药物"治快致慢"难题[11] - 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 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并抑制心肌纤维化[10] 目标患者群体 - 特别适用于快慢心律失常并存的老年患者 不影响基础心率[12] - 针对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 提供替代抗心律失常西药的新选择[7] - 标准用法为每次4粒每日3次 持续用药1年安全性获研究支持[13] 行业影响与认可 - 我国房颤患者达2000万人 当前存在有效药物少及术后复发率高等痛点[2] - 已获20余部权威指南/共识推荐 包括《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14] - 研究遵循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8]
《BMJ循证医学》圆桌会召开,顶尖专家共探中西医整合发展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3:15
会议背景与意义 - BMJ集团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及扬子江药业于2025年8月22日在北京举办《BMJ 循证医学》圆桌会 聚焦构建传统医学高质量证据框架 创新中西医协同整合机制及中医临床干预策略实践三大主题 旨在推动传统医学循证研究标准化发展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1] - 活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医药振兴发展政策 助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国际化 为全球医学研究范式革新注入动能[4] 与会专家阵容 - 会议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 包括中国工程院田金洲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教授 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刘建平教授 费宇彤教授等国内权威 以及《BMJ 循证医学》主编Juan Franco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Merlin Wilcox 韩国韩医学研究院Myeong Soo Lee等国际专家[3] 中医药发展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持续为传统医学现代化国际化赋能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推动中医药循证研究 多项政策支持中西医协同诊疗[4] - 中医药传承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4] 传统医学证据框架构建 - 中医需突破证据评估转化瓶颈 解决证据碎片化及方法学适配性不足问题 构建高质量证据框架并加强全球协作[7] - 唐金陵教授强调传统医学临床研究需借鉴循证医学方法 同时考虑中医诊断和中药联合运用的复杂性 加强全球合作加速证据积累 临床评估应关注目标对象 机理研究及文化推动力量[7] - 费宇彤教授指出中药临床试验面临复方成分复杂 适应证命名混杂 安慰剂开发难等问题 提出三维方案(明确目的适配设计 兼顾临床与方法学参数 注重参数协调)并借助精准工具把控研究[9] - 专家一致认为需突破重经验轻证据局限 整合证据与专家经验 实现临床治疗标准化 运用创新评价方法提升证据可信度[10] 中西医协同机制创新 - 当前中西医协同存在表面化融合痛点 如简单叠加西医诊断与中药辅助 缺乏理论贯通及统一疗效评价标准[11] - 刘建平教授提出从机制层面融合创新 优先对接国家公共卫生重点需求(抗生素耐药 慢性病 术后康复 肿瘤辅助治疗等领域)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评估疗效安全性 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12] - 国际医疗界对传统医学需求从补充替代转向核心协同 关注中药针灸等疗法临床价值 张俊华教授强调以需求为导向 以证据为基础 从顶层设计实现传统医学与西医1+1>2效果[13] 证据临床转化实践 - 需打破证据与实践脱节壁垒 解决药品转化中的政策衔接 企业参与及临床适配问题[14] - 田金洲院士团队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例 遵循OCEFR五步法 收集4391项研究形成27条推荐意见 相关指南已发布 首批5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全国推广[15] - 刘清泉教授以呼吸道传染病治疗为例 基于千年经验方开展7年研究 纳入1370例患者研发甲流中成药 新冠期间基于异病同治原理证实方药价值[16] - 扬子江药业谷成明博士指出产业是连接科研与临床的关键纽带 支撑临床研究产出证据 辅助临床决策并整合形成指南[18] 未来行动方向 - BMJ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孔雨烟表示会议凝聚中西医协同产学研联动的共识 未来将依托BMJ国际平台汇聚全球智慧 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并加速循证研究成果转化[19]
Apyx Medical (APYX)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8-12 21:00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医疗美容设备行业,专注于微创美容和外科手术的氦等离子体能量解决方案[2][3] - 公司:Apex Medical(Apics Medical),核心产品为Renuvion(皮肤紧致设备)和AON(身体轮廓手术平台)[2][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市场趋势与GLP-1药物的影响** - GLP-1药物(如减肥药)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达$1000亿,近一半使用者会接受美容治疗,63%为美容新用户[5] - 皮肤紧致成为减肥后第一需求(72%的GLP-1使用者关注),推动手术需求(57%在达到理想体重后6个月内寻求治疗)[7][8][9] - 手术类型变化:抽脂手术下降10%,外科提升手术增长20%[6] **2 公司技术与产品优势** - **Renuvion**:唯一FDA批准的皮肤紧致设备,通过加热胶原蛋白实现紧致,已发表90+临床论文证明安全性[4][13] - 2024年销售93,000个一次性手件(ASP约$500),美国市场增长14%[12] - 60%收入来自耗材(一次性手件),与外科医生形成深度合作[12] - **AON系统**:2024年5月获批,整合超声吸脂(LIFT技术)等多项技术,比现有设备更高效、安全[17][19][20] - 预订单推动2024年收入指引上调$270万(总营收$50-52M)[19][27] **3 战略与财务表现** - **成本控制**:2024年运营成本降至<$40M(2023年为$53M),董事会成员从8减至5,现金补偿转为股权[25][26] - **盈利目标**:2026年前实现EBITDA为正,现金储备$30M,债务$37.5M[26][27] - **全球化布局**:美国(研发/制造)、保加利亚(欧洲/中东)、中国合资企业(本地化生产)[23][24] **其他重要细节** - **直接消费者营销(DTC)**:通过网站引流提升医生查找量,强化消费者教育[21][22] - **中国市场**:2024年获中国批准,计划本地化生产Renuvion以享受政策优惠[24] - **行业认可**:Renuvion获New Beauty“最佳微创皮肤紧致设备”奖[22] **潜在风险与挑战** - 依赖外科医生合作(非护士或PA),市场拓展可能受限[31][32] - GLP-1药物全球普及度不均(如巴西无需处方),可能影响需求节奏[33] **数据引用** - GLP-1市场规模:$100B by 2030[5] - 2024年营收指引:$50-52M(原$42-44M)[27] - 一次性手件ASP:$500,销量93,000(2024)[12] - 运营成本:2024<$40M(2023:$53M)[25]
通心络对心脑血管具有三重保护作用,关键循证证据与临床获益全解析
环球网· 2025-06-30 08:13
指南更新与核心观点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首次将通心络胶囊纳入推荐方案,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介入治疗患者),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IIa, B-R),并可改善预后(I, C-EO)[1] - 通心络作为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创新中药,由12味中药组成,具有三重保护作用(血液、血管、微血管),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成效显著[7] 三重保护作用机制 血液保护 - 降脂、抗炎、抗凝、抑栓,与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联用可协同增效,减少阿司匹林抵抗及出血副作用[4] 血管保护 - 解除血管痉挛有效率达83%,是《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唯一推荐的创新中药[5] - 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进展(CAPITAL研究证实)[5] 微血管保护 - 降低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36.6%,改善心肌再灌注(仅35%心梗患者术后获良好再灌注)[6] - 激活eNOS保护血管内皮,缩小心梗面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及猝死风险[6] 循证医学证据 心血管领域 - CAPITAL研究:通心络延缓颈动脉斑块进展,减少首发心血管事件[9] - ENLEAT研究:降低心肌无复流率36.6%,缩小心梗面积[9] - CTS-AMI研究:降低1年心源性死亡风险27%,再梗风险74%[9] 脑血管领域 - TISS研究: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天神经功能,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效果更优[11] 指南与共识推荐 - 获30余部国家级指南/共识推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领域[13] -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获8个Ⅰ类推荐,9个A级推荐[14] - 具体推荐场景涵盖STEMI、冠脉介入术后、稳定型心绞痛等,如降低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率(IIa/A)[15] 学术与行业认可 - 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0、2006、2007、2019),包括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等奖[18] - 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收录为冠心病治疗常用中药[17] - 在越南、加拿大等国家获批注册并进入越南医保目录,成为中医药国际化典范[20]
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举办
环球网· 2025-05-24 10:35
行业动态 - 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在郑州举办,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联合承办 [1] - 大会以"豫见'心'未来,智绘'律'之城"为主题,围绕心律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临床实践与科研成果展开深度对话 [3] - 国内外近千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设置100余场会议,涵盖脉冲消融、人工智能、医工结合等热点议题 [3] 技术发展 - 大会聚焦心律失常精准诊疗、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议题,呼吁以创新驱动技术迭代 [4] - 通过PFA等技术革新实现"并发症趋零化",助力中国心血管诊疗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跃升 [4] - 100余场会议围绕"基础研究-临床实践-技术转化-学科协同"设置系统化议程,涵盖心律失常机制研究、精准诊疗技术迭代、医工交叉创新等细分领域 [4] 行业展望 - 中国心律学要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需要每一位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的心律人不懈努力 [3] - 倡议未来10年整合多学会资源,联合全球专家打造高质量循证医学平台,推动2000家县医院普及房颤消融术 [4] - 呼吁强化基层网络、培育青年人才、推动医工协同,携手构建心血管健康新生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4] 学术交流 - 通过手术直播、青年竞赛、国际交流等形式,搭建起多层次学术平台 [3] - 为参会学者搭建深度交流平台,助力临床经验与科研创新的双向转化 [4] - 大会主持人将学术荣誉与城市精神紧密联结 [3]
参松养心胶囊:指南/共识推荐等级与证据等级双高的中药典范
环球网· 2025-05-22 10:35
中医药在心律失常防治中的作用 -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死因素,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合调律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 - 参松养心胶囊凭借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泛的临床指南推荐,成为中药领域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双高的典范 [1] 参松养心胶囊的循证医学研究 - 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服用1年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40.4% [2] -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心脏杂志》 [2] - 公司已开展六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在治疗室性早搏、房颤、缓慢心律失常、心衰伴室性早搏等多种心律失常的确切疗效 [4] - 治疗室性早搏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普罗帕酮相当,治疗心动过缓可平均提高心率7.15次/分钟 [4] - 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465例研究显示,显著降低室性早搏次数并改善心功能 [4] - 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333例研究显示,减少室早的同时提高平均心室率 [4] 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推荐 - 《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第二版)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阵发性房颤、室早、短阵室速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 [5]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将参松养心胶囊作为唯一推荐的创新中药 [6]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其用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IIa级推荐,A级证据) [6] -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指出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律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安全性更优(Ⅱb类推荐 B级证据) [7] - 《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提到参松养心胶囊对维持窦律有一定效果 [8] -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指出参松养心胶囊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效果显著优于美西律 [9] - 《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到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改善微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改善微循环 [9] -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推荐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9] - 《中医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指出参松养心胶囊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 [10] - 多部新冠相关诊疗方案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核酸/抗原转阴后心慌症状 [10] - 第9版《内科学》教材将参松养心胶囊列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的推荐用药 [10]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在多个章节推荐参松养心胶囊为常用中药制剂 [11] 科研成果与行业认可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 - 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组成部分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 - 参松养心胶囊成为心律失常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创新中药,展现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