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R(混合现实)
icon
搜索文档
等待产品80分时刻!vivo头显只试不卖,MR行业重量价格生态三山难越
华夏时报· 2025-08-22 09:09
行业动态与厂商布局 - 多家手机厂商将MR头显视为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革命性显示设备方向,包括苹果Vision Pro已于2023年上市、三星电子首款MR头显计划2024年下半年推出、vivo于2024年8月21日推出国内手机厂商首款MR头显探索版[1] - vivo Vision探索版历经四年研发,搭载OriginOS Vision系统及高通第二代骁龙XR2+芯片平台,采用Micro-OLED屏幕方案,重量仅398克(较行业平均600-700克轻约43%),尺寸较行业均值缩小26%[1] - 微软2015年发布首代MR产品HoloLens,但已于2023年10月确认停止生产HoloLens 2并取消HoloLens 3开发计划[4] 产品战略与商业化挑战 - vivo暂不公开售卖MR头显,主要因产品综合评价未达商业化标准(自评低于60分,目标需达80分),计划通过13家体验店开放体验以培育生态,目标2-3年内推出成熟产品[2][3][5] - MR行业面临多重障碍:重量(苹果Vision Pro约600-650克、微软HoloLens 2为566克)、价格(苹果3499美元、微软3500美元)、生态内容不足及应用场景未成熟[4][5] - 低价策略未显著提振销量:字节PICO 4 Ultra重量580克、起售价4299元,但电商平台两款店铺销量仅超2万台和4000台,未达爆款水平[5] 技术研发与供应链 - vivo MR研发团队规模达500人,关键部件(SoC、光机、摄像头、机构件)已整合现有手机供应链,预估产品价格有望低于1万元[2][3] - 厂商布局MR旨在抢占下一代计算平台入口,满足用户大屏沉浸需求,并未来服务于机器人领域(作为"眼睛"和"大脑")[2] 市场表现与行业展望 - 苹果Vision Pro 2023年首季度销量未达10万台,IDC预计2024年全球销量不超过50万台[4] - 行业爆发需等待技术突破与生态完善:成本依赖上游屏幕、芯片及光学降价,但需销量支撑规模化;内容生态需游戏、娱乐等刚需场景匹配,预计需2-3年补齐短板[5]
苹果Vision Pro销量遇冷 vivo为何逆势押注MR?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08:17
产品发布与定位 - vivo于8月21日正式推出vivo Vision 成为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中首个明确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1] - 产品采用VST(视频透视)方案 通过摄像头捕捉外界画面并渲染虚拟内容 实现虚实融合体验 外观与交互方式与Vision Pro相似(前置多摄像头/双指捏合操作/外置电池) [1] - 与华为Vision Glass(2022年11月发布)/小米AI眼镜(2024年6月发布)/OPPO Air Glass(2024年6月发布)等侧重AR或特定功能的智能眼镜不同 vivo Vision是首个以MR为核心定位的国产硬件方案 [2] 市场背景与行业动态 - 苹果Vision Pro于2024年初发售时引发轰动 其核心差异在于实现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的无缝融合 但随后陷入销量困境 [2] - 2024年10月底消息称苹果大幅削减Vision Pro产量 可能于年底前停产该版本 并暂停第二代开发 转向开发更具性价比的版本 [2] - 苹果Vision Pro起售价达29999元 高昂价格与贫瘠的内容生态导致市场接受度低 [1] 战略布局与技术储备 -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表示MR是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强调硬件体验基础对生态正循环的重要性 [3] - 公司混合现实团队规模已达500人(截至2023年底) 且MR能力将作为长期机器人战略的支撑 [4] - vivo已成立机器人实验室(2024年3月) 专注于家庭机器人产品孵化与研究 目标通过MR技术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4] 产品推进与行业观点 - vivo Vision暂不进入公开市场销售 但将开放线下体验预约以收集用户反馈并优化产品生态 [4] - 行业专家认为MR可解决机器人领域缺乏训练数据与依赖遥控操作的痛点 既是数据桥梁也是交互工具 [5] - vivo强调其在用户洞察、场景识别、影像能力及AI大模型等MR关键技术领域具备储备 MR与机器人的结合是未来五至十五年的战略方向 [5]
vivo胡柏山:MR是未来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06:24
MR行业现状与挑战 - MR技术正处于从"尝鲜"向"常用"跨越的关键节点,引发全行业关注 [1] - 当前MR行业面临内容生态匮乏、高昂售价、佩戴舒适度与应用场景等痛点 [2] - 行业需要能同时打造硬件和孵化内容生态的"链主"企业入局以推动生态正循环 [2] vivo的MR战略布局 - 公司布局MR基于"短期+长期"战略:短期满足用户大屏沉浸需求,长期作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1][2] - 公司认为MR是解决传统大尺寸电视空间限制的最佳方案,能结合虚拟沉浸感与现实信息 [2] - 长期目标是利用MR技术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为未来家庭机器人铺路 [2][3] vivo的技术与资源优势 - 公司年初成立机器人Lab,聚焦未来家庭机器人 [3] - 优势一:从智能手机时代积累的用户洞察能力可无缝迁移至MR领域 [4] - 优势二:MR所需核心部件(SoC、光机、摄像头等)均可复用现有手机供应链体系 [4] 生态建设与产业节奏 - 公司将不仅提供硬件设备,还将为开发者提供AI大模型、影像等技术工具以推动内容生态繁荣 [4] - 公司强调产业发展需循序渐进,硬件体验是生态正循环的基石 [3] - 公司为定义用户佩戴的黄金体验标准,专门研究了中国人的面部数据 [3] 行业专家观点 - 专家指出MR可作为机器人数据桥梁和交互工具,解决机器人训练数据不足和操控难题 [3] - 开发者认为一个体验足够好的硬件是吸引用户、催生内容生态正循环的前提 [2]
油田安全培训—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关键环节
搜狐财经· 2025-05-13 10:16
工业互联网在油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场景模拟与智能纠偏,将安全培训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成为降低事故率、提升应急效能的核心手段 [1] - 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设备运行数据、人员操作日志与环境监测信息,构建安全风险"数字沙盘",实时采集井口压力、温度、设备振动等参数,结合AI算法建立异常预警模型 [1] - 当数据偏离安全阈值时,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并同步生成关联事故案例与操作规范至培训平台,实现"数据预警-知识学习-行为改进"的闭环 [1] 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在安全培训中的创新 - 工业互联网结合VR与MR技术,将事故场景"搬进"培训室,例如开发VR模拟课程让学员在虚拟井场中识别设备异常、执行压井操作、处理突发险情 [3] - 系统根据操作规范性、响应速度与协作能力自动评分,并生成改进建议,通过反复演练显著提升员工对风险点的敏感度与处置能力 [3] - 移动端应用与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安全知识的"碎片化学习"与"常态化考核",例如"安全随手学"小程序通过AR扫描设备二维码获取操作规范视频与风险提示 [3] 数字孪生技术在应急演练中的突破 - 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油田生产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支持火灾、泄漏、爆炸等事故的"一键触发"与多部门协同推演 [4] - 系统实时计算泄漏范围、火势蔓延速度与资源消耗量,评估预案可行性,演练结束后自动生成优化建议,如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点、增设逃生通道标识 [4][5] - 平台整合历史事故数据、设备参数与专家经验构建应急决策知识库,当事故发生时快速匹配同类案例,提供处置建议与资源调配方案 [5] 智慧油田安全平台的全链路闭环 - "智慧油田安全平台"整合数据采集、AI分析、VR仿真与智能决策功能,支持企业构建安全管理的"全链路闭环" [5] - 工业互联网技术为油田安全培训注入"智慧基因",从风险预判到实战演练,从个体意识提升到团队协作优化,构建"防得住、打得赢"的安全体系 [5]