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核酸药物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申万宏源:小核酸药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企业加速抢占蓝海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06:58
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及增长 - 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从2019年27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46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14.3% [1][2] - 预计市场将加速增长 从2023年起以26.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33年达到467亿美元 [1][2] 小核酸药物技术优势 - 与传统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相比 小核酸药物具有研发周期较短、靶点丰富、效果持久、研发成功率较高等显著优势 [1] - 小核酸药物直接作用于mRNA层面 能够靶向传统药物难以触及的"不可成药"靶点 [1] 小核酸药物发展进程 - 全球小核酸药物共获批22款 其中3款已退市 主要集中在脊髓性肌萎缩症、杜氏肌营养不良、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等罕见病领域 [2] - 小核酸药从罕见病领域向慢性病、常见病跨越的趋势已经展现 市场有望加速扩容 [2] 国内小核酸药物研发布局 - 国内创新药企业加速布局小核酸药 选择直接切入慢病赛道 适应症集中于心血管、乙肝、癌症等大病种 [1][3] - 国内多款自研产品正处于临床一二期 建议关注后续临床数据的读出以及潜在的海外授权 [3] 行业重点公司 - 建议关注具有自主技术平台、管线更具优势的公司 包括瑞博生物、圣诺医药-B、舶望制药、悦康药业、石药集团、腾盛博药-B、恒瑞医药等 [4] - 海外优秀企业包括Alnylam、Ionis、Arrowhead等 [4]
迈威生物20250918
2025-09-18 14:41
**迈威生物与Editum Bio合作及小核酸平台分析** **一 公司及行业概览** * 公司为迈威生物 专注于生物制药 特别是小核酸药物领域 行业涉及年龄相关疾病和慢性病治疗[2] * 公司与Editum Bio达成10亿美元合作协议 共同成立ClaxBio开发RM7,141项目[2][3] * 交易首付款1200万美元 公司还将获得个位数比例 royalties费用及ClaxBio双位数A轮优先股权[2][3] **二 核心技术平台与研发能力** * 小核酸平台已建立两到三年 专注于长期慢性病和年龄相关疾病[2][4] * 拥有约400名研发人员 其中100多人专注早期研究 设有独立research情报中心跟踪国际前沿[4][12] * 研发体系高效 从立项到候选化合物确定仅需几个月时间[4][13][14] * 平台具备高度自动化和AI赋能特性 具有模块化和可推广性 可扩展至肝靶 脂肪及CS递送等领域[19] * 在siRNA递送系统上专利布局完善 包括干拉克递送系统和Link系统等 在多个模型证明其递送系统更高效 成本更低[4][18] **三 具体项目进展与数据** * RM7,141项目为双靶点小核酸药物 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2][10] * 项目通过动物数据(啮齿类和猴子)验证靶点组合协同效应 合作方认可双靶点选择及分子设计数据[10][17] * 项目目前处于早期CMC阶段 预计2026年下半年启动中美临床试验[4][16] * 双靶点SLA配送系统基于296结构优化 确保两个臂实现更好递送效果[24] * 阿姆斯特丹公布数据为一期健康受试者数据 显示良好PK数据及安全性 最高剂量40毫克每公斤未发生不良反应 半衰期达一个月以上[20] **四 战略布局与未来方向** * 公司聚焦年龄相关疾病 以未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 布局SRI技术平台[2][8] * 针对肝靶向递送系统进行差异化创新 同时关注肝外递送系统如CNS 脂肪和肌肉递送 并形成专利布局[8][9] * 双多靶点是未来分子设计重要方向 与ADC TC等技术平台形成互补[11] * 未来计划拓展心血管领域及其他应用前景疾病 如脂肪递送等[15] **五 合作方背景与交易细节** * Editum Bio由前诺华CEO John Jamesy和诺华NIBR前总裁Mark Fishman博士于2020年创立 专注于生物医药创新风险投资和公司孵化[3][6] * Editum Bio成功孵化多家公司 如2023年被礼来以19亿美元收购的Bersani SpA[6] * ClaxBio由Editum Bio设立 专注于高潜力临床阶段管线项目[2][6] * BD过程快速 从7月中旬接触到确定TS仅用两个月时间[17] * 定价策略关注长期相互利益 非短期标准首付 看重合作方背景实力及资源适配度[21] **六 其他管线进展** * 白介11用于病理性疤痕适应症已报批 预计2024年10月底至11月左右获批 国内二期临床在九院进行 患者数量充足 预计2025年中期有初步疗效数据[25][27] * 白介11用于抗衰老项目由艾伯维和Calico共同推进 正与FDA沟通 预计2025年上半年启动美国临床试验[25][28] **七 竞争优势与市场预期** * 双靶点设计通过协同机制实现更强抑制效果 在心血管领域对比其他组合显示优势[23] * 小核酸序列修饰优化使药物具有更长持续性 猴子体内实验显示良好疗效 未来可能拓展更长给药间隔[26][30] * 市场此前未给予预期 但此次BD交易验证了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及AI赋能高效体系[14] * 产品潜在应用包括替代现有产品 扩展至更多人群预防心血管事件等[26][29]
小核酸药物专家访谈
2025-09-15 01:49
小核酸药物行业专家访谈纪要分析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小核酸药物行业 包括ASO siRNA miRNA等多种技术形式[1] * 涉及公司包括Alnylam 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 Ionis Pharmaceuticals 艾尔海德 拜新达 维亚真 传奇公司等[1][4][7][8][18] 核心观点和论据 技术优势与临床需求 * 小核酸药物能降解mRNA 使传统不可成药靶点成为可能 尤其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力[1] * 长半衰期优势显著 在肝脏领域半衰期可达半年以上 使其在慢性病治疗中优势显著[1][2] * 相较于小分子药物一天内代谢掉 大分子抗体最多一个月 小核酸在肝脏领域可实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效果[2]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重要应用领域 因中枢神经细胞寿命长 小核酸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效果并影响核心代谢通路[2][3] *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亨廷顿舞蹈症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 小核酸有望提供新的治疗途径[2][3] 不同技术形式的特点与比较 * ASO研发历史最长 成熟度最高 门槛最低 但安全性存疑 敲低效率不如siRNA显著[1][5] * siRNA安全性较高 敲低效率更高 半衰期较长 但技术要求高[1][5] * mRNA可沉默和激活基因 适用于需要多通道影响的病症 如癌症 但激活剂成药安全性挑战更大[1][5] * 与AAV体内基因编辑疗法相比 小核酸分子优势在于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成熟度 AAV存在潜在肝毒性风险[6] 递送技术进展与挑战 * 早期主要应用于肝脏疾病 因LNP递送技术优先被肝摄取[1][5] * Alnylam的Next技术在肝脏摄取效率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1][6] * 为扩展应用至肝外组织 第三代递送系统正在开发中 包括抗体 多肽及脂肪酸[1][6] * 肝外递送方面 Alnylam已布局多种CNS疾病管线 LLM的碳16递送技术已获验证[2][14] * 抗体偶联小核酸效率较高 但对抗体要求高[2][14] * 实现半年一针并完全停止口服药物的关键挑战在于成本 小分子口服药价格低廉仅几块钱一片[3] 研发进展与成功案例 * 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利用抗体-寡聚化合物结合的小干扰RNA成功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 并获得诺华58亿美元收购意向[7] * Ionis Pharmaceuticals正在进行老年痴呆病和铁质综合症等疾病的临床试验 其帕金森病项目已达成22亿美元合作协议[7] * 心血管领域 Arrowhead的APOE 3将在今年11月迎来PDUFA Alnylam的LPA ASO三期临床预计2026年上半年读出[17] * 代谢疾病方面 Arrhythmics公司布局了减肥适应症的两个靶点LK7和IHBE[17] * FPC 3在二期临床表现非常好[18] * 尤尼斯最近发布的数据表明其LPA药效可达12个月 半衰期约为半年[19] 国内企业策略与专利规避 * 国内企业通过差异化设计规避专利保护 如艾尔海德和拜新达在GalNAc递送上的不同策略[1][8] * Alim的L96 GalNAc专利将在2028年到期[8] * 企业可选择开发肝外管线以降低竞争压力 或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壁垒 如传奇公司的卡贴技术[1][8] * 可通过修饰磷酸 五碳糖和碱基结构来规避专利保护并进行系统效率优化[10][11] * 国内公司通常选择已经验证过的靶点进行差异化开发 而国外公司更愿意开拓全新的靶点[21]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未来趋势集中于递送技术创新和结构修饰[1][11] * 专利到期后 行业可能面临递送技术持续内卷化的问题[9] * 研发面临新的技术挑战 包括开发新的保险机制以及技术控制问题 如跨越血脑屏障并抑制肿瘤生长[20] * 对于神经损伤类疾病 小核酸可能只能延缓病情发展而无法完全治愈 因损伤通常是不可逆的[22] 其他重要内容 * 分子修饰主要有三个目的 避免被体内的酶降解 防止细胞将其作为异物排除 保证药物的效力[12] * 国内公司维亚真在中国三星银行做得非常不错 效果显著[18] * 新靶点开发具有高风险 但成功后市场份额会很大[21]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9月第1周):小核酸药物BD加速-20250908
世纪证券· 2025-09-08 02:0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整体行业投资评级 [2][3] 核心观点 - 小核酸药物BD交易加速 诺华在一周内连续完成两笔小核酸方向BD交易 整体交易偏早期 布局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等慢病方向 MNC持续加注小核酸方向药物研发 国内小核酸药物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看好差异化布局肝外递送技术等国内biotech公司 也看好小核酸药物在心血管慢病管理中的商业化应用 建议关注国内布局小核酸方向的创新药公司 [3] - 关注WCLC会议进展 国际肺癌研究学会举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 多项肺癌重磅研究进展正在发布 国内多个明星品种发布数据 建议关注今年参加的创新药公司 [3][11] 市场周度回顾 - 医药生物板块上周收涨1.4% 跑赢Wind全A(-1.37%)和沪深300(-0.81%) [3][8] - 其他生物制品(4.86%)、化学制剂(4.52%)和医疗研发外包(3.78%)涨幅居前 [3][8][9] - 医院(-2.31%)、疫苗(-2.08%)和医疗设备(-1.97%)跌幅居前 [3][8][9] - 个股涨幅前五:海辰药业(28.7%)、长春高新(24.2%)、百花医药(21.3%)、迈威生物-U(21.3%)、泽璟制药-U(18.5%) [3][8][11] - 个股跌幅前五:舒泰神(-24.0%)、广生堂(-15.8%)、塞力医疗(-15.6%)、华康医疗(-13.8%)、昂利康(-13.6%) [3][8][11] 行业重要事件 - WCLC大会发布依沃西单抗全球多中心Ⅲ期研究HARMONi数据 西方患者队列显示积极OS获益趋势 OS的HR缩小至0.78(95% CI: 0.62–0.98) P=0.0332 [11] 行业要闻 - 映恩生物与BioNTech联合开发的HER2 ADC药物DB-1303/BNT323 在头对头罗氏T-DM1的III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中达到BICR评估的PFS主要终点 [12] - 再鼎医药合作伙伴安进的贝玛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胃癌治疗的FORTITUDE-101 III期临床完成最终分析 中期分析显示OS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改善 [12] - 舶望制药与诺华达成心血管产品战略合作 舶望授予诺华两款早研阶段分子的中国以外权益选择权 涉及sHTG和混合型血脂异常治疗 舶望将获得1.6亿美元预付款 潜在里程碑和期权付款总价值高达52亿美元 [12][13] - 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与诺华就临床前阶段siRNA疗法ARO-SNCA达成协议 诺华支付2亿美元首付款 总包20亿美元和两位数销售分成 [15]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STEER真实世界研究中显示 对比替尔泊肽可使超重或肥胖且确诊心血管疾病无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发作、卒中及心血管相关死亡或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7% [15] 公司公告 - 翰森制药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新适应症获批上市 用于治疗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 [15] - 君实生物抗IL-17A单抗Ⅲ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15] - 恒瑞医药将HRS-1893项目许可给Braveheart Bio 获得6500万美元首付款(含3250万美元现金和等值股权)和1000万美元近期里程碑款 总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达10.13亿美元 [15] - 海思科创新药HSK47388片新适应症获临床试验批准 [15] - 奥赛康ASKC202联合利厄替尼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6] - 复宏汉霖地舒单抗获FDA双规格批准 [16] - 恒瑞医药泽美妥司他片获批上市 用于复发或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16] - 海思科新药HSK47977片获得FDA药物临床试验批准 [16]
睿智医药上半年业绩扭亏,战略重构开启成长新周期
观察者网· 2025-08-29 12:0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34亿元 同比增长14.75% [1] - 归母净利润2538.21万元 较去年同期亏损6290.65万元实现扭亏 同比增幅140.35% [1][3] - 销售毛利率29.01% 较去年同期16.30%提升12.71个百分点 [2] - 第二季度单季营收2.73亿元 同比增长18.2% 归母净利润1874万元 环比增长182%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533.51万元 总资产19.81亿元 归母净资产12.3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0% [3][4] 业务板块表现 - 大分子业务收入1.05亿元 同比增长54.68% 主要受益于ADC及双特异性抗体研发需求增长 [4] - 药效药动业务收入2.93亿元 同比增长13.44% 服务客户数量增至475家 [4] - 化学业务收入1.31亿元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主要受市场竞争加剧及客户转向生物药影响 [4] 战略与技术布局 - 强化"整包式服务"模式 整合靶点发现至IND申报全流程 [6] - ADC/XDC平台累计设计合成2000+个Linker-payload 完成10000+批次偶联服务 助力100+早期研发项目 [6] - 超过30个ADC/XDC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 涉及20+不同靶点 [6] - 与淇嘉科技合作类器官平台技术 提升药物毒性及疗效预测准确性 [6] - 与璃道医药建立五年期战略合作 覆盖化学及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6] - 与圣诺医药达成十年期合作 共同推进小核酸药物研发 [7] 组织与全球化 - 全球BD团队从10余人扩充至近30人 深耕美国波士顿市场并加速欧洲渗透 [7] - 研发生产服务团队近1700人 其中30%以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7] - 通过海外引进方式培养具备丰富药物研发经验的业务负责人 [7] 行业环境 - 全球CRO市场规模增长率约8.5% 中国CRO市场增速保持双位数但较前几年放缓 [1] - 大型跨国药企研发预算增长放缓 生物技术公司融资环境改善带来新增长动力 [1] - 行业呈现复苏态势 药明康德营收208亿元同比增长20.64% 康龙化成营收预计增长14.39% 昭衍新药归母净利润6093万元实现扭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