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机器人

搜索文档
MR:下一个屏幕交互超级单品
雷峰网· 2025-08-25 07:20
屏幕介质迭代趋势 - 过去30年屏幕介质经历电视→电脑→手机三次重大迭代 每次迭代围绕交互效率与场景覆盖展开 带来10倍以上信息密度提升 [2] - 手机受限于6-7英寸物理尺寸 无法承载三维空间交互 用户持续追求更大视野和更沉浸感受 [2] - 在信息爆炸和屏幕尺寸限制背景下 MR成为下一代屏幕交互超级单品的潜在承接者 [3] MR设备市场前景 - 2024年全球MR市场规模达724亿美元 预计2028年突破2908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40% [7] - 2024年全球VR/MR出货量960万台 2030年预计达5500万台 超过当前智能手机年出货量1/3 [8] - 2024年国内MR活跃用户3200万 2025年预计增速21.9% 消费级用户占比从35%提升至58% [8] - Z世代推动MR在游戏、直播、电商领域快速落地 行业处于爆发式增长通道 [10] MR技术革命性特征 - MR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 重构交互规则 从观看升级为进入 [6] - 不同于VR完全隔绝现实或AR简单信息叠加 MR将屏幕从手中扩展到整个视野 [6] - 2024年发布的17款VR/MR产品中MR占比50% Meta、索尼等厂商明确转向MR技术 [7] vivo战略定位与技术路径 - vivo视MR为家庭机器人赛道技术支点 通过MR渐进式切入市场并积累核心能力 [12][14] - 家庭机器人需跨越环境理解、交互自然性、复杂任务三大鸿沟 MR是核心解决路径 [14] - MR技术根基包括高精度空间扫描与建模 实时3D重建能力为机器人提供环境理解基础 [16] - MR交互技术(手势识别、眼球追踪、语义理解)使机器人具备类人化情感判断能力 [17] - MR支持多任务处理与行为学习 帮助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扩展到复杂任务处理 [20] 产品发展三阶段规划 - 短期聚焦MR技术验证和生态培育 [25] - 中期推出基于成熟技术的特定场景机器人 [26] - 长期目标为走进千家万户的家用机器人 [27] - MR作为空间计算产品可产生现金流 反哺机器人研发 形成技术-产品-场景正反馈闭环 [27] 核心技术能力复用 - 影像技术(微云台防抖、多摄融合算法)为MR设备提供空间感知与虚实融合基础 [31] - 自研蓝心大模型实现语义理解、手势识别等自然交互功能 [31] - 工程能力实现398克超轻量级头显 采用航空级铝合金和Micro-LED屏幕压缩体积 [31][45] - 依托人因实验室数据库开发4款面罩与8款泡棉 针对中国人脸型定制佩戴系统 [46] 场景化应用策略 - 将空间计算拆解为沉浸式影音、游戏娱乐、效率办公三大日活场景 [37] - 沉浸式影音主打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照片/视频等强感知体验 [39] - 游戏娱乐通过定制MR游戏和无缝投屏降低体验门槛 [40] - 效率办公聚焦空间多任务处理和沉浸式办公环境 [41] 生态体系建设 - 支持大部分安卓应用无需适配 缓解原生应用匮乏问题 [47] - 开放机器人OS接口和MR开发者套件 计划3年扶持1000家生态伙伴 [48] - 在非核心环节与行业伙伴深度合作 通过分工协作降低全链条成本 [48] 未来生态协同愿景 - 构建手机-MR-机器人三端协同体系:手机承担通信支付 MR专注空间交互 机器人负责物理执行 [24] - MR探索中沉淀的空间能力将反哺机器人 使终端从工具进化为自主场景服务体 [53] - 智能手机、MR设备与未来机器人共同构成需求三角 形成环环相扣的智能生态体系 [54]
vivo推出旗下首款MR头显 已开放线下体验
证券时报网· 2025-08-23 15:09
公司产品发布 - vivo推出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 重量为398克 为当前市场最轻的MR头显 [1] - 产品历时5年研发 团队规模已扩大至500人 [1] - 产品目前不面向消费者销售 自8月22日起在12家官方授权体验店开放预约体验 [1] - 公司计划五年后推动MR产品出海 目标价格有望降至1万元左右或更低 [1] 战略定位 - 公司认为MR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1] - MR布局不仅瞄准MR赛道 更长远服务于家庭机器人赛道 [2] - 通过手机AI 影像和MR能力 短期满足用户大屏沉浸需求 长期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2] - 年初成立机器人Lab 聚焦未来家庭机器人领域 [2] 行业动态 - 苹果Vision Pro国内售价29999元起 市场预测销售50万至60万台 [1] - 苹果目前已停止Vision Pro生产 暂停第二代产品开发 转向开发更具性价比版本 [1] - 行业专家认为MR设备可帮助机器人获得训练数据 并成为机器人操控交互设备 [2] 发展展望 - 公司高管表示产业需要循序渐进 硬件体验基础完善后生态将形成正循环 [1] - 家庭机器人业务规划时间跨度达五年至十五年 MR与机器人方向存在结合点 [2] - MR设备被定义为数据桥梁和交互工具 助力攻克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2]
vivo握住未来“先机”
观察者网· 2025-08-22 11:07
中国手机行业崛起与vivo发展历程 - 中国手机产业成功穿越电话机、功能机和智能机周期 推动产业链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1] - vivo从东莞通信新兵成长为行业领头羊 实现大模型、影像、芯片、续航等关键领域突破 [1] - 公司展现科技企业韧性和用户导向极致追求 成为历史见证者和引领者 [1] vivo进军MR领域战略布局 - 2023年底首次公开宣布进军MR领域 2024年8月推出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 [4] - 战略定位为技术前哨和关键奇点 短期满足沉浸大屏需求 长期作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大脑" [1][15] - 不受苹果Vision Pro高开低走影响 保持独立思考和战略定力 [4] MR市场前景与用户需求 - 2024年全球MR市场规模724亿美元 预计2028年达2908亿美元 呈倍数级增长 [7] - B端已在汽车设计、医疗、教育和文旅场景普及 C端需解决佩戴舒适性和内容供应痛点 [6] - MR非手机替代品而是能力补充 可创造商业价值并拉动实体经济跃升 [7] vivo技术优势与产品创新 - 重量压缩至398克(主流设备约600克) 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质和贯穿式悬浮面设计 [11] - 整合3D显示、手势追踪、眼动交互和实时渲染等多重功能 [11] - 依托三十年积累的通信、影像、AI、芯片、材料、显示和电池等领域技术能力 [8] MR与机器人技术协同 - MR是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感知-决策"难题的关键 需实时感知、认知与响应能力 [16] - 通过MR为机器人提供训练数据和交互操控 解决数据匮乏和遥控操作痛点 [16] - vivo空间影像能力和AI大模型投入为机器人环境识别、三维重建与决策提供技术基础 [17] 产业生态共建战略 - 与产业链伙伴共建MR软硬件生态 聚焦"大脑+眼睛"研发 "小脑+肢体"交由合作伙伴 [20] - 服务全球5亿用户的经验帮助快速摸透MR和机器人需求 [8] - 推动中国科技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原生态技术由产业共同创造 [20] 产品应用场景规划 - 影音场景:双目8K臻彩显示 180°视频打破画面限制 空间照片与视频三维复现 [12] - 生产力场景:空间多任务使屏幕无限延展 超沉浸环境主题隔绝干扰 [12] - 游戏场景:定制MR游戏将虚拟角色带入客厅 [12]
从手机到MR:vivo如何开启未来赛道新起点?
新浪科技· 2025-08-22 06:18
公司战略与产品定位 - vivo推出首款混合现实头显设备vivo Vision探索版 标志着公司从智能手机生态向MR领域的战略延伸 [1] - MR头显被定义为公司科技战略的开端与关键奇点 成为攻坚家庭场景机器人的智能高地 [1] - 公司以MR作为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 致力于重新定义人们感知、连接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3] - 公司发展战略立足技术复用和长期主义 聚焦AI、影像、场景理解等核心能力圈 [7] - MR产品是迈向空间计算时代的第一步 将作为机器人的眼睛与手机、机器人、云端深度协同 [10] - 长期目标是通过MR产品迭代验证空间计算技术 3-5年内推出特定场景机器人 10-15年推出家用机器人 [11] 产品技术特性 - 产品重量控制在400克以内 较市场主流600克产品显著减轻 针对中国人面部数据优化佩戴适配性 [4][5] - 首次打通从高质量创作到高保真沉浸式回看的完整空间影像生态链 实现智能手机与MR头显的硬件级联动 [8] - 基于AI大模型和影像技术积淀 聚焦为家庭机器人打造环境识别、建模及决策的大脑+眼睛系统 [10]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发布的17款VR/MR产品中 MR占比达50% 显示行业正从VR全面向MR进化 [3] - 苹果Vision Pro 2预计最早2025年底发布 搭载M5芯片 [3] - MR应用目前教育医疗领域占比超47.5% 娱乐类仅18.7% 消费开发存在严重低估 [8] - 中国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逼近万亿元规模 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 [10] 生态建设与产业协同 - 公司构建世界级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工业设计能力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升级与创新 [7] - 内容生态被视为硬件设备的灵魂 公司致力于孵化内容生态想象力并与产业伙伴共荣 [8] - 线下体验店先行开放 坚持硬件体验达到黄金标准后再推向消费者 预计2-3年内提供达标产品 [5] - 成立机器人Lab专注技术研发 与产学研机构探索合作 [10]
vivo Vision炸场!398克改写MR格局,中国科技企业要抢下下一代计算平台?
第一财经· 2025-08-21 13:20
行业市场前景 - 2025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预计达1280万台,同比增长26% [1] - 中国市场2025年智能头显出货量预计275万台,同比增幅107% [1] - 2024年全球MR市场规模达724亿美元,预计2028年突破2908亿美元 [5] - 2024年VR/MR出货量960万台,预计2030年攀升至55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30% [5] - 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逼近万亿元 [12] vivo战略布局 - 公司于30周年之际推出首款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 [1] - 从智能手机生态向MR领域战略延伸,致力于联接物理与数字世界 [1][4] - 选择MR与家庭机器人作为核心赛道,基于老龄化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圈 [12][20][22] - 采取渐进式突围策略,规划三级跳路径:MR迭代→家用机器人规模化→技术产品场景正循环 [19] 技术突破方向 - 重点解决轻松穿戴和无感交互问题,vivo Vision机身重量仅398克,较行业主流产品轻约30% [3][11] - 采用13ms低延时VST算法实现虚拟内容与现实世界快速同步 [10] - 通过航空级铝合金、Micro-LED屏幕等材料优化结构实现轻量化设计 [11] - 将影像技术应用于空间场景扫描、识别、理解及建模,支撑空间计算能力 [10] - MR技术可构建家庭环境毫米级数字孪生,助力机器人应对非结构化场景 [16] 生态构建模式 - 秉持"生态共建,产业共荣"理念,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开发者 [21] - 采用"核心技术自研+生态资源整合"模式,联合产业链伙伴推进硬件开发 [19] - 依托供应链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11] - 手机厂商在AI大模型、影像技术等领域的积累为MR技术融合提供新思路 [9] 产业发展瓶颈 - MR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娱乐、游戏领域,日常生活和工作实用性应用相对匮乏 [5] - 设备价格需接近"尝鲜阈值"以降低消费者尝鲜成本 [5] - 需突破现有设备的"反人性"体验,实现从"笨重"到"轻松"的跨越 [3] - 现象级产品关键在于找到适配场景,而非单纯依赖杀手级应用 [5] 未来应用场景 - MR能与家庭机器人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或将突破4亿 [12] - MR可作为机器人的"智能眼",与AI大模型构成"超级脑"形成认知-决策闭环 [19] - 通过精准识别人类表情、动作与语义,使机器人从机械响应升级为共情交互 [16] - MR是天然的机器人操控交互设备,可实现远程遥控和数据捕捉 [12]
库克的“梦中情机”,vivo做出来了?
虎嗅· 2025-08-21 13:08
产品发布 - vivo正式发布首款MR头显设备"vivo Vision探索版",完全对标苹果Vision Pro [1] - 产品定位为短期满足沉浸感需求,长期将成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 [4] - 产品尚未正式开售,但可在全国10余个城市门店进行线下体验 [9] 产品性能 - vivo Vision机身重量仅398克,远轻于苹果Vision Pro的600克 [5] - 产品搭载11枚摄像头,正面7枚负责拍摄和空间测距,下方2枚捕捉手势,内部2枚定位眼动 [5] - 采用分体式双绑带设计,重心靠后,佩戴体验优于苹果Vision Pro [5][6] - 交互方式为"眼动+手势",操作逻辑与苹果Vision Pro基本一致 [8] - 透视功能延迟控制良好,未出现"虚实空间锚定错位"问题 [8] 内容生态 - 当前应用种类有限,主要为"观影+观看赛事+游戏+空间相册"组合 [9] - 在赛事直播应用上有所创新,可同时显示比赛画面和可操控虚拟地图 [9] - 内容生态匮乏是行业共性问题,非单家公司能解决 [3][11] 战略布局 - vivo成立机器人实验室,聚焦消费级市场,MR头显被视为未来机器人业务的前期布局 [4] - 计划将MR头显逐步绑定到机器人上,以解决内容短板问题 [11] - MR头显+机器人组合存在技术挑战,如缺乏力反馈和高精度控制问题 [13] - 行业仍处早期发展阶段,类比智能手机的"Windows Mobile"时期 [13]
vivo胡柏山:MR是未来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06:24
MR行业现状与挑战 - MR技术正处于从"尝鲜"向"常用"跨越的关键节点,引发全行业关注 [1] - 当前MR行业面临内容生态匮乏、高昂售价、佩戴舒适度与应用场景等痛点 [2] - 行业需要能同时打造硬件和孵化内容生态的"链主"企业入局以推动生态正循环 [2] vivo的MR战略布局 - 公司布局MR基于"短期+长期"战略:短期满足用户大屏沉浸需求,长期作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1][2] - 公司认为MR是解决传统大尺寸电视空间限制的最佳方案,能结合虚拟沉浸感与现实信息 [2] - 长期目标是利用MR技术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为未来家庭机器人铺路 [2][3] vivo的技术与资源优势 - 公司年初成立机器人Lab,聚焦未来家庭机器人 [3] - 优势一:从智能手机时代积累的用户洞察能力可无缝迁移至MR领域 [4] - 优势二:MR所需核心部件(SoC、光机、摄像头等)均可复用现有手机供应链体系 [4] 生态建设与产业节奏 - 公司将不仅提供硬件设备,还将为开发者提供AI大模型、影像等技术工具以推动内容生态繁荣 [4] - 公司强调产业发展需循序渐进,硬件体验是生态正循环的基石 [3] - 公司为定义用户佩戴的黄金体验标准,专门研究了中国人的面部数据 [3] 行业专家观点 - 专家指出MR可作为机器人数据桥梁和交互工具,解决机器人训练数据不足和操控难题 [3] - 开发者认为一个体验足够好的硬件是吸引用户、催生内容生态正循环的前提 [2]
为什么要做MR产品?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回应
新浪科技· 2025-08-20 07:48
公司战略方向 - 手机品类目前仍无法被其他产品完全取代 但用户对大屏观影 娱乐和游戏的沉浸式体验存在明确需求 [1] - 公司将MR产品视为满足用户大屏沉浸体验需求的短期解决方案 [1] - 家庭机器人被确定为长期战略方向 旨在应对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社会问题 [1] 技术发展路径 - MR设备被定位为未来家用机器人的核心组件 承担"眼睛和大脑"的功能性角色 [1] - 当前机器人技术面临非结构化场景的应用困境 主要由于家庭环境的高度差异化 [1] - MR技术能有效解决家庭环境识别与交互问题 为机器人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 [1] 产品定位逻辑 - MR产品具有双重定位:短期满足消费端沉浸式体验需求 长期作为机器人系统的核心感知组件 [1] - 公司从用户需求端推导产品开发逻辑 强调需求导向的产品开发策略 [1] - 技术布局兼顾短期市场需求与长期技术战略 形成产品迭代的连续性 [1]
vivo Vision已在内测,但苹果MR头显却要凉透了
36氪· 2025-08-11 23:35
产品发布与预热 - 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即将正式发布 发布会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 近期可能推出[1][4] - 产品已开放员工内测体验 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曾参与内部体验活动[1] - 公司早在2023年12月就透露MR量产产品三年内上市计划 2024年博鳌论坛展示产品外观[5][9] 技术团队与战略定位 - 混合现实团队规模达500人 计划2025年9月在全国十余城市推出高保真原型机体验[5] - 产品定位为机器人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聚焦家庭场景 依托AI大模型与影像技术积累[8] - 新成立机器人实验室 将MR头显作为空间计算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前哨[11] 产品设计与硬件配置 - 外观设计类似Apple Vision Pro 采用外接电池和旋钮设计 正面配备4颗摄像头 下方2颗摄像头支持无手柄手势交互[7][11][15] - 佩戴重量预计接近384.8克的AirPods Max 显著轻于600-650克的Vision Pro[17][20] - 电池技术可能超越Vision Pro的3166mAh/35.9Wh规格 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外接方案[17] - 系统可能搭载vivo蓝河操作系统 芯片预计采用高通骁龙XR2+ Gen 2平台[17]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 - 与Apple Vision Pro(定位高端先锋体验)和三星Project Moohan(Android技术样板)形成差异化 聚焦家庭场景落地[19] - 通过娱乐影音、空间办公、家庭机器人生态联动建立刚需场景[8][19] - 利用手机协同优势 将MR从单机体验延伸至手机-机器人场景串联[18] 市场挑战与突破方向 - 需解决VST透视延迟、手势交互命中率、佩戴舒适度三大技术门槛[19][20][22] - 通过线下体验馆提前让用户感知使用场景 降低教育成本[22][23] - 定价策略可能瞄准高端手机/轻薄本区间 配合镜片适配、外接电池可拆换等服务细节[23]
中兴通讯切入家庭机器人赛道
快讯· 2025-04-28 07:46
公司动态 - 中兴通讯副总裁有线产品市场总经理胡俊劼表示公司正在切入陪伴机器人赛道 [1] - 公司拟推出家庭机器人产品 产品方向包括安全监控和情绪陪伴等功能 [1] 行业趋势 - 陪伴机器人赛道成为科技公司新布局方向 中兴通讯作为通信设备商加入该领域竞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