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延迟满足
icon
搜索文档
查理芒格: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3 04:00
逆向思维,一位智者的逆向人生与永恒投资哲学。 01 一位来自奥马哈的普通青年人 1924 年,查理·芒格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一个普通家庭。17 岁考入密歇根大学读数学,二战爆发后应征入伍,服役期间被派往气象学校,系统学习理 工科思维。战争结束,他靠 GI 法案进入加州理工学院,随后又以无大学文凭之身份破格被哈佛法学院录取,1948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律师。 芒格早年在洛杉矶执业,却深感"用时间换钱"的天花板太低。于是,他在 30 岁出头开始同步涉足地产开发,以 10 万美元本金撬动百万利润,完成原始积累。35 岁那年,一场失败的婚姻与长子白血病的双重打击几乎将他拖入深渊,但他用理性与阅读自我疗愈,并坚定转向投资赛道,成立惠勒·芒格合伙公司,十年年化收 益跑赢道指 18 个百分点,为日后与巴菲特并肩作战奠定基石。 02 查理芒格与巴菲特相遇 1959 年 5 月,35 岁的芒格返回家乡奥马哈料理父亲后事,被共同好友安排与 29 岁的沃伦·巴菲特共进晚餐。两人从股票聊到商业、从阅读到人生,惊觉"灵魂频 率"完全一致,遂成莫逆。巴菲特戏称那晚"找到了失联多年的兄长",芒格则说"沃伦让我笑到肚子疼" ...
自律,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36氪· 2025-09-19 05:54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这是一篇关于个人自律的励志文章,不包含任何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
你是否深度工作能力退化了?
36氪· 2025-09-18 02:36
什么是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地、沉浸地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当你处在这种工作状态时,你的认知能力是最高的,你的思考是极度深入的,你会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 满足感,你的效率和工作价值也会大大提高。 我始终认为,人的精力有限,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有一些人,看似非常努力,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他的工作效率很低,成长速度也低于预期。 因为他是在瞎忙,做不到深度工作,把要紧的事做到极致。 可现在,很多人的这种能力正在悄悄退化。 01 深度工作能力退化的3个信号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在退化。 因为,这种退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像温水煮青蛙,在一次次 "就分心这一次" 的妥协中,慢慢失去 了深度工作的本事。 通常而言,深度工作能力退化有3个信号: 第一个,注意力分散,不聚焦。 深度工作的天敌,是 "注意力碎片化"。不妨想想,你是不是这样的: 打开工作文档,正准备工作,突然被叫去参加一个会议。 参加完会议,工作没几分钟,一封紧急进来的邮件或者同事突如其来的协同要求,打断了你的工作节 奏。解决完这些事情,你工作了10分钟,就忍不住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 总是被打断,总是在各种干扰中,不断切换 ...
查理芒格: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7 04:09
查理·芒格生平与职业发展 - 1924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普通家庭 通过GI法案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并破格录取哈佛法学院 194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律师 [3][4] - 30岁出头以10万美元本金涉足地产开发 撬动百万利润完成原始积累 [4] - 35岁经历婚姻失败与长子白血病打击后转向投资 成立惠勒·芒格合伙公司 十年年化收益跑赢道指18个百分点 [4] - 1959年与29岁沃伦·巴菲特会面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1978年正式出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 [5][6] - 与巴菲特共同将濒临破产纺织厂改造为市值近万亿美元控股集团 45年间年化复合收益约20% [6] 投资理念核心框架 - 逆向思维原则:通过列示错误清单(高杠杆/不熟领域/差管理层/坏文化)规避失败路径 [7] - 能力圈理论:只投资能看懂/能评估/能定价的企业 持续拓宽认知但不越出边界 [7] - 估值与标的选择:推动从"烟蒂股"转向"以公道价买伟大企业" 喜诗糖果案例以3倍净资产/11倍市盈率收购 50年贡献超20亿美元现金流 年化回报超30% [8] - 护城河标准:要求企业具备品牌/网络/成本/法规/文化等可持续竞争优势 坚持长期持有(十年或永久) [9] - 多元思维模型:运用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经济/历史等100种工具交叉验证 避免认知偏差 [10] - 集中投资策略:反对过度分散 前十大持仓占伯克希尔权益市值70%以上 [11] - 延迟满足机制:通过简化生活方式(旧车/普通房/每日阅读5小时)积累学习与复利资源 [12] 商业哲学与运营实践 - 强调"获得比支付更多"的价值投资本质 将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2] - 采用"避开危险/压力/蠢事/疾病"的风险控制模式 认为真正风险源于认知盲区 [12] - 实践"耐心等待好球但全力挥棒"的机会捕捉机制 在稀缺性机会出现时集中配置 [11][12] - 构建"品牌护城河+复利"的商业模式 通过喜诗糖果等案例验证长期现金流生成能力 [8][9] - 形成"逆向思考×能力圈×护城河×时间复利"的投资公式框架 [13]
从厌学到复学|09 手机争夺战背后的权力博弈
经济观察报· 2025-08-29 00:55
手机在厌学情绪中的角色 - 手机使用成为亲子矛盾焦点 孩子用手机游戏和网络聊天转移学习挫败感[1] - 家长误将手机视为厌学根源 实际是心理学上的"替罪羊效应" 孩子沉迷手机是学习受挫后的结果而非原因[1] - 家庭矛盾从"催学习"演变为"抢手机"大战 家长采取藏充电器/设密码等措施 孩子则攒钱买备用机/熬夜玩游戏[1] - 手机成为孩子与家长争夺自主权的战场 本质是现实中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的替代选项[1] 手机依赖背后的心理机制 - 控制权角力场 家长没收手机试图夺回主导权 孩子用沉迷反抗 形成愈禁愈烈的恶性循环[2] - 手机作为情绪避风港 当现实缺乏归属感时 虚拟认同和即时反馈成为逃避压力的安全岛[2] - 规则断层后遗症 早期不管不问突然严管导致孩子产生权利被剥夺感[2] 替代性解决方案 - 通过兴趣搭建回归现实的桥梁 乐高/烘焙/打球/骑行等低压力活动帮助重获价值感[3] - 组织家庭桌游夜或同好社群 通过面对面社交获得被接纳感[3] - 邀请参与家庭事务如规划菜单/宠物照料 唤醒责任感[3] 手机使用规则建立 - 通过三步共建手机公约 先心平气和对话让孩子陈述使用理由和家长期待[4] - 用表格明确可使用时段(如作业后1小时)和禁用场景(如吃饭/睡前)并商定奖惩机制[4] - 每周复盘调整 达标给予鼓励 未达标共同改进 保持规则灵活性[5] - 采用仪式感如学习前手机收纳仪式或家庭无手机日 帮助状态切换和真实互动[5] 自主管理能力培养 - 用愿望清单练习延迟满足 将手机使用与目标达成挂钩(如连续3天背单词换1小时游戏)[6] - 引导自我提问"在逃避什么""有无其他解决方法" 从冲动回归理性[6] - 家长以身作则 建立亲子阅读时间或分享手机学习成果[6] - 案例显示通过烘焙课程和手机协议(作业后30分钟自由用+30分钟读绘本)有效减少抵触[7] - 愿望清单机制(连续2周遵守规则换手账本)帮助体验自律成就感[7] 核心观点总结 - 手机是亲子关系权力失衡的镜子而非问题根源[7] - 通过替代活动填充情感空缺和规则共建让孩子获得自主感[7] - 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人生的信心与能力[7]
30岁以后,就该戒掉精致穷了
洞见· 2025-08-08 12:37
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精致穷"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强调30岁后应戒掉过度消费 注重储蓄和理性消费[7][8][17] - 通过多个案例说明精致穷会导致财务困境 失去抵御风险能力[9][13][19] - 提出三种解决方案:延迟满足、反向消费和投资自己[18][19][23] 精致穷现象分析 - 描述精致穷群体特征:工资不高但消费高 看似光鲜实则负债[4][5][6] - 指出30岁后应戒掉精致穷 过度装点面子会拖累日子[8] - 引用案例:室内设计师挥霍无度 母亲突发疾病时无钱救治[9] 消费观念转变 - 强调30岁后应对金钱有概念 区分必要和非必要支出[13] - 房琪案例:从月光族到降级消费 实现财务安全感[13] - 提出90%的生活烦恼与缺钱相关 金钱能缓解大部分问题[15] 解决方案 - 延迟满足:设置购物冷静期 避免冲动消费[18] - 反向消费:从追求昂贵转向性价比 选择合适而非最贵[19][20] - 投资自己:90后程序员案例 节省日常开支但大力投入自我提升[23][24] 总结建议 - 引用詹青云观点:透支未来的精致生活带来数字焦虑[29] - 提倡"大大方方地抠 明明白白地省"的消费理念[30] - 强调兜里有钱才能抵御风险 实现真正想要的生活[31]
离开海的那一天,我已经在海里了
吴晓波频道· 2025-08-04 00:30
企业家精神与航海精神的共通性 - 创新源于对不确定性的应对,企业家需像水手一样为风险做充分准备[7][23] - 成功企业家的心态与船长相似:延迟满足、学习能力强、从自然/商业规律中领悟哲理[12][17] - 企业生存如同航海,关键在于"不下牌桌",经验与创新能力形成正向循环[23][24] 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 船长权威的绝对性体现为"先执行后质疑",与企业高管对决策的执行逻辑一致[21][22] - 优秀领导者的标准是带领团队持续生存而非短期表现,企业亦需追求长期存续[23] - 直觉决策能力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如企业家通过货架陈列变化判断市场趋势[26][27] 商业与自然的规律认知 - 商业环境如同海洋,需敬畏规律而非试图征服,顺应变化才能持续发展[16][17] - "境由心生"体现为企业家对危机/机遇的主观解读能力,自我心态控制决定结果[32][33] - 行业深耕者将商业视为"道场",在持续挑战中发现自我价值[34][42] 组织韧性建设 - 多重备份机制的重要性:企业需像帆船电路设计般建立风险冗余系统[4][5][6] - 资源约束激发创新:海上资源有限催生高效方法,类似企业降本增效逻辑[9][10] - 计划动态调整能力:根据天气/市场变化灵活修正路径是生存关键[18][19] 长期主义视角 - 目标确定性(到达彼岸/企业存续)与路径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19] - 重大成就(上市/环球航行)带来的不是终结感而是持续挑战的开始[28][29] - 真正的热爱源于痛苦与快乐的平衡,商业持久性依赖内在驱动[30][42]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钱,不然就是纸?
集思录· 2025-07-25 13:40
消费观念与投资行为 - 年轻一代倾向于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如贷款买车而非优先支付房租水电[1] - 部分群体坚持延迟满足策略,通过长期储蓄和投资实现财富积累,如大专三年攒6000元[7] - 消费行为具有代际差异,90年代无脑投资房产能快速拉开财富差距,而当代年轻人更注重情绪价值消费[13] 资产配置与投资选择 - 传统房产投资模式在当前债务化解周期面临挑战,不再是稳赚不赔的选择[13] - 新兴资产如BTC和优质公司股权被视为潜在投资方向,建议定投策略[13] - 投资需考虑个人发展阶段,如大学生将资金投入考研和笔记本电脑带来显著回报[15][16] 消费的社会价值 - 消费行为具有经济循环功能,过度储蓄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和失业率上升[4] - 不同消费观念应被包容,社会需要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共存[12][14] - 部分消费能创造社交资本,如1000元请客费用带来实习机会和学术资源[16] 代际财富观差异 - 老一辈更注重实物资产积累,如房产投资[1][12] - 年轻一代更看重消费带来的即时体验和情绪价值[10][13] - 教育背景影响消费观,如90年代家长普遍强调节俭[7] 投资与消费的平衡 - 延迟满足需考虑时间价值,过度延迟可能错失人生体验[6][11] - 建议建立"该花则花"原则,重点评估消费的长期回报率[15][17] - 健康投资同样重要,需平衡当下享受与未来保障[18]
不同类型的聪明智慧
36氪· 2025-07-25 07:08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案例研究 - 由顶尖学术背景团队管理的对冲基金在20年前最大牛市期间破产,突显单一智力模型的局限性 [2] - 团队缺乏谦逊和想象力等软性智慧,过度依赖数学模型(Excel无法模拟70亿人集体动机) [2] - 巴菲特批评其"为不重要的收益拿核心资产冒险"的决策逻辑存在根本缺陷 [5] 跨学科智慧体系构建 - 有效决策需融合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单一领域专精易产生认知盲区 [3] - 帕特里克·奥沙利文主张通过跨领域阅读(非本专业书籍)建立更全面的认知框架 [4] - 多领域B+级理解力比单一领域A+级专家更能把握复杂系统运作规律 [4] 风险管理核心原则 - 成功机构保持"杠铃型性格":结合大胆行动与极端风险厌恶(红杉资本四十年成功秘诀) [6] - 生存优先原则要求保留充足容错空间,避免因短期竞争压力牺牲长期存续能力 [6] - 哈罗德·吉宁指出商业致命错误是现金流断裂,而非暂时性业绩落后 [5] 决策影响力要素 - 事实需通过叙事框架才能产生影响力,好故事比绝对正确性更具传播优势 [7][8] - 精英教育背景可能导致决策者与基层实践者思维模式脱节(商学院教授vs干洗店主案例) [9] - 有效领导需主动弥补认知差异,通过共情理解不同背景群体的决策逻辑 [9] 长期价值创造策略 - 延迟满足的实现依赖注意力管理策略,而非单纯意志力对抗(棉花糖实验关键发现) [10] - 可持续的长期主义需构建日常正向反馈机制,减少短期诱惑的心理权重 [10]
学会储蓄,坐收“渔”利
搜狐财经· 2025-07-19 02:39
储蓄的重要性 - 储蓄是穷人变富人的第一步,不是有钱人的游戏 [1] - 储蓄的"时间魔法":从25岁开始每月存1000元,年收益率6%,到35岁可攒15万本金+利息,比30岁开始多赚7万 [1] - 储蓄本质是用现在的克制换取未来的自由 [2] 储蓄的三大核心价值 - 应急护盾:应对失业、生病等突发情况 [4] - 投资跳板:为理财、买房、创业积累本金 [4] - 心理底气:帮助抵御消费诱惑,做出理智决策 [4] 常见储蓄误区及破解方法 - "及时行乐"误区:建议工资到账先转10%到储蓄账户 [5] - "小额无用"误区:推荐"52周存钱法",一年可攒13780元 [5] - "等发大财再存"误区:强调本金少时储蓄性价比最高 [5] 实用储蓄策略 - 设定可视化目标如买房首付、教育金等 [5] - 打造自动储蓄系统:工资卡绑定理财账户自动转账 [8] - 零钱利用:通过支付宝/微信零钱理财自动攒钱 [8] - 副业收入单独存储,不混入日常开支 [8] 资金配置建议 - 短期资金:配置货币基金,收益比活期高3-5倍 [8] - 中期资金:购买银行定期或国债,锁定3-5年更高利率 [8] - 长期资金:定投指数基金,每月500元10年后可能翻倍 [8] 储蓄的附加价值 - 提升自律性,养成良好财务习惯 [8] - 锻炼财商能力,促进主动学习理财知识 [8] - 增强抗风险能力,年轻时积累经验成本低 [8] 成功案例参考 - "3333计划"案例:月薪8000元,30%强制储蓄(2400元),5年积累50万本金 [8] - 案例显示储蓄带来升职加薪和副业收入超过主业的效果 [8] 储蓄的本质 - 是用现在的小付出换取未来的大回报 [6] - 强调越早开始储蓄效果越好,时间是最重要的盟友 [6] - 建议从每月100元开始行动,耐心积累终获财务自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