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整合

搜索文档
《BMJ循证医学》圆桌会召开,顶尖专家共探中西医整合发展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3:15
会议背景与意义 - BMJ集团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及扬子江药业于2025年8月22日在北京举办《BMJ 循证医学》圆桌会 聚焦构建传统医学高质量证据框架 创新中西医协同整合机制及中医临床干预策略实践三大主题 旨在推动传统医学循证研究标准化发展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1] - 活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医药振兴发展政策 助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国际化 为全球医学研究范式革新注入动能[4] 与会专家阵容 - 会议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 包括中国工程院田金洲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教授 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刘建平教授 费宇彤教授等国内权威 以及《BMJ 循证医学》主编Juan Franco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Merlin Wilcox 韩国韩医学研究院Myeong Soo Lee等国际专家[3] 中医药发展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持续为传统医学现代化国际化赋能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推动中医药循证研究 多项政策支持中西医协同诊疗[4] - 中医药传承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4] 传统医学证据框架构建 - 中医需突破证据评估转化瓶颈 解决证据碎片化及方法学适配性不足问题 构建高质量证据框架并加强全球协作[7] - 唐金陵教授强调传统医学临床研究需借鉴循证医学方法 同时考虑中医诊断和中药联合运用的复杂性 加强全球合作加速证据积累 临床评估应关注目标对象 机理研究及文化推动力量[7] - 费宇彤教授指出中药临床试验面临复方成分复杂 适应证命名混杂 安慰剂开发难等问题 提出三维方案(明确目的适配设计 兼顾临床与方法学参数 注重参数协调)并借助精准工具把控研究[9] - 专家一致认为需突破重经验轻证据局限 整合证据与专家经验 实现临床治疗标准化 运用创新评价方法提升证据可信度[10] 中西医协同机制创新 - 当前中西医协同存在表面化融合痛点 如简单叠加西医诊断与中药辅助 缺乏理论贯通及统一疗效评价标准[11] - 刘建平教授提出从机制层面融合创新 优先对接国家公共卫生重点需求(抗生素耐药 慢性病 术后康复 肿瘤辅助治疗等领域)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评估疗效安全性 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12] - 国际医疗界对传统医学需求从补充替代转向核心协同 关注中药针灸等疗法临床价值 张俊华教授强调以需求为导向 以证据为基础 从顶层设计实现传统医学与西医1+1>2效果[13] 证据临床转化实践 - 需打破证据与实践脱节壁垒 解决药品转化中的政策衔接 企业参与及临床适配问题[14] - 田金洲院士团队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例 遵循OCEFR五步法 收集4391项研究形成27条推荐意见 相关指南已发布 首批5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全国推广[15] - 刘清泉教授以呼吸道传染病治疗为例 基于千年经验方开展7年研究 纳入1370例患者研发甲流中成药 新冠期间基于异病同治原理证实方药价值[16] - 扬子江药业谷成明博士指出产业是连接科研与临床的关键纽带 支撑临床研究产出证据 辅助临床决策并整合形成指南[18] 未来行动方向 - BMJ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孔雨烟表示会议凝聚中西医协同产学研联动的共识 未来将依托BMJ国际平台汇聚全球智慧 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并加速循证研究成果转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