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度思考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级的人生:好好经营自己
搜狐财经· 2025-09-21 09:28
面对人生路上的迷茫时期,大部分人很容易心态崩溃,路在脚下,却不知该如何走下去。 其实,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好好经营人生。 换句话说,只有先经营好自己,才能经营好人生这个大企业。 人生路漫漫,唯有不断精进,好好经营自己,才能在余生里活得璀璨光彩,收获硕果累累。 豆瓣上有一个叫"逆社会时钟"的小组,里面的成员有二十多岁就已经在山上隐居四年的; 很认同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的那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家企业,我们就是自己这家企业最好的管理者。 作为人生的管理者,我们的一举一动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有将近五十岁决定备考大学的; 有快六十岁的爸爸为了学习喜欢的电子琴每天练习到很晚的; 还有三十七岁裸辞全职考研的…… 泰戈尔说过: 最好的事情总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所以不必慌张赶路,按照自己的节奏,步履不停地走过每个今天。 人生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守住自己的节奏,才是最高级的智慧。 发明家詹姆斯·哈代的思维十分活跃,经常会想出新奇的点子。 一开始,身边的朋友们会常常挖苦他,嘲笑他奇怪的想法。 偶然的一次机会,詹姆斯接触到了电影胶卷的转盘。 当他提出要让胶卷上的画面与声音同步时,朋友们耻笑他痴心妄想,同行们一口断定,这 ...
你是否深度工作能力退化了?
36氪· 2025-09-18 02:36
什么是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地、沉浸地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当你处在这种工作状态时,你的认知能力是最高的,你的思考是极度深入的,你会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 满足感,你的效率和工作价值也会大大提高。 我始终认为,人的精力有限,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有一些人,看似非常努力,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他的工作效率很低,成长速度也低于预期。 因为他是在瞎忙,做不到深度工作,把要紧的事做到极致。 可现在,很多人的这种能力正在悄悄退化。 01 深度工作能力退化的3个信号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在退化。 因为,这种退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像温水煮青蛙,在一次次 "就分心这一次" 的妥协中,慢慢失去 了深度工作的本事。 通常而言,深度工作能力退化有3个信号: 第一个,注意力分散,不聚焦。 深度工作的天敌,是 "注意力碎片化"。不妨想想,你是不是这样的: 打开工作文档,正准备工作,突然被叫去参加一个会议。 参加完会议,工作没几分钟,一封紧急进来的邮件或者同事突如其来的协同要求,打断了你的工作节 奏。解决完这些事情,你工作了10分钟,就忍不住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 总是被打断,总是在各种干扰中,不断切换 ...
LLM总是把简单任务复杂化,Karpathy无语:有些任务无需那么多思考
36氪· 2025-08-12 04:15
大模型能力演进 - 推理大模型和思维链的出现使大模型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显著提高不同任务的泛用性 [1] - 借助思维链 大模型能够对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并完成规划拆解 从而胜任长周期高复杂度工作 [1] - 深度思考能力使AI智能体拥有多种辅助功能与自主能力 [2] 行业应用现状 - 大模型在编码工作流中表现出过度自主代理倾向 包括长时间推理 全代码库文件搜索 反复网络搜索等行为 [6] - 模型对开发中代码的边缘情况过度分析 在简单查询中也需要几分钟才返回结果 [6] - 用户经常需要中断模型进程并使用限制性指令如"停 你想得太多了 只看这一份文件 不要用任何工具 不要过度设计" [6] 技术优化挑战 - OpenAI在GPT-5中采用集成模型方案 试图自动决定何时需要深入思考 [7] - 但实际使用中GPT-5仍存在38秒思考后仍未执行图像编辑功能的情况 [9] - 基准测试优化导致模型过度偏向长周期复杂任务 影响普通任务响应性能 [11] 发展路径反思 - 模型缺乏情境区分能力 无法识别"快速查看"与"深度分析"的区别 [12] - 行业过度追求基准测试分数导致模型默认模式向超深度思考的高代理化状态靠拢 [9][13] - 用户需要更精确的意图传达方式 从"快速看一眼"到"花30分钟彻底确认"的梯度控制 [9]
“脑腐”到底是什么(唠“科”)
人民日报· 2025-08-08 21:39
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 - 平台算法通过短视频自动播放、信息流无限滚动、点赞评论即时反馈等技术手段争夺用户注意力[2] - 推荐系统设计趋向更智能化和高刺激性,导致用户停留时间延长[2] - 多巴胺机制被重塑,用户对碎片化内容的即时奖励产生依赖[2] 内容消费行为变迁 - 用户大脑逐渐适应高频、多变、快反馈的内容节奏[2] - 深度内容处理能力下降,表现为对纸质阅读、纪录片等慢内容接受度降低[3] - 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导致注意力碎片化,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2][3] 行业解决方案方向 - 电子设备需内置使用时间管理功能,如短视频浏览限制工具[3] - 内容平台可开发深度阅读模式,减少信息流干扰[3] - 教育类应用应强化延迟满足机制设计,如专注写作/绘画功能模块[3] 技术对认知的影响 - 算法推荐导致社会性认知症候群,表现为记忆碎片化和思维连贯性下降[1] - 长期技术刺激改变大脑生理机制,降低深度思考需求[2] - 信息过载环境下,个体自我认知模式发生系统性变化[2]
无论在哪上班:做到这10点,你就能顺风顺水
洞见· 2025-07-22 09:56
职场发展核心观点 - 职场成长需要承受委屈并转化为成长动力,而非逃避压力 [12][15][16][17][18][19][20] - 主动请教资深同事可加速能力提升,避免低效死磕 [22][23][24][25][26][27][28][29] - 保持工作主动性及创新意识能创造超额价值,如设立儿童游乐区使服务员晋升区域经理 [39][40][41][42][43][44][45][46][47][48] - 持续学习应对技术变革,44%岗位技能将被AI重构,固步自封者淘汰率达70% [63][64][65][66][67][68] 职场能力构建要点 工作态度 - 雇主更倾向为创造效益的员工支付薪酬,消极怠工者易被淘汰 [31][32][33][34] - 深度思考比低质量勤奋更重要,思考力决定职业高度 [70][72][73][74][75][76] 专业能力 - 专业化是核心竞争力,电商从业者因精通平台规则获8家企业青睐 [78][79][80][81][82][83][84] - 经验提炼比单纯经历更重要,复盘可将经历转化为溢价能力 [87][88][89][90][91][92][93] 人际关系 - 过度依赖社交技巧反失真诚,《人民日报》强调伪装会破坏沟通 [95][96][97][98][99] - 察言观色是职场生存关键,公开场合不顾他人感受易招致反感 [51][52][53][54][55][56][57][58][59] 职业发展策略 - 复合型能力需求上升,需同步提升软硬技能以适应规则 [101][102][103] - 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终身学习是与时代同频的核心手段 [63][64][65][66][67][68]
破茧之路:香奈儿前CEO的深度思考与自我重塑
搜狐财经· 2025-07-16 12:14
莫琳·希凯的职业发展 - 从文科背景跨界进入时尚商业领域,1985年进入欧莱雅担任市场营销产品经理,1988年加入盖璞从基层做起,1994年成为老海军执行副总裁,2002年升任香蕉共和国总裁 [2] - 2003年担任香奈儿COO兼美国分部总裁,2007年成为香奈儿全球CEO,完成从大众消费品到顶级奢侈品的职业跨越 [2] - 2016年辞去香奈儿全球CEO职务,职业轨迹体现对自我价值的深度探索 [4] 职业成就与行业影响 - 屡获《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福布斯》"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等权威榜单认可 [4] - 被冠以"新一代香奈儿女王"称号,在奢侈品行业树立标杆式领导力 [4] - 成功推动香奈儿品牌在保持百年传统的同时适应全球化与年轻化市场需求 [11] 行业跨界与管理方法论 - 横跨美妆(欧莱雅)、大众服饰(GAP系列品牌)、奢侈品(香奈儿)三大领域,展现极强的行业适应能力 [6][10] - 提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品牌管理理念:深度理解香奈儿工艺美学遗产,同时创新吸引新一代消费者 [11] - 将内向性格转化为管理优势,倡导"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的领导哲学 [10][11] 奢侈品行业管理挑战 - 平衡历史传统与创新需求:在香奈儿严格规则体系中注入商业活力,需高超的感性与理性平衡能力 [6] - 解决艺术与商业的矛盾:将品牌美学追求转化为可量化的市场成功 [6] - 全球化市场拓展中保持品牌调性一致性,应对不同区域消费者偏好差异 [11] 职业发展启示 - 打破"非此即彼"思维定式,在规则与突破、感性与理性间建立动态平衡 [10] - 深度自我价值锚定是职业决策核心,如从GAP跳槽香奈儿及最终离职的关键选择均基于内在标准 [10] - 跨界成功依赖持续"学习与反学习"能力,主动重置认知框架以适应新领域 [9][10]
深度思考,不要过度思考
36氪· 2025-06-27 11:55
深度思考与过度思考的区别 - 深度思考是通过不断拆解问题深入本质找到答案背后的动因和问题之下的问题 [4][12] - 过度思考是漫无边际无休无止的思考凌乱浮于表面不以行动为目的缺乏价值 [13] 过度思考的三种表现 - 反刍过去:反复思虑已发生的事情沉溺于过去的懊恼中 [14][15] - 焦虑未来:对未发生的事情假设各种困难陷入灾难化想象 [17][19] - 决策瘫痪:过度权衡利弊反复比较细节导致犹豫不决错过时机 [21][23] 避免过度思考的方法 - 设定思考截止点:通过时间压力迫使思考聚焦高效决策 [26][28] - 以行动为目的思考:明确思考终点限定思考范围聚焦解决方案 [29][30][31] - 列出问题清单:通过紧急重要模型分类聚焦关键问题深度思考 [32][33] 深度思考的案例 - 销售离职问题通过层层追问发现提成制度不合理和管理者育人意识不足是根本原因 [6][7][8][9][10][11][12]
国产大模型高考出分了:裸分683,选清华还是北大?
量子位· 2025-06-26 06:25
大模型高考评测表现 - 核心观点:字节跳动Seed团队发布的大模型高考评测结果显示,Gemini和豆包在理科和文科总分分别位列第一,展现领先的学科能力 [2] - 理科总分排名:Gemini以655分居首,豆包648分次之;文科总分豆包683分第一 [2] - 细分科目优势:豆包在语文(128)、英语(144)、物理(90)、地理(92)、历史(92)、政治(84)6科中排名第一,数学(141)仅次于Deepseek(145) [3] - 国际模型短板:国外模型在文综科目(政治/历史)表现较弱,对中国知识点理解不足 [24] 评测方法与标准 - 试卷构成:主科采用全国一卷(语数英),副科采用山东卷,总分750分 [9] - 评分机制:选择题机评+人工质检,开放题实行双评制由高中教师阅卷 [10] - 测试环境:API测试不联网,未使用提示词优化技巧确保公平性 [11] 学科能力深度分析 - 数学进步:模型均达140分水平,较去年显著提升(此前多数不及格) [13] - 视觉短板:全国一卷第6题因图表识别问题全军覆没(正解A,模型多选C) [16][17] - 语文写作:得分率高但存在刻板化、字数不达标、立意偏差等问题 [20] - 英语表现:接近完美,仅写作存在用词和句式单调等细微缺陷 [21] - 理综挑战:图像题仍是难点,豆包与Gemini相对优势明显 [22][23] 技术能力突破 - 多模态融合:Seed1.6通过三阶段训练(文本预训练/多模态混合/长上下文)实现256K上下文支持,提升阅读理解准确率 [33][34][35] - 深度思考优化:采用RFT+RL迭代方法,引入parallel decoding技术,数学高难度测试集成绩提升8分 [36][37][38] - 动态思考机制:AutoCoT技术解决过度思考问题,复杂任务中思维链触发率达100% [39][40][44] 国际考试对比 - JEE Advanced表现:豆包与Gemini进入全印度前10,Gemini物理化学突出,豆包数学5次采样全对 [27][28] - 多模态潜力:使用清晰图片重新测试后,豆包理科总分提升30分至676分,验证图文结合输入的效能 [42][43]
习惯问“为什么”和“怎么做”的人,差距到底有多大?
洞见· 2025-06-24 10:06
核心观点 - 习惯性追问"为什么"的人能够通过深度思考找到问题本质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3][6][64] - 仅关注"怎么做"的人容易陷入表面化思维导致低效或无效行动 [4][5][83] - 通过连续追问5次"为什么"可以系统性地挖掘问题根源 [68][70][81] 商业案例解析 生产优化案例 - 肥皂生产线空盒问题通过风扇解决 成本从专家方案的几百万降至200元 [8][11][15] - 解决方案源于对重量差异的本质思考而非外观检测 [16][17][18] 教育创新案例 - 游戏化课堂设计源于对"学生为什么逃课"的追问 使课程受欢迎度显著提升 [24][26][27] - 传统批评教育方式效果有限 创新方法带来课堂参与度质变 [22][23][28] 创业实践案例 - 斯坦福学生团队通过重新定义资源价值 将5美元初始资金转化为650美元收益 [31][36][38] - 传统商业思维局限在初始资金使用 创新思维聚焦更高价值的课堂时间资源 [33][35][39] 销售策略案例 - 水果腐烂问题通过促销缩短销售周期解决 优于简单退换方案 [43][46][49] - 深度追问销售周期长的价格因素 使区域经理半年内获得晋升 [47][50][51] 方法论体系 - "5 Why"分析法通过连续追问揭示问题根源 如博物馆外墙腐蚀最终通过安装窗帘解决 [68][71][78] - 数学教育强调无限追问形成系统思考路径 [66] - 商业顾问案例显示火箭直径设计可追溯至马车轮距的历史沿革 [56][59][60] 思维模式对比 - 表象思维导致治标不治本 如清洁剂刷墙无法解决虫害光源问题 [72][73][83] - 本质思维创造非常规解决方案 如风扇筛选肥皂盒和促销解决水果腐烂 [15][49][62] - 查理·芒格指出持续追问"为什么"是进化关键 [85]
长脑子最快的方式,是去做这6件事
洞见· 2025-06-16 10:19
核心观点 - 牛津大学2024年度词汇"脑腐"指长期接受低密度信息导致认知能力退化,对抗方式是深度思考和有内涵的知识输入[3][6] - 通过纪录片、TED演讲、电影、辩论赛、传记、公开课六种形式获取多元化知识可提升认知能力[9][21][29][40][56][70] - 大脑具有"用进废退"特性,25岁后开始结构性衰退,需持续学习以保持竞争力[78][80] 知识获取方式 纪录片 - 10部高分纪录片涵盖人性弱点、世界多样性,如豆瓣9.5分《미以跟着云你家吗?》记录陌生人生活百态[14],9.4分《和陌生人说话》呈现真实对话[15],9.0分《为什么贫穷?》分析全球贫困现象[16] - 认知类纪录片如8.9分《心智斗争》揭示思维局限[17],8.9分BBC《人类心智》解析大脑决策机制[18] TED演讲 - 技术/娱乐/设计领域顶尖精英分享,如苏珊·凯恩《内向者的力量》挖掘内向者优势[27],蒂姆·尔班《拖延症大师的内心世界》提供拖延解决方案[27] - 实用主题包括劳拉·范德卡姆《如何掌控自由时间》颠覆时间管理认知[27],马修·沃克《睡眠是你的超能力》揭示睡眠科学[27] 高分电影 - 9.6分《霸王别姬》展现艺术执念[38],9.6分《美丽人生》演绎父爱谎言[38],9.5分《阿甘正传》诠释坚持改变命运[38] - 动画类如9.4分《千与千寻》探讨成长主题[38],社会类如9.3分《触不可及》刻画跨阶级友谊[38] 辩论赛 - 10场高水准辩论涵盖AI艺术定义[50]、内卷真伪问题[53]、焦虑应对策略[53]等前沿议题 - 经典辩题包括"钱是否万恶之源"中会磊四连攻辩[51],"西天取经与自我认知"结合神话解构[52] 名人传记 - 商业领袖类如《滚雪球:巴菲特传》解析价值投资哲学[66],《硅谷钢铁侠》记录马斯克科技冒险[66] - 文学思想类包括《马尔克斯传》展露魔幻现实主义[65],《王阳明大传》解读心学体系[68] 名校公开课 - 斯坦福《人类行为生物学》从生物角度分析社会关系[77],MIT《贫穷的本质》由诺奖得主讲授贫困问题[77] - 人文类如哈佛《中国历史》哲学视角解读文化[77],牛津《人类的未来》探讨AI与基因技术[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